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61000000019

第19章 大乘佛教的定学(4)

(三)是不可错认“光影”。当参究得力时,往往会觉得自心澄寂明亮,或觉暗然空寂,或者见到光明闪烁及佛菩萨现形,这些主观感觉,一般被称之为“光影”,也就是在寂定意识中所现的幻想,或者一种定境,非真实的本来面目。

参话头是中国禅修静坐大德的发明,是以佛教所谓贪、嗔、痴、疑、慢等五毒中的疑为禅门,在佛教的禅法中颇为奇特。在其心理方面的原理,颇值得深入研究。以通常而言,公案话头不可以逻辑推理或一般赏识来解释,盖因为禅的精神乃超越言诠和思量,正如中国古代有“得鱼忘筌”、“得兔忘蹄”、“得意忘言”之说。禅宗借公案话头之“非逻辑性”来触发行者分别意识之外的深层直觉,以帮助行者体悟真性。禅宗公案不胜枚举,一般认为总数约计1700则,而实际未必真有此数,且通常所用者仅500则而已,其余或重复,或较乏参究价值。弘学老师将禅宗公案集为《禅宗故事》,共计174则,即有公案的出典及禅师之简介,并作了简评,是研究参话禅的重要资料,巴蜀书社现已出版。

宋代曹洞宗的宏智正觉禅师(1090-1115)倡导了另一种与“参话禅”相对的“默照禅”。默,指沉默专心静坐;照,即以慧来鉴照原本清净的灵知心性,是先定后慧的禅修方式,与“参话禅”先慧后定的方式大异其趣。默照禅的提倡和大慧宗杲所倡“参话禅”一样,都是针对当时禅宗的“文字禅”、“口头禅”风气而力图革除弊端。宏智正觉继承发扬曹洞宗重视禅修静坐及细密柔和的传统,“黔照”二字点明了默照禅修习的要诀。默,不仅要沉默专心静坐,而要离言绝虑,离任何概念的、二元化的分别。照,是“寂照”的同义词。《默照铭》说:

默默忘言,昭昭现前。鉴时廓尔,体处灵然。灵然独照,照中还妙。露月星河,雪松云峤。晦而弥明,隐而愈显。

强调坐中默照必须平等,不可偏废。若“照中失默,便见侵凌”,若“默中失照,浑成剩法”。《坐禅箴》中说:

佛佛要机,祖祖要机,不能触事而知,不对缘而照。不触事而知,其知自微,不对缘而照,其照自妙。自知其微,曾无分别之思;其各无偶而奇,曾无豪忽之兆,其照无取而了。

并以“水清彻底兮,鱼行迟迟,空阔莫涯兮,鸟飞沓沓”来形容默照禅的定境。可以推知,默照禅以定心于离意识分别的寂照心上,这其实就是达摩所修“壁观”一类的禅法。这种禅法收益较为容易,易为人们所接受。

宏智正觉认为:实相即是无相之相,真心即是无心之心,真得即是无得之得,真用即是无用之用,故主张“坐空尘虑”来默然静照,兀兀坐定,不必期求大悟,唯以无所得、无所悟的态度来禅修静坐。因此被同时代的大慧宗杲强烈抨击,贬其“默照禅”为“默照邪禅”、“无事禅”、“枯木死灰禅”,而宏智正觉所著的《默照铭》全篇72句288字针对加以反驳,提出默照禅能使慧的作用活泼,能自然照彻心性之源底,并讥讽“参话禅”仅是拘泥于公案而已。所以默照禅在当时和后世,影响也很大。

三、“三关”修证

禅宗南宗以开悟见性,皆言单刀直入,直了见性,不立阶梯。百丈怀海以“并却咽喉唇,怎么生道”问沩山、五峰、云岩。沩山曰:“却请和尚道!”百丈说:“不辞向汝道,恐以后丧我儿孙!”五峰曰:“和尚也须并却!”百丈说:“无人处斫额,望汝!”云岩曰:“和尚有也未?”百丈说:“丧我儿孙”。这便是百丈怀海透过三句之说。为了启发学人,故问并却咽喉唇吻如何说禅。家师惟贤和尚的同学正果师伯在《禅宗大意》中讲解这段语录时,认为沩山用逆袭的方法回答,可以说涵盖乾坤,壁立千仞;五峰以截断众流的手法回答,照用同时;云岩的回答可以说是随波逐浪,以怀疑的口气表示不可能,意谓第一义是没有语言的。

北宋兜率从悦用“拔草参玄,只图见性,即今上人,性在甚处?”识得自性,方脱生死,眼光脱时,怎么生脱?”“脱得生死,便知去处,四大分离,向甚处去?”三句话接化学人,称为“兜率三关”。这第一关,欲令学人拔无明的杂草,瞻仰宗门真风,彻见一己心性;第二关,欲令学人识得本来具有的真性,以其脱离生死的转变;第三关,欲令学人透脱生死,以便了知毕竟的去处。

临济宗黄龙派祖师慧南禅师,每设“生缘”、“佛手”、“驴脚”三问,以接化学人,称为“黄龙三关”。第一问:“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正当问答交锋,却复伸手问:“我手何似佛手?”又问诸方前来参请宗师所得,却复垂脚问:“我脚复似驴脚?”黄龙平生发此三问以试学人,三十余年无人契合其要旨。此三问是黄龙用以消除行者对其“相对差别相”的迷执,意指人人皆因前世因缘转生而来,无法超脱业报轮回规则;人之心性与佛性相同,皆有成佛的可能性;人与其他众生,于本质上皆无二致,既能共同轮回六道,亦能觉悟成佛。

以上百丈怀海透过“三句”之说,兜率从悦和黄龙慧南皆以三句话勘验禅修行者,虽然在当时都称为“三关”,但皆就破三层执著而言,并没有作为参禅的三个阶梯。以后参话禅盛行起来,才渐渐有分参禅为三个阶梯的说法,称之为“破三关”,其三关为:初关破本参、破重关和末后破牢关(又被称为踏末后关和向上一路)。但对三关具体的解释尚无定说,但一般认为:初入禅修之门,确信自心有佛性,解悟佛性是什么,称之为“知有”、“省有”或者“识个入处”,破所参话头,于离意识分别的空白心地中见本来空寂之自性,称破初关、破本参。从空性起作用,识得“妙有”即真性所具妙有,称破重关。拂除悟迹,达到无碍自如的境界,称之为踏末后牢关。也有以分破第六、第七、第八识解释破三关;有以悟入华严宗所说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解释破三关的;还有主张顿悟并无三关,高唱“一簇破三关,犹是箭后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清代雍正皇帝自称透彻三关,他大体以达“前后际断”,露出前念后念间一段空白心地,从而悟心性空寂为破初关;以“大死大活”后。识得一切皆为真性之妙用,为破重关;以破无明,达任运现成,无修无证为踏末后关。在所他撰的《御选语录》总序中,对破三关作了“钦定”。他说:

夫学人初登解脱之门,乍释业系之苦,觉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并皆消殒,不为从上古锥舌头之所瞒,识得现在七尺之躯,不过地、水、火、风,自然彻底清净,不挂一丝,是则名初关破参,前后际断者。

破参后,乃知山者山,河者河,大地者大地,十方虚空者十方虚空,地水火风者地水火风,乃至无明者无明,烦恼者烦恼,色声香味触法者色声香味触法,尽是本分,皆是菩提,无一物非我身,无一物是我己,境智融通,色空无碍,获大自在,常住不动,是则名透重关,名为大死大活者。

透重关后,家舍即在途中,途中不离家舍,明头也合,暗头也合,寂即是照,照即是寂,行斯住斯,体斯用斯,空斯有斯,古斯今斯,无生故长生,无灭故不灭,始斯惺惺行覆,无明执著自然消落,方能踏破末后一关。虽云透三关,而实无透者。

雍正的“钦定”破三关,在近300余年间对禅宗界的影响很大,但也有人不赞成。清代钱伊庵在《宗范》中说:

若夫本分,重关,末后之说,大悟有十八遍,原未必人人一脚便踏到底,然有二三番彻悟者,亦有六七番始圆悟者,更属无定。总以透彻为期,似不必概定人法双忘,离念泯绝处为本分体,以从体所发一切诸用为重关;更以铁蛇钻入金刚眼等句不受人惑处为末后。

参禅是否真正获得彻悟,只有彻悟了的行者自己才知道,未彻悟的人是无从得知的。家师惟贤和尚授赠笔者诗曰:

大千世界诵金莲,敬礼莲台诸圣贤。

文字般若传妙谛,勤修禅定过三关。

笔者在初学参禅的时候,弘学老师填《风入松》一词以资鼓励,词曰:

弹指人生走泥丸,

何处停风帆?

烟迷芳径失渔船。

问归樵,

路在何边?

洞内可有桃源?

牧牛可种悲田?

乌兔交辉碧嶂间,

破疑透三关。

拍手踏歌彼岸。

驾白牛,

心系梵苑。

眼底三千大千,

处处涌现金莲。

(第六节 禅修静坐与陀罗尼)

一、陀罗尼的概念

陀罗尼是梵语真实密咒的音译,有总持、能持、能遮的意思,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的念慧力。也就是说,陀罗尼为一种记忆术,即于一法之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之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之中,持一切义。故由此记忆一法一文一义,而能联想一切之法,总持无量佛法不散失。陀罗尼能持各种善法,能遮各种恶法,古印度各派宗教者有自己的陀罗尼,世界上的其他宗教,大多也各自的真言密咒。

佛教本身没有密咒,因为释迦牟尼反对神秘,否定神权,破斥方技之术,一切咒语术数之学均被排斥。佛陀虽然反对婆罗门至上的神权观念,但并没有否定婆罗门的神祇观,密咒被用来治病及其持善遮恶也是许可的。密咒很多,但一般仍以字句长短加以区别,长句称之为陀罗尼,短句称之为真言,一二字者称之为种子。

陀罗尼称之为真言密咒,其实并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不过是表示宇宙间的真理而已。例如,花木到了春天开花,到了秋天就结实,这是自然的道理,也就是真理。这种道理被称之为“自然法尔”,意思是说,本来如此不变的规律。由此可见,真言密咒并不是什么人为的。据这种道理,不管风吹声也好,水流声也好,反正天地间自然美的流露,无不是真言。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把这种“自然法尔”的道理称为真言密咒或陀罗尼而加以信仰呢?这是因为真言密咒或者陀罗尼里,含有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是诸佛菩萨大悲心的流露,是摄持众生的力量。所以当行者一祈祷,信心与诸佛菩萨相对应时,则能得到诸佛菩萨的不可思议之力量,而有种种无法说明的受用。因此持诵真言密咒或者陀罗尼,必须做到八点,就是:诚、敬、专、净、静、恒、和、请。

所谓诚,就是竭诚尽虑,决不自欺耳目,觊人天福。所谓敬,就是要端身正坐,静气肃容,止不斜视,耳不傍听,不杂笑语,不为闲事,无慢态亦无惰容。所谓专,就是心专一志,摒俗息缘,除心念咒外,没有任何他念。耳闻咒外,不复他闻,惟诵密咒,不杂他语。目只见咒,不稍他视。绝无疑惰,更不得以暇为诿而怠慢。所谓净,就是诵咒的行者,应该经常保持身体及衣着的清洁整齐,诵咒应该净其身口。不作损人害物的行为及浪费之事,不沾伤身、败德、耗财、费时及不良的嗜好习气。不得借佛菩萨及诵咒等逐利沽名,要净其行为。除净一切私伪、悖逆、残暴、险狠、怒恨、怨憎、奸诈、欺狂、嫉姤、谗谄、贪刻、悭吝、浮荡、奢纵、骄矜、魔邪、怠惰等恶念恶行。所谓静,就是不求境静,但求心静。不贪热闹,亦不忘热闹。不厌冷清,亦不求清静。定静为修持者不可缺,若躁气浮心,纷念杂虑,虽然终日念诵,收益也是甚微。所谓恒,就是不要害怕苦,不要耽于乐,不要畏于难,不要贪求易,不怕麻烦,不要求简单,不要偷懒,更不要见异思迁,终年终月,念诵无间。所谓和,就是诵咒时不急不缓,急则气躁,缓者心弛,务以心平气和为尚。所谓清,就是吐字宜轻而流利。心中念清,口中音清,耳中声清,逐字明晰,逐句平匀。

这八项内容概括了对诵咒行者应具备的态度和要求,行者自己去实践。其具体诵咒的方法,则有以下几种:

1.莲花念诵。即出声念诵,两耳专注倾听其声,声音大小以仅能自闻为宜,诵时不急不缓,字句分明。

2.金刚念诵。诵时唇齿合而不动,唯舌头动,不出声。

3.唇吻念诵。二唇微动,半出声。

4.光明念诵。凡诵咒时,观想从口中放出光明。

5.随息念诵。与呼吸的入、住、出相配合念诵。

6.声生念诵。于自心间观想有月轮,月轮中有一莲花,莲花上有一白海螺(商佉),观想白海螺发咒声,有如摇铃,两耳专注听其声。

7.真实念诵。诵咒时,心中思维咒的含义,令自心与真实相应。

8.心意念诵。默诵,不出声。

9.计数念诵。诵咒一遍记一数,从一到十,或百、千、万,以制心不乱。或每日规定必须诵满的遍数,以念珠计数而诵。

同类推荐
  • 慧缘佛医学

    慧缘佛医学

    慧缘佛医学是慧缘上师数十年来对佛教医学研究应用和教学的总结,有很高的研究和实用价值。 慧缘佛医学的问世,不仅向人们揭示了佛教医学的奥秘和特点,其最大的愿望是给各寺庙有志研习佛教医学的僧尼法师们提供一本完善的学习范本,也给对佛教医疗学有兴趣的各界人士提供了一本参考书,书中较详细地介绍了佛医学的来龙去脉,佛教医学神秘的特点及运用方法,并将现代中西医学理论和方法与之相结合,使佛教医疗学更趋于完善,也使之更便于学习和运用。 由于本书是向人们提供一种古老而新颖的医疗保健和养生方法,其中许多方法对很多疑难杂病具有独特和神奇的疗效。
  • 隋唐三教哲学

    隋唐三教哲学

    《隋唐三教哲学》阐述隋唐时代的儒佛道三教哲学,运用过去较少涉及的儒教经注、佛教北宗材料,把老庄等作为唐代道教的主流。认为安史之乱是导致隋唐哲学发生根本转折的主要事件;转折使儒教哲学趋于建立自己的心性论,使佛教诸宗归禅,使道教丹术理论心性化。分析深入,且揭示三教哲学发展趋势。
  • 季羡林谈佛(典藏本)

    季羡林谈佛(典藏本)

    季羡林先生是国内外公认的佛教研究权威,一生对佛教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季羡林从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切入,修正了原来的很多假设,考证了佛教是间接传进中国来的。全书收录了季羡林先生经典的佛教研究文章,旨在反映季羡林先生重要的佛学研究成果,呈现季羡林先生在佛教研究中体现的思想和文化观。
  • 悟道

    悟道

    本书是采撷星云大师的禅心禅话,锤炼成一本智慧的结集,希望在每个读者的心中开垦一块天地,洒上几颗莲花的种子,等待净莲绽放的日子,身心皆安,烦恼不再丛生……
  • 台湾最美的人:证严法师与慈济人

    台湾最美的人:证严法师与慈济人

    本书记录了证严法师和“慈济人”所作的行善助人的事迹,包括:“走在最前,做到最后”、“五毛钱爆发出来的力量”、“牵起全球菩萨网”、“神奇的赈灾毛毯”等。
热门推荐
  • 超神念力师

    超神念力师

    观众眼里他是个神经主播!粉丝眼里他是个魔术已经超神的魔法师!兄弟眼里他是个会随时让兄弟丢脸再打回来的二货!陌生人眼里他是个丢在人堆里都找不出来的男人!情人眼里他是个浑身是谜的臭男人!敌人眼里他是个鬼见愁!秦漠自己觉得他其实就是个……
  • 现与幻的伦舞记

    现与幻的伦舞记

    前方有高能,还是请留点纸巾擦泪吧!这是个虐恋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要是喜欢的话大家看看,呃。。。。其实我不会写简介,嘻嘻!
  • 我才不要当巫妖王

    我才不要当巫妖王

    空白,一位复杂的家里蹲,无缘无故的成为新一代的巫妖王。这是个新巫妖与新大陆的故事,没有其他故事的雷同。空白与他自己的丧尸部队与血菲儿微妙的关系…多管闲事的巫妖王教皇背后的黑手甲乙丙丁的四帝简单的格局神秘的高层究竟谁才是黑暗…什么才是光明…空白一步一步的走进漩涡…他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个锅自己不背!孤独的命运,自作多情?最终的发现…死灵…人类…纯属个人虚构如有雷同估计也不可能本书作者还是很稚嫩的…前面会写的不好…但我会进步的。QQ群:592741436。
  • 我做枪手那些年(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

    我做枪手那些年(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

    作品讲述了作者本人为人替考的“枪手”岁月。作者当年是一杆老枪,以一支笔纵横各种考场多年,见识过将学历当遮羞布的许多种人——固然作为“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枪手并不比人家高尚,不过正是由于这么多年的同流合污,才更看清这些人的卑鄙无耻。作者将自己的经历讲述出来,不是为虚情假意的忏悔,不是为矫揉造作的道歉,而是愿意作为一个污点证人,来证明这个有时候所谓考试和学历只不过是一场玩笑和欺骗。我脑海中立刻想起鲁迅的那句话:“ 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顿时豁然开朗,既然我是为了生存,做点这样的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了,我就这样通过这么一套狗屁不通的逻辑支撑自己从一个考场到另一个考场。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鲁迅还有一句话:“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犹如当头棒喝,我那套逻辑是多么荒谬,我就是将苟活当做生存,将放纵当做了发展。如果说那些委托人是为了私欲和欺骗,我们这些枪手这样自欺欺人何尝又不是为了私欲和欺骗。耶律小丹,契丹人,大辽国虎贲中郎将。
  • 背叛者

    背叛者

    即便是那样的原因,也该恨他,可是……他是警,他是匪,明知是错误,直到身份上的对立没办法在忽视……
  • 爱别离,Ibelieve

    爱别离,Ibelieve

    你真的忘得掉十七岁时喜欢上的那个女孩吗?你是否还记得为了她,那么骄傲的你做过的傻事么?我想用这本小说,从男生的角度去诉说出那些苦涩青春里最单纯美好的回忆。秦声——如果有一天你终将离开,那么我希望你记得曾在青春时光里有个那么爱你的我。张丽琴——或许,我们之间最好的结果就是我结婚了,新郎不是你。简明溪——你的心是我够不到的远方,请原谅我只能眺望。陈雨蝶——多年之后,我的眼里却依旧只能容得下你这一粒沙。成长最残酷的,就是你渐渐变成了最初所讨厌的模样。一路走走停停,有人离开有人久伴,谢谢你还在那里。这里面有我的青春,也可能……会有你的故事。
  • 随身杀毒系统

    随身杀毒系统

    身中必死奇毒?天赋废材,被人耻笑?法宝、丹药、武技不够好?身在血脉世家,却没有觉醒上古血脉?不用怕,只要让我给你做个体检,再来个清理优化,这些都统统不是事儿!看身怀超级杀毒系统的少年,如何网罗具有太古血脉之力的天才,从此踏上巅峰,纵横天下!
  • 超级英雄之生化黑侠

    超级英雄之生化黑侠

    小小的地球放在宇宙中是完全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却有那么多的势力接二连三的光顾这里,没点猫腻?打死我也不信!
  • 那些童话都是骗人的

    那些童话都是骗人的

    你说过,永远不会离开我。可是那一天,你还是毫不留情的将我抛开。
  • 末世传奇之无敌

    末世传奇之无敌

    末世的到来,所有人都变得暴力残忍冷血而不论你在之前多有钱是多大的官。在危机面前之有强者才能生存。只有实力才有说话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