登陆注册
3768500000002

第2章 主报告(2)

遵循这种研究进路,本文主要探讨三个基本问题:一是讨论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属性、主要类型及其社会危害性。对这些知识加以耐心的梳理(对于读者而言是耐心地阅读,或者不耐烦地翻阅)。看似与政府防治及其立法规制之间联系间接,但理解、熟悉、接受、掌握这些知识,在我们看来,却是探讨如何通过立法构建切合实际的政府防治机制的必要前提。而这些知识,现有研究很少问津,偶有涉及也多半浅尝辄止。二是探讨如何通过政府的有效防范与应急处理,来动用最少的资源、取得最有效的防治效果,进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性、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共秩序与公民自由。我们将在文中详细地讨论:为什么主要是通过常规行政来防范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为什么不可能、也毫无必要如同我们经常听说的那样不惜一切代价去预防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通过常规行政来有限防范突发公共事件的边界究竟应该定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只能由紧急行政来主导?政府为了制止突发公共事件危害性的扩散、恢复公共安全与公共秩序通常应遵循什么样的行政程序、采取什么样的应急处理措施?三是在前两部分讨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讨如何通过立法来设计突发公共事件的政府防治机制。这主要包括防治机制的主体、防治的对象、防治机制的硬件与软件、应急处理的启动程序、紧急行政的主要类型(诸如行政救助、行政强制、行政规制、行政征用、行政协助等)、应急处理的法律后果等。

突发公共事件的政府防治的这三个基本问题,在下文中被具体分解成七个专题: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特性、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社会危害、政府理应挺身而出、由常规行政主导的有限防范、由紧急行政主导的应急处理、政府防治机制的法律规制。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特性

事件的特性只有通过比较才更加鲜明。概而言之,突发公共事件因其“大”而成为一种“事件”,因其“急”而体现出“突发性”,因其“公”而具有“公共性”。行政管理领域发生的一件事情,当且仅当其兼具大、急、公三个特性时,才是突发公共事件。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大”

究竟什么样的事情才能算作“事件”,这是我们理解突发公共事件基本特性的首要前提。据《辞海:》的解释,事件“是指历史上或社会上所发生的大事。”亦即,事件这个概念的本身就暗示着事件通常是因为“大”而引起注意的。但究竟有多“大”的事情才能算作一起事件,却很难找到一个清晰而普适的判断标准。通常而言,较旁观者而言,当事人有可能倾向于过“大”地理解事情的意义。事情意义的“大”与“小”,往往只是一个模糊而相对的概念,事情意义是由事情本身的客观后果与评判者的主观偏好共同赋予的。这就决定了在很多情形下,事情意义的大小甚至并非取决于事情所带来的客观后果,而是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评价。有些事情虽然后果严重,理应算作一种突发公共事件,但往往由于屡见不鲜、见怪不怪,缺乏足够的新闻价值而难以进入公众、政府和/或媒体的视野,也就难以算作一起事件。例如,个体小煤窑生产事故,虽然严重地危及一定范围内的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但因其屡屡发生而使得人们变得麻木起来。相映成趣的是,有些事情本身的意义也许并不重大,但因其稀奇性,或者偶然地引起决策层的注意,或者被当作一个形象工作,当新闻媒体兴师动众时,这些小事情反倒由于其引起普遍关注而变成一种地道的“事件”。虽然以是否抢眼或者刺眼来衡量事情意义的大小,的确有其可取之处,意义本身就是外在的、被赋予的,更多地是作为一个规范性概念而存在的。但如果据此将判断事情意义的标准完全系于公众的关注程度、政府的注意力,尤其是媒体的兴趣之上,那就很容易导致一些原本人命关天、后果严重的大事情,由于公众的麻木、政府的冷漠和/或媒体的偏好而被排除在突发公共“事件”的视野之外,进而被排除在政府危机管理与应急处理机制的视野之外,最终导致针对这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防治被不幸地搁置起来,任其无声无息地肆意吞噬公共安全与公民权益。有鉴于此,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政府防治机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等级以及防治措施作量化处理。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急”

如果假定事件的发生速度与人们的防治能力之间是零相关的,那么事件的危害性主要取决于事件本身是否重大。但这种假定显然不切实际。事实上,事件来得越突然,人们就越容易手忙脚乱,就越难以正常发挥其应用的防治能力,从而导致事件的危害性“显得”非常之大。亦即,与行政管理领域每时每刻都在重复发生的其他的公共事件不同的是,突发公共事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急”:骤然而至、始料未及。例如,洪灾的从天而降,社会动乱的骤然而起,核泄漏的突如其来,金融危机的不期而至。正是由于突发公共事件的“急”,才需要政府在预防时小心提防、一刻也不能松懈;一旦东窗事发,就得紧急启动应“急”处理机制,迅速采取各种应急措施,急事急办,以便遏制紧急事态的扩张,并快速恢复公共秩序。虽然不同的突发公共事件都具有“急”的共性,但彼此之间却存在着“特急”、“火急”、“紧急”等程度上的差异,从而需要政府的防治机制作出与之对应的快速反应。就此而言,如果将突发公共事件视作衡量政府治理能力的标准之一,那么其所检测的主要不是政府处理重大问题的能力,而是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突发公共事件的“急”,只是表明其发生速度明显快于常规公共事件,显得有些“始料未及”;急速而至并非绝对意味着就不可防范、不可预测、不可解释、没有原因、完全出乎意料,故而纯属偶然。突发公共事件、尤其是社会性突发公共事件,究竟是偶发的、还是固有的,在西方相关研究中与人性假定的实证基础休戚相关。我们认为,突发公共事件不会无缘无故出现。一则,突发公共事件虽突然爆发,但在爆发之前却往往要经历一个缓慢而平静的积累过程,其急速爆发时只是集中展现一个缓慢积累的结果。二则,虽然不可能彻底杜绝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但许多突发公共事件、尤其是社会性突发公共事件,其发生概率与危害程度一般都可以通过有效的防治而大大降低。

三则,虽然有些现象(尤其是诸如地震等自然现象)难以避免,但不仅这些自然现象并非不可预测,如果预测准确,即使地震的发生也只是预期而至;而且,对应于这些现象的突发公共事件(例如震灾)更非完全不可避免,如果防震减灾措施得力,那么震灾就会少得多。四则,有些突发公共事件,例如各种自然灾害,看似不可解释,实则是自然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法律结构失衡所致。例如自然灾害在很大程度上是大自然对破坏环境的报复,而各种社会灾难,则往往是社会关系矛盾激化的结果。亦即,无论我们能否对突发公共事件作出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其发生都不可能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存在着复杂的因果联系,或者是一因一果,例如一起重大火灾事故的发生;或者是多因一果,例如社会动乱,或者是一因多果,例如政府管理不妥。五则,尽管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受害者,或者对于政府或公众而言,突发公共事件的出现始料未及,但并非对于所有主体而言都是出乎意料的。例如,各种人为破坏所致的突发公共事件对于肇事者而言显然是意料之中的。因此,突发公共事件的“出乎意料”,主要是从防治者的角度而言的。而且,即使是对于防治者而言,有些突发公共事件也仍然是意料之中的事,只不过其不愿意去意识或心存侥幸而已。例如,明知存在着安全生产隐患却漠然视之,不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无异于静候突发公共事件的到来。由此可见,虽然突发公共事件因其“急”速而至容易给人带来一种防不胜防、偶然发生的假象,但事实上其发生多半是一种疏于防治而致的必然结果。

(三)突发“公共”事件的“公”

突发事件无处不在,但大多只是私人事件。例如某人沉疴新犯,或者电脑中潜伏已久的病毒突然发作,这些纯属私人事件,基本上与突发公共事件毫无干系。严格区别于突发私人事件,突发“公共”事件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于它是“公”的、而非“私”的。

概而言之,判断一起突发事件究竟是公的还是私的,主要存在着三种意义上的标准:

一是公共话语意义上的公共事件,只要事件本身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时,就已成为一种公共事件。如此判断事件的公共性,是就其“公众性”而言的,主要不在于事件本身到底是私的还是公的,只要被大众、尤其是大众传媒广泛关注从而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公共话语与公共议论所指向的对象,具有一种“公共”话语载体时,它就是“公”的。在我们看来,这种判断标准无论怎么流行,都不足以单独构成评判一起突发事件的公共性的标准。因为,虽然的确有很多指向公共利益的突发事件具有公共话语的载体,但的确也有更多的指向公共利益的突发事件并未引起公共话语的议论对象。事实上,能够被广泛传播、引起公共话语普遍关注的突发公共事件,只是冰山的一角,有更多的事件是在公共话语的视野之外静悄悄地发生的。与此同时,虽然有许多指向公民私人权益的突发事件经常成为公共话语的热点与焦点,例如,麻旦旦处女嫖娼案、夫妻在家看黄碟案、孙志刚收容案,但这些发生在特定人身上的悲剧,恐怕很难因引起公共话语的关注就变成一种突发公共事件。当然,这并不是否认这些事件本身含有公共性的成分,这些事件事实上经常会有公共权力的介入,只是说这些事件因其主要指向特定的私人权益、而非公共利益,因此不足以算作突发公共事件。

二是公共权力意义上的公共事件,只要事件本身与公共权力之间发生直接的联系,尤其是形成某种公法关系时,事件就成了公共事件。依照这种判断标准,一项事件只要与立法权、行政权或者司法权的任何一种,或者与行使某种法律意义上公共权力的准政府组织、第三部门之间发生联系时,它们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公共事件。否则,无论其是否引起普遍关注,都不成其为一种公共事件。应该承认,大部分的公共事件的确在事实上以不同方式分别与不同的公共权力发生密切联系,因为在一个法治国家当中,有关自然灾害、社会灾害以及各种人为的突发公共事件的防治,都需要或者主要诉诸法律规制,从而不可避免地要与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发生直接联系。但如果这种判断标准是可取的,那就必须要解决两个前提性问题:其一,如何理顺公共权力与公共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究竟是公共事件因公共权力的介入而成为公共事件,还是法律上的某种权利(权力)享有公共治理职能、有资格处理公共事件从而成为公共权力?其二,这种标准与其说是一种判断标准,倒不如说是一种对突发公共事件现象的经验性描述,一起事件因与公共权力有关而成为公共事件,这同时就意味着那些尚未与公共权力之间建立必然联系的事件就不配称作公共事件。这种推理存在着两方面的危险:一方面,这或多或少地具有主张并推动全能政府的倾向,因为无论什么私人事件,一旦政府介入便成了公共事件,从而失去一切私人事件所具有的独特意义,例如自主性、隐私性等;另一方面,这又很容易蜕变成为公共权力、尤其是行政权不作为的借口,当一种意义重大的事件突发时,政府有可能·以法律未作规定而不能问津为借口而不作为,从而将其排除出公共事件的视野之外,这将导致凡是政府有理由不管不问的事件都不是突发公共事件的荒唐结论。

三是公共利益意义上的公共事件,只要一起突发事件对公共利益产生影响(通常是消极影响),这种事件就是公共事件。

相对于前两种判断标准而言,这种标准更接近于一种实质性标准。危害公共利益,可以表现为不同的方式,或者直接损及公共财产,例如原始森林发生火灾;或者危及公共安全,例如核泄漏;或者破坏公共秩序,例如严重的交通事故。虽然这个标准不会引起太多的争议,当且仅当某一事件损及公共财产、危及公共安全、破坏公共秩序等时,才是突发公共事件。不过,姑且不论公共事件危害公共利益这或多或少有循环解释之嫌,这个判断标准还存在失之过宽的问题,再加上公共利益本身的界定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从而有可能导致这种判断标准只是一种政治正确却无法实际地操作。有鉴于此,如果认定这个判断标准的方向是正确的,那就有必要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前进,必须对其加以细化、甚至量化。例如,一起突发事件究竟要涉及多少人(例如集体食物中毒)、损失多少公共财产、危害公共安全的程度有多大、对公共秩序产生什么样的破坏,等等,才能算作一起突发公共事件。这些指标都有赖于通过法律规定来具体量化。

以上这三个标准,我们比较倾向于采用第三个标准。不过,由于我们主要是从行政法(更广泛地说,是从公法)的角度来考察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防治,而且要在一个开放的政府防治机制中讨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防治得具有相当程度上的基于“合意”或普遍的社会共识之上的价值期盼,这就决定了不仅公共权力意义上的衡量标准,而且公共话语意义上的衡量标准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同类推荐
  • 危险情感:郝红颖律师法说情感罪案20例

    危险情感:郝红颖律师法说情感罪案20例

    本书以作者在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栏目主讲过的精品案例为蓝本。内容围绕父母、夫妻、子女之间发生的案件纠纷等展开,反映了当今时代人们家庭婚姻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离奇故事。
  • 诊所法律教育研究

    诊所法律教育研究

    本书主要介绍诊所法律教育这一形式的形成、发展及诊所教育的基本理论。全书共有四编14章组成,内容包括:诊所法律教育的理论,诊所法律教育的性质、特征和原理,诊所法律教育关系和专业诊所法律教育及法律诊所结构等。
  • 劳动合同法:释义与实务操作

    劳动合同法:释义与实务操作

    劳动争议范围不断扩大,是出台《劳动合同法》的直接原因。在《劳动法》颁布的1994年,全国5000万国有企业职工均有固定的身份,“单位”一词依旧盛行。1998年,国企开始大量裁员,5000万名国企职工的绝大多数被推向市场,劳动关系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不仅国企职工的劳动关系走向了市场,另有至少1.2亿农民工加入其中,个体经济组织、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空前壮大,这一系列的新劳动关系,都需要用新的《劳动合同法》来调节。根据测算,目前已有九成以上的劳动关系在按市场法则行事。而这些关系,需要新的法律调整和规范。
  • 公信力的法律构造

    公信力的法律构造

    本书是关于物权表征方式之公信力的专题研究,全书从物权表征方式与公示,公信原则的关系入手,区分特权的静态“表征”与动态“公示”,阐明二者与公信力之间的联系。随后,探讨了公信力承认之基础,以及不同特权变动立法模式之下,公信力的不同体现方式。在此基础上,本书集中笔墨对公信力的具体构造予以展开,详细分析了作为公信力之体现的善意取得制度。最后,探讨了公信力与物权行为无因原则的关系,从立法论的角度,主张以公信力替代无因原则,以建立保护交易安全的弹性框架,并建议采行要因形式主义的特权变动立法模式。
  • 女性维权学习读本

    女性维权学习读本

    本书以案例链接、律师点评、维权指南的形式将女性在职场生涯中遇到的各种典型问题罗列,指导职业女性如何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本书极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堪称职业女性正确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导航器,本书可供广大读者阅读参考。
热门推荐
  • 黎国公主

    黎国公主

    一个来自古代王国的公主,因为一次意外,失忆了,更倒霉的是,居然和一个现代女生灵魂交换了,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好不容易适应了新的环境,可是被她占据身体的女生才不想替她和亲,让她回去。但她早已经爱上了他!她该何去何从,早知这样,她就不该对现代世界有所留恋……
  • 新娘逃不掉

    新娘逃不掉

    为报复,她派人绑了自己的妹妹,代替她出嫁,却毁了四个人的幸福。妹妹失足掉入激流中,她的阴谋也随即被戳穿。新婚之夜,他掀开红盖头,却发现新娘不是他爱的那个人,得知这一切都是她搞的鬼后,手掐着她的脖子说:“以后你就跟我一起生活在地狱!”
  • 大学除灵师

    大学除灵师

    人间有大秘,尘世仙鬼妖魔,校园有传说,世上有一种人叫除灵师,且看一组传奇的诞生,这非一般的灵异,小白只是想证明玄幻的手法也可以写灵异,喜欢本书的朋友可以加群374645730小白欢迎大家的到来。
  • 北欧志

    北欧志

    阴阳五行在西方称为什么?阴就是黑暗,阳就是光明,金木水火土就是:metal,plant,water,fire,earth。在西方人看来光明和黑暗是以及其他元素都是只能单一存在于一个容器,然而在中国的说法中,阴阳本为一体,五行不但相克而且相生,不同的元素本为一体。正是因为如此,杨冰不得不同时学习多种不同种类的魔法,在西方人眼中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却是做到,那些金发碧眼的老外们只能望洋兴叹,因为他们无法做到,模仿者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死亡。看我们的主角如何将各种不同元素融会贯通,在西方大放异彩!
  • 盛宠之御鬼娇妻

    盛宠之御鬼娇妻

    一句话简介:这是一个犯二女偶得茅山道藏之后在驱鬼猎魔的路上收获妖孽腹黑男的故事她是茅山派第三十六代掌门,学茅山秘法,通阴阳之路一枚茅山祖师印,镇压世间千万怨灵厉鬼一把七星玲珑剑,制服无数牛鬼蛇神他是昆仑山隐世家族第一传承人,术法高超,手段通天英俊冷酷的天之骄子,邪魅不羁的霸道男人她和他从阳间到阴间,从驱鬼辟邪到探寻机密从地下墓穴到千古谜案,从尸身不腐到不死之谜开鬼门,断风水,斗僵尸,挖祖坟神秘的墓穴,千古的谜团,他们能否走向巅峰?上古四大凶兽,诡异的恐怖古墓,一座座惊悚的墓穴地下又埋藏什么秘密?当真相被揭开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这一切早在几百年前就被人安排好了,而他们又该如何面对?小剧场:“男人,警告你,离我远点!”女子愤怒的看着自己眼前的男人,仿佛随时都能爆发一样。“如果爷说不呢?”“那我把你打的离我远点!”一番精彩的打斗过后,女子紧紧被男子擒在怀中,任凭女子如何挣扎都逃不出男人的怀抱。“怎么?都被爷看光了还想跑?”男子温热的气息轻轻的拂过女子的脖颈,一股电流瞬间传遍了全身。第一回合林千雅输!“女人,爷带了你需要的东西,就在爷身上你自己过来拿。”“哪里?”女子二话不说直接走上前一通乱摸,也没有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女人,你别这样,你怎么能摸爷的......”男子看了看自己的身下,给女子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表情。“无耻!”林千雅直接掉头就走。男子一把拉住女子的胳膊一个猝不及防的吻让女子卸下了所有的防备。第二回合林千雅丢失了自己的初吻。夜,女子背后的三千华发随风飘散,却瞬间就灼伤了男子的眼睛。“那晚的人是你?”男子愤怒的问着女子,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女人这么的不要命。“嗯!”“林千雅,你怎么敢!你怎么可以!”男子霸道的将女子拥入怀中,缠绵激烈的索要着女子的一切。第三回合之后林千雅知道已经爱上了这个男人。从相遇那天,他便一直宠她,疼她,爱她,珍惜她,她是他的心头肉,掌中宝,她在他的爱情中沦陷、失足......有一种爱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一生,有一种毒从一开始便注定了无药可解,这便是林千雅和司卿宇。抓鬼盗墓,撩汉把妹,爽文+宠文让你看不够!紧张刺激,温馨甜蜜,他们的故事让人欲罢不能!来来来,跟着我的脚步,一,二,三,跳!简介无力,内容高能!温馨提示:文中咒语和术法不要随便玩,否则出现什么灵异事件本书作者概不负责。
  • 绪诸

    绪诸

    眼见繁华的世界只是表象,用另外一种眼光看待世界,所谓的神灵究竟是什么?每隔千年,“人类”总会派出他们的智者去向世界发出疑问,他们是什么,如何才能超脱?
  • 恶魔校草你混蛋

    恶魔校草你混蛋

    每晚,恶魔都会爬床偷亲那张樱桃小嘴。池星兮迷迷糊糊睁开眼看到的是那张妖孽的脸。池星兮吓了一跳,洛韩宸你亲我干嘛?恶魔邪气一笑:我想亲就亲。池星兮怒了洛韩宸你个病态。恶魔反问病态?我亲我老婆怎么病态了,嗯?池星兮恨死了自己的老爸老妈了。给我和这个混蛋订婚。还有被这个混蛋占便宜,呜呜呜……!
  • 别笑,我是高分创意作文(高中生越写越聪明的作文宝典)

    别笑,我是高分创意作文(高中生越写越聪明的作文宝典)

    牛顿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其原因在于他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今天,你也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攀登作文的高峰。本书不仅有名师、名家的技法解析指导,更有大量的满分佳作和素材库,让你拥有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从而更轻松地登上作文的高峰。
  • 鬼神文化

    鬼神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UNCLE TOM'S CABIN

    UNCLE TOM'S CABI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