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39000000001

第1章 爱情,是一种轮回(1)

1

迷恋:源自幻象的爱

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

——林徽因

迷恋一个人到如痴如醉时,男子会对女子说,你是女神;女子则会对男子说,你是主宰。

假若你被迷恋,你是否愿做女神?抑或,你是否愿做主宰?

或许,很多人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被迷恋并被奉为女神或主宰,满足了我们自恋的需要,容易让我们飘飘然。

不过,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愿意被奉为神。不管对方如何迷恋自己,如何将自己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他仍然知道,自己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优点有缺点的具体的人。

并且,这样的人还知道,迷恋者迷恋的不是真实的自己,而是迷恋者投射到自己身上的一个幻象。

没有人愿意做另一个人的幻象。只是,很多人不懂这一点,发现自己被迷恋时就沾沾自喜,从而乐于被迷恋,甚至制造幻象,让对方迷恋。

拒绝做另一个人痴爱的幻象,这或许是传奇才女林徽因拒绝徐志摩痴爱的原因。

胡适曾说:“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词: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或许,林徽因就是徐志摩心目中爱、自由和美的完美女神,他因而痴迷。然而,他痴迷的这个所谓的“女神化身”,和林徽因这个具体的人,是什么样的关系?

这一点,林徽因给出了答案。她对儿子梁从诫说:“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

这句话的意思或许是说,徐志摩勾勒出了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并把它套在了林徽因的身上,然后去爱。徐志摩爱的只是他套在林徽因身上的那个完美女性的幻象,而不是林徽因自己。

在搜狐鹊桥论坛上,一个男子发了一封信——他追求过的一个女孩在17岁时写给他的分手信。这封信中的一段文字,更细致地诠释了这个意思。

也有时想,我之于你是什么呢?或许真的便如徐志摩眼中的林徽因,虽唯美得脱离实际,但只是诗人幻梦中一个无瑕的影子。自己塑造的,只有自己能看见。

我想,你所恋恋不舍的,也只是李青莲的歌吟,姜白石的词韵,或者小杜、柳七的文采风流吧;是线装的唐宋诗词,绢本的工笔折枝花卉,扬州城中的玉箫明月,秦淮河上的烟波画船,秋夜落在苏小小坟头的半丝冷雨,岁岁年年锁入燕子楼的一缕香魂……

只不是我,一个活在2003年的、真实并且不可爱的女孩。

不仅被奉为女神,而且得到如徐志摩这般的男子的钟情和无比温柔的爱,难道不好吗?

林徽因的回答是,她不想被当作女神,不想被夸大,也不想被否定,她只想做她自己。

她说:“据实说,我也不会以诗人的美谀为荣,也不会以被人恋爱为辱。我永是我,被诗人恭维了也不会增美增能,有过一段不幸的曲折的旧历史,也没有什么可羞惭。”

而那个女孩则对追求她的男子说:

你对我的了解有多少呢?

我的容貌、我的性情、我的思想、我曾经与将来的生活,一切你都看不到。

我在你心中无非是一具才华做成的躯壳,没有灵魂,没有心。

这个女孩,和林徽因的答案是一样的。

这正是她们拒绝痴迷自己的男子的原因。因为,痴迷一旦发生,迷恋者看到的,只是自己投射到被迷恋者身上的幻象,而看不到被迷恋者真实的存在。

譬如,徐志摩看到的,是“爱、自由和美”的女神化身,而鹊桥论坛上的那位男子,看到的是“灵气、美丽和善良”的理想女性的化身,是那个女孩身上看似无与伦比的才华,但他却看不到她的容貌、她的性情、她的思想、她曾经与将来的生活……

这种迷恋,不是真爱

著名哲学家马丁·布伯认为,关系分两种:我与它,我与你。当我们将一个人当作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时,那么,无论这目标看起来多么崇高、伟大和迷人,这种关系都是“我与它”的关系。在这种关系里,“我”是唯一的主体,而“它”则是“我”为了实现自己目标所需要的客体。或者,用存在主义哲学的话说,我是主体,而对方则成了“他者”。

试想,那个将陪伴你一生的人,将你当作客体,将你当作他者,你愿意吗?

或许,很多人会愿意,因为他们会想,只要和自己钟情的人生活在一起,就足够了。但是,那些有人生智慧的人,会拒绝这样的亲密关系。

也正如此,林徽因最后还是选择了与她青梅竹马的梁思成。甚至,都谈不上选择梁思成,或许林徽因的心中,都未曾因徐志摩的痴恋而动摇过对梁思成的爱。她后来的确动摇过,但不是因为徐志摩,而是因为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的哲学家金岳霖。

而前文提到的那个女孩则在给痴恋她的男子的信中,诠释了她认为的爱情。她写道:“找一个相守一生的人,未必要完美,甚至未必是至爱,只要同路就好,可以结伴而行,不至一生寂寞,足够了。”

不要以为,这一点很容易做到。实际上,这恰恰是最难的。

因为,这个结伴而行的人,必定要让你感觉到默契,他必须懂你,你也必须懂他,你们两个都愿意相互陪伴,能够相互安慰彼此的脆弱。因为,生命中偶然的因素太多,我们柔弱的心灵很容易受伤,很容易破碎,这个时候,一个优秀的异性未必愿意也未必能安慰你的痛苦,而那个懂你的伴侣,却能做到这一点。

其实,这个简单的道理,我们都知道,只是会糊涂,会有意看不清。我们常说,理解万岁,这恰恰是因为理解太难。同时,我们却可以看到,迷恋很容易发生,激情式的爱情似乎无处不在。

究竟哪一个更难得呢?

显然,是理解难得,是找到一个能安慰自己痛苦的结伴而行的伴侣难得。相比之下,迷恋倒容易产生,优秀的异性也很容易碰到。

那么,一个关键问题就产生了:我们为什么那么容易迷恋?

迷恋,源自爱的缺失

解答迷恋这个外在的关系,要回到我们内心的一个关系上,即我们的理想异性与现实异性的关系。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理想异性的模型。同时,我们还有大量的关于现实异性的信息。现实异性,主要来自于我们的异性父母或重要的异性抚养者。理想异性,则源自缺失和幻想。

所谓缺失,也就是说,假若生活中那个重要的异性——异性父母或其他重要的异性抚养者——让我们不满,那我们势必会勾勒一个理想异性的模型。所谓幻想,即我们在心目中勾勒这个理想异性的模型时所用的方式。

缺失,不是指现实的父母的缺点,而是指,在抚养孩子的时候,他们有一些什么样的缺憾。如果现实中的异性父母,给了孩子健康的抚育,既给了孩子充足的爱,又懂得给孩子自由的空间,那么,这个孩子就没必要花太多力气在自己心中勾勒那个虚拟的理想异性父母的模型。相反,如果异性父母的一些抚养方式严重阻碍了一个孩子的心灵成长,那么,这个孩子就可能会花大量的力气来勾勒出一个理想的异性父母的模型来,并会经常想,假如我有一个那样的异性父母该多好啊!

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如果一个人没有从现实的异性父母那里获得足够的爱,他内心中的理想异性对他而言就尤其重要,而且这个理想异性,与他的异性父母的差异也非常大。

这种差异,就是迷恋的根源。理想异性与现实异性父母的差异越大,就越容易沉溺于迷恋中。

譬如,一个男孩,如果他的妈妈对他的爱有巨大缺失,那么这个男孩就会在心目中勾勒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勾勒出这个假想的妈妈后,他会幻想如果有这样一个妈妈,他就会好受多了。

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理想妈妈的假想,就会幻化为他对理想女性的渴求。

一旦遇到符合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的女子,他的迷恋就会被强烈地激发出来。

但问题是,他迷恋的,仍然是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按照心理学的说法,他是将心目中的理想女性的模式,投射到那个女子的身上,他迷恋的只是那个女子身上的幻象。

并且,他看到的,也就只有那个被他严重理想化的幻象,而看不到他的迷恋对象的真实存在。

或许,这就是徐志摩痴恋林徽因,以及那个鹊桥论坛上的男子迷恋那个17岁女孩的深层原因。

在那个17岁的女孩看来,爱情就是找一个结伴而行、相守一生的人,“未必要完美,甚至未必是至爱”。

相反,徐志摩的目标却是理想化的,“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鹊桥论坛上的那位男子,所追寻的女子,也是非常理想化的,需“灵气、美丽、善良”三者得兼,“天地间灵秀,殊几钟此一人”。

他们的这种理想化,可能正是源自他们内心深处的对理想异性的渴求。

迷恋背后另有深意

迷恋源自对异性的理想化,那么,所迷恋的对象,势必符合迷恋者的理想异性的形象。不过,仅仅这一点还不足以产生最强烈的迷恋。

我的一个心理咨询师朋友H说,他以前曾深深地迷恋过一个女孩。那女孩一开始对他不反感,但经常提醒他说,她感觉他对活生生的她不感兴趣。尽管他时时都围绕着她转,她感觉自己总是被忽视,而他似乎仍然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里。

H的迷恋对象,显然和林徽因被徐志摩追求时所产生的感受有类似的地方。

很长时间以来,H一直以为,自己之所以迷恋这个女孩,是因为她外向开朗,符合他理想女性的模型。H的妈妈是内向抑郁型的,虽然很爱他,但也很依赖他,这令他从小就一直扮演妈妈的拯救者的形象。这种形象,一方面令他很自得,让他感觉自己在妈妈心目中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也严重限制了他的发展。

德国心理治疗大师海灵格说,父母必须帮助孩子发展出向外的动力,即向家庭以外的广阔天地主动探索的倾向。一般而言,这是孩子的自然发展方向,如果让孩子自然发展,他会顺利地走到这一步。然而,有一些孩子的这个倾向被阻断了。这种阻断,有时是父母粗暴地阻止孩子发展,但更多的时候,是父母自己需要黏住孩子,需要孩子做自己或做自己和配偶关系的拯救者。并且,当父母主动向孩子索取,要求幼小的孩子满足自己的需要时,几乎没有孩子会拒绝。

H正是如此,他的妈妈在嫁入H家的大家族后,一直被严重孤立。H的爷爷、奶奶、叔叔、伯伯都忽视她,甚至敌视她,这让她一直感到很孤独,性格也逐渐变得内向抑郁。一直到有了H后,她的这种状况才得以改变:她终于有了一个可以依赖的情感对象。从小以来,H就一直是妈妈的倾诉对象,妈妈将她在这个大家庭中遇到的一切困惑和苦恼,都向H倾诉。H也很主动地去扮演倾听的角色,不和同龄的小伙伴一起玩,而一直守在妈妈身边。

这样一来,妈妈得救了。但是,由于长期扮演这样的角色,H自己向外发展的倾向被阻断了,他也像妈妈一样变得内向抑郁。而且,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幼小的H开始勾勒一个理想女性的形象——外向、开朗、敏感,能将他带向一个更广阔、更精彩的天地。

后来遇到那个女孩,符合H的这个理想女性的形象,于是H不可救药地陷入了痴恋。他说,自己的痴恋程度与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痴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什么会陷这么深?H一直以为,是因为那女孩太符合他理想女性的标准了。但后来,他才突然明白,其实,他对那个女孩第一次产生感觉的时候,恰恰是这个女孩陷入沉思的时候。当时,“我感觉她身上有一种圣洁的光环似的”。什么是圣洁?H回忆说,就是一种抑郁的神情!

也就是说,H如此痴迷这个女孩,表面上是因为她符合他理想女性的标准,但真正打动他的,还是女孩和他的现实妈妈相一致的地方。前者,满足了他的意识层面的需要,即“我要找一个外向开朗的女子,把我带向更广阔的天地”;后者,则牵动了他的潜意识深处的情感,让他就像童年时期爱妈妈一样爱这个女孩。这两个因素糅合在一起,令他对这个女孩一见钟情,并从此陷入不可自拔的痴恋中。

这不难理解,因为仅仅是幻象,并不能令迷恋者产生那么强的情感,我们之所以会对一个人产生强到不可思议的情感,一般总是因为那个人强烈地牵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关系,即我们小时候与父母的关系模式。

可以说,不管我们现实的父母现在令我们多么不满或失望,我们都势必曾对他们产生过最强烈的爱。这种爱,藏于我们的潜意识深处,糅合着我们所有的原初的爱的体验。一个人,只有能牵动我们这些活生生的体验的时候,才有可能唤醒我们最强烈的情感。

这,或许是强烈的迷恋产生的根本原因。

被迷恋者感受不到真爱

前面谈到的三个痴迷的案例,看起来还是比较合理的。毕竟,林徽因那么出色,那个17岁的女孩那么优秀,而H所迷恋的女孩漂亮又迷人。

不过,还有不计其数的、看上去并不合理的迷恋。

26岁的广州女孩Lisa对我说,她几次陷入痴恋中。直到有一天,她才恍然大悟,发现自己的几次痴恋都有同样一个模式:爱上一个外地的、大龄的男子,两人爱得不能自拔,于是商量住到一个城市,等住到一起后,她却没了感觉,于是分手。

这个模式,几乎是她童年时与爸爸的关系模式的再现。

原来,5岁之前,Lisa一直是和妈妈一起生活,而爸爸一直在外地,并且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一年都不能回来一次。那时,她对爸爸一直非常渴望,而爸爸每次回来也对她极其宠爱。6岁时,爸爸终于调回来了,一家人终于团圆了,但Lisa迅速陷入失望。因为爸爸回来后,对她要求非常高。为了把女儿塑造成一个优秀的女性,他用了很多粗暴的方式。这给Lisa埋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让她觉得,原来爱就是“相见不如不见”,而且也让她开始憧憬与爸爸相反的男性——温柔、多情、宽容。

她也的确是按照这个模式去找恋人的,但奇特的是,她找到的清一色都是表面上温柔、多情而宽容,但实质上却是粗暴缺乏耐心的男子。其实,Lisa对此也有所觉悟,她说,如果一个男人只是温柔多情的话,她会“受不了”,觉得他缺男人味,只有当这样一个男人展现出另一些特质后,她才会“不可救药”地爱上他。这和H的案例一样,都是必须找到那种既符合意识上的理想异性又符合自己现实的异性父母形象时,他们才会产生深深的迷恋。

并且,就如童年时与爸爸的关系的完美再现:当还在两地时,Lisa会对男友充满渴望,两人的关系是遥远的,但如胶似漆;一旦在一起生活,关系就会陷入危机。Lisa会经常失控地发脾气,而男友也会对她有很多要求,而且很粗暴。

像Lisa这样的故事,我最近听到了好多个。

因为太多的人内心深处都藏着一个对理想异性的幻想,一旦遇到符合幻想条件的异性,迷恋就被激发出来了。如果像H或Lisa一样,遇到了同时符合理想异性和现实父母的一些特征的异性,就很容易陷入不可救药的痴恋。

同类推荐
  • 恋爱决定女人的一生

    恋爱决定女人的一生

    本书从女人恋爱的预备期写起,对女人恋爱之前的方方面面做了指导,包括:如何像找工作一样找恋人、如何把恋爱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如何做一个完美的漂亮的恋人、如何找到完美恋人等。
  • 爱对男人不如嫁对男人

    爱对男人不如嫁对男人

    气是中医独有的概念,简单地概括就是功能和能量。对于生命来说,功能、能量比形态、结构更重要。在情感世界里,如果你缺乏底气、锐气去爱,就会左突右撞、不得要领,事倍而功半,所以,补气,刻不容缓。爱对男人不如嫁对男人,修身养气,在爱情中无往不利!
  • 女人要做一棵开花的树:陶思璇谈爱情与婚姻

    女人要做一棵开花的树:陶思璇谈爱情与婚姻

    美好的女人是一棵开花的树,既有花的娇艳,也有树的根深稳固。听最富灵性的女性导师陶思璇分享一辈子活得漂亮。
  • 恋人浪漫短信

    恋人浪漫短信

    本书收录的手机短信内容,分为“侬侬耳语”、“寂寞独白”、“爱情告白”、“莺莺细语”、“相思两地情”、“二人互动”和“那一缕风情”等七部分。
  • 20几岁女孩,动情先动脑

    20几岁女孩,动情先动脑

    20几岁女孩。正值花样的岁月,有花样青涩的股。也会遭遇青涩如花的爱情,只是现实生活总有些无奈。爱情也总让人身不由己。
热门推荐
  • 都市收魂者

    都市收魂者

    “等等,我是仙尊,你不能收我的魂!”“啥,等我查下生死薄。”“啊,对不起,这上面写着你的名字呢!不行你看!”“我是魔帝!你收不了我的魂!哈哈!”“等等啊!喂,小鲤鱼,别睡啦!出来吃饭了!”“啊!龙生九子,你居然有其中一子————趴蝮!
  • 瞬零之爱

    瞬零之爱

    从小便是孤儿的她,被有钱的养父母收养。在开学第一天便成了学校女生的公敌与恶魔校草打赌,后来被告知养父养母便是亲生父母,这个与其打赌的恶魔竟是自己的未婚夫面对突如其来的一切和莫名其妙的婚姻被迫与恶魔同居,从此开启了戏谑的同居生活:“冷幕枫,把手拿开”“冷幕枫,你干嘛(⊙o⊙?)”“冷幕枫,你离我远点!”“(⊙o⊙)哦?这样?”他故意离她更近了“你……”“我?我什么?_?”冷幕枫看着李慕雪那涨红的脸,嘴角挂起一丝玩味“你,……你无耻”“哦?我说了多少遍了我有齿,不信你来感受一下!”说着他……
  • 陌上花开:一顾千年

    陌上花开:一顾千年

    [简介无能]苏南烨,东月国少女的梦中情人,长相帅气,性格多变。转身温柔的凝视着花六六,“镜萸,无论你去哪里,天涯海角或是黄泉地狱,我都伴在你身边。”景立,天下第一剑客,长相颇有一股书生气,江湖众人最愿意结交的人,没有之一。转身鄙视的看了一眼花六六,“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蠢的女人!”离槐,想爱不敢爱,知爱不说爱。转头纠结的看着花六六,“六六,其…其实……”西泽、言煦……等等等,以上的帅气男子只是出来打酱油的。某人真真正正爱的,正拉着她,努力双休着。“啊啊啊,今日不行,你别过来。”“为何不行?”“因为…因为我算过了,今日不适合运动。”他站在床边,开始宽衣解带。
  • 剑镜

    剑镜

    主人公小时候不小心掉进悬崖被一个帅气的陌生男子救下,为此十分崇拜他,想要成为他那样的厉害剑客,然而萌生了梦想,为追赶梦想而奋斗,一步一步的成长......
  • 邪王专宠:庶女攻略手册

    邪王专宠:庶女攻略手册

    前世,她是莫府六小姐;今生,她仍是莫府六小姐。一杯毒酒,再来一世。今生今世,看她如何拍飞嫡姐,痛整嫡母。当一切报仇结束,那些“恶人”都死于非命时,她又该何去何从?当所以她所珍视的人皆为她离去时,后悔是否还来得及?曾经,他对她柔情似水,含情脉脉,“嫁给我,可好?”她却一脸冷漠,“你的爱,我给不起。”可这些也只能成为往事记忆中淡淡的一片回忆。“天堂地狱,我都陪你一起走,可好?”
  • 网游之杀手生涯

    网游之杀手生涯

    杀手,杀手是干什么的?杀手,当然是杀人的。杀手,杀手也玩网游啊?杀手,杀手玩网游厉害着,注定是个高手。有杀手的网游小说会YY吗?会,但YY有度!
  • 长亭笙烟

    长亭笙烟

    长亭外,柳絮飞;笙音飘,伊人醉;笙声断,笛音鸣;琵音起,与君共。所谓伊人,在异国他乡;伊人十里红妆,只为君。宫门似海,宠冠后宫,也似大海捞针。前朝“陛下,起兵灭南可有助我夏朝江山。”“陛下,西北西凉国立,连年战事,怎休?”后宫“你若是敢动他们,本宫绝对不会放过你!”“呵,我倒是愿一试!”为国?争宠?身世?她甚至想过死了比像现在这样活着痛快。“三郎,但愿来世你不是君王,我也不是公主......我就知足了......”
  • 吾家有妻太倾城

    吾家有妻太倾城

    不知道是一场有意还是无意的失手,让时谷雨很无奈有无语的穿越到一个架空架空朝代,孤身一人来到这陌生世界。时谷雨觉得既然当不了米虫了,那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收拾收拾小背包就带着小丫鬟跑去挣钱过好日子去了,然而天意弄人整出一个赐婚出来,老爹派人砸了她的场子,绑了她身边的人来威胁她,没办法只好嫁咯。然而时谷雨从来不是个安分守己的人,成亲之后把整个王府弄得乌烟瘴气的,发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
  • 天荒决

    天荒决

    宇宙洪荒,万物生灵,至强者以神自居。划界为牢,乱改天道,只为证得不灭身。宇宙为盘,万灵为子,诸天大道股掌间。看凡尘之灵堪破虚妄,摘星夺月,脚踏诸神,重建朗朗乾坤。
  • 他会隐身术

    他会隐身术

    他憋气就能施展隐身术,在三线小城市逆袭成长,一直暗恋初恋对象,但又无意招惹了身边得一些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