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50900000010

第10章 秋战国:儒家及道、墨、法诸家的孝道思想(3)

孝与仁是不可分离的。“仁”是儒家道德哲学的核心,“孝”则是儒家道德哲学的基础。在内在的精神上,二者是相通的:“尽得仁,斯尽得孝弟;尽得孝弟,便是仁。”要完整、准确地把握“孝”范畴演进历程及其在儒家道德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就必须研究仁、孝二者的关系。对于仁与孝的关系,<论语?学而》有一个著名的命题:“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我们认为,这一命题总括了仁、孝之间的本质联系,开孝道哲理化之先河,为以后孝道思想的发展路径确立了方向,因而不能不予以特别的重视。

第一,从语义学的角度来分析,孝为仁之内核

孝是人类之爱至为基本又至为神圣的表现。从道德行为上来说,孝是子女对父母的侍奉赡养之行;从心理情感上讲,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爱敬之情,“敬其所尊,爱其所亲”,“爱敬尽于事亲”。

孔子很重视亲子之间的情感因素,他认为孝是由父母对子女的爱所引起的子女对父母的爱,在这种爱昀基础上产生的敬亲的感情,孝亲的行为,都是纯真无伪的自然情感的流露。

仁字的原形是两个人面面向对,前倾双臂,弯腰屈腿。这种被称为“相人偶”的原始礼仪,表示两个人互致问候,互表敬意,蕴籍了人际相与彼此平等、相亲相爱的内涵。《说文解字》云:“仁,亲也,从人从二。”孔子讲仁就是“爱人”,孟子也说“仁者爱人。”

这种爱,是建立在亲亲之爱的基础上的,即孟子所谓“亲亲仁也”,《礼记》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亲以为宝”。而亲亲之爱的伦理表征就是“孝”。所以儒家所倡扬的仁之爱的内核,实际上也就是人类的孝亲之情,亦即“仁之实,事亲是也”,“仁主于爱,爱莫大于孝亲”。

第二,从儒家伦理范畴形成发展的历史来看,孝为仁之源

根据考古发现和现存的文献资料,多数学者认为孝意识早在父系氏族社会就已经萌芽,至殷商则以对祖先的崇拜和祭祀的宗教形式出现,迨至西周孝观念的伦理意义便趋于明朗。所以,“中国古代最早也最突出的伦理规范应推‘孝”,。

“仁”字最早见于《尚书?金滕》:武王有疾,周公旦为他祈祷,祷词为:“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但学术界多数人认为此篇是伪作,“仁”作为伦理范畴是春秋时期才产生的。侯外庐等则更明确地提出,仁字的出现“晚在东周后期,至早在齐桓公建立霸业以后。”

“仁”不仅出现在“孝”之后,而且,仁原始的涵义也是与孝直接相关的。如前引“予仁若考”,意即“我仁顺祖考”,“仁”乃是孝敬祖先的美好品德。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在<围语》中找到印证:“为仁者,爱亲之谓仁。”这表明仁最初的含义就是对基于宗法血缘关系的亲子之爱的概括。即使到了孟子,尽管仁的内涵已远远地超出了孝的范围,但他仍反复强调“仁之于父子也”,“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从这里依然不难追溯到仁源于孝的蛛丝马迹。所以,有的学者断言,孝的道德的优越性是由宗族共同体的结构决定的,“在宗族共同体的范围内,最重要的德行是‘孝’……后来的‘仁’德甚至是从‘孝’的观念发展出来的。”朱伯崑先生也认为,“如果仁是一种爱的意识,孝顺祖先就是爱的内容。到了春秋时代,仁被理解为孝顺双亲。”

由此,我们虽然不能断言“仁”最初的含义就是“孝”,但有两点应该是没有疑义的。其一,作为伦理范畴,孝产生的时间远远地早于仁;其二,仁范畴是建立在孝范畴基础上,并以孝为元点逐步扩展的。

第三,从儒家伦理体系的建构来看,孝是仁的逻辑起点

孝观念生发的一个重要心理根源是人子对父母、祖父母以及祖先的酬恩之心、报本之情。缅想祖先的功德,缅想父母生育哺养自己的艰辛,“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自然会产生回报的冲动:“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孝的观念正是“亲亲”的自然情感的积淀和升华,是酬报父母之社会责任的表征和规范。从“亲亲”之自然之情言,孝具有普遍性;从酬报父母之社会责任而言,孝是个体的行为,具有具体性。

孝的普遍性,决定了孝作为一种普遍伦理规范的合理性;孝的具体性,又潜含了孝上升为更为普遍的抽象范畴的可能性。虽然孝后来被泛化为似可统摄所有德目的具有相当包容性的范畴,但从孝的本质及其伦理定位来看,它仍然是以处理亲子关系为主的具体道德规范。要上升为普遍而抽象的范畴,在孝范畴本身,显然是有局限的,只能由既立足于孝、又高于孝的范畴来承当。在孔子看来,“仁”便是这样一个具有极强普适性和巨大融摄力的范畴。

仁是普遍地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亲相爱的情感,这种情感生发的基点就是亲亲之爱。管子说:“孝弟者,仁之祖也”;孟子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仁就是这种“爱其亲”之情的发醒扩充。蔡元培先生指出:“人之全德为仁,仁之基本为爱,爱之源泉在亲子之间,而尤以爱亲之情发于孩提者为最早。故孔子以孝统摄诸行。”吕思勉先生也讲:“人之相仁偶也,始于知生我之母。”显而易见,在爱的始基处,我们所见到的分明是孝的观念。

所以东汉延笃著《仁孝论》讨论仁孝先后也认为,“孝在事亲,仁施品物”,论功则仁为大,论德则孝为先,仁是孝的扩大,“夫仁人之有孝,犹四体之有心腹,枝叶之有本根也。”诉诸情感的自觉,是儒家为其道德理想主义论证的主要方式。因为情感的本质是内在的,以之作为行为的根据,既自然又坚实。在孔子看来,孝乃是人性最起码的要求,或者说是人性最基本的表现。孝观念植根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和血缘宗法关系的深厚土壤。作为儒家最高理念的“仁”,自然也要适应中国社会现实的需要,适应人性的普遍要求,也就是要植根于孝的观念,援孝人仁,立仁于孝。于是孝也就成为每一个人内在的仁之天性的显现,这就赋予原本行于西周上层贵族社会的孝观念以普遍的社会意义,使之从一种主要具有政治效用的伦理转化为人们普遍的伦理道德规范。孝道的贵族色彩被淡化了,开始向庶民化方向发展。“把道德律从氏族贵族的专有形式拉下来,安置在一般人类的心理要素里,并给以有体系的说明,这可以说是孔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大功绩。”总之,孝悌为仁之本,既体现了仁爱的人道原则,也是与自然原则相符的。“把血亲之爱提升为普遍的爱人之仁,是自然的人道化,而把普遍的爱人之仁与自然情感相联系,则是人道的自然化。爱人之仁以孝悌为本,既是自然的人道化,又是人道的自然化,这就充分反映了人道原则和自然原则的交融。”

第四,从人生道德实践看,仁是体,孝是用,孝是践行仁德的根本途径

对儒家来说,仁是以爱人为核心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如此至高至大的仁,对一般人而言,是既难以从整体上去体认,更难以在实践中去笃行的。所以,只有纳高远于卑近,从简捷切己的伦理行为、伦理规范人手,才能渐次深入仁的本质,把仁落到实处,进而为一般人在理性上感知领悟,在实践中践履行动,“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认为,孝正是这样一个简捷切己的人仁的门径,即孟子所言:“道在尔(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诚如周予同先生在论及仁孝关系时所指出的:“仁,广大而抽象;孝,狭窄而具体;由狭窄而具体的人手,以渐渐进于广大而抽象的‘仁’。”周予同将此概括为“由孝修仁说”或“仁孝因果说”。同时,对仁来说,孝具有先在的决定作用。也就是说,达到了孝不一定就达到了仁,但不孝却一定不仁,仁者首先应该是孝子。孔子之所以斥责宰予“不仁”,正是因为宰予对守“三年之丧”的孝道提出了异议。孔子行仁的最基本的原则忠恕之道,讲的就是“为仁由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仁的行为一方面应自最切己处人手,另一方面应始终着眼于人我关系,充分体现爱人的诚意。儒家援孝人仁的实践意义,正在于从对中国古代社会血缘宗法制度的深层体察出发,把人类出乎本然的亲亲之情作为突破口,以孝为践行仁德的根本途径,将爱落实在父母亲长身上。

从而使仁不仅是易于接受的,而且是易于操作的了,“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于是西周宗教伦理、政治伦理意义上的孝又转化为实践人文伦理的起始点。

第五,从伦理价值的道德判断看,孝是仁德价值实现的重要表现之一

农业文明,特别是与之相伴随的血缘宗法,使得家庭、家族成为人们生活的本位,为家庭、家族的鼎盛增光添彩,决定了中国人人生追求的价值方位。“与西方社会比较,中国社会最大的特色,是以家庭为社会活动的中心。在传统的中国,简直可以说,除了家庭外,就没有社会生活。……中国的家族意识,是不断向外膨胀的,膨胀得使所有的人际关系,几乎都予以家庭化”,“这样一个充满家族意识的社会中,人生自然会以光宗耀祖、兴家立业、衣锦还乡为最高的荣誉。在这样的社会中,人生价值的表现,不在忠,便在孝。”在这样的社会中,一切社会道德规范都能够在孝观念中找到依据,而仁则是一切伦理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仁德价值只能借助这些具体的伦理道德规范来实现。因而,“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诚如是,仁德理想也就可谓“我欲仁,斯仁至矣”。

总之,“孝”是孔子伦理学说的起点和立足点,“仁”则是他的道德学说的终极和最高的价值目标。由孝到仁,是一种由特殊到普遍、由具体到一般、由伦理规范到道德原则的理性提升过程;由仁到孝,则是一个抽象的道德原则的具体化、实践化过程。仁由于立足于孝,立足于自然的人性、人情,而获得了坚实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基础,同时具有了可操作性;孝由于实现了向仁的哲学提升,获得了更高层级的普遍性,确立了其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并最终在《孝经》中上升为众德之本。此既是孔子的高明之处,亦是其对殷周孝观念的创造性转换所在。同时,“仁”源于血缘又超出血缘,立足于孝又高于孝,这就把人从狭隘的宗法血缘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使个人得以与社会、国家建立尽可能直接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为孝伦理的政治化,为儒家思想与封建政治的联姻提供了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孔子仁孝的结合,由孝到仁的提升,具有承先启后的理论意义。

(三)孔子孝道思想的基本特征

上面我们考察了孔子对传统孝观念内容及社会作用的继承和扩展,尤其是对孝的哲理化提升。总的来看,与此前相比,孔子对孝的论述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征。

其一,对孝观念从本质上作了抽象和概括。毫无疑问,孔子之前,“孝”已经是一种相当普遍的道德观念。在西周铭文及反映西周社会生活的典籍中,“孝”字出现的频率已经很高,春秋时期“孝”

更成为道德判断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无论西周还是春秋时期,人们基本上都是从“孝行”、“德行”的意义上来讲“孝”的,孝只是作为处理血缘宗族伦常关系的特殊规范,而不具有普遍价值。从理论的高度看,西周只有“德”字包容了直、宽、刚、简等各种德性和孝、友、慈、恭等各种德行,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征。春秋时期,以“爱”为基本内涵的“仁”又从众多的德性、德行中脱颖而出,成为处理人伦、人际关系的一般原则。也就是说,孔子之前,“孝”

虽然是奴隶主宗法道德体系的基础,但也只是一个特殊的、具体的、普通的伦理规范,而且在春秋时期社会新思潮的冲击下呈动摇和日趋式微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子以“孝悌”作为其建构仁学体系大厦的根基,他“不再致力于由王室和诸侯的小圈子中去重建宗法的亲和力,而是转向了广大人群所共有的人心之仁”,肯定道德情感是道德理性的心理基础,并通过引孝人仁,把道德情感上升为道德理性,从而为孝的合理存在找到了普遍坚实的基础。徐复观先生对孔子论孝的意义也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孔子把为宗法政治制度服务的孝德从统治者手中交给每一个人,使其成为个人的起码德性、德行;把孝由建立外在的家庭间的秩序的需要,转而为每一个人内心的天性之爱;把善事父母的寻常行为,通向人生最高原理的仁上面,赋予自然之情以理性自觉。经过孔子的这三项提升,孝的意义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具有了重大的文化内涵。

总之,“孝悌为仁之本”,微言大义,从哲学的高度回答了“人为什么要行孝?”这一棘手的问题,使孝从一个普通的宗法道德德目,上升为众德之先、众德之本,从而具有了普遍的伦理意义和至高的道德价值。

其二,对孝的内涵和社会作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如果说“孝悌为仁之本”从理论上论证了“为什么要行孝”,那么孔子对孝的一系列具体规定,则全面而系统地回答了“如何行孝”的问题。

孔子之前,我们只看到时人针对具体行为而作出的“孝”或“不孝”

的评判,但对判断“孝”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应该怎样行孝等问题,则无系统的论述。孔子从敬养、丧祭等方面提出了对孝行的要求,“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由生至死,囊括了人生的全过程,使孝具有更普遍的可接受性和付诸实践的有效性。而且,孔子对孝的论述虽然显得零碎、散乱,但贯彻始终的是仁与礼、爱与敬相结合的精神,并由此形成一个系统的,以孝为基础,纳悌、慈、忠、廉、信等诸多德行于其内的规范体系。另外,对孝的道德功能、社会功能、政治功能,孔子也从孝与仁、孝与悌、孝与忠、孝与政等方面全方位地进行了阐释,不仅强化了“孝”作为孔子儒学体系基石的地位,而且给以与政治相结合为特色的封建孝道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其三,孔子对孝观念的理性提升对传统孝道的发展具有定型、导向的作用。就其历史影响来看,孔子的孝道思想产生了以下两个直接的结果。

同类推荐
  • 中华国学知识全读本

    中华国学知识全读本

    国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千百年来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国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和行为。国学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需要了解国学。然而,国学内容庞杂浩繁,即使穷尽毕生之力,恐怕也难通万一。如何从博大浩瀚的国学中找到入门的捷径?鉴于此,我们特请有关专家学者精心编辑了这本书。本书堪称一部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趣味百科全书。翻开此书,便走进了博大精深的国学长廊,让您在最短的时间内领悟国学的精髓,感受国学的神秘和智慧,掌握传统文化的脉搏。
  •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诗歌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诗歌

    此系列书籍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的知识,内容包括字谜,中医学,武术,政体,哲学,战争,天文学,诗歌,服饰等。
  • 红巾军起义

    红巾军起义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中国人文思想

    中国人文思想

    “生存竞争如此激烈,而我又是如此普通,我注定了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这是挫败者的哲学。“成功的快乐是每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我应该勇敢地面对希望的阳光。”这是成功者的哲学。作者在这本书里贯穿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主张现代人要洗净种种文明带来的污染,恢复人性的光彩,过一种更加符合人性的生活。现在我们常说回归精神家园,精神家园在哪里,就深藏在我们的人性之中,就是我们自然的未受污染的人性。怎样充分完美地实现人性,是人生哲学的任务。人生哲学是什么?作者不希望大家把它理解成枯燥的课本中的文字。在作者看来,哲学就是关于生活的道理、想法,聊哲学,读哲学,就是探询生活的意义。
  • 思想课堂-语言笔记

    思想课堂-语言笔记

    为你的头脑镀金,为你的思想导航。思想笔记系列丛书包括:道德笔记、典籍笔记、婚姻笔记、家庭笔记、教育笔记、经济笔记、科技笔记、历史笔记、伦理笔记、论爱笔记、美学笔记、民俗笔记、农业笔记、情感笔记、人生笔记、人物笔记、人性笔记、儒学笔记、商业笔记、社会笔记、文化笔记、文学笔记、心灵笔记、修身笔记、养生笔记、艺术笔记、语言笔记、战争笔记、哲学笔记、自然笔记。
热门推荐
  • TFBOYS触摸不到的你们

    TFBOYS触摸不到的你们

    第一次写小说,还不太熟悉,请大家多多关照。主要内容:三位女主在偶然间遇到了她们的偶像TFBOYS,在经历了许多困难之后,他们终于在了一起!
  • 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秉承从小树立“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主要任务,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广大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体育健身意识,培养体育锻炼兴趣,形成体育锻炼习惯,进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这是一种新兴的体育活动形式。
  • 精灵的心跳

    精灵的心跳

    精灵的心跳是一个公会的名字,这个公会创建的时间不是很长,也没有什么精彩的传奇,不过自从易臻来了之后,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 彼岸凰歌

    彼岸凰歌

    夜月星坠无人知,凰起扶瑶天下惊。她是千水王朝尊贵的长公主,他是流光殿圣洁的神之子;前世的恩怨情仇,今生残缺的记忆之下,到底隐藏着什么?
  • 魔尊无梦

    魔尊无梦

    君无梦,凶残暴虐,手段狠辣惊人,被称为魔族的首领。喜欢破坏被称为美的事物。对神族有着异于寻常的恨。乐云心,美貌、善良、高洁,近乎完美。为了一个意外转世为人的神族小仙。无尘,魔族六大灵首之一,形容出尘俊朗,个性冷淡,魔法高强。一场虚无的梦幻后,他幡然醒悟:原来用暴虐亲手毁掉的原来是自己!他、她、他将上演怎样的情感纠葛;是令人称羡的皆大欢喜,还是劳燕分飞的凄美嗟叹,敬请关注《魔尊无梦》。
  • 那一年,你也18岁

    那一年,你也18岁

    每个人仅有一次的18岁,就是让你张扬的笑,也给你莫名的痛。
  • 地先生

    地先生

    术道上的每一种称谓都有特殊的含义:盗墓的叫土夫子、无门无派的叫白先生,给尸体缝头的叫补天姥姥……我们这行叫地先生。鬼顶香、剥皮煞、啄目蛊、九人窟……我接手的每一桩生意都波云诡谲,危机四伏,杀过去,才能神惊鬼惧,笑傲术道,杀不过去,就是尸骨无存。一路走来,我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其实就是一个能给我收尸下葬、烧纸上香的人……
  • 首席豪门,夜少你太猛

    首席豪门,夜少你太猛

    “老婆,求包养,求负责,求生猴子~~”“去你妹的!”“唔,老婆你又骂脏~~”夏溪朝天咆哮,尼玛,谁能来收个妖孽?不就是睡了一晚嘛,为啥变成女流氓调戏良家妇男了!!!某人说:可不就是幽怨小媳妇倒追女流氓嘛~~~众人不禁挑眉观望,啧啧啧~夜BOSS终于有着落了!
  • 星痕九天

    星痕九天

    一次英勇的行为,造就了一个新世纪的开启,这里只有星魂之力,没有其他怪异奇特的力量。一个普普通通的宅男,莫名的来到了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他,该如何成为一代强者呢……
  • 战略辑佚

    战略辑佚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