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50900000012

第12章 秋战国:儒家及道、墨、法诸家的孝道思想(5)

横行的混乱局面。他们要解决的是社会秩序,特别是上层社会政治、伦理秩序的整饬和重建问题。所以他们所提出的伦理道德规范仍然主要是面向统治者的。对于无冻馁之患、饥寒之忧的“士君子”来说,对父母物质上的赡养是不成问题,也无需多言的。到了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的生产关系已经确立,主要是如何维护和巩固的问题。孟子以先进思想家的睿智眼光,意识到一家一户的个体家庭的稳固是治国平天下的保证。由此,对普通家庭伦常关系的调节也就成为孟子关注的重点。孟子站在为衣食奔波的众庶百姓的角度,把“养亲”作为“孝”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和要求,是不足为奇的。王符《潜夫论》说:“孝悌者,以致养为本。”

《盐铁论》中列<孝养篇》,也专门针对普通庶民而提出诚心诚意地“养”父母才是最重要的:

父子,与其礼有余而养不足,宁养有余而礼不足。

善养者不必刍豢也,善供者不必锦绣也。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故匹夫勤劳,犹足以顺礼;啜椒饮水,足以致其敬。

事亲孝者,非谓鲜肴也。

曾参、闵子无卿相之养,而有孝子之名;周襄王富有天下,而有不能事父母之累。故礼菲而养丰,非孝也。

然而,这种转变的意义却非同小可。从理论上来说,这是孔子“孝为仁之本”和孟子性善论对孝的普遍合理性论证的必然结果。

从此,孝越出血亲家庭的范围,成为对所有人都具有约束力的普遍的社会道德规范。同时,经过孔子和孟子的理论论证,“孝”已完全摆脱其祭祖的传统内涵和宗教意义,而代之以明确的现实意义。

从实践上来说,“孝”从此走向下层世俗社会,在有效地调节传统家庭伦常关系和一般社会关系的同时,也为统治者实施“以孝治天下”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在孟子看来,养亲、顺亲、敬亲,享受人世间的天伦之乐,这是人生中的最大乐趣,而“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则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孟子所谓的“三乐”中,第一乐就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在另一处,他以舜为例表示,色、富、贵,皆是人之所欲,却都“不足以解忧”,“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极天下之至乐,不足以动其事亲之心,为孝成为人生快乐的源泉。这样看来,孟子也可称得上是“并竭股肱之力,咸尽爱敬之心,自足膝下之欢,忘怀轩冕之贵”的孝子楷模了。

3.亲亲一仁民一爱物

“亲亲”仅仅是“推”的基础和开始,是这个系统的第一层次和第一序列。依据“推己及人”的规则,孟子以“亲亲”为起点,把“孝”

向两个方向推衍、扩展。一是由爱自己的父母而爱他人的父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敬老慈幼也就成为普遍的为人之道。一是由“敬兄”而“长长”。孟子以“仁义”释孔子的“孝悌”:“亲亲,仁也,敬兄,义也。”人只有“居仁由义”,才是正路安宅,才是对人伦、人道的持守。合而言之,也就是把仁爱之心推及于万民,即“仁民”。这是“推”的第二个层次。孟子认为,还可以把对人的爱继续扩展,让万物都沐浴爱的恩泽,达到“推”的第三个层次和仁的最高境界,即“爱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北宋张载承接孟子,在其<西铭》中对“爱物”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从而提出了“民胞物与”的著名观点。

亲亲一仁民一爱物,这是一个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推延、扩充过程,是理论的系统化、条理化和深化过程。亲亲、仁民、爱物,三者相通的基础是人类的仁爱之心。这种爱与泛爱、兼爱的本质不同在于,它是有等差的,是以爱亲为本位和基础的。换句话说,只有亲亲,才能仁民,只有仁民,才能爱物:“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二程说:“能亲亲,岂不仁民?能仁民,岂不爱物?若以爱物之心推而亲亲,却是墨子也。”儒家的爱有差等的原则在孟子这里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亲、仁、爱是一个概念逐渐宽泛、扩展的过程,通过这种由“亲”到“物”的逐级扩张,孟子赋予“孝”以更广泛的理论意义和社会意义。

(三)孟子孝道中的其他内容

1.以孝教化百姓

孔子也提出过“教民”的思想,认为在使百姓“庶”之后,要“富之”、“教之”,但对于教的内容则几乎没有论及。孟子不仅认识到教化百姓的重要性,而且明确地把“孝”作为教化的重要内容。

孟子认为,人性中虽然有善端,但必须经过修养、扩充才能成为善性,主观的努力在这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荀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荀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这个扩充过程,对士君子而言是道德的自我修养,对广大的下层百姓来讲,就是一个道德教化过程。

《孟子》一书中多次提到把“孝”作为教化百姓的内容,如《藤文公上》讲:“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梁惠王上》也载,孟子在劝梁惠王实行有效的经济政策使“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的同时,强调必须“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孟子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所以他对孝道的教化作用非常重视。他认为,通过教化,使孝深人民心,落实在民行上,“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才能真正实现孝的政治、社会功能。

孟子主张,一个人要人则孝,出则悌,“入以事其亲,出以事其长上”。“入孝出悌”是修身之要、齐家之本,身修家齐则可以治国平天下,即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对孝之教化功能的强调,是对孔子孝道观的重要补充。这种思想经过《孝经》的进一步理论化,成为儒家孝道思想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成为统治者实施“以孝治天下”的必由途径。

在孝道的传播上,孟子也有着重大的贡献,这是因为孟子塑造了两个垂范后世的孝子的典型。一个孝子是舜。《论语》只是提及舜与孝的关系,孟子却用大量笔墨把孝子舜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对舜不同寻常的孝行推崇不已。舜于是成为集仁王和孝子于一身的圣人。另一个是曾子。《论语》中虽然有曾子涉及孝道方面的谈话,如“慎终追远”、“亲丧”、“孟庄子之孝”等等,但并没有曾子为孝子的明确记载。曾子孝亲的故事始见于《孟子》,后来经过《礼记》的增饰渲染,曾子遂成为国人有口皆碑的孝子偶像。后世的“二十四孝”中,舜荣居榜首,曾子名列第三,同为宣传孝道的经典教材。这正是孟子所企望的结果。

舜是天子、圣王的化身,把儒家的孝道精神灌注在舜的形象中,这是孟子对孝道与治道关系的微妙诠释。舜以自己的诚孝感悟了顽劣的父亲,天下风俗因之而化,父子伦常也由之而定。这明显地流露出孝道即是治道以及统治者应行孝以为天下则的意识。

在另一处,孟子索性明白地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这就承继孔子,使儒家孝道进一步向政治靠拢。因而孟子把舜树为孝子,同《礼记》把文王、武王树为孝子一样,在孝道发展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2.孟子孝道中的消极因素

由于以“亲亲”为最高的、甚至唯一的价值准则,其他凡是与此准则相冲突的一切道德价值,都不得不被压制或牺牲,所以,孟子在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使儒家孝道更加完备的同时,也在一些方面走向保守和倒退。这主要表现在:

其一,孟子提出父子之间“不责善”,即不互相求全责备,以免相夷相离。孔子“不改父道”的思想虽然是保守的,但他毕竟提出了“几谏”的原则,孟子提出,“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为了避免因“责善”而伤害父子之间的亲情,他甚至提出了“易子而教”的设想。以“不责善”来处理父子之间的分歧,显然是对孔子“几谏”原则的回避和倒退。

在孟子那里,父子、君臣往往是相对举的,“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有趣的是,与父子“不责善”相反,孟子主张君臣关系是相互平等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对于不行仁义而又拒谏的暴君,孟子斥之为“残贼之人”、“一夫”,认为可以诛而杀之。

这是儒家对理想民主政治的向往。按照这个逻辑,倘若父有过,子理当坚持原则、据理力争。然而,孟子却以伤害父子感情为由,提出“父子不责善”,这是很值得玩味的。

表面看来,臣“谏”君与父子间不责善逻辑上似乎是矛盾的,其实这与孟子“亲亲为大”的整个思想体系是完全一致的。君臣以义合,父子以恩合。君臣之间有义则留,无义则去,而父子之间的恩则是天然的。父子责善的结果必然使“父子相夷”,反目为仇,伤害血缘亲情。因而,无论是孔子的父子相隐,还是孟子的父子不责善,其用意都在于培养和维护亲亲的自然情感。

其二,在解决尊亲与尊国、私情与公理、孝道与国法之间的冲突时,孔、孟皆以“亲亲”为最高准则,而牺牲其他道德价值。孔子为坚持“父子相隐”的亲亲原则而抨击“其父攘羊而子证之”的合乎国法的正直行为,为维护孝道而对屡屡临阵脱逃者大加赞扬。同样,当万章问“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时,孟子也不惜牺牲社会的公理来维护家族伦理:“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之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当弟子桃应问“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时,孟子认为大孝之舜会毫不犹豫地“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诉然,乐而忘天下。”这是为维护孝道而排斥法律。显然,孔、孟无条件地坚持亲亲原则的至上性,虽然符合中国血缘宗法的实际,却是对公正、公理等普遍价值的破坏。同时,这也直接影响到汉代以后的立法,使法律的公平精神受到损害。

其三,与孔子及墨子主张薄葬不同,孟子力主厚葬。孟子认为葬埋之礼起源于孝子仁人对父母亲人的不忍人之心: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盖归反虆桎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在孟子看来,这个“掩亲”之道也就是厚葬,愈厚愈能体现对父母的孝心。所以不仅父母在世时,“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给父母送终更应倾其所有,而且这更能显示人子的孝心:“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朱子对这句话的理解应该说是颇得要领:

事生固当爱敬,然亦人道之常耳。至于送死,则人道之大变;孝子之事亲,舍是无以用其力矣;——故尤以为大事,而必诚必信,不使少有后日之悔也。

孟子的厚葬主张后来被纳入儒家孝道,并伴随着后世统治者对孝道的异化而走向了极端。厚葬相习成风,权贵豪门极尽奢侈,庶民百姓倾家荡产,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负面效应。这一陋习延续至今余孽犹存。

其四,孟子提出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所谓“不孝有三”,朱熹《四书集注》引赵氏注日: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义曲从,陷亲不义,一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孟子所谓“世俗五不孝”中并没有“无后”这一条,至于赵氏注释的“三不孝”是否准确,也已经无从考证。从孟子只是总结性地说“不孝有三”,却不对“三不孝”的内容做具体解释这一点推测,“三不孝”的说法在孟子的时代应该是很普遍的,是世俗社会所公认的,因而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但是,在可见的典籍中,孟子是首先提出“无后”为大不孝的人。如对万章“舜之不告而娶,何也?”

的诘问,孟子的回答是:“告则不得娶。……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废人伦”的直接后果就是绝嗣无后,以至于上无以事宗庙,下无以继后世。这当然是大孝之舜所不能为之事。在另一处,孟子假借孔子之口诅咒那些“帅兽而食人的统治者”:“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看来,“无后”,即今人所谓“断子绝孙”,在孟子的时代已经成为对人最刻毒的咒骂了。如韩非子就称“且夫进不臣君,退不为家”是“乱世绝嗣之道也。”以后,“不孝之大,无过于绝祀”就成为国人的普遍信念了。

立嗣是父权存在和延续的基本条件,“夫孝以似续为先,宗祧为上。”“无后为大”的孝道观是适应保护、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和宗法制度的需要而产生的,是小农经济和宗法制度在道德上的要求,它本质上是对封建的土地占有关系和财产继承关系的反映,是保障人口绵延的伦理规则。因而在孟子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期,它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人类的生息繁衍,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它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儒家孝道的重要内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从此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中国人的婚姻和生育观念。譬如传统社会有所谓“七出”的休妻制度,“无后”即为出妻的第一条理由。尤其是它与男尊女卑的观念相互结合,父权推衍为夫权,二者相互强化,成为束缚国人特别是广大妇女心灵的枷锁。时至今日,在落后的农村地区以及受传统影响较深的人群中,它依然发挥着消极的作用。

三、荀子:儒家孝道封建化的前奏

荀子生活在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局面即将结束,封建大一统’

的趋势逐渐形成的时代。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代表,荀子站在时代的高度和儒家的立场上,在稽考各家长短优劣、对持续100余年的百家争鸣进行综合批判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建立起自己集大成的思想体系。荀子的思想体系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础,以隆礼为核心,以礼法同尊为特色。他的理论适应了全国统一的时代潮流,为新的中央集权封建等级秩序的确立提供了理论根据。

就对儒家孝道的发展而言,《荀子》32篇,“孝”字虽然只出现47次,但荀子的贡献不亚于孟子。我们知道,孔子仁、礼并重,孟子从“仁”的方面着手,为儒家孝道寻求到一个坚实的人性论基础。

荀子则从“礼”的角度立论,纳孝入礼,使孝的封建等级特征更为突出。孟、荀一说性善,一主性恶,出发点迥异,但最终指向却是一致的,即都是要补充、完善并论证儒家孝道的合理性、普遍性、永恒性,为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和巩固封建统治服务。

(一)纳孝入礼

同孟子一样,人性论也是荀子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不同的是,他把人性看作是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本性。这种本性既包括“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的生理本能,也包括“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的心理本能。由此,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

为了遏制恶的人性,圣人制订礼仪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化性起伪,于是“礼”也就成为荀子伦理思想的核心。荀子所谓的“礼”

内容极为丰富,即是指“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的等级差别,也具有社会道德规范的总和以及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的意义,“礼者,人道之极也。”同时礼又是律例的纲纪,“法”的纲领,“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其实质是对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理论表达。

一方面,荀子从礼的作用出发来夸大、神化等级制度以及包括“孝”在内的等级道德。他认为礼在修身治国中发挥着无可代替的作用: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同类推荐
  • 泾源神话传说

    泾源神话传说

    本书是根据当地民间传说整理而成的10个故事,配以摄影、漫画等,生动再现了泾源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及历史文化的渊源。
  • 中华家训(第七卷)

    中华家训(第七卷)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勤劳善良的中国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悠久的中华古文化,具有比血缘更强的凝聚力,它把全世界的华夏儿女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
  • 从关键词读经典·大巧若拙

    从关键词读经典·大巧若拙

    中国历来有向学的传统,把读书看得很神圣。古人为我们树立了读书的榜样:苏秦头悬梁、锥刺骨,匡衡凿壁偷光,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这样的典故还有很多。这些"书痴"不仅书读得好,人生也很成功,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崇尚读书,尊重读书人,乃至习惯于对读书人高看一筹,这是烙在中国人灵魂中深深的印记,永远都抹不掉。今人读经典,正是这种传统的延续。
  • 中华起名全典

    中华起名全典

    本书通俗系统地介绍了姓名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阐述了起名的标准、构思、原则、方法、禁忌等,重点则落在起一个好名字的具体方法上,并专门编写了起名参考,通过欣赏古今佳名、分析男女好名实例,参阅男女起名常用字,在酝酿名字、选音择字寓意时,提供较为实用的参考。本书广搜博纳,融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可谓美名之列锦,文化之汇流,知识之集萃,数典论事,包罗宏富,雅俗并兴,亦庄亦谐,妙趣横生,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适合城乡广大起名者和姓名学爱好者阅读和使用。
  • 品义士

    品义士

    书中精选了中国历史上几十个侠义人物,这些英雄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或扶危济困,深得百姓爱戴,或抗击外敌,保一方平安。他们的事迹或在正史中单独立传,或散见于各种野史之中。本书将他们的故事,重新挖掘整理,并做了符合现代人观点的点评,极富可读性,让读者可以在阅读的同时,体会到中华民族骨子里的那股英雄气,在当下驰骋纵横。
热门推荐
  • 仇史

    仇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念过的城

    念过的城

    风不止。当年的绝情换来的是让男子最安心的结果,一切只需要让他自己承受就好了。雨不停。当年的绝情换来的是让女子更加坚持的苦苦等待,心痛,只是为他。
  • 吃货老婆萌萌哒,老公我饿啦!

    吃货老婆萌萌哒,老公我饿啦!

    一天,某女正在吃零食。还没吃几口就吃完了。但是某女的肚子还在咕咕咕的抗议着。无奈之下某女只好对某男说:“老公我饿了,我要……”某女的话还没说完就被某男打断了某男:“老婆你饿我也饿呀!”某女:"那我们出去买零食吃吧,我要……”某女的话,再一次被某男打断。某男:“可是家里有现成的。”某女:“有什么现成的?”某女的话刚说完某男的唇便敷在某女的嘴上。过了一会儿,某男终于把唇离开了某女的嘴上。某女:“你为什么要亲我?”某男:“是你自己要的,我自己老婆说了两次“我要”作为老公怎么能不满足你呢?”某女听完顿时无语。
  • 绝色毒妃:非你不娶

    绝色毒妃:非你不娶

    乔伊人本是21世纪的毒物研究家,却因为一次实验意外穿越了,让她幸运的是,这原身是一代毒王,可是却因为痴情而自杀。另她痴情之人竟是京城有名的神医,当然,他也是这京城中数一数二的帅锅~传闻他性格冰冷,但乔伊人不这么觉得,事实上他就是一个腹黑狂!当逗比遇上腹黑男,是怎样的情形嘞。哈哈,让我们走进正文吧![咳咳,开头会先写女配和男配的恩怨~]
  • 独生子女:就是要这样教

    独生子女:就是要这样教

    随着社会竞争的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人只生一个孩子。只生一个孩子对于父母来说,可以把各方面的压力与负担减到最小,但是在教育的问题上,却经常遇到棘手的难题。初生的婴儿无疑是一张白纸,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白纸上描绘出什么图案,染上什么色彩,都由父母决定,因为,孩子的性格来自父母的教育,而性格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更需要在繁忙的时候,抽出一点时间,为孩子塑造健康的性格,发掘他们的潜能,不但充当他们的长辈,还要充当他们的朋友、哥哥姐姐,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也让他们在和谐的亲子氛围中,学会尊重和理解别人,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让他们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能够从容面对。
  • 骑马与砍杀之潘德的预言

    骑马与砍杀之潘德的预言

    本书以潘德的预言为蓝本,以骑士为题材。在战火纷飞的潘德大路上,雷诺用手中的战剑打造出一片属于他自己的天地。从猎人到佣兵,又从佣兵到领主,直至最后被小人诬陷不得不自立为王,一系列动人心弦的故事即将展开。是什么让互相交战的五国紧紧相扣,是何方神圣使得厌恶人类的诺多精灵对人类出手相助?敬请关注《骑马与砍杀之潘德的预言》无论你玩没玩过骑砍,无论你玩没玩过潘德都可以过来一看。
  • 医学探谜

    医学探谜

    《中国学生探索发现奥秘:医学探谜》是《中国学生探索发现奥秘》系列之一,包括:体育探谜、文化探谜、文明探谜、文学探谜、文艺探谜等。
  • 多情女帝俊男妃

    多情女帝俊男妃

    迷迷糊糊醒来,发现自己已经来到异世。附身在一个打入冷宫的公主,被皇上毒打,被迫服药。受尽折磨,却在困境中遇到贵人,学习武功能力。慢慢强大!逃离皇宫。闯荡世界,无意间知道师傅给的玉佩是可以支配一支神秘队伍。什么?不止这一个?那好我就全部寻来。寻玉佩途中,遇见他和他。名利,爱情等着自己。看女主慢慢强大,邂逅多个美男。(女主慢慢强大+NP。)(多情女帝俊男妃讨论群号:253112062)(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DNF狂暴之眼

    DNF狂暴之眼

    “我就是来送信的,别惹我!”“呼,战斗这么枯燥,本大爷得闷口酒带动一下。”Enoch作为一个鬼剑士,似乎有些仁慈。Enoch作为一个鬼剑士,似乎也有些残忍。这是一个社会经验为零,智商为负数的主角的故事,不过好在,他的战斗力爆表!
  • 狼魂虎魄

    狼魂虎魄

    夕阳火红,晚霞凝血。蓦地,夕阳被尘埃笼罩,天地为之一暗,大地轻轻颤抖起来。远处地平线,腾起一片乌云,如钱塘大潮,似黄河决堤!弯刀如乌云压顶,铁骑似海啸翻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