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92500000031

第31章 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五十年(11)

在我国,公务员法规的制定和实施都毫无例外地要置于党的领导之下,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一方面党的干部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制定并执行公务员各项法律法规的根本依据,另一方面,党的干部政策又通过公务员法规的制订和执行,得以具体化、条文化、定型化、规范化,成为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的明晰严整的法律规则,从而保证党的干部政策在公务员管理中得到有效的体现和落实。因此,党必须自觉维护公务员法规的权威,并监督公务员法规的贯彻落实情况,督促公务员中的党员模范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对有法不依、有章不循者,包括担任各级行政领导职务的党员,应积极支持和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和司法机构依法予以惩处。这本身就是加强和改善党对政府系统的领导和监督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树立公务员法律法规的权威

公务员法规的实际运作是以维持法规的权威为前提的。为保持公务员法律法规的高度权威,一是要正确处理权力与法律的关系。要消除任何不受限制的权力,形成法律支配权力的权力运行机制,确保公务员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公务员的权利、义务、录用、考核、培训、晋升、奖惩、辞职辞退、退休、工资福利等等“一准乎法”,严格按照公务员总法规及其配套法规规定的原则、程序、方式方法正常运转,而不以行政命令和长官意志为转移。

二是正确处理法律的“变”与“不变”的关系。公务员法规和其他法律法规一样,要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公务员法规作为一种人事行政法规,又不能像宪法、刑法、婚姻法那样能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不变,而应根据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时作出调适、修正和补充,这非但无损于公务员法规的权威和尊严,相反的,它不仅是对公务员法规的进一步完善,而且有利于公务员法规的有效运作。

三是正确处理法律规范的统一性与各地区的差异性之间的关系。同英、美等一些西方国家不同,我国公务员没有中央和地方之分,对所有公务员都须依据统一的公务员法规实行统一管理。为此,就需要增加国务院及其人事部门对执行公务员法规的宏观调控力度,保证公务员法规对全国公务员的普遍约束力。当然我国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同一地区的不同行政部门在工作性质和方式上也不尽相同,因此执行统一的公务员法规,推行公务员制度应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三)加强对公务员法规执行的内外监控机制

公务员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员是行政机关和公务员,为了保证公务员执行其职务所实施的一切行政行为都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同时也为了保障公务员享有合法正当的权益,就必须建立和健全强有力的执法监控机制。应该说,这种机制在我国已初步形成,其中包括由行政机关上下级之间的一般监督以及行政监察部门和人事行政部门的专门监督等构成的政府内部监督机制;由党组织、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社会团体、公民个人和新闻媒介的监督所构成的外部监控机制。它们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内外结合、纵横交错,构成对国家公务员执法守法的多方位多角度的监督。但在实际运作中,这些监督机制远未能发挥出应有功能。特别是对各级行政领导和政府组成人员的执法监督更显得十分软弱。

先从内部监督机制来看。行政监察部门和人事行政部门由于它们与同级政府的行政隶属关系难以对同级政府组成人员和其他重要领导人遵法守法的情况实施监督。至于普通公务员对行政首长执法守法的监督,在实行首长负责制的条件下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再从外部监督机制看,作为这种机制核心的国家权力机关对政府及其领导人的监督至今仍缺乏应有的权威而对其构不成强有力的外部约束,特别是不少地方政府组成人员,诸如省长、市长、县长。同时兼任党委副书记或党委常委,有的甚至在党内分管人大工作,这样,人大的监督往往监督到党委的头上,致使一些在人大工作的同志在监督政府组成人员的执法守法情况时,顾虑重重,不敢依法实施监督。加上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监督权的实体性特别是程序性法规不健全,在监督内容、范围、程序和手段等方面缺乏具体的规定,使得人大对同级政府的执法情况的监督检查受到制约。相比较而言,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及其纪检部门对政府的监督最为有力,但各级政府行政首长多为同级党委领导成员,监督主体与监督客体的重合甚至倒挂(即监督者受被监督者领导),大大增加了这种监督在实际运作中的难度。至于司法监督,也因时常受到“权大于法”的干扰同样显得疲软乏力。由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公民个人以及舆论媒介等构成的社会监督更因缺乏可靠的国家强制力的保障而极易流于形式。毫无疑问,上述内部和外部监控机制的不健全是我国政府机关干部人事管理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

健全对公务员法规执行的内外监督是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重要一环。缺少这个环节,就缺少了一道防止和惩戒公务员违法失职行为的坚固屏障。如果说公务员制度的立法为公务员管理的法治化、科学化提供了必备条件和客观规范,而公务员法规的执行则是贯彻落实这些法规的一种具体运作的话,那么,对公务员执法守法情况的监督则是保证这种运作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的一种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径。加强监督的具体途径很多,但比较重要且切实可行的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进一步加强党的各级纪律检察委员会的监督职能,建议将目前各级纪检部门的双重领导体制改为单一的垂直领导体制,即除中央纪检机关向党中央负责外,地方各级纪检机关只向中央或上级纪检机关负责,而不再同时接受所在党委的领导,以加强其对同级政府特别是行政首长的监督力度。由于我国公务员,特别是担任各级领导职务的公务员,绝大多数都是共产党员,因此对这些党员公务员监督好了,整个公务员队伍的监督工作就有了很大的保障。二是切实保障人大对政府及其组成人员贯彻执行公务员法规的情况的监督。为使这种监督法制化、程序化,应制订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对监督的内容、范围以及程序和方式作出精细缜密的规定。对违反公务员法规及其他国家法律法规的政府组成人员,权力机关可依照法定程序予以撤职或罢免。三是改进行政监察领导体制,各级行政监察机关就实行垂直领导体制,即它们只对上级监察机关负责,而不宜置于所在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以免受政府及其主要领导成员的长官意志和“官官相护”的干扰和影响,保证行政监察部门依法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公务员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处理。

四是发挥舆论监督的独特功能。在大众传播媒介的触角无所不在的今天,舆论监督具有迅速、敏锐、直接、及时、覆盖面广、影响大等特点,往往能起到其他监督所难以替代的作用。

但我国至今尚未用法律形式把这种监督规范化,因而随意性大,受限制因素多,使得一些公务员特别是一些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可以置舆论于不顾。为了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必须尽快制定新闻法、出版法、集会游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使之对公务员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的监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具有法定效力。此外,需要强调的是,对公务员法规的执行情况实施的有效监督,需以政务公开为前提。如果公务员的行为缺乏应有的透明度,外界对他们履行公务员法规的情况也就无从了解,监督也就无从谈起。

(四)强化公务员特别是各级行政首长的法律意识

“徒法不足以自行”。公务员各项法律和法规归根到底要由公务员来执行和遵守。由于公务员法涉及到每个公务员的权益,它的实施及有关法律事件的处理,多是由行政首长负责,他们的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影响公务员各项法规的具体运用和实施。从实际情况看,有些行政首长,执行公务喜欢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而且,他们因身居要职其所作所为必然对广大普通公务员产生错误的示范效应和误导作用,造成公务员队伍法治意识的普遍薄弱以及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的广泛认同,于是,在他们所管辖的地区或单位、部门,公务员法规的执行和贯彻势必要扭曲、变形,公务员制度的全面推行和有序运作因此而受阻甚或搁浅。如果这些行政首长位居高层,其所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使得上述“板机”效应所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因此,提高公务员特别是行政首长的法律意识应是公务员法治建设的当务之急。目前需要做的很多,除了上面说到过的确立公务员法律、法规的权威,加强对公务员执法守法的监督之外,办好各级行政学院,对公务员进行正常化的法治教育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知法、执法和守法水平,也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在这方面,各级行政首长应带头更新观念,增强法治意识,自觉地履行公务员法规,引导和带动本地区、本部门公务员法治意识的普遍提高。

(本文作者:江苏省行政学院行政学教研部、副教授)

树立动态的依法行政观

李洪欣

一、新中国政府行政历史的简单回顾与依法行政原则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政府的行政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

一是1949年10月至1956年9月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

这一时期虽有宪法、婚姻法、土地改革法、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逮捕拘留条例、劳动改造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一批重要法律法规问世,但从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的主要依据还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只起一个辅助作用。

二是1956年9月的八大之后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这一时期中国各级政府的行政方式由受到“左”的思想的严重干扰,八大确立的法制建设方针基本上被搁置,国家各级政府的行政基本上是按领导意志办事,“人治”成为行政的基本主张,法律沦为“办事的参考”。

三是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在这时期,党内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了极端,从1965年2月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长达十年不开会,除1975年那部倒退性的宪法以外,国家没有制定过一部新法律,原有的法律虽然未被明文宣布废除,但实际上已成为一纸空文,完全依一个人的意志行政,行使行政权的人民政府被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各级革命委员会所取代,国家长期处在一种无法可依的混乱状态。

四是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虽然短暂,但在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与极“左”残余势力的斗争中,通过对国家行政历史的反思,通过对“文革”的反思,第一次确认了法制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中国的依法行政历程由此起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下,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经济民主开始建立;政治上,公民的民主权利受到重视,防范政府越权和滥用权力的意识开始形成。这种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要求的产生,为政府行政必须依法原则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依法行政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犹如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一样,这是国家政治、经济以及法制建设本身发展的结果,当民主政体的政治统治模式得以确立,当一个分工制约的国家权力结构关系得以形成,当全社会都服从法律治理成为一项最基本的社会控制原则,当市场经济被一个国家所接受,依法治国以及随之而产生的依法行政,就成为必然要求。中国在80年代末提出依法行政的原则,正是因为改革开放10年后的中国,政治、经济、法制发展的状况使中国具备了提出这一原则的社会条件。90年代末,当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之时,依法行政作为政府行政的最终原则已不容动摇。

二、依法行政原则确立的意义与依法行政内涵的变迁

依法行政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行政与法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根据法的合理性来制约行政的随意性”。这个原则对开放以后的中国具有特殊的意义。

首先,依法行政是对人治行政和政策行政的根本否定。新中国虽然实行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但正如前述所言,在行政的历史上,一段时期,一些人在按他们的主观意志行政,或者是按缺乏稳定性的政策行政,“行政法基本上被认为是行政管理的手段”。确立依法行政的原则,将使中国政府行政方式发生一个根本的变革,政府行政从此不是哪个人说了算,也不是哪一项政策决定政府行政的方向,而是反映人民意志,由人民选举产生的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作为行政的基本依据。

其次,依法行政为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按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言: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而对这些事务和人员的规范,关键在于制约行使权力最广泛的国家行政机关和人数众多的行政官员。宪法赋予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这种公共权力,从其性质上看,不像立法权那样公开,也不像司法权那样被动且有严格的实体、程序法的限制。行政机关有权为被管理者设定义务,有权独立实施行政处罚,并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权力被滥用的可能性最大,因此,依法行政原则的确立,是对行政机关滥用权力的有力制约。贯彻、落实国家80%法律、法规的行政机关、行政官员的依法行政,无疑为依法治国提供了最重要的保障。

再次,依法行政能够保证整个国家行政管理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现代国家政府行政的特点是一切行政活动在法制的规范下具有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一个国家,只有在行政上有了统一的法律、法规,才能保证政令的统一、行政的有序。而连续性和稳定性,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中国有过“政策多变”的教训,百姓也受过“朝令夕改”之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今天,管理的统一和连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而要保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除依法行政,别无他法。

同类推荐
  • 新中国行政体制的初创:周恩来与中央政府筹建管理述论

    新中国行政体制的初创:周恩来与中央政府筹建管理述论

    本书全面考察了新中国中央行政体制创建和发展的历史,深入探讨了周恩来精心组建、调整和管理新中国第一至五届中央政府的过程。本书分为上下两部,上部重点研究从新中国创建之初到20世纪70年代中央政府筹组、运转和根据形势需要不断调整的风雨历程,以及周恩来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下部深入研究了周恩来在长期领导政府工作中形成的先进管理理念、科学的行政方式、独特的行政风格,以及杰出的人才观和廉政建设思想。本书对我们全面了解新中国中央行政体制的初创与沿革,传承周恩来卓越的管理思想与优秀的工作作风,对我们搞好今日政治体制和行政机构改革有深刻的启迪。
  • 为联合国发言

    为联合国发言

    本书将由对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和其工作的界定开始,围绕联合国发言人在纽约总部的典型工作、战争时期的业余活动,陪同秘书长出访,联合国和欧盟的联合发言人、战区的信息市场、新闻发布会、与记者的关系等许多层面一一展开。
  • 多党合作在四川·工商联卷

    多党合作在四川·工商联卷

    《多党合作在四川》丛书,分设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工商联卷,共8卷,近400万字,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 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党建工作综合知识

    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党建工作综合知识

    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党建工作综合知识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党建工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党建工作综合知识
  • 八项规定改变中国

    八项规定改变中国

    以八项规定为切入口,对八项规定出台的背景,八项规定给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带来的变化、八项规定昭示的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治国方略以及中国梦蓝图进行了梳理和论述。既是一本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教材,也是一本在党的建设方面起教育、普及作用的通俗理论读物。
热门推荐
  • 网游之世纪逍遥

    网游之世纪逍遥

    放眼天下,谁能档我一刀?生性淡泊,可麻烦却是接连不断!气死神兽,与游戏主神结交!他?……他是无畏的勇士!他是龙族的噩梦!他还是世界的守护者!高手与庸手倒底差距多大?现实功法究竟能不能和游戏技能比肩?
  • 惹火前妻,隐婚老公太凶猛

    惹火前妻,隐婚老公太凶猛

    一场意外,她成了他的隐秘妻子。暖床,宠爱,直到怀孕——他是掌握一国经济命脉的霸道总裁,挥手翻云覆雨。而她却仅仅只是一个设计界的菜鸟,被人欺负打压,所有人都不知道,她是他的妻!五年后——他仍是万众瞩目的高冷总裁,而她却逆袭归来,成为设计界一颗最为闪耀的新星,他步步紧逼:“女人,你以后休想再离开我!”
  • 重生之阵法师

    重生之阵法师

    上辈子平平淡淡活到25岁的肖浅被一伙偷了国家宝物的盗贼害死了,还是在对方无意的情况下……结果,重生了,临死前抓到的一个陪葬品竟然是极品阵法空间使阵者,聚阴阳,改天命,逆转生死无所不能这一世竟然有这么好的运气,那她自然不能辜负了,而且她从来没发现周围极品原来这么多且看她如何利用阵法空间,在都市风生水起!……只是这个同样重生的男人又是神马情况!
  • 成就天尊

    成就天尊

    修道一途,堪比绝路;要么永远立于天地间,要么坠落在天罚之中。敢问上天,仙道何在!
  • 都市之落迫人的富足

    都市之落迫人的富足

    本文描写一个来自外地的农民工,从落迫打工,四处为生活生存打拼到机遇来临,一举暴富的生活生存经历,敬请关注
  • 随身空间:极品农女泼辣妻

    随身空间:极品农女泼辣妻

    一觉醒来,落后的年代,破烂的屋。没娘死爹,外加极品亲戚一堆。本就穷的掉渣,叔叔婶婶还来打秋风,就剩三亩地,叔叔还要占两亩半,管你鼠鼠还是省省,我有空间我怕啥!你动我一分,还你十针!你敢动一手,让你断脚又断手!啥?说我泼辣,人不欺我,我不欺人;人若欺我,欺他满门!小萝卜头!我们走!PS:新坑同类型新书《农门娇妻:恶女当道》已过二十万,喜欢种田文的亲们可以先收藏养肥开宰了!
  • 藏密

    藏密

    《藏密》讲述了一群身份迥异,各怀心思的人结伴进藏寻宝的故事。但它又不仅仅是一个寻宝记,它还是一首捍卫国家宝藏和尊严的赞歌;但它又不仅仅是可歌可泣的爱国旋律,它更是一份引导人们回归善良本性的谆谆教诲。主人公岳凡从小在藏边长大,虽然母亲难产而死,父亲早逝,但他依然继承了镖师父亲的一身好武艺和藏族母亲善良坚强的性格。
  • 狩墓师

    狩墓师

    他,是徐霞客四子李氏子孙,更是狗头官人的后裔。他,受祖上毒誓的诅咒,在生死线上垂死挣扎,不得天机,势必厄运连连,断子绝孙;《徐霞客游记手抄本》中蕴含着什么?《玄关探囊经》和双子叩关钱的玄妙又在何处?过阴枕不再是包大人审鬼的专用,红盒图的奥妙更在其中。“技出狗头官,绝技胜摸金,眠有过阴枕,下墓问亡人。”寻“机”狩墓,他乐在其中……
  • 邪王娶妻,废材五小姐

    邪王娶妻,废材五小姐

    她,金牌杀手,到了紫家最废材最不受疼爱的痴傻五小姐身上,一双惑世红眸注定了她成为爹爹眼中“流动的绿帽子”!他,神秘莫测,颠倒众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却唯独对她这个世人所不齿的草包死缠烂打!她睚眦必报,敢鄙视她伤害她,她会用行动告诉你,什么叫后悔莫及!她进学院,闯密林,经历生死挑战,只为最后的傲视天下,睥睨众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穿越之擒皇记

    穿越之擒皇记

    我,宋雪寺,一夜之间无端穿越到一个架空的王朝——尊月王朝。搞不清状况的我莫名其妙地就参加了选秀,莫名其妙地就开始了我的皇宫之旅。为了避免成为皇上的妃子,我用尽各种方法,没想到却阴差阳错地成为了皇上的贴身女官。在不知不觉之中,我似乎擒拿了帝王之爱,可是同时也陷入到了后宫争斗的泥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