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87300000001

第1章 国画六讲(1)

国画生根于璀璨的中国文化之中,它不同于西方文化逻辑的推演,而是源自人们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感悟。老子有言,“知其白而守其黑”,这正是中国画家追求的境界,他们希望用简洁的笔墨描绘他们丰润的对于天地大美的诗意理解。这种诗意的理解是画家在情、理间的即兴表演:一方面,画家绝不离开天地秩序之“理”和社会伦常之“礼”,观乎世间万物而后有得;另一方面,画家秉承着“赤子”之心,在一段时间里保持着高度的情态自由,挥洒着激情,描绘着“心中之竹”。这种诗意的理解也融入了画家生命的感悟,借画言己,笔墨纸与水的交融,也是画中之像与画家的交融。

第一讲 知其白而守其黑:国画之美生根于中国文化

国画产生于中国文化之中,无论是绘画,还是看画都得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我们先说说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有很多人研究。有的人是直接从看到的中国社会中一些普遍的现象出发,研究这些现象的历史变迁,从而得出结论,什么是中国文化的内涵、最核心的东西,比如有的人研究中国的“孝”、有的人研究酒文化、还有人研究茶文化。这样的研究五花八门,即便是研究同一种类型的社会现象,大家的角度也可以不一样,可以从哲学角度、社会学角度、人类学角度等等出发。当然,谈中国文化也可以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从两者的不同中看出中国文化的特质,我倾向于后者。

中西文化我们可以大体追溯到文化轴心时代,这段时期,古希腊、古印度、古中国的文化都非常的繁荣,有很多伟大的思想家。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开启了西方文化传统;古印度有释迦牟尼,古中国有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他们的思想各不相同,但大体同质,形成了璀璨的东方文化传统。

轴心时代 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在他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这段时期里,人类的各大文明都出现了重大的突破,出现了一大批伟大的精神导师,形成了文化繁荣景象。

源自古希腊的西方文化,与源自印度、中国的东方文化,从起步开始就显现出不一样的风格。西方人重逻辑、重演绎、重天人二分。古希腊的先哲一开始就将目光投向了大自然,他们研究宇宙的始基,就是研究大自然最原始的是什么。有的人认为是气,有的人认为是火,有的人认为是原子(也许,后来自然科学关于原子的理论都受这个启发)……他们的思考是西方理性思维方式的萌芽。后经过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生三代,形成了西方理性主义的传统。到亚里士多德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学科分类,他对天文学、物理学等学科都有研究,比如他提出的“地心说”直到16世纪才被哥白尼的“日心说”所质疑。更重要的是,他创造了一套形式逻辑系统,提出了著名的从大前提、小前提到结论的三段论推理。有个很有名的例子,大前提是:人都会死;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结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这个看似简单,但当时是公元前四世纪,而且它对西方文化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西方后来数学、科学等发展迅速与这个有很大的关系。而且,西方人很重视“分”,他们把研究主体和研究客体划分开来,人是人、物是物,天人二分。他们把研究对象放在一个被审判的位置,仔细研究推敲,一步步往前推进,这是演绎的。正是这种理性、逻辑和分析的力量,使得西方有了非常系统而发达的科学。

亚里士多德 (前384~前322),古希腊斯吉塔拉人,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多个领域,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东方文化,无论是印度文化还是中国文化,都与这有很大的不同。东方人注重经验、感悟和归纳,最后达到了一个天人合一的境界。以中国为例,先秦百家争鸣时出现的一大批贤人名士,无一例外地将关注重心放在了人生、社会、政治之上,用杨振宁先生的话说,“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想把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一下子都解决了。……他们第一想解决人文问题,第二想从总体上解决人文问题。” 因此,他们不愿去做具体的事情,不愿就某个具体的问题、尤其是关于自然的问题提出一套理论。你们看,中国古代有先进的技艺,有很多天才的发明,四大发明就不用说了,单论建筑,就有很多卓越的创造。《阿房宫赋》里记载,阿房宫这么庞大、复杂的建筑,一个钉子也没用,全是依靠钩心、对角建起来的。还有很多奇特的建筑:长城、天坛的回音壁……但是,却因为没有形成理论而人亡道衰了。更重要的是,中国文化很注重天人合一。这种思想在先秦就有所萌芽;到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里有明确的阐释;后经发展,到了宋代二程,程灏、程颐兄弟更进了一步,“天人本无二,何必言合”,天人根本就是一回事,用“合”反而拉远了两者的关系。这些特质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启智性。

二程 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的并称,二人都曾就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二人为嫡亲兄弟,河南洛阳人,均出生于黄州黄陂县(今属武汉市)。程颢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卒于宋神宗元丰八年,官至监察御史里行。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生于宋仁宗明道二年,卒于宋徽宗大观元年,曾任国子监教授和崇政殿说书等职。他们的心理学思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

对中国绘画而言,中国文化的启智性就太重要了。中国绘画不需要西方文化的那种严格的逻辑分析,它需要的是你能感悟。一方面,你得遵循自然之道,体会天地大美。《庄子》这本书给我们提供很多这方面的认识。比如,《知北游》中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的大美、四季的序列、万物的枯荣都是有其自然的道理,这种此消彼长、生生不息的和谐就是天地大美之所在。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都有其自身之美、有它自身运行的目的,康德把这叫做“合目的性”。中国绘画就是要你去体会这种美、这种内在目的性,然后将其运用笔墨表现出来,而不需要你问“这树长在这对不对”、“这老鼠怎么比南瓜还大啊”。

庄子 (约前369~前286),名周,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另一方面,天地大美只有通过你的感悟才能转化为人类的美感。明代心学家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意思就是说,一朵花在深山开放,我不知道它存在,可是当我看到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的颜色、形态就渐渐明白起来,它果然是个美艳的存在。西方的现象学解决的就是这样的问题,就是主观对于客观的介入。自然物在那,比如深山中独自开放的小花、海洋深处自我嬉戏的鱼群,对于你来说都谈不上美或不美,因为它们的存在于你毫无意义,只有通过感悟、通过你对它们的介入,它们的美才能对你呈现。

中国文人讲“气韵生动”,其中,“韵”就是这层意思。这个韵并不是单纯的作诗时押韵的韵,你看英国诗、意大利诗也有韵,比如,著名的十四行诗就非常注重韵脚。中国的这个“韵”意义则更为丰富饱满,注重的是创作主体,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诗人,对于宇宙惯有的一个诗性的判断。天地大美自然而生,可是也需要画家对其有诗性的判断、有所感悟才于人有意义。

十四行诗 又译“商籁体”,为意大利文sonetto,英文Sonnet、法文sonnet的音译。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又称“彼特拉克体”,后传到欧洲各国。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组成,每行11个音节,韵式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CDC。另一种类型称为“莎士比亚体”(Shakespearean)或“伊丽莎白体”,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组成,每行10个音节,韵式为ABAB,CDCD,EFEF,GG。

所以,当中国人的智慧和感悟在哲学上的体现用到绘画上来的时候,绘画就得益无穷了。老子哲学里有“知其白,守其黑”,说的是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也正是国画美之所在。笔墨笔墨,加上宣纸就是黑和白呀,只有维持黑白间比例的平衡和谐才能守住国画的这种美。中国禅宗讲,“妙悟者不在多言”。真正得到“悟”的人不是很啰嗦,不会讲太多,他的语言一定非常简练,甚至认为语言是不必要的。王维在《山水诀》将这视作对山水画的要求,其实,这是对整个中国绘画的要求--以少许胜多许,以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比如我的画,我的画留的空白很多,因为我知道白和黑同样重要。中国绘画就是“有无相生”之道的形象体现,笔墨的有和画面空白的无相互生发才造就了国画之美。这就好比一个伟大的建筑师,难道他仅仅是在设计一个建筑吗?不,他是在塑造建筑后的一片天。建筑师的伟大不仅是他设计的建筑要漂亮,建筑后面的那片天空也要非常漂亮。中国画家要时刻记住这一点,不要在用墨的时候忘记了白纸。一位中国画大师,他深刻地明白,在他下笔那刻,他不仅应在笔墨间留意,更重要的是他在塑造笔墨之后的那片空间。

元代山水画家倪云林的画就非常注重黑白间的比例,比如他的《客膝斋图》,几棵小树,一个茅亭,朦胧的远山,没有人物,没有动态。然而,你一看就能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一种天荒地老式的沉默和寂寞。

八大山人的画,他画的鸟,它蜷曲着身子,寥寥几笔,把鸟的全部内在生命表达得淋漓尽致,八大山人的画。简约至于极致,我在一篇论八大的文章中说过,“八大山人的画渐渐趋近他语言符号的本体,或者换言之,八大山人的画就是一种符号性的空前伟岸的语言”,他的画已经撇除了一切的繁文缛节、一切的矫揉造作和一切的事功媚俗,剩下的只有“士气”的符号,简捷清纯、精微广大、高明中庸。

八大山人 (1626~1705)别号朱耷,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原为明朝王孙,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八大山人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中国画的这种简洁丰润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的陶瓷上的绘画就有体现。图【】中的陶罐属于河姆渡文化时期,距今已有七千年了,但是刻画在陶罐上的猪已经极富神韵。你看它:猪嘴往前拱,前面的腿还在往前抬,后面的腿准备往前伸,身上还创造性地给它来个两方连续的图案。大量的留白、相当简单的细条,却将猪那种神情、动态刻画得栩栩如生,能引发你无尽的联想。

图【】中的这个人面彩陶瓶,它属于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个作品反映的是远古先民的一种思考状态,你可以看出他在思考,你看他的眼睛里若有疑惑,可是这个疑惑又混混沌沌,又感到没有答案而有所茫然。这个茫然体现出一个童稚的天真,这个人决不狡猾。还有,嘴那个窝在那儿,像一个很憨厚的人,混沌、茫然、天真、憨厚、简朴。从这个简单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天籁、神韵、简朴。这就是我们文化的源头,这种对于艺术的感悟、对于“微言大义”的追求流传了几千年,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国画之中。

中国画之所以保持这永恒的魅力,就是因为它体现了中国之魂,它是由几千年的中国哲学、思想、文化所孕育、滋养的。因此,对于中国画这种感悟、“知白守黑”的把握,就要立足于中国文化之中。没有传统、没有根基的东西,是不会有生命力的;没有了中国哲学这片沃土,中国画这片森林就不可能繁茂葱郁。外国人为什么画不好中国画?就是因为西方人或者日本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总是隔着一层。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是全面地学习中国的,他们当时对中国的文化是相当羡慕和崇拜的,派了很多的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国来,到明代还派人来中国。明代的时候,就有日本的雪舟到中国留学,学习南宋的画,学马远、夏圭,回去以后成了日本的画圣。可是,我到日本访问的时候,面对画圣的画,总觉得隔了一层,和中国人画的不太一样。而西方人则是从日本绘画开始学起,比如莫奈,他是个非常伟大的画家,他画的《睡莲》我很欣赏,也倾慕,但是他惊讶于笔墨所创造的美,而去学习日本画,就是个很大的问题。

我们中国人欣赏中国的美,由于血脉中有这种文化的DNA基因,所以比较容易接受。但是,仅仅依靠这个是不够的。要欣赏中国画、画好中国画,我们要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切身地感悟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更要了解古典、了解中国文化。

同类推荐
  • 纸间映像

    纸间映像

    本书为我国资深影视评论人藤井树,积数年之功,倾心打造的经典影评作品集结本。书中首次曝光了作者十二年来在影视道路上的所见所感所思。全书共七辑,分别冠以“青春”、“禁忌”、“浮生”、“幻爱”、“感官”、“天真”、“城市”主题,内容涵盖中外影片近百部,不限作品国籍与出品日期,选取震撼心灵的银幕佳作,用文字细细解读。藤井树的影评作品个人风格强烈,角度独特,观点敏锐,笔触纤细,字里行间充斥着知性之美与文艺气息。作为一部赏析类作品,其本身也是一部值得赏析的佳作。
  • 艺文论苑(第一辑)

    艺文论苑(第一辑)

    本书是一部涉及文学、戏剧、影视、音乐、绘画、书法、民间艺术等方面的论文集。
  • 农村文化娱乐常识——皮影

    农村文化娱乐常识——皮影

    文化,天地万物(包括人)的信息的产生融汇渗透(的过程)。是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汇、渗透。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娱乐可被看作是一种通过表现喜怒哀乐或自己和他人的技巧而使与受者喜悦,并带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很显然,这种定义是广泛的,它包含了悲喜剧、各种比赛和游戏、音乐舞蹈表演和欣赏等等。
  • 听傅雷讲艺术

    听傅雷讲艺术

    傅雷先生不仅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更是一位成绩斐然的文艺批评家,他在文学、美术、音乐等领域中精深独到的见解,给后学者众多启示。
  • 懂戏的不只有我:中国人都必须知道的中国戏曲史

    懂戏的不只有我:中国人都必须知道的中国戏曲史

    中国戏曲的唱腔动人,身段曼妙;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类型多样……这一切,都使中国戏曲成为回味无穷的艺术瑰宝,它纵横古今,让世界为之倾倒。本书就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叙述了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剧种,各个流派的代表剧作、人物,以及它们的时代特征和戏曲特点。同时,还概述了中国各民族各地域丰富多彩的戏曲文化,让大家看到,中国戏曲一直都没有远离中国人的生活。
热门推荐
  • 玉貔貅之缘

    玉貔貅之缘

    这篇文章讲述了男主人公因为复仇而想尽办法接近女主角,但最后他们却因为真爱而心心相惜
  • 礼仪全书2

    礼仪全书2

    在现代社会,礼仪可以有效地展现施礼者和受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它体现着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尊重程度,是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的外在表现。
  • 权力

    权力

    《权力》以流畅的语言与准确的描写刻画了现实机关的众生相,对当下官场有着深刻的观察和独特的思考。 作者在党政机关工作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机关生活素材,熟悉机关人物的言行举止心态,刻画到位,尤其是市长柳子奇、市委书记苏阳的“官样人生”描绘得栩栩如生。
  • 破天龙剑

    破天龙剑

    他是世俗武林中令人闻风丧胆的杀手“幽刺”,却遭到组织陷害追杀。机缘巧合拜入修真门派,青灵剑宗的山门,成为一名修真者。从此,踏上了一条波澜壮阔的修仙之路,成就强者至尊。大道三千,我取一剑,其余的自当以剑破之!
  • 穿越之公主归来

    穿越之公主归来

    现代少女安小唯穿越到古国成为神命定的王后,然而她却对神秘清冷的大祭司神羽情愫渐生,三番两次的逃婚终于惹怒了君临天下的男人,安小唯被迫流亡,一路结识了妖孽少年织羽、温柔的白衣鬼白珩,古国公主的身份渐渐水落石出,远古传说中月神的面目也被逐渐揭开……被迫沉眠地底的公主,因恨堕落的神祗,热血与爱恋交融的奇幻之旅,公主即将归来!然而天下在握,却不及他一句低声呢喃:“唯姬,吾已在此地等你万年。”霎时,心痛如裂。安小唯:“神羽,倾我一生,换你永安。”
  • 神灭之后

    神灭之后

    神灭之后,万族勃发。人类不在是世界的主宰,甚至只能在世界一角得以喘息。神树岛的馈赠使他们得以生存、发展、壮大。他们能否战胜万族重新回到王的宝座。
  • 建汉首功:萧何(中华历朝著名宰相大传系列)

    建汉首功:萧何(中华历朝著名宰相大传系列)

    秦末,天下大乱,萧何乃一刀笔小吏,然能乘势而起,拥立沛公,后又劝刘邦避项羽锋芒,屈尊汉中王。立稳脚跟,涂图天下。他慧眼独具,月下追回韩信,使“汉初三杰”归于刘邦一人手中,汉王朝初定,他治国安邦,建法立规,后世更有“萧曹随”之誉。
  • 活着不能没有爱

    活着不能没有爱

    该书从作者近年已刊发的数百篇小小说中精选60篇,特点是都在较高层次报刊原发,有很大一部分先后被各种选刊转载,在省级以上评奖中获奖,入选各年度最佳小小说、年度排行榜,入编各年度全国性重点选本,有的成为大、中学校教材或译介到国外。何百源小说喜欢表现寻常巷陌凡庸小民的家长里短日常琐事,注重对琐屑人生的世俗观照与感性表现,力图在琐碎平凡的市井生活中反映芸芸众生的人情人性、生存状态和生命进程。
  • 末世之魔女重生

    末世之魔女重生

    作为一个在末世已经成功挣扎了十年的人来说,突然重生到末世初期,还是重生成一个身娇体弱易推倒的萝莉身上,冬青表示她恨这种莫名奇妙的“好运”。幸好,萝莉外表虽然很弱,但她除了有一个强悍牛逼的灵魂之外,萝莉的身体素质很有潜力,耐打耐摔耐砍,因为她是千万分之一机率的高级进化体质。
  • 灵御英魂

    灵御英魂

    世俗子弟赢正,破苍天禁制,灭鬼族圣地,妖族繁生地,天羽族神树。远征天选之地,制造一个又一个神话。世人皆知,灭赢正着得天下大气运眷属,殊不知,他被苍天所宿托,为苍生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