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57100000028

第28章 蕴处界三科(2)

识蕴为人的总的意识。即是把想、行、受三蕴会为一聚。“识蕴”具体指小乘所讲的“六识”和大乘瑜伽行学派所讲的“八识”的识体,即相当于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活动与内容。

识是指分别、判断、认识的作用,亦指分别、判断、认识的主体(心),是分析(分割)与知之合成语,乃谓分析、分类对象而后认知之作用。虽至后世时,心、意、识三语汇分别使用,然于初期时皆混合使用。依唯识学之解释。人类能识别、了别外境,乃因识对外境之作用所显现,故此状态之识称为表识、记识(音译作毗昔底即梵文Vijnapti)。在这里,认识作用是识本来的意思,在原始佛教经典里,也曾被用来指认识主体的“心”。十二因缘中的“识”,认识主体的意思比较强。但这里的识是由眼识到意识的六识,大小乘佛教皆立有六识说。六识各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所依,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之了别作用,此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种心识。喻如“六窗一猿”,六识之体为一,而起作用之门户则六,概系六识说最初之意义。这在十八界中,被当作六识界而摄于内。部派佛教时代,在六识之外,又加上了(末那识)意识成为七个识体,瑜伽行学派唯识法相体系中,也将六识之外,加上末那识与阿赖耶识成为八识,还有又加上了阿摩罗识(无垢第九识)成为九识。诸识之聚集,是为识蕴。《俱舍论》卷一:“各各了别彼彼境界,总取境相,故名识蕴。此复差别有六识身,谓眼识身至意识身。”盖眼等六识对境仅取总相来分别,故类聚此六识而立名为识蕴。于十二处中合为一意处,于十八界中分别十八界中分别六识为眼识界乃至意识界,且另立无间灭之意根,总计为七心界。《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云何建立识蕴?谓心、意、识差别。”其中,第八阿赖耶识为心,第七末那识为意,前六识为识,是即总称此八识为识蕴。

《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四举识蕴有五种差别:(1)安住,谓诸识于三界执著内外而安住。(2)杂染,谓诸凡夫于现法中依受用境界,于后法中依生死等门而被染污。(3)所依,谓识依眼等六处、六识身而转。(4)住,谓识依四识住而安住。(5)异相,谓识有贪心或离贪心,善、不善或无记等异相。

五蕴以色蕴开头,识蕴结尾,即说明客观和主观是世界的两大构成。主客观交涉发生作用的是受、想、行三蕴,五蕴中识蕴和色的接触,首先产生感觉、感受,由此从受到想,从想到行,依次展开。

也就是说,受,即受客观的作用,将客观所产生的印象结合主观的需要,生出苦、乐和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并形成喜欢或厌恶的心理,由此决定以后思想和行为的趋向。佛教认为蕴和取(一种贪欲)合在一起亦能产生各种贪欲,同时产生苦,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等苦,苦随五蕴运行而产生,世界充满痛苦,人的身心充满痛苦。五蕴产生的苦,是苦的总根源,又是一切苦的聚集。《杂阿含经》卷二说:“于色生厌离欲,不起诸漏,心得解脱。苦心得解脱者,则为纯一……则梵行立……离他自在,是名苦边。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佛教认为,人生的过程是痛苦产生的过程,五蕴就是苦、执著,贪欲亦是苦,人的生命和存在也是苦。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人世间是火宅,是无边苦海。芸芸众生,处于火宅中,备受煎熬;沉沦在苦海中,受尽折磨。

佛教用事物的变化来说明人生的痛苦,认为一切事物都在永恒的流动中存在,犹如流水和火焰,处于瞬息万变的过程中,人生是无常的。小乘佛教者强调“人无我”,不把自身执著视为实有,“人我”只是五蕴暂时和合,唯有假名,并无实体。《俱舍论》卷二十九说:“总依诸蕴假设施有补特伽罗(我)……是假非求实,如是一切无常有为,众生由缘生,由思所造。”人的形体和精神聚合体是由五蕴构成,假名为人,虚妄无实,本无有我。犹如梁椽砖瓦和合而成房屋,人是身心假合,离开五蕴假合也不会成为人,如河流一样,念念生灭,相续不断。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存在状态都是无常的,死亡是人体生命的解体,是无常的表现。由于世俗的人不懂得此理,把人执著视为实在的我体,产生贪欲,形成种种烦恼,从而造成种种业,有业就有生死轮回,所以“我执”是万恶之体,痛苦之源,必须尽力加以断绝。

佛教认为五蕴的成分是实有的,但对这种实有,在佛教各教派中,有不同的认识。说一切有部否认“人我”,认为五蕴是三世有,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有;而大乘佛教则否认五蕴和合体,即“人我”的实在性。

婆罗门讲宇宙有“大我”,个人有“小我”,“我”是宇宙和个人的“灵魂”。原始佛教认为“我”是不存在的,反对世界由“我”主宰,诸法中“无我”。但是,五蕴中包含有所谓“灵魂”的内容,如受、想、行、识四蕴,被称为“名”,称五蕴为“名色”,它有时也与识并称,因为识在名色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实际上并未否认“灵魂”,也没有把现在的人与虚构的“灵魂”加以区别。另外,佛教把三世的生命分为“生有”(托胎时受生时一刹那)、“死有”(生死之间)和“中有”(死后转生之间的生命)。“中有”被很多人称之为“灵魂”或相当于“灵魂”。人就是从“生有”至“死有”,从“死有”而至“中有”,从“中有”而至“生有”,又从“生有”至“死有”,如此次第辗转生死,轮回不已,从而体证一切皆空。

小乘说一切有部和大乘瑜伽行学派认为,色蕴的各个单位是色法,识蕴的各个单位是心法,受蕴和想蕴的各个单位是心所有法,行蕴包括心不相应行法。五蕴共摄上述五位百法中“四位九十四法”,如颂说:“色摄十一全,受想各当一,七十三行蕴,八王识蕴收,无为无积聚,不向蕴门摄。”说一切有部认为,有情只是五蕴和合的身心,并没有实我,即没有独立实在的自体,如人死五蕴尽灭,而续生下世之五蕴,也不是另有常住实在的自体使之受生,下世的五蕴也不是由今世的五蕴转化去的,因为五蕴的心是刹那间灭亡的。下世的五蕴由于受业力的作用,使“中有”相续入胎,并在胎中按次第转增而生存。小乘正量部承认“实我”,明确主张有生命的实体,轮回的主体存在,把“中有”作为灵魂的化身。这些在不同的认典中均有记载,不再赘述。

(第三节) 十二处和十八界

一、十二处

处,梵文āyatana,音译为阿耶恒那。处,旧译为入,为心、心所生长门之义。心王、心所以处为所依,缘处而生长,若离处,则不生长。其梵文的原意是指“进来的场所”及“进来的东西”。所谓进来的场所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所谓进来的东西,是指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尘)。六根又称为内六处,六境(尘)又称为外六处,一切诸法分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科,其中六根、六境合为十二处。亦即指六根为所依,六境为所缘,根与境为能生长心、心所作用之处所,故称十二处或十二入。旧译入者,为“涉入”之义,根、尘(境)相对则产生“识”,故识系依根、尘(境)而“能入”,根、尘(境)是识之“所入”。《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三除列生门之义,更举生路、藏、念、经、杀处、田、池、流、海、白、净等十一义。

十二处是着眼于人的认识活动来区分的。六根的前五根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器官,意根是指肉心,其实是指脑(中枢神经系统),意根的主要功能是记忆和推理。总而言之,六根是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六境(尘)是认识的对象,从色至触五境是五官对象,法处是思维对象。

现将十二处简述于下:

1.眼处:又称眼根。所谓眼处,是外境的色法进来的门户;所谓眼根,是指视觉能力或视觉器官(视神经)。根是能为的意思,通常指到眼,指的都是从外面看到的眼球,但眼的本质是看东西的能力,即是有眼球而没有见物能力的视神经的话,是不能见的眼根。部派佛教的时代,这两者开始有区别,视觉能力是指真正的眼根,叫做胜义根,眼球则是扶尘根,不过是从外可以看见的眼睛而已。关于这一点,耳根以至身根,都可以类推。

2.耳处:又称耳根。是指听觉能力或听觉器官(听神经),并不是指从外面看到的耳朵。

3.鼻处:又称鼻根。是指嗅觉能力或嗅觉器官(嗅觉神经),并不是指从外面看到的鼻子。

4.舌处:又称舌根。是指味觉能力或味觉器官(味觉神经),并不是指从外面看到的舌头。

5.身处:又称身根。指感受冷暖、痛痒的触觉能力或触觉器官,它分布在身体皮肤的表面。

6.意处:又称意根。是指知觉器官及所有的知觉能力,与前五处的感觉能力或感觉器官相对。所谓意根,可以说是掌管知觉的“心”,但是,在十八界中这个“心”与六识的关系异同是应该加以注意的,这一点在讲十八界时再作说明。总之,意处指的就是“意”,在原始佛教经典和部派佛教教义里,“意”与心识为同一物。

7.色处:是指眼根的对象——色境。广义的色是指全体物质。色处是专指眼根所识别的对象而言,是狭义的色,共包括三类:其一,形色,即表现的对象物,分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其二,显色,即呈现出颜色的对象,分青、黄、赤、白、云、烟、光(如太阳)、明(星、月)、暗等十二种。其三,表色,即表相状的对象,分取舍、屈伸、来去、坐卧等。

8.声处:指耳根的对象——声境。也就是人与其他动物从声带出声,以及物质之间互相接触所产生的声音。声音区分为有意义与无意义两种。

9.香处:指鼻根的对象——香境。有好、恶、益、害等四种。

10.味处:是舌根的对象——味境。味有咸、酸、苦、甘、辛、淡等。

11.触处:为身根的对象——触境。即“可被触的事物”。依说一切有部,触境分为“能造的触”及“所造的触”。能造的触指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的触是四大种所造的触,指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冷、暖、饥、渴等。

12.法处:是意根的对象——法境。法是意识的对象,可以用“心”来思考,其范围广泛,色、声、香、味、触五处以外的其他事物都是意根所认识的对象。存在与非存,实法与假法,都包括在法处之内。若一切现象——“法”,皆摄入十二处之内,又不许重复的话,则在十二处内,那些没有包括在其他十一处的现象——“法”,亦包括在法处之中。关于这一点,原始佛教没有详细考察,只是按照常识的对象称为法处或法境。

二、十八界

十八界和十二处密不可分,在十二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身识、意识。即合六根、六境(尘)、六识,总合为十八界。界是梵文dhātu之意译,音译为都,含有层、根基、要素、基础、种族诸义。界的含义虽然很多,这里主要是种数、界限的含义,为各种分类范畴之称呼。瑜伽行学派即将一切法之种子,称之为“界”,有要素、因素之意。谓十八界的自性各不同,各有各的范围、界限。再者就是种子、因素的含义,谓十八界各别为因而生成。佛教认为十八界尽摄宇宙的一切现象,是对宇宙万有的总分类。这种分类也是以人为中心,是由能够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以及六根与六境相接触而产生的六识,构成了人身统一的宇宙万有的基本要素。

十八界中眼界至意界就是六根,色界至法界就是六境(尘),这在十二处已经讲了。现在只将眼识界至意识界作一简介:

1.眼识界:作为视觉和认识主体的要素,或视觉认识的作用。

2.耳识界:听觉的认识。

3.鼻识界:嗅觉的认识。

4.舌识界:味觉的认识。

5.身识界:触觉的认识。

6.意识界:作为知觉的认识主体,或知觉的认识作用。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十八界和意识界(六识界)的关系。如果把六根、六境当作一切法,那么十二处的“心”就是意处。如果把十八界当做一切法以,那么十八界中属于“心”的就是意界和意识界的第七识。在十二处里,意处是“心”的全部;在十八界里,还要加上六意识。如果这样的话,十八界中的意界便不能说是心的全部了,这该如何解释呢?

总而言之,意界和意识界是不同的。意识界是现在刹那的六识,它的作用一结束便进入过去的刹那,而过去的六识就是意。质言之,六识和意只是时间上的不同。这也许是为分别二者才有的说法。

佛教认为,六识中的前五识,各自有自身固定的活动区域,即五种感官只能了知直接在自身面前的与自身相应的对象,并不能涉及其他的领域,即只有分摄受性。意识(第六识)却不同。故而佛教把认识分为三种:

1.外境对象呈现于面前时的认识。

2.由现时感性认识而联想过去形成相同或不相同的感性认识。

3.基于感性认识的构思和推理。

前五识只有第一种认识能力,六识(意界)则具备全部三种认识能力。在这里,还值得注意的是法界,十八界的法界和十二处的法处是一样的。但是,“法界”另有华严宗的“四法界”,天台宗、密宗的“十法界”,各有不同的意义内容。因为“法”的概念不同,所以“法界”的概念也就不同。

所列这个表,不只是原始佛教,也加上了一些部派佛教的思想方法。部派佛教客观考察“有什么”的一切法(不只是有为,也包括无为),与原始佛教的态度不同。因此,原始佛教的三科分类,在部派佛教的一切法的客观考察之下,并不是适当的。部派的阿毗达磨在初期时代,把原始经典所说的加以解说、整理组织,所以仍旧采用三科的分类。但是到了中期的阿毗达磨,对诸法的考察有客观的进度,发现“三科”的分类对它没有用。后期的阿毗达磨就采用五位法的分类来代替三科的分类。至大乘瑜伽行学派,就都采用五位法的分类了。

十八界与五位百法的相摄关系:五根、五境(尘)

为十色界,眼等六识归于六识界,七八两识归于意界,如有颂说:“极尘各五处,十色随自名,八王归七心,八十二皆法。”

同类推荐
  • 《旧约》中的民俗

    《旧约》中的民俗

    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旧约〉中的民俗》是弗雷泽的另一部名著,是他在写作《金枝》过程中将有关《圣经》旧约故事的民俗材料汇集起来,并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有关事例作比较,专门创作的一部著作。这部书已成为人类学和《圣经》研究者的必备读物,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称它是“一部人类学传奇”。
  • 当代宗教冲突与对话研究

    当代宗教冲突与对话研究

    本书分当代宗教冲突研究、当代宗教对话研究、中国宗教的和谐传统与现代价值3编。具体包括:阿以冲突与宗教因素、海湾教派冲突和黎巴嫩内战等内容。
  • 佛心领悟:领悟佛学中的人生智慧

    佛心领悟:领悟佛学中的人生智慧

    即心是佛。佛心是什么?佛心就是佛的一切,或者说是佛的精神、要旨。佛心并不仅存于寺院中,更存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本书共分八章,分别是佛心是放下,佛心是宽容,佛心是智慧,佛心是无欲,佛心是平常心,佛心是慈悲,佛心是力量,佛心是随缘。每一章下均设若干节内容,每一节下分“佛陀格言”、“佛学故事”、“佛心领悟”、“佛心慧语”、“佛林百科”等板块内容。本书通俗易懂,抛开了那些令平常人难以读懂的佛学理论,很好地阐释了“佛法本平常”这个主题,使读者可以无障碍地理解佛理、感受佛法。以一颗佛心去看待人间万相,怀一颗佛心去做人做事,你就是佛。
  • 一口气读懂禅宗的故事

    一口气读懂禅宗的故事

    本书为读者精心搜集了最经典的禅宗小故事,每一则佛禅意蕴的故事都充盈着佛教智慧,蕴含着人生真谛。书中从禅宗故事和生活感悟出发,运用禅理,回答了人们在工作及生活中的各种困惑,通俗易懂,发人深思,有助于人们身心的成长和升华。
  • 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堙,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里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热门推荐
  • 妈妈说你是我老婆王源

    妈妈说你是我老婆王源

    乔友安和王源的漫漫恋爱来袭。本文毫无尿点良心制作超级甜,超级宠,超级青春!!!同时...北葵我是不会弃文的。不好看不要钱!!!诶,,,貌似好看也不要钱哈。。。
  • 星际商圣

    星际商圣

    知识就是力量吗?是的。先进科技就是力量吗?当然。团结就是力量?好像是吧。但是朋友,财富才是超越他们之上的力量,开个价吧,那些力量值多少钱?我买双份。帝国的歼星舰厉害吗?厉害是吧。告诉你,歼星舰主炮发射一次,要消耗纯能量375公斤,他们的财力注定了歼星舰只能是战略威慑力量,他们现在已经快用不起了。相信我,买下更多的星球比占领更多的星球更有用。
  • 爱的主题曲之爱我你怕了吗

    爱的主题曲之爱我你怕了吗

    止住眼泪,晒干伤疤,挣扎在爱情的崖边!爱情来时那么美那么真,美得令人窒息,真的欲罢不能。爱过才知道不适时宜,却已难以自拔,像吸毒上瘾似得徘徊在梦与醒之间。在虚假、浮夸、丑陋、欺诈、市侩肆意弥漫的现实里,资质平庸的他如何打拼出广阔天地。患难见兄弟,险途有知己,不同的境遇,一样的挚诚,他们凝聚成正能量,在俗世洪流中成长,散发耀眼的光芒。她是柔弱、美丽、智慧、娴静、优雅、俏皮的代名词,在爱的世界里却不断的升华,虽然哭过、痛过、委屈过、挣扎过,也曾在生死边缘徘徊,因为真切,因为无私,因为热爱,最终成为他拼命追逐的明天。爱我,你怕了吗?眼泪,全忘了吧!全心全意付出就是拥有,你就是他‘心房’的主人!
  • 圈子:掌控命运的超级人脉术

    圈子:掌控命运的超级人脉术

    你是否有这样的烦恼?明白人脉的重要性。却始终不知道怎么和人交往。在生意场、交际圈中处于边缘地位,得不到其他人的重视。别人很容易办好的事情。很容易就融人的团队,对你来说却比登天还难。你是否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因为你没有掌握全球政治圈、财经圈金字塔尖人物都在运用的终极社交法则——圈子!解密人脉聚集秘术,揭示人脉整合王道!
  • 齐天大圣和白骨精

    齐天大圣和白骨精

    一个是石孕仙胎,一个是洪荒仙草!一个被压于五行山,一个身化白骨成妖精!再不屈终要下跪,再努力终难了请!芸芸众生谁无紧箍咒?仙佛神圣谁有自由身?是猴是妖是齐天大圣!是神话是爱情是人生!全面解读西游背后的秘密,欢迎阅读齐天大圣和白骨精!
  • 修罗皇后

    修罗皇后

    军机处310办公室金牌特工,却沦为嗜血帝王的禁脔!万蛇魔窟、食人巨兽、残忍酷刑,全都败在她的斗气之下!御灵兽、集斗气、斩邪王,她早已不是那个废柴公主,她是来自地狱的死神!
  • 战神归来

    战神归来

    第一次神魔交战历经千年,神族将魔族驱赶到一个贫瘠的空间——魔狱,并使用了终极封印,使得魔族不能走出半步。魔族在几千年的时间里终于突破了魔狱,大举进攻人间,企图以人间作为跳板重新和神族争霸天下,这时一个普通人类站了出来,接受了战神的传承,他的命运从此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且看他如何傲视三界,叱诧风云。
  • 农家小绣娘:将军么么哒

    农家小绣娘:将军么么哒

    一朝梦醒,现代高级白领林雅萱悲催穿越,重生凌长女凌雅萱之身,弟妹年幼,爹爹征战而死,母亲难产去世,遗腹小妹刚出生,三叔一家想要把姐弟几人过继到他们家给他们当奴隶,瞄着自家的房子地还有银子。哼!我家弟妹我做主,想要伤害姐的家人,呵呵……姐就让你们见识见识神马叫东北“女汉子”可为什么冥冥之中身世变了~我到底是谁!!直到后来再见那个内穿白色里袍,外穿锁子银盔甲的男人把她拥在怀中……我凌雅萱此生,宁为寒门妻,不做高门妾。不求荣华富贵,粗布麻衣即可。不求三妻四妾,这一辈子只要她一个人就行。直到儿孙满堂,直到白发苍苍,直到生命尽头,直到来生在遇。
  • 萌狗变身记

    萌狗变身记

    世俗界的小萌狗中诅咒成四不像,为寻回自己,受熊猫爷爷指引前往启灵山,前途凶险莫测,团队又状况百出,幸他因机缘而髓海开启灵星,逐渐修成一门神通,看他如何化险为夷,逆天改命!
  • 夜烬之明神临世

    夜烬之明神临世

    轮回再回首也是梦,是悲是喜仿佛天定。看不到黎明,触不到阳光,黑暗将自己吞噬,我欲无风终究不能风平浪静,笑看云烟。水中的月在没了笑颜,等我站在苍云间,问道天下,客行万里船,剑指乱世莫雨风平晚,是仙是魔一瞬间,多少风花雪月终成魇。遮住眼,这世界只是孤独在作怪,一路灯红,一路徘徊,一路无期风雨走,我欲成魔终无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