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65700000005

第5章 来自考古学者的报告(5)

1856年,英国工程师约翰和威廉两兄弟在印度德里西北修建从拉合尔至木尔坦的铁路时,因铺设铁轨需要道碴而发现了掩埋在地下的古城哈拉帕,但他们并未意识到这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发现。他们从这座古城废墟中取走了大量的砖石垫在铁轨之下,铺设了长约160公里的一段路。直到1920年,考古学家才闻讯赶来发掘。同年,巴纳杰在哈拉帕以南约650公里的“死人之丘”发现了又一处类似的古城遗址——摩亨佐·达罗。1922年起开始发掘,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久在印度国内均绝无仅有。这两处遗址的发现表明,早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印度河流域就已经出现了一个古老的文明,它与埃及、巴比伦、中国的文明一样悠久和辉煌,故并称为人类文明的四大摇篮。

“死亡之丘”的真面目

根据最近20年来印度、巴基斯坦两国考古学界共同的调查结果表明,已发现的印度河文明遗址数量超过200处,其分布范围东起新德里近郊,西抵伊朗边境,南达古吉拉特邦,北止喜马拉雅山南麓,东西长1550公里,南北宽1100公里,面积几与英伦三岛相当。

印度河文明遗址的发现,尤其是巴基斯坦境内的“死人之丘”——摩亨佐·达罗遗址的重见天日揭示出,早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前好几个世纪,这里就存在着一个繁荣的青铜时代文明,它具有规划完善、人口密集的大型城市和众多的小型城市以及居民点,不仅有赖以生存的农牧业,而且还有相当发达的海外贸易。

曾几何时,印度河文明沸沸扬扬,扬名四海,怎奈好景不长,它大约持续了750~1000年左右,便倏然消逝了。印度河文明的突发性产生本身就是耐人寻味的,其忽然消逝更是令人捉摸不透。

摩亨佐·达罗位于今天巴基斯坦信德省拉尔卡纳城以南24公里的印度河东岸,西南距卡拉奇海港约225公里。摩亨佐·达罗,意思是“死人之丘”,遗址由东、西两个土丘构成,高出周围平原约18米,叠压着丰富的文化层。虽然如今由于地下水位的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已无法发掘清理到最底层,但是,钻探资料表明,这座古城之下不存在一个前哈拉帕文化层。就目前已发掘的结果来看,大致可以划分为9~10个依次叠压的考古文化层,其中最低的一个文化层深达12米。鉴于各层中的出土物如偶像、陶器、印章等大致相同,考古学家们认为它可能代表着大约500~1000年的人类连续居住期。

摩亨佐·达罗古城面积260万平方米,鼎盛时期人口估计将近4万人。城市分为城堡和市区两部分,笔直如砥的街道在十字路口直角相交,房屋排列井然有序,因此,它被看做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有完善规划的城市。学术界普遍认为它是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青铜时代的一座世界名城。

摩亨佐·达罗古城的建筑物都是用火砖砌成。今天,当你漫步这座城址中时,四五千年前遗留下来的残垣断壁举目可见,街道水沟历历可辨。古城明显地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地势较高,建有设防严密而又坚固的城堡,是统治中心所在;东面地势略低,是城市平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生活区。

城堡建在一个10米高的人造平台上,有高而厚的城墙和防御塔楼。城堡中心是举世闻名的长方形大浴池,长10米,宽7米,深2.4米,周围建有一系列公共建筑物,浴池底部的火砖用沥青进行过防水处理,然后用石膏灰泥砌合,密不漏水,浴池南北两侧设有阶梯,通到浴池的底部。大浴池是摩亨佐·达罗的典型遗迹之一。

紧邻大浴池的西边是一个带有通风管道的粮仓,建在火砖砌成的平台上。粮仓最初东西长45米,南北宽27.5米,后来又进行了扩建。专家们认为,大浴池是专供祭祀的场所,粮仓是聚集财产的仓库,两者结合在一起,寓意着生命的再生和繁衍。

城堡南部还有一组公共建筑物,其中心是会议厅。

由此可见,城堡不仅是全城的统治中心,而且是宗教中心。统治者凭藉大浴池的威力和粮仓的力量行使着对广大平民的生杀予夺大权。

古城的东面是居民生活区,有东西走向的干道两条,南北走向的干道三条,或相互平行,或垂直相交,主干道宽达10米,将城区划分为12个区域。在每一个区域内又有宽1.5米至3米左右的小道与主干道相通,将城区划分成更小的方块。街道之下,有砖砌的排水沟。整个城区内居民住宅建筑错落有致,布局合理。居民住宅主要用红砖砌成,大小、高低和设备差别很大。有的只有两间小屋;有的却有许多房间和厅堂;还有两三层的楼房,内设有厨房、盥洗室和卧室,显然是富人的住宅。居民住宅的大门面向小街,有完善的排水设施将污水排入小街的排水沟内,然后汇入主干道的排水沟中,排水沟上设有许多检查用的小孔,以防淤塞。而贫民的住宅根本没有这些设施,反映出贫富分化,阶级对立。如此复杂的城市排水系统不仅在历史上无与伦比,即便在当今世界,也为诸多城镇所望尘莫及。

印度河边独领风骚

史前时期的摩亨佐·达罗古城屡遭洪水肆虐,然而每次洪水消退后,很快城市又按原样得到毫厘不爽的重建,严格地维持了原有的城市规划。这显然与当时的强权政治统治着这座印度河流域最古老的城市有关,同时也反映当时的社会固步自封,停滞不前。

在摩亨佐·达罗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遗迹和遗物。然而奇怪的是,迄今尚未发现神庙、宫殿或王陵之类象征宗教或世俗强权的纪念物,而且出土的武器也很少。这种现象又表明,印度河流域不存在像两河流域文明社会那样的祭司和国王,是一个和平、安定、开放的社会。

这一文明的发展和绵延是建立在农业与贸易基础之上的。从摩亨佐·达罗遗址出土的兽骨材料来看,当时信德地区并没有今天这样的沙漠,在印度河东面流经信德省的河流还有一条,名叫麦赫兰河。在大河的滋润下,这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灌溉农业发达。先民们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大麦、水稻、棉花和枣子,驯养的家畜有黄牛、水牛、绵羊、猪、狗、象和骆驼。在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派生出了植棉织布业、养羊剪毛纺织业,有了专业分工的工匠和商人。“信德”之意即为“棉花”(一说意为海),据说当时印度河流域棉花远近闻名,两河流域的巴比伦人把棉花称为“信杜”,希腊人称为“信顿”,其发音与今日的“信德”大体相近,因此,“信德”一词可看作是印度河文明为植棉业鼻祖的有力佐证。

摩亨佐·达罗的手工业颇为发达。当时已有带轮子的车,二进位制与十进位制计算数字的标准度量制度,并且制造红铜、青铜和石质武器,以及金、银、金银合金、红铜、青铜、釉陶、红陶、象牙和玉髓等质地的装饰品,但没有铁器。陶器绝大多数为素面,也有鲜红条纹上再饰黑彩的彩陶。金属制作与石雕工艺娴熟,尤其以小型石印章上的凹雕工艺最为突出,在用石器、陶器和象牙雕刻的印章上不仅刻有牛、鱼、树木的图案,而且还有奇异的文字。这种文字共有500余个,自左向右读,至今尚无人能够破译。

摩亨佐·达罗的青铜舞女,以及身着三叶纹饰罩袍服装的头像与哈拉帕遗址出土的红色砂岩裸体躯士雕像和灰色雕像,这四件工艺品被看做是印度河文明城市中“杰出的精品”。

在农牧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摩亨佐·达罗的商业、贸易活动日趋繁荣。这里生产的大量陶器、石器、青铜器和装饰品被运往各地交换农副产品,与此同时,各地的农副产品集中收缴到当地的“粮仓”,然后运送到文明古都摩亨佐·达罗。

摩亨佐·达罗鼎盛时期的海外贸易在印度河流域也是首屈一指的,其中最大规模的贸易是经由海路与两河流域古老文明的交往。在此过程中涌现出罗塔尔、马克兰、俾路支等各处贸易中转站,它们在保护和促进贸易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为印度河文明的摩亨佐·达罗在印度河流域独领风骚起了媒介作用。例如在罗塔尔遗址中,出土有与波斯湾沿岸遗址中特征相似的馒头形铜铸块、波斯湾式样的印章等,还有船坞遗址,同样在两河流域和叙利亚也发现了印度河文明特点的发运货物的印章和封泥。

在遗址附近的博物馆内,有一幅重现当时城市全貌的图画,画面上可以看见“赭红色的城墙内商旅云集,烧砖制陶的火窑轻烟袅袅,椰枣树遮天蔽日,印度河上舟楫如过河之鲫。”考古材料证实,昔日摩亨佐·达罗一带郁郁葱葱,水草丰茂。

摩亨佐·达罗何去何从

以摩亨佐·达罗为代表的印度河文明究竟是什么人创造的呢为何存在一段时间以后会突然衰落乃至消失呢摩亨佐·达罗的主人从何而来又去了何方也许只有镌刻在陶器、金属制品以及石印章上的文字能够作出准确的答复。遗憾的是,至今尚无人能够释读这种人类童年时期的文字,由此而引发了世人对摩亨佐·达罗各方面的种种推测。

关于摩亨佐·达罗的创建者大致有3种猜测:一种认为其创建者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其理由是印度河流域在当时是苏美尔人的殖民地,两河流域曾多次发现这里出产的印章、珠子和陶器等。也有人认为其创建者是雅利安人,还有人认为其创建者是达罗毗荼人。这3种说法都难以自圆其说,因此,关于摩亨佐·达罗的创建者依然还是个谜。

再者,摩亨佐·达罗为何突然衰亡学术界对此亦是众说纷纭,但都不外乎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两种情况。

一些学者认为公元前1700年左右,地球上曾经存在着一个地震活跃期,印度河流域在这一时期也发生了地壳运动,导致河流改道,洪水泛滥,文明古城摩亨佐·达罗受到3次大洪水的袭击,瘟疫流行,土壤盐碱化,不利耕作,环境恶化,城市最终荒废。

另一些学者从遗址第7层有乱七八糟的被杀者的残骸推测,古城的消亡是由于内部纷争,自相残杀,逐渐衰微,从而给外族——雅利安人以可乘之机。然而考古学上并未发现任何雅利安人入侵的迹象,更何况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流域是在摩亨佐·达罗废弃400年之后!因此,这种看法目前已基本被否定。

还有人认为由于过度的放牧和种植,地力耗竭,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得植被稀疏,表土裸露,在强烈阳光照耀下,水分蒸发,化为一片沙漠。

从摩亨佐·达罗遗址的情况来看,古城毁灭前夕,居民无视城市规划,房屋随意侵占街道,甚至侵占到城堡内部,城堡失去政治、宗教中心的功能,这一系列事实证实了摩亨佐·达罗人的社会生活后来呈现恶化的迹象。在绿油油的原野变成不毛之地后,居民们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被迫携家带口,背井离乡,抛弃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集体向哈拉帕迁徙,另立新都。但是无论哪一种说法都难以使人信服,印度河文明古城摩亨佐·达罗的消逝仍是一个谜。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有关印度河文明起源与消失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我们可以相信,随着考古发掘的进展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在不远的将来,印度河文明的谜底定能大白于天下。

5.维苏威火山下寻城热潮

庞贝城: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庞贝城是意大利半岛西南角坎佩尼亚地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西北离罗马约240公里,它位于维苏威火山西南脚下10公里处,西距风光绮丽的那不勒斯湾约20公里,是一座背山面海的避暑胜地。

据记载,庞贝城是由奥斯坎斯部落兴建的,早在公元前7世纪,它已是一座人口稠密、商旅云集的小城。公元前89年,庞贝城被罗马人占领,成为罗马帝国的属地。到公元79年为止,这里已成为富人的乐园,贵族富商纷纷到此营建豪华别墅,尽情寻欢作乐。庞贝城人口超过2.5万人,成为名闻遐尔的酒色之都。

维苏威火山海拔1277米,据地质学家们考证,它是一座典型的活火山,数千年来,它一直在不断喷发,庞贝城就是建筑在远古时期维苏威火山一次爆发后变硬的熔岩基础上的。可是,在公元初年,著名的地理学家斯特拉波根据维苏威火山的地形地貌特征,断定它是一座死火山,当时的庞贝人完全相信斯特拉波的这一论断,对维苏威火山满不在乎。火山的两侧种上了绿油油的庄稼,平原上到处遍布着柠檬林和桔子林,还有其他果园和葡萄园,他们万没料到这座“死火山”正在酝酿着一场毁灭性的大灾难。公元62年(或63年)2月5日,一次强烈的地震袭击了这一地区,造成了许多建筑物的毁塌,我们今天在庞贝城看到的许多损坏的建筑都是那次地震造成的。地震过后,庞贝人又重建城市,而且更追求奢侈豪华,然而,庞贝城还没来得及完全从那次地震中复苏过来,在公元79年8月24日这一天,维苏威火山突然喷发了。瞬息之间,火山喷出的灼热岩浆遮天蔽日,四处飞溅;浓浓的黑烟,裹挟着滚烫的火山灰,铺天盖地降落到庞贝城;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硫磺味,熏得人头昏脑胀。很快,厚约5.6米的熔岩浆和火山灰就毫不留情地将庞贝城从地球上抹掉了。历史的记载也从此中断。

这次大灾难的目击者小普林尼(公元61或62—约113)在悲剧发生后的第6年,应罗马著名历史学家塔西佗(约公元55或56—120)之请,给塔西佗回了两封信,生动描述了维苏威火山爆发时的状况。小普林尼写的这两封信,被认为是最早的火山学文献,现在最原始的信件抄本保存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劳伦琴图书馆里。小普林尼追述道:“一片硕大的乌云,呈伞形出现在地平线上,大火熊熊,反衬在阴暗的天空中,显得格外明亮。地震频频,使屋子东摇西晃。但是我们不敢到外边去,因为燃烧着的熔岩颗粒像大雨一样纷纷下落。……后来黑云终于渐渐消散,太阳终于露出了光辉。一切都发生了巨变,因为大地覆盖了厚厚的尘土,仿佛刚刚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一样。”

小普林尼住在与庞贝城相隔20公里外的那不勒斯湾彼岸的米思尼姆城,感受尚且是如此恐怖,可想而知,庞贝城的景象该是如何的悲惨了。

那时庞贝城有2.5万居民,虽然大部分人逃离灾区,但是还是有2000多人葬身在火山灰和熔岩之下。待烟消云散,土地冷却之后,一些劫后余生的庞贝人曾经返回维苏威火山脚下的故城所在地挖掘他们的住所,希望能找到一些他们未来得及带走的物品,结果什么也未能找到。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逐渐将庞贝城淡忘,庞贝城就这样失踪了。

1592年,有人在庞贝城所在地修建水渠,偶然发现一些大理石碎块和古钱。1689年,有人在那不勒斯郊外掘井,发掘出一些刻字的石块,其中有一块刻有庞贝的名字。据此有人推测,庞贝城就在这一地区。

同类推荐
  • 蓝色国土向960万说不

    蓝色国土向960万说不

    中国的国土面积,除了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还有享有完全主权的领海和专属经济区。新世纪的中国人,必须更新国土概念,走出黄土地,驶向蓝海洋!
  • 世界名花(学无涯丛书)

    世界名花(学无涯丛书)

    本书主要介绍世界上名花,包括生活习性,培育等。与您分享种花、栽花、赏花、爱花的经验、乐趣以及成就感。
  • 百科知识-科普新课堂:服饰通览

    百科知识-科普新课堂:服饰通览

    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到近现代,都以鲜明特色为世界所瞩目。
  • 世界大发现纪实系列丛书-地下深处的秘密(下)

    世界大发现纪实系列丛书-地下深处的秘密(下)

    《世界大发现纪实系列丛书》共有五册,分别是《拨开宇宙的迷雾——天文大发现》《精彩地球——地理大发现》《自然世界的奇迹——考古大发现》《地下深处的秘密——考古大发现》《神奇分界线——北纬30度的秘密》。人类的每一次重大发现,都不知凝聚了多少人的汗水和心血,甚至生命。每一次震惊世界的发现,都给人类带来无价的物质或精神果实,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自然或历史的本来面目。
  • 建筑奇观

    建筑奇观

    套青少年科普知识读物综合了中外最新科技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前沿性、可读性和系统性,是青少年了解科技、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激发探索和启迪智慧的良好科谱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热门推荐
  • 仙魔有个约会

    仙魔有个约会

    爱恨情仇的太监文,名着!啊啊啊
  • 姐姐,相爱好吗

    姐姐,相爱好吗

    他在人们注意不到的地方,和她一起张开手臂感受骑单车的乐趣,夜空下躺在草地上将她的手握紧放在心口,他真的都爱…但是,“这什么呀?这女的谁?!”走在一起三三两两的女人看着报纸头条突然愤怒的尖叫。“我找不到她,请你帮帮我…”手中的酒杯虚弱的摔烂在地板上,仿佛一个世纪的慢动作。她躲起来只有深夜两点才敢走出去,无意间到那个公园,她在原处躺下,无止尽的眼泪从紧闭的眼角翻滚出。“喂,我该怎么办。””回到我身边吧,花柠。”男人冷峻的身影在落地窗前俯视夜景,落在身旁的手紧紧握住手机。“我爱你,我们为什么不相爱!”读者交流群——326472992
  • 神魔术传人

    神魔术传人

    温祁本是个普通的农村人,但当他18岁后却意外拿到他死去的爷爷留下来包袱,然后......灭僵尸,学术法,杀鬼怪,斗世家等。获得一身的超强实力,掌控妖界、魔界、鬼界和人道,踏上玄门中的巅峰!!!
  • 耽于美色

    耽于美色

    第一次见到他时,他才六岁。娇小的身躯,墨色的长发,夜色的衣衫,漂亮的眼睛,如魔临世。那时,我便明白,我要他!可当他奄奄一息地躺在我面前我却无能为力时,那三分的兴起倾刻间,消失殆尽!
  • 病理科建设管理规范和操作规范

    病理科建设管理规范和操作规范

    病理科是医院重要的诊断部门,而病理诊断是病理科的核心工作,也是临床诊治工作中最可靠的一种定性诊断。病理科工作的好坏与诊断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医院的总体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近年来随着医疗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国民保健意识的增强,病理科在医院诊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更加突出,其自身建设亦显得尤为迫切。为确保正确诊断、优质医疗和优质服务,制定一套全面、系统、科学的工作规范,全程实施病理质量控制,是形势发展的必然。
  • 我的俊美小王妃

    我的俊美小王妃

    她一脚错踏,穿越异世,成为传说中的三王妃,一颗心渐渐被他吸引,然而有心之人的陷害,深爱之人的不信,却让她陷入恨的沼泽……“就算你忘了我,就算你肚子里的是野种,你这一辈子都只能是我的女人!”即便他说出这样的话,可她还能再爱一次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校园学霸战都市

    校园学霸战都市

    校园学霸,意外得到一本神书,神书可以预测未来,且看学霸如何用神书赚的美人相拥,富可敌国!有兄弟,有知己,才不虚此行!有美女,有财富,才不枉此生!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傲娇小妻,搞定首席律师

    傲娇小妻,搞定首席律师

    在一次骑行中,安陌偶遇滨海市律政界翘首路辰北,这可恶的男人在撞伤她之后,居然将她弃在路边逃逸?这梁子算是结下了。你到底有没有羞耻心?穿得跟个妓女似的?”“知道跟妓女最相似的职业是什么吗?”众人都期待着她的答案。“律师啊,只不过,律师卖的是上面那张嘴!”某女娓娓说着,小手不怕死的抚上了某男性感的薄唇。众人惊愕片刻后,爆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哄笑。商场品牌女装店里,男人尾随其后跟着她,想教训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女人。,某女反击,“混蛋男人!你的节操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西北少数民族风俗风情

    西北少数民族风俗风情

    本书从服饰、饮食、建筑、节日、人生礼仪等方面,对西北少数民族中上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行多角度的描述,使读者能从中感受到西北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进而增进对西北少数民族的了解,加深不同民族之间的友谊,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
  • 王源,等等七七

    王源,等等七七

    在你送我毕业发带以后,我就决定再回南开,只为见你。——————落七七。七七,我喜欢你。——————王源。“落七七!你是不是傻!喜欢我这么久也不说!”“那好,王源,我喜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