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12500000010

第10章 【曼陀罗】03

大海与馨香

在《华严经》里有一位佛教青年善财童子,十分令人感动,他在出生地福城听文殊师利菩萨说法,而发了勇猛的菩提心,从此开始了他长远旅行求法的过程。

善财童子从发菩提心开始,一共参诣五十三位善知识,终于得以证入法界,这是有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在佛教经典里,《华严经》是大乘经典极重要的一部,阐明了佛在因位时的万行如华,以及佛在果地中的万德如华,是表达一真法界莲华藏世界最圆满最动人的一部经典。在八十卷华严经里,后二十卷就是善财童子参访的故事,善财求访善知识的重要可见一斑。

为什么《华严经》把这么多篇幅留给善财童子呢?那是由于善财童子的经验是个伟大的象征,也是伟大的教化,说明了一个青年菩萨从发心一直到证果的过程。

善财童子也由于求法的至诚恳切,成为佛教里最为人知的童子,现在许多观世音菩萨像的左边都安有一位童子侍立,就是“善财童子”。一般把善财童子画得好像儿童似乎值得商榷,在佛经中,童子有三种含义:一是八岁以上未冠者,二是希望出家而寄侍于比丘僧团尚未剃度的青少年,三是年轻的菩萨。因为菩萨是如来的王子,所以称为童子。如果从这三种含义推论,善财童子应该是青年,而不是幼童。

因为善财童子求法的成就,一直到现在寺庙里的大法会,行道时走在最前面拿着火炬的小法师,也被称为“善财童子”。这是一个很好的象征,在《华严经》里,善财童子事实上像极了拿火炬引导后世修菩萨行青年前进。

开启智慧最重要

依照经典的记载,善财童子是累世福慧双修,才能有缘亲闻文殊菩萨说法,开启了法性智慧,但在文殊的教化里,我们知道智慧才是修行者最重要的东西,为了求得智慧,善财才开始不懈地追求。而他的成就也得自于善知识不断的传授与开启。

历来谈论善财童子求道的书册何止千万?现在我们要谈的是他在参访善知识的过程中三个比较浅显而有趣的故事。

在说故事之前,我把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笔记,简单地做一些说明,善财童子的实践告诉了我们开启智慧是菩萨的第一要务,没有比求智慧更重要的事了。另外,一位发心觉悟的人,必须一开始就发大心,善财童子就是发了大菩提心,才有博大宽容慈悲的大乘知见,有大乘知见的人就比较不会被迷转了。

善财童子求法的过程固然长久、复杂、难辛,但他无时无刻不惦记佛法,他的心也没有一刻离开过佛法,这种念念相续,使他不至于有一点点迟疑,使他一直受到佛菩萨的加护和悯念,也使他有慈悲柔和的心,非常容易受感动,时常有涕泗纵横不能自已的场面出现。

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善知识,善知识并且是连锁反应的,善财童子所参过的善知识包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长者、外道、商人、女人、船师等等。这使我们悟到,菩萨的示现无边,不一定用什么面目出现,而且一个追求智慧的人,不管他从事任何行业,他都可以在其中得到智慧,甚至悟道。

因此,善财童子的旅程,应该启示我们,不要轻视世上的任何一个人,人人都是我们的善知识;而且要珍惜每一分因缘,因为看起来普通的因缘对我们都可能有深刻的教化。

有了这些基本理念,再来读善财童子的参访就会深刻得多。

好了,我们就来看看善财童子的几个故事吧!

大海开出大莲花

善财童子参访的第三位善知识是海云比丘,海云比丘住在南方的海门国,这海门国顾名思义是在海边。

善财童子向他至心顶礼以后,就说明自己早已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志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希望能进入一切无上智慧之海,他问道:

“未知菩萨云何能舍世俗家生如来家?云何能度生死海入佛智海?云何能离凡夫地入如来地?云何能断生死流入菩萨行流?云何能破生死轮成菩萨愿轮?云何能灭魔境界显佛境界?云何能竭爱欲海长大悲海?云何能闭众难恶趣门开诸大涅槃门?云何能出三界城入一切智城?云何能弃舍一切玩好之物,悉以饶益一切众生?”

这真是大哉问!也是一切修行大乘法门菩萨共同的问题。海云比丘听了善财的问题没有立即回答他的问题,而先赞叹他能发大菩提心,说出了一段触及菩提本质的动人的活,他说:

发菩提心者,所谓发大悲心,普救一切众生故。发大慈心,等祐一切众生故。发安乐心,令一切众生灭诸苦故。发饶益心,令一切众生离恶法故。发哀愍心,有怖畏者咸守护故。发无碍心,舍离一切诸障碍故。

发广大心,一切法界咸偏满故。

发无边心,等虚空界无不往故。

发宽博心,悉见一切诸如来故。

发清净心,于三世法智无违故。

发智慧心,普入一切智慧海故。

当一个菩萨发了大菩提心时,心量上就应该包涵了这些物质,然后,才能进入修行,海云比丘随后就说出了自己修行的经过。

海云比丘已经在海门国住了十二年,他到了海门国以后,就时常以大海作为自己修行的境界,他思考到只有大海是广大无量的、是甚深难测的。思考到只有大海里隐藏了无量奇妙庄严的宝藏,里面又住了无数无量的众生。思考到只有大海有无量的水,而水色都不同,还能容受体躯最大的众生。思考到只有大海能容纳大云大雨而不增不减……

当海云比丘做这种思考的时候,他就起了念头:“世界上还有比这个大海更广博的吗?有比这大海更深的吗?有比这大海更特别的吗?”

正在他想的时候,大海里突然升起一朵大莲花,以无能胜因的陀罗尼罢宝为茎,吠琉璃宝为藏,阎浮檀金为叶,沉水为台,玛瑙为须,整个盖满了大海,而由阿修罗王、龙王、迦楼罗王、罗刹王,夜叉王、乾闼婆王、天王、梵王、海神等等都来守护并且庄严这一朵莲花。

如此无尽光明照耀的大莲花,是由如来出世的善根所生起,当时,海云比丘正在惊叹莲花比大海还大的时候,又看见在莲华上有一如来结跏趺坐,他的身体一直往上通而看不见顶。

如来随即伸手摩海云比丘的头顶,为他演说“普眼法门”,开示了一切如来境界,显发一切菩萨诸行,阐明一切诸佛妙法,一切法轮悉入其中,能净一切诸佛国土,能摧一切异道邪论,能灭一切诸魔军众,能令众生皆生欢喜,能照一切众生心行,能了一切众生诸根,随众生心悉令开悟。

海云比丘从如来那里受持了普眼法门,长达一千两百年,他对“普眼法门”有如此的赞叹:“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须弥聚笔,书写于此普眼法门,一品中一门,一门中一法,一法中一义,一义中一句,不得少分,何况能尽?”

意思是说,如果有人以大海做墨汁,用须弥山为笔,想要写出普眼法门的殊胜,不要说写一品,就是一品中的一门,一门中的一法,一法里的一义,一义里的一句,也不能写出一点点,何况是全部写出。海云比丘在这里说明了,佛的法门是比大海要大得多,以大海之大想要衡量佛法,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们也不要忘了,海云比丘之所以能受持广大无边的普眼法门,实在是他一开始以大海为其境界,创造了一个大的心量。我们可以说,大海正是他智慧的开启,若没有以大海为师,就难以进入普眼法门。

最后,海云比丘从世间海提升到菩萨海,而对善财童子说:

“如诸菩萨摩诃萨深入一切菩萨行海,随其愿力而修行故,入大愿海于无量劫住世间故。入一切众生海,随其心乐广利益故。入一切众生心海,出生十力无碍智光故。入一切众生根海,应时教化悉令调伏故。入一切刹海,成满本愿严净佛刹故。入一切佛海,愿常供养诸如来故。入一切法海,能以智慧咸悟入故。入一切功德海,一一修行令具足故。入一切众生言辞海,于一切刹转正法轮故。”

不都是从海得来的智慧吗?

以智慧香而自庄严

善财童子离开海云比丘,又参访了许多善知识,他参访的第二十二位善知识,是在南方广大国的一位名叫优钵罗华的鬻香长者。所谓“鬻香长者”翻译成白话就是“卖香的老人”,卖香老人应该是街头常见的人物,可是这位卖香老人却在生活中提炼出伟大的智慧。

他对善财童子说:“我善别一切诸香,亦知调合一切香法。所谓一切香,一切烧香,一切涂香,一切末香。亦知如是一切香王所出之处,又善了知天香、龙香、夜叉香、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所有诸香。又善别知治诸病香、断诸恶香、生欢喜香、增烦恼香、令于有为生染着香、令于有为生厌离香、舍诸骄逸香、发心念佛香、证解法门香、圣所受用香、一切菩萨差别香、一切菩萨地位香,如是等香,形相生起,出现成就,清净安稳方便境界,威德业用及以根本,如是一切我皆了达。”

他对于香的了解已到了不可思议的境界,他对善财说的一大篇关于香的认识,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对香的理解转识成智,进入了智慧的境界,使他体会到要“以智慧香而自庄严”,乃至“于诸世间皆无染着”,“于一切处悉无有着,其心平等无着依”,这就从普通的香转成般若的智慧之香了。

紧接着卖香老人,善财童子参访的是楼阁城里名叫婆施罗的船师。他则是从划船中得到了智慧,他“善别知漩澓浅深、波涛远近、水色好恶种种不同。亦善别知日月星宿运行度数,昼夜晨哺晷漏延促。亦知其船铁木坚脆,机关涩滑,水之大小,风之逆顺,如是一切安危之相,无不明了。可行则行,可止则止,善男子!我以成就如是智慧,常能利益一切众生。”

船师在大海中得到了行船的学问,并用来利益众生,可见得利益众生有很多种方法,船师渡人安全往来也是方法之一。不过我们要注意,即使船师要在海上利益众生,自己对于智慧的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

读了这一段经文,我们可以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居住于海边的船民,经过数十年历练,有许多人和婆施罗船师一样,有对大海的认识,也有行船的智慧。

只是,婆施罗还不仅如此,他把行船的智慧再往上提升,成为法的智慧,他说:

“我以好船运诸商众行安稳道,复为说法令其欢喜,引至宝洲,与诸珍宝咸使充足,然后将领还阎浮提。善男子!我将大船如是往来,未始令其一有损坏,若有众生得见我身,闻我法者,令其永不怖生死海,必得入于一切智海,必能消竭诸爱欲海,能以智光照三世海,能尽一切众生苦海,能净一切众生心海,速能严净一切刹海,普能往诣十方大海,普知一切众生根海,普了一切众生行海,普顺一切众生心海。”——他把自己从大海进入法海的修行方法,称为“大悲幢行”。

婆施罗确是令人赞叹,但从大海来的智慧有更高的境界,他就感叹地说:“如诸菩萨摩诃萨善能游涉生死大海,不染一切诸烦恼海,能舍一切诸妄见海,能观一切诸法性海,能以四摄摄众生海,已善安住一切智海,能灭一切众生着海,能平等住一切时海,能以神通度众生海,能以其时调众生海,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法的追寻正是如此,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这是婆施罗船师悟道之后所体会到的,也是一切菩萨所应知道的。

生生世世善知识相随

读过善财童子的三参,我们就知道“华严经的入法界品”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这三次参访是“入法界品”中最易懂的部分,要真正知道一真法界,自然应该精读原典。

这三个故事,使我们得到一些珍贵的启示,一是在进入修行法门时,根本是没有分别的,没有说某一类人才可以修行,而某一类人不能修行的道理,不管什么人发大菩提心,都能得到大的益处。

二是世出世间的智慧根本是不可分的,有的人修行佛道之后,排斥,乃至放弃一切世间的智慧,认为只有出世间的法才是究竟,这就有了分别心,不能正面对待我们的世界,其实,不论从事什么行业,只要觉悟,并找到该行业最精微奥妙之处,就能通达佛法,得到无碍与自由。

三是修行菩萨道的人,不应该轻视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种法门,只有不轻的心,才能得到人间世界中的一切智慧,并用来利乐众生,这样,与我们相会见的因缘才会都成为我们的善知识。若有轻慢心,一切善知识都对我们无益了。

善财童子的五十三次参访,时时在提醒我们善知识的重要,所以这一部经每隔一章就会欢喜赞叹善知识,我在这里选两段,来做为本文的结尾:

“善知识教犹如春日,生长一切善法根苗。善知识教犹如满月,凡所照及皆使清凉。善知识教如夏雪山,能除一切诸兽热渴。善知识教如芳池日,能开一切善心莲花。善知识教如大宝洲,种种法宝充满其心。 善知识教如阎浮树,积集一切福智华果。善知识教如大龙王,于虚空中游戏自在。善知识教如须弥山,无量善法三十三天于中止住。善知识教犹如帝释,众会围绕无能映蔽,能伏异道修罗军众。”“善知识实为希有,出生一切诸功德处,出生一切诸菩萨行,出生一切菩萨净念,出生一切陀罗尼轮,出生一切三昧光明,出生一切诸佛知见,普雨一切诸佛法雨,显示一切菩萨愿门,出生难思智慧光明,增长一切菩萨根芽……善知识者能普救护一切恶道,能普演说诸平等法,能普显示诸夷险道,能普开阐大乘奥义,能普劝发普贤诸行,能普引到一切智城,而普令入法界大海,能普令见三世法海,能普授与众圣道场能普增长一切白法。”

这是多么优美而动人的呀!我们学佛的人应该时时忆念善知识、思维善知识、渴仰善知识、依止善知识,希望善知识来守护我、摄受我,希望生生世世善知识相随,唯有这样,才能“长其善根、净其深心、增其根性、益其德本、加其大愿、广其大悲、近一切智、具普贤道,照明一切诸佛正法,增长如来十力光明”!

心有琉璃色如雪

中国禅宗的祖师菩提达摩,在历史上是实有的人物,但在民间往往成为一则传说,把他说成是十分神异的人,尤其关于他和嵩山少林寺的一段因缘,更加上许多神秘色彩,我们从现代的一些电影、电视和小说中,可以看出达摩的传说有日益夸张的倾向。

为什么禅宗的史实会变成武功的传说呢?这有两个原因,一是达摩所留下来的史料太少,使大家对他的生平未免充满玄想。一是民间认为证悟的人一定是非凡的人,他们即使没有移形换位的神通,也会有飞天入地的本事。其实这些玄想不是始自今日,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达摩逝世时就有了,在《景德传灯录》中就记载达摩圆寂三年后,后魏奉派到西域的大使宋云,就在葱岭遇见了达摩手拿一只鞋子翩翩独行。宋云问他:“大师要到哪里去?”达摩说:“西天去。”

宋云回国后才知道达摩已逝世三年,他把在葱岭遇到达摩的事禀告了皇帝,皇帝命令挖坟开棺,发现达摩的棺木是一只空棺,里面只有一只鞋子。

这个故事虽具有传奇的美感,流传也很广,但是仔细想来,达摩大师何等人物,到西天要用走路的吗?而且和常人一样一走就走了三年?另外,西天难道是往西域的方向吗?最不可思议的是,后魏的皇帝都笃信佛教,真会无知到要开棺验尸吗?

读到达摩的传记,最感动我们的不是这种美丽的传说,我觉得最动人的有两处。

一是达摩祖师原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孩子,少年时代就随禅宗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习禅而得法。他师父嘱咐他六十七年后要到中国传法“设大法术,直接上根”。六十七年过去了,达摩要到中国,去向亲友同学辞行,那时他的侄儿已接掌了王位,听说他要离开,涕泪交集地说:“此国何罪?彼国何祥?叔既有缘,非吾所止,唯愿不忘父母之国,事毕早回。”于是准备了大船和许多宝物,率领群臣送到江边,达摩经过三年航海才到了中国。

读到“此国何罪?彼国何祥?”真是令人感动,达摩祖师渡海来到中国,实在是中国的大幸,试想,如果没有达摩来传禅法,中国佛法一定会大大失色,而中国的文学、艺术,乃至文化也会为之黯淡了。

另一个动人的地方是,当他把衣法传给二祖慧可时,说过一首传法偈: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达摩不远千里来到中国的土地,目的就在解救迷情的众生,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就是等待传法传衣的因缘,等他传给了慧可,就知道禅将在中国大盛,于是才说:“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横山跨海来救度异国迷情的众生,达摩的悲愿是何等宏伟,但当他看到禅法兴盛的将来,却完全忘记了自己,认为只是一种自然罢了。这种自然的看法,在他的另一首偈中可以看出:“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求悟。”

达摩虽是伟大的祖师,但他的弟子算起来也只有慧可及道育两人,可见他的顿悟法门在当时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他所留下的著作非常有限,现今流行的“破相论”、“血脉论”、“悟性论”、“安心法门”都是后人整理而成的。

达摩另外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谈的是修行佛法的通途,不限于禅宗,很值得学佛的人(不论是什么宗教)一读。

首先,达摩把入道的途径分为两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所谓理入,就是深信众生都有同一真性,只是被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如果能舍妄归真,坚住不移,到了没有凡圣、自他的分别时,一定能见到真性。

在理上我们虽是确信不移,但有什么方法可以进入呢?达摩把行入分为四行:“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什么是报冤行呢?他说:“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皆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

这是多么宽广的心胸世界,修行人和平常人没有两样,不见得能事事顺遂,在受苦的时候,应该认定这是生死流浪的冤报,不应该起丝毫的嗔恨之心。

什么是随缘行呢?他说:“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

苦的固然要甘于忍受,乐的、乃至一切的胜利荣誉也都是随因缘转动而已,因缘一散,一切都要消失,所以遇到好事的时候,也不要被喜悦的风所迷转了。

什么是无所求行呢?他说:“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息想无求。”

修行的人应该安心无为,知道功德和黑暗是永远相随的,三界没有安心的所在,这样,一切拥有的追求都是短暂而转眼成空,所以修行者应该断除一切所求的欲望,只有无求的人才能真为道行,也只有无求才是真正的快乐。

什么是称法行呢?达摩说:“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

要把自性本来清净之理,看成是佛法的第一义谛,依法而行,才能远离人我众生的一切分别与垢染。达摩还举例说,法体没有悭吝之质,所以人行布施的时候应该心无吝惜,才能自行、又能利他,还能庄严菩提之道,去除尘垢。布施如此,六度里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无不如此,是在清净自我,远离垢染,这就是称法行。

达摩留下的著作虽少,但光看他的《大乘入道四行》就不愧是传法中土的祖师,报冤行是大悲心,随缘行是菩提心,无所求行是不动心,称法行是清净心,都在阐明一切本净、如实不二、佛性平等、无边广大的大乘禅法。

我们常常看到达摩祖师须发飘扬、一苇渡江的画像,心里生起无限的向往,如果把一苇渡江看成是他的神通,就不能契入法意,其实,达摩脚下的一苇正是象征唯有反观自心,才是到彼岸唯一的方法,如若不踩在自心反观的一苇,江面辽阔、风波险恶,很容易就会沉入生死的江底了。

在《达摩悟性论》里有一段讲烦恼与智慧,心与佛的譬喻,正是在说明自心即佛这一苇,读了令人难忘,他说:“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心,为因烦恼而得智慧。只可道烦恼生如来,不可得道烦恼是如来。故身心为田畴,烦恼为种子,智慧为萌芽,如来喻于谷也。佛在心中,如香在树中,烦恼若尽,佛从心出,朽腐若尽,香从树出,即知树外无香,心外无佛。若树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

这是多么精美剔透的譬喻,使人想到外形豪迈的祖师原来是细腻非凡的。达摩圆寂后,梁武帝萧衍有一首很长的碑颂,我最喜欢其中的四句:“楞伽山顶坐宝日,中有金人披缕褐;形同大地体如空,心有琉璃色如雪。”想起劫火燃灯的祖师,想起千里传灯的悲愿,想起迷情未悟的众生,不禁掩卷!

同类推荐
  • 如果你在就好了

    如果你在就好了

    如果说辞职,去旅行,是件非常疯狂的事,那么独自去旅行,更为疯狂添加了寂寞,但这两样交织起来并没有抹杀掉旅行的乐趣。蔻蔻梁拖着行李,一个人满世界跑跑停停,她觉得每一个地方都会有个独特的故事和细细品味的好玩的历史,因为旅途中会遇到真实版的里昂和马蒂达,会遇到年老色衰的卡门……
  • 春天的奇迹

    春天的奇迹

    外宣局是这次拆迁宣传工作的总策划和具体实施者,肩负着引导社会、影响舆论、弘扬正气、凝聚人心的重要职责。本着“高站位把握导向,求实效舆论先行”的原则,在区领导赋予“宣传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次拆迁能否顺利完成”的重大责任面前,外宣局局长孙海芬感到从来没有过的压力。
  • 台湾旅游完全指南

    台湾旅游完全指南

    本书系作者多次亲历台湾采写而得。本书对台湾旅游资源有多层次、多方位的介绍,除了精彩的景点,优美的自然风光外,还将台湾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在书中——呈现。与此同时,本书针对大陆游客不同的游览目的,有的放矢,安排相关饮食、购物、休闲等全方位旅游观光和体验内容。还特别就大陆游客与台湾人不同的消费习惯、游览习惯,给出针对性的旅游建议和提示,并且增加了两岸生活俚语、不同用法对比的附录,以利于读者更好了解台湾。
  • 梨花雪

    梨花雪

    分为在风中、梨花雪、真实人生三辑,主要收录了秋苇、在风中、鞭子、花开花落、秋日黄昏、活着、生命的缝隙、进入、伤害等作品。淮河与长江、淮北平原和江淮丘陵中的生活,化成了一篇篇散文。这些散文是独语式的,沉郁而灵动,具有着诗的质地和韵味。无论叙述还是回忆,都不是平板的陈述和再现,而是一种透过生命直觉抵达语言深处的文学性呈现。她的叙述气质和方式,是慢板式的柔静、飘逸与钝音式的坚硬相互渗透。
  • 十年旅痕

    十年旅痕

    一个真正的旅行者应该是忘却一切目的而与大自然融和在一起的,他的肉体与灵魂都卸下了欲念的重荷,赤条条游向一片自由的天地,他的整个身心完全坠入了一种忘我的物我同一的境界中,被大自然那色彩迷离的网所俘获。正是这种行为,使人在旅行中超越了一般动物的特质,而升华出一个活脱脱的“人”!
热门推荐
  • 重生风暴:总裁大人请小心

    重生风暴:总裁大人请小心

    苏以涵强势归来,上一世被闺蜜和自己的男朋友害死,幸亏苏以涵得到老天的怜悯让她重生,这一世苏以涵必双倍奉还,却没料到阴差阳错的败倒在商业帝王墨琛的石榴裙下,他霸道,他腹黑,她妖媚,她冷艳又名《千金复仇:总裁求放过》
  • 总裁的娇爱

    总裁的娇爱

    “总裁大人,别这样”奈薇靠在钟剑昂的肩膀上,“你是我女人,怕毛?”钟剑昂捂住她的嘴,头早靠近奈薇马上就要亲上......
  • 释鉴稽古略续集

    释鉴稽古略续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夏末那场伤

    夏末那场伤

    时过沧桑,人走茶凉,望月思乡已是昨日过往,物是人非,唯有泪千行。我翻着照片,忆起和你的点点滴滴。你走了,茶凉了,而我,却还在原地,如果时光能倒流那该多好。
  • 这样读资质通鉴(第6部)

    这样读资质通鉴(第6部)

    青年学子亦可从中学到有别于课堂上的历史讲述,一部一直放在毛泽东床头的大书,一部曾经让毛泽东读了17遍的大书,《资治通鉴》是中国人的管理智慧。这样读《资治通鉴》,是为官者的管理智慧,是企业家的MBA教材,是奋斗者的行为指南。
  • 师父扛不住:徒弟太妖孽

    师父扛不住:徒弟太妖孽

    二十一世纪神秘九家传人九若,一次偶然的机会穿越到了一个有仙有妖,有鬼有魔还有着无数个性鲜明人类的大陆。在这个充满着玄幻色彩的世界里,随着她一步步的成长,一段段不可思议的神奇之旅中,她渐渐开始发现了自己离奇的身世。随着一段段尘封的往事揭开神秘的面纱,她开始发现,原来她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与她前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与凤无夜的相遇,则是万万年前,就已开始纠缠的宿命。
  • 我的妖精生活

    我的妖精生活

    我是一只妖精,不管你信不信,我确实是一只妖精。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妖精渐渐的都进入了都市,以各种身份生活在人类之中,我也并不例外。当过兵、打过仗、上过学、流过洋、几百年间我有个很多很多的身份和经历。而现在我再一次从大学里毕业,这一次我将要走进高中校园当一名老师,看着那些中学生的成长,在这些成长中的学生身上,我想要找到我那从来都没有过的‘妖精之心’。
  • 若能知秋

    若能知秋

    叶知秋和赵夏亚同年同月同日生于同一家医院同一个房间,可就算是如此强烈的缘分也无法捆住两个注定没有姻缘的人。叶知秋这样的女孩,其实愿望很小,无非是和自己喜欢的男生一生一世。只可惜她拥有的一生比别人短太多了……这是一个关于一个男人怀念一个女人的故事,绵长至一生于现代成就一生一世一双人
  • 邪王盛宠:毒妃倾城

    邪王盛宠:毒妃倾城

    她是二十一世纪的杀手,更是医毒世家的继承人,却掉进了另外一个时空,穿越到风影大陆,仓弩国。成了废材,静脉重塑,秒变绝世天才,修为更是蹭蹭往上涨;你家魔兽很珍贵吗?她家魔兽成群结队;你家丹药和珍贵?她一练一大把。不料却惹上了腹黑王爷。“娘子,要抱抱”某男“紫琅夜,你的节操呢,要不要脸!”某男奸诈一笑“那也只对娘子你一个人不要脸”天啦噜,还她高冷美男!!!
  • 祖神无敌

    祖神无敌

    他出生在神域,手持祖上的神祗,能否一步一步斩尽所有,成为诸神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