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61000000015

第15章 小乘佛教的定学(5)

16.观弃舍对非想非非想处定。非想是两者(原文为“舍”)以治,从初禅以来,但有遍舍无有两舍。未与弃舍之名。今此非想,既有双舍有无,故名弃舍。亦以此定,是舍中之极,故最后受名。若凡夫得此定时,谓为涅槃,无有观慧觉了,不能舍离。今明弃舍者,得此定时,即知四阴、十二入、三界及十种细心数等和合所成,当知此定,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不应计为涅槃,生安乐想。既知空寂,既不受著,是名观弃舍。虽求定相,而亦成就此定,即具二种弃舍:一者根弃舍,二者涅槃弃舍,永弃生死,故云观弃舍。

关于十六特胜观的要领和一些具体的修法,四川大学陈兵教授之《佛教气功百法》和成都逸尘先生之《禅定指要》中皆有介绍,可供参阅故不赘述。

(第六节 通明禅)

通明禅出自《大集经》,曾一度流行于北朝。据说阿罗汉等圣者于修四禅定、四无色定、灭尽定等九次第时,观息、色一心三事之禅法,可见属于小乘佛教后期禅定方法。通明禅又作通明观禅、通明观。修此种禅定时,必通观息、色、心三事而彻见无碍,故称通明;又能得六通、三明,故称通明。《大集经》卷二十二以下论及此禅法,然未有通明禅之名;于我国,自天台智者大师之前的北地禅师,有修得证之,始称通明禅。《摩诃止观》卷九:“次通明禅发相者,上特胜修时观慧,犹总见三十六物证相亦总。通明禅修时,细妙证明分明,《华严》亦有此名。‘大集辨宝炬陀罗尼’正是此禅也;请观音亦是此意。修时三事通修,能发三明、六通。”

此禅修证之相:初禅时,断离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等五盖、具觉、观、喜、安、定五支、视息、色、以三事如泡沬之相;二禅时,断离五盖,具喜、安、定三支,视三事如浮云之相;三禅时,断离五盖,具念、舍、慧、安、定五支,视三事如影相;四禅时,断离五盖,具念、舍、不苦不乐、定四支,视三事如镜相;五空处定,灭尽三事,见皆空;六识处定,断灭其识,缘识;七无所有处定,断灭其识,缘无所有;八非想非非想处定,断灭其无所有,缘非想非非想;九灭尽定,断灭非想非非想等三种受想,身证灭受想之法。

陈兵教授根据智者大师《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卷八对通明禅的解释而加以阐述说:此禅从初修起,即通观息、色、心,而从观息入门。静坐摄心、调和气息,然后心随出入息而作观,观息从鼻中入,遍满全身,乃至一一毛孔,呼气时观气息从一一毛孔中消散,久之即自觉息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来去无踪,如空中风,心自寂定。次观自身,内视骨肉筋血等诸物合集,成我此身,而身中诸物,又由“四大”和合而成,“四大”是极微的极微,皆新陈代谢,生灭不住,其实并无一个常住不变、本来就有的实体是我身,由作此观,心念空寂,了达身体的真实面目。其次观心,观察自己心念,皆藉缘而生,非本来就有,生已即灭,既不见其来处、去处、住处,又难把握住它的实体,如此观析,心更空寂,并了悟心之真实。另外,修通照禅观息之时,就可能同时了达身心空寂,观身、观心也是如此,能观一达三。由于这种禅观心明利,所以在进入初禅时,就可能证得三明六通。

由于修通明禅的人很少,对这种禅的修法,佛典中亦缺乏更为详细的记载。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法界次第初门》中的阐述,亦非通明禅的本来面目。

(第七节 四向四果)

四向四果为四向、四果之并称,或称特八补特加罗(巴利语at·t·na-pug-galādakkhin·eyyā)。八贤圣、八圣、八辈。为小乘佛教声闻修道之阶位。《大毗婆沙论》及《俱舍论》卷二十三、卷二十四贤圣品中均有详细解说。

(1)预流,音译为须陀洹。分为预流向、预流果二种:预流向,即指入见道时,初见四圣谛之理,得无漏清净智慧眼(又作清净法眼、净法眼、法眼净)之阶位。又因其直至预流果,不堕于三恶趣,故又称无退堕法。但因此位之圣者尚未证入其果位,故不称果,而称为向,尽取其趣向于初果之义。预流果,又称初果,指断尽三界之见惑(八十八使),预入圣道之法流,以第十六心入无漏圣道(或圣者)之阶位。十六见道位中之圣者,由其根之钝利而分为:随信行,指钝根者,即自己不披阅教文,但信他人言说而得悟道者。随法行,指利根者,由自己阅读经典随法而行。预流果圣者之轮回生死,最长仅于人界于天界中各往返七度;此即言十四生间父证得阿罗汉果,绝无第八度再受生者,故称为极七返有、极七返生。

(2)一来,音译为斯陀含。分为一来向、一来果二种:一来向即指已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前六品者;因此位之圣者尚未断除后三品之修惑,故一度生于天界再来人间而入般涅槃,故称为一来。然因此位之圣者尚未证入其果位,而仅趣向于第二果,故称为一来向。一来果,即第二果,指已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前六品,并证入果位者。又于一来向之圣者中,断除前三品或前四品者,称为家家圣者,简称家家。家家,即出一家而至另一家,例如从人间生于天界,又从天界生于人间。由欲界九品之修惑,须在欲界中生死七次,即在人、天中各受七生;故若断除九品修惑中之前三品(上上、上中、上下)者,由其余六品修惑而尚须受三大生(人、天各三生),此称三生家家。若断除前四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之修惑者,则由其余五品修惑而须受二大生(人、天各二生),称为二生家家。三生家家之中[(天三人三)或(人三天三)];二生家家之中[(天二人二)或(人二天二)]之受生者,因其于人、天中之受生次数相等,故称为等生家家。三生家家之中[(天三人二)或(人三天二)];二生家家之中[(天二人一)或(人二天一)]之受生者,因其于人、天中之受生次数不同,故称为不等生家家。其中于天界或人间悟得预流果之圣者,称为家家圣者;于天界得阿罗汉果之圣者,则称为天家家;于人间得阿罗汉果之圣者,则称为人家家。

(3)不还,音译为阿那含,简称为那含。分为不还向、不还果二种:不还向:即指已证得一来果之圣者,将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后三品,而即将证入不还果之阶位;以其趣向于第三果,故称不还向。不还向之中,若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七品或八品,尚余一品或二品者,须于欲界之天界中受生一次,称为一间;又作一生、一品惑,即间隔一生而证果之义;亦称一种子,或称一种。不还果,即第三果,指已断尽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后三品,而不再返至欲界受生之阶位。因其不返至欲界受生,故称为不还。不还果又可分为五种,称为五种不还,又作五种阿那含、五不还果、五种般。即:中般,指不还果之圣者死于欲界而生色界时,于色界之(中有)位而入般涅槃者。生般,圣者即生于色界,未久即能起道圣,断除无色界之惑而入般涅槃者。有行般,生于色界,经过长时之加行勤修而入般涅槃者。无行般,生于色界,但未加行勤修,任运经久,方才断除无色界之惑而入般涅槃者。上流般,先生于色界之初禅,渐次上生于色界余天之中,最后至色究竟天或有顶天而入般涅槃者。上流般可以分为乐慧、乐定二种。此二种之上流般又分全超般、半超般、遍没般三种。全超般,指生于色界最下层之梵众天,越过中间之十四天,而生于色界或无色界之最上天者。半超般,指超越中间之一天乃至十三天者。遍没般,指不超过一天而遍受生于诸天者。上述之五种不还,再加上现般、无色般二种,则成为七种不还。此外,将中般别立三种,即速般、非速般、经久般,加上生般、有行般、无行般,及上流般别立之全超般、半超般、遍没般等,则成为九种不还。若仅别立上流般为三种,则合前四般而称七善十趣。复次,入灭尽定,证得如涅槃寂静乐之不还果者,称为身证或身证不还。而断除欲界九品修惑,犹不还果之圣者,再生起欲界之烦恼,而自不还果退堕者,则称为离欲退。

(4)阿罗汉,意译作应供、应、无学。分为阿罗汉向、阿罗汉果二种:阿罗汉向,又作无学向,指已证得不还果之圣者,入于阿罗汉道,虽尚未证入其果位,但以其趣向于第四果,故称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即第四果,又作极果、无学果。指已断尽色界、无色界之一切见惑、修惑,而永入涅槃;不再有生死流转之阶位。证入阿罗汉果之圣者,超出三界,四智已经圆融无疑,已无法可学,故称为无学。前面所述之四向三果,皆为得漏尽,以证入阿罗汉果,常乐以戒、定、慧三者为修学,故称为有学。此外,《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比照小乘声闻四果之名称,立有大乘四果(菩萨四果)之说。大乘四果即指十地中之初地、第八地、第四地以及佛地而言。

同类推荐
  • 道教简史

    道教简史

    本书分十四章,以时间为序,介绍了道教出现的基础和背景,探讨了从汉至清道教的发展变化及各时期的特点,简明扼要地勾勒了中国道教的发展历史,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其中,作者对道家与道教的关系、道教起源等诸多问题有独到的见解,资料详尽,有理有据,极具说服力。
  • 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

    本书展示了马丁·路德求道的心路历程,论述了他在对传统学说的批判性思考和个人的实证中获得塔楼体验,实现神学突破,进而建立十字架神学的过程,分析了他在其“宗教改革四大著作”中阐述的更完善的神学思想。除此之外,还描述了他为捍卫自己发现的福音真道而与罗马教廷对抗,最终开宗立派的过程,并论述了他领导的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农民起义、激进的改革派的分化及其与当时复杂的宗教矛盾和政治斗争的关系,多角度地展示了其颇有争议的形象。
  • 伊斯兰知识问答

    伊斯兰知识问答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伊斯兰的知识,内容涵盖伊斯兰教的基本宗教信仰、教义,以及宗教经典《古兰经》,圣训学,伊斯兰教宗教文化、宗教节日。
  • 佛教的故事

    佛教的故事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早在公元1世纪就已传入中国,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信徒的数量早就超过了许多中国本土的宗教流派,与道教、儒学并驾齐驱。这足以说明,佛教在中国有适合它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而佛教文化也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黎民百姓,都深受佛教的影响。所以说,佛教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佛经、佛理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高深莫测。
  • 淡定·从容·心安之从容

    淡定·从容·心安之从容

    《淡定·从容·心安》是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虚云大师的佛法启迪套装书,书中大师亲述人生经历,给人探索生命真谛的经验与智慧、改变人的人生方向。弘一法师、虚云大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结集出版,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一套值得细细品味、永久珍藏的经典之作。
热门推荐
  • 风水林深

    风水林深

    一个神神叨叨的风水师的故事……嗯,就是这样没有错!
  • 三界凌云之上

    三界凌云之上

    他是魔界的王阴界的皇如今转世到凡世竟然被正义剑士易大师圈养并变得心闪没有了丝毫的煞气,但是每到月圆都会阴气大胜然后失去控制。
  • 方世玉任侠传

    方世玉任侠传

    所谓任侠,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是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是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是兴之所至,与君痛饮三百杯。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是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清,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是荆轲,是聂政,是专诸,是李白,是我方世玉!PS:美女和恶霸快闪啊,方世玉来了!
  • 梦里的现实

    梦里的现实

    这是梦吗?这不是梦吗?我是一个平凡的学生,一天醒来我发现我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不,那是梦。
  • 逍遥小神医

    逍遥小神医

    少年林轩偶然机会获得林家祖先的医术传承,从此翻身做主,拳打富二代,脚踢恶势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混在都市逍遥快活。
  • 王俊凯OF南栀倾含

    王俊凯OF南栀倾含

    此书已弃文因为这本书只是我突发奇想才写的你们一直认为我是四叶草但我不是哟我写了其他的谢谢你们支持这本书。
  • 倾国倾城·晚镜の恋

    倾国倾城·晚镜の恋

    胭脂红水朦胧,冬雪融歌浅诵,桃花浓人去也楼空,叶分飞雨垂泪,风湮埋泣葬骸,断徘徊情殇惹尘埃。月光水如醉,暮色归落映辉,空悲切生死也离别。
  • 情绪供应商

    情绪供应商

    富二代说:一切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问题!官二代说:一切能用权解决的,都不是问题!美女间谍说:一切能用身体解决的,都不是问题!这些很牛逼吗?在杜牧看来,这些都弱爆了!他的格言是:一切能用情绪解决的,都不是问题!《情绪供应商》交流群:272911779
  • 如果他曾来过

    如果他曾来过

    漫天的落叶吹在脸上,苍白的皮肤痛得通红,亨利的目光随着静瑜的身影不断坠落。身下盛开洁白的蔷薇,在一片纯白的背影中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如果这是一场梦境,亨利愿永不醒来。
  • 匹夫无双

    匹夫无双

    英雄枭雄,结好背叛,仁爱凶残,谁是王者。主宰一兼,兼济天下,还是清心寡欲,归隐山林。一切尽在,匹夫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