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67100000007

第7章 治学严谨博大精深(3)

研究经书必先专通一经,不可泛读,读经以研究寻求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书有一”耐“字口诀。叫做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这就是所谓耐心吧。读史书的法子,莫妙于会设身处地去想。每看一处描述,就好比我便与当时人物一起酬酢笑语。不必人人都能记诵,要记一人,就恍如接触认识这人;不必事事都能背,要记一事,则恍如亲身经历过这事。经书学了是可以寻求道理的,史书学了是可以考证史事的。抛开这二条,就别无学问了。

由此学经则应专守一经,学史则当专熟一代,读经书史学则专心致意于义理。这都是专的道理,确实是不可改易的。

至于经史以外,诸子百家之学,书籍汗牛充栋。如想阅读,只应读某一人的专集,不应东翻西翻。比如读昌黎集,就应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都是韩昌黎。以为天地间,除了昌黎集以外,更别无他书了。这一人的集子未读完,万万不可换他人的集子,这也是所谓”专“字秘诀吧。

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榜样,且身体力行。咸丰九年(1869年),正值他与太平军在江西生死决斗之时,他却从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哲学家、著作家、文学家,挑选三十二人(实际是三十三人),命其子曾纪泽,画其形象,然后悬于墙上,以便实实效仿。他还特作《圣哲画像记》一文。

曾国藩所列的三十二人是:

文周孔孟:周文王、周公、孔子、孟子。

班马左庄:班固、司马迁、左丘明、庄周。

葛陆范马:诸葛亮、陆贽、范仲淹、司马光。

周程朱张: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张载。

韩柳欧曾: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鼎。

李杜苏黄: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

许郑杜马:许慎、郑玄、杜佑、马端临。

顾秦姚王:顾炎武、秦蕙田、姚鼐、王念孙。

曾国藩既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又是一位学问家,同时,他还是一位文学家。黎庶昌称他的文章,”自欧阳氏以来,一人而已。“如果说,韩昌黎文起八代之衰,那么,曾国藩至少也可以说,文起四代之衰。

清代三百年的文学,方苞、归有光、姚鼐,号称钜子。曾国藩亦自称其文,初学姚先生。方归姚之文,时人称之为桐城派;曾国藩能突出桐城范围,时人称之为湘乡派,从之者极众,影响所及,直至民国初年,谭嗣同、梁启超之文,亦深受其影响。及胡适之陈独秀的新文学运动起,湘军之文,始渐衰弱,然至今湖南文士,犹多宗之,曾公自谓尝”取司马迁、韩愈、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及方苞之作,悉心而读之。其他六代之能诗者及李杜苏黄之徒,亦皆泛其流而究其归,于汉宋二家构论之端,皆不能左袒,以附一哄。仆窃不自揆,谬欲兼二者之长,见道既深且博,而为文复臻于无累“.则其抱负可知矣。

曾国藩作圣哲画像记,把圣人和文章家诗人,并列一起,已是大胆之作。他所编经史百家杂钞、经史百家简编又把六经和古文并列一起,更是大胆。过去古文辞类纂,续古文辞类纂,风行最广最久,都不敢将六经文字载入,而曾国藩毅然为之,于是经史百家杂钞和经史百家简编,乃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士子必读的古文教科书了。

曾国藩一生爱读书,爱圈书,爱批书,爱抄书,他对于所爱读的书,一一加以圈点,圈点再读,则又批评;批评再读,则手抄之。用功之勤,用心之苦,实古今罕见。他的幕僚人物,大半是他伴读的朋友,极尽切磋琢磨之妙。尽管杀声震天,哭声满地,读书功课,是万万不能停止的。他的文章是雄笔,他的性格是强人。非强人无此雄笔;非强人无此大胆。读书与写作在曾国藩的生命中从未停止过,这构成了他生命的真实。

4.谈诗论赋独辟蹊径

曾国藩”性好言诗“.他曾对儿子道:”余久不作诗,而好读诗,每夜分辄取古人名篇,高声朗诵,用以自娱。“他爱读诗,也爱写诗,现存诗三百多首,词二首,也不为不多了。陆游教其子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身外。“论者历来以为箴言。道光二十八年,曾国藩在七古《书严太守大关赈粜诗后》说:

君能奋身救水火,

一破积习万口牢。

画脂不是壮夫业,

诗外有事真豪杰。

这”诗外有事“,正是强调”功夫在诗外“的意思。

什么是诗外功夫?桐城传人方东树说:”诗文与行己,非有二事。“曾国藩的友人何绍基说得更明白:”诗文不成家,不如其已也。然家之所以成,非可于诗文求之也,先学为人而已矣。“他提出了”人与文一“的命题,说:”人与文一,是为人成,是为诗文之家成。“他进一步说:为人为诗之要,”’不俗‘二字尽之矣。所谓俗者,非必庸恶陋劣之甚也。同流合污,胸无是非,或逐时好,或傍古人,是之谓俗。直起直落,独来独往,有感则通,见义则赴,是谓不俗。临大节而不可夺,谓之不俗。欲学为人,学为诗文,举不外斯旨。“有了这种”不俗“的诗外功夫,才不致把诗当成吟花弄月、玩物丧志的平庸工具,也不致把诗当成雕章琢句、卖弄声韵的匠人工艺。因此说,学诗学文,必先学作人。

所以,曾国藩教导儿子纪泽写诗要能脱去恒蹊,不走前人的老路、套路,便需胸怀超群离俗之想。

作诗与作人的关系(作文也如此),是因为诗如其人,诗品总是人品的体现。诗意的高超与否却不能在诗内求之,而全赖作者平日的思想素养和生活积累,故称”功夫在诗外“.

曾国藩曾自述对杜甫的认识过程。曾国藩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固在其诗的本身,更在于他于诗外大有造诣,即器识深远。换句话说,诗的好坏,首先在乎诗人器识的高低深浅。”古之君子所以自拔于人者,岂有他哉?亦其器识有不可量度而已矣。“不可量度的器识,便是诗外功夫。

好的诗文,总是跳动着时代脉搏,紧贴着社会现实。而能否如此,完全得助于诗人的器识。韩愈的所谓”穷苦之音易好“,杜甫的所谓”文章憎命达“,欧阳修的所谓”诗必穷而后工“,都是认为诗人愈穷困不达,愈能深刻地思考现实,因而,愈能有高超的立意。在人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杜甫的”三吏“、”三别“之所以脍炙人口,耀熠千古,正是诗穷而后工的历史见证。事物,总是有两面,穷而后工,穷未必工,都是符合诗文的规律的。曾国藩说:”声音之道,与政相通。国家鼎隆之日,太和充塞,庶物恬愉,故文人之气盈而声亦上腾。……达者之气盈矣,而志能敛而之内,则其声可以薄无际而感鬼神。“

曾国藩的诗词绝大部分写于京师,即他的青壮年时期。从办团练开始,在兵戎相接之际,世事纷杂之时,他少有闲情于吟咏,成诗不多,但依然不废诗道。他的许多关于诗的见解,多散见于五十岁左右以后的书信、日记和序跋中。

曾国藩学诗,并不专宗一家。但他主要属意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杜甫、唐宪宗元和年间的韩愈和宋哲宗元衤右年间的苏轼、黄庭坚,故有”三元“之称。”三元“的特点,是一反明人划唐、宋以鸿沟的陈旧观点,主张各取唐、宋之长而融之为一。”三元“是清末以陈三立、沈曾植、陈衍等人为代表的宋诗派同光体诗人所推崇的,故有人说,曾国藩是清末宋诗派的先声。

中国自《诗经》以旋的诗坛,诗人辈出,诗集充栋。曾国藩以博返约,精心筛选,辑成《十八家诗钞》,作为自己和子弟的读书,他认为,读诗学诗以专心学好一两家为下手处。他写道:

余既钞选十八家之诗,虽存”他乐不请“之怀,未免”足已自封“之陋。乃近日意思尤为简约,五古拟专读陶潜、谢月兆两家,七古拟专读韩愈、苏轼两家,五律专读杜甫,七律专读黄庭坚,七绝专读陆游。以一二家为主,而他家则参观互证,庶几用志不纷。

这种”专读“和”互参“相结合的读诗方法,是他对自己所作的定制。对于子弟,他也作了类似规诫。但读书门径,不可强求一律,”诸弟或从我行,或别寻门径,随人性之所近而为之可耳“.虽然如此,曾国藩的先从一二家下手的方法,即”专一“的方法,确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任何名家之所以成名,首先是吸取了他之前的各家之所长,集中了各家的许多共同法则,其次,才是形成了名家各自的独特风格。所以,学习一二家,既可以学到共同性的东西,也可以学到特殊性的东西。

学诗学文,先要掌握各家的风格特色。曾国藩把古文标举为气势、识度、情韵、趣味四属,而在《十八家诗钞》中,前三属相同,惟将”趣味“改为”工律“.这四属便是对各篇诗文的不同特色的分辨。

曾国藩还纵论千古诗文,占八句,以概括各家的风格特色。句云:

《诗》之节,《书》之括,《孟》之烈,韩〔愈〕之越,马〔司马迁〕之咽,庄之跌,陶〔渊明〕之洁,杜〔甫〕之拙。

领会各家的基本风格,是学诗学文的一条捷径。但各家风格是复杂有变的,曾国藩对一些诗家和古文家的风格评述,只是说到了他们的一个方面,不可一概论定。正如鲁迅所说,”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也有”金刚怒目“的时候。

风格之外,曾国藩还指导儿子注重诗的貌与神。他说:

”凡大家名家之作,必有一种面貌,一种神态,与他人迥不相同。……若非其貌其神迥绝群伦,不足以当大家之目。……尔以后读古文古诗,惟当先认其貌,后观其神,久之自能分别蹊径。今人动指某人学某家,大抵多道听途说,不足信也。君子贵于自知,不必随众口附和也。“

”认其魂“、”观其神“,是学文、学诗、学字的不二法门。如果连其貌也不认识,那是尚未步入殿堂的大门;但如果认为辨认其貌,便已”到手“了,那是太浅陋的结果。学文、学诗、学字,不贵形似,而贵神似。故曾国藩于诗的四属之外,”别增一种’机神‘之属“.他解释道:

机者,无心遇之,偶然触之。姚惜抱谓文王、周公系易、彖辞、爻辞,其取象亦偶触于其机。假令《易》一日而为之,其机之所触少变,则其辞之取象亦少异矣!余曾叹为知言。神者,人功与天机相凑泊,如卜筮之有繇辞,如《左传》诸史之有童谣,如佛书之有偈语,其义在于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古人有所托讽,如阮嗣宗[籍]之类,或故作神语,以乱其辞。唐人如[李]太白之豪,[杜]少陵之雄,龙标[王昌龄]之逸,昌谷[李贺]之奇,及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之乐府,亦往往多神到机到之语。即宋世名家之诗,亦皆人巧极而天工错,径路绝而风云通。盖必可与言机,可与用神,而后极诗之能事。

这是曾国藩论诗的”机神“的一段重要文字。”机神“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心理学家与文艺家所说的”通感“.诗文如无机无神,则难登高雅之堂,甚至会走向俗不可耐一路。《文心雕龙》要求诗文做到”神与物游“、”神用象通“,曾国藩认为”机到神到“方为”极诗之能事“,二者相继相承,都是说的诗文的最吃紧处;只有如此,诗文方可”人巧极而天工错,径路绝而风云通“.王若虚《滹南诗话》云:”古之诗人,虽趣尚不同,体制不一,要皆出于自得。“诗若是到了”机到神到“的佳境,自然早不是貌似于人,而是心即自得了。

再次,读诗,学诗,曾国藩强调传统的朗诵与吟咏的方法。诗以声调作为自己的基本特征。诗与散文的汉界楚河,就在”声调“二字上,何况好的散文还讲究琅琅上口的声调呢?不讲究声调的诗,没有多大的生命力,这已是为诗史所证明了的。所以,学诗要”高声朗诵“,”密咏恬吟“,作诗要”新诗改罢自长吟“,”煅诗未就且长吟“.曾国藩虽是发前人之已发,但确是认识深刻。

曾国藩认为:情是诗之魂;诗是情之本。情、理、事(包括景),是诗的三大支柱。但它们不是鼎足而立,惟情为主柱,即使是以叙事为主的叙事诗,也须融之以情,以说理为主的说理诗,也应动之以情,故曰诗与情俱在。《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正是说的情在诗中的中心地位。

曾国藩是重视诗情的,他说:”诗文以积久勃发为佳,无取乎强索。“积久者何?勃发者何?可能是理,也可能是情。以理胜者与以情胜者各有优长,也各有缺陷,这是历代诗文所表现出的事实。然而,含理既富、情感又深的诗文,也代代有之。理与情,从来不处于互不相容的地步。

但是,人们在诗文中,尤其是在诗中处理好理与情的关系,常是颇费周章的。曾国藩写道:

凡作诗文,有情极真挚,不得不一倾吐之时。然必须平日积理既富,不假思索,左右逢原,其所言之理,足以达其胸中至真至正之情。作文时无镌刻字句之苦,文成之后无郁塞不吐之情,皆平日读书积理之功也。若平日蕴酿不深,则虽有真情欲吐,而理不足以适之,不得不临时寻思义理;义理非一时所可取办,则不得不求工于字句,至于雕饰字句,则巧言取悦,作伪日拙。所谓修词立诚者,荡然失其本旨矣。以后真情激发之时,则必视胸中义理何如,如取如携,倾而出之可也。不然,而须临时取办,则不如不作,作则必巧伪媚人矣。

这段话的重点是要求诗人”平日读书积理“,只有积理富,才能抒发”胸中至真至正之情“;否则,便可能失其本旨。概括地说,写诗,须以义理驾驭诗情,求诗情吻合义理。这正是北宋道学家邵雍要求作诗发乎情而止于礼义的观点的翻版。平心而论,曾国藩所讲求的义理之学,陈腐无用,已为时代所弃。然而,以理驭情,求情合理的作诗(也包括作文)准则,中外古今,谁曰不然?关键是,理指的是什么理。在曾国藩看来,符合统治者意志的理,称为正道;违背统治者意志的理,称为逆理,如此而已。

以理驭情,求情合理,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写诗,不能以理代情,更不能有理无情。曾国藩对这”另一方面“似乎没有认识到,至少是在实践中没有处理好。他的诗作,特别是五古,十之七八是叙事说理,缺乏”至真至正之情“的倾泻,味若嚼蜡。至于以议论入诗的《忮求诗》,类似格言,类似家训,更无足论。但集中亦偶有情韵较佳之作,如”冉冉南山竹,柯叶互檀栾。上有一片云,下有九畹兰。清风相戛击,虚碧鸣秋寒“之类。

关于情和文的关系,曾国藩认为,情文可以互生:有某种激情,便应该也可能找到表现这种激情的语言文字;而语言文字形于妙笔之下,又可能引发出某种新的激情。这种”循环互发“的过程,便是诗人的艰苦创作过程,也是诗作妙笔生花的过程。

”情文互生“说,可以破那些情不由衷,而石乞石乞于章句的愚蠢作法。”情文互生“说,几乎在向人们宣布,无油然而生之情,而求字句之工,此路不通!当然,这不意味着曾国藩不讲求辞丽句工。他同时也要求诗文的字句珠圆玉润、雅洁藻丽。曾国藩不但讲求诗的句法,而且讲求诗的章法。如评论杜诗句法说:”阅杜诗五古。古人妙处,只是造句之法变幻无穷,故终身无一复句,犹之《毛诗》无相袭之调也。“”温杜诗五古,爱其句法瘦劲变化,通于古文造句之法。“又评论杜诗的章法说:”温杜诗五古,观其笔阵,伸缩吐茹之际,绝似《史记》。“他自己写的一些组诗,最多的达十六首,也章法俨然,既有总体构思,浑然一体,又分别独立成章,各有特色。

在阳刚与阴柔两种文章风格之间,曾国藩本人更倾慕于阳刚之美。他自称”平生好雄奇瑰玮之文“,他主张文章最以气象光明俊伟为贵。好比雨后初晴,登上高山远望旷野;如在楼上俯视长江,坐在明窗净几下,悠然而远眺;又好比英雄俊杰,没有卑鄙龌龊的狭隘志向。文章有这样的雄伟气象,可谓上佳。他评论古人的文章,认为雄奇俊迈,以扬雄文章为最;恢宏恣肆,以庄生为最。他自己的作文实践,以学庄子、扬雄、司马迁、韩愈为主,其《原才》、《湘乡昭忠祠记》等,在逝世前便以文雄气盛而被传颂。

同类推荐
  • 孔子——中国精神的塑造者

    孔子——中国精神的塑造者

    《图说世界名人:孔子(中国精神的塑造者)》介绍了,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国家及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国家及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 曹操

    曹操

    本书对曹操一生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与重要战役给出了一个历史学家的解释与剖析,澄清了诸多坊间的误判;清晰地刻画了曹操一生的几大阶段,厘清了三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使读者豁然开朗;展现了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生存的历史时空以及活动于此时空中的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对三国时代割据混战的各种政治势力的此消彼长有精当的分析。
  • 居里夫人自传

    居里夫人自传

    《居里夫人自传》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居里夫人为自己撰写的自传。通过直白、坦诚的语言,真实记录了自己——一个普通女孩,通过刻苦努力、顽强奋斗走上科学之路的传奇一生。第二部分则是居里夫人为丈夫皮埃尔居里所写的传记。书中通过居里夫人的记叙、两人的书信、日记,以及他人对皮埃尔居里的评价等,展现出了皮埃尔居里的高尚人格魅力。
  • 人生真谛的不倦探索者--列夫·托尔斯泰传

    人生真谛的不倦探索者--列夫·托尔斯泰传

    本书共分十章,以及引子和附录。内容包括:早年的憧憬、探索人生、寻觅与追求、创作高潮、艺术之神、走向人民、世纪之交、最后的岁月等。
  • 禁色的蝴蝶:张国荣

    禁色的蝴蝶:张国荣

    尊敬的书友,本书选载最精华部分供您阅读。留足悬念,同样精彩!在这本书中,作者分析了张国荣的种种艺术形象,包括“性别易装”、“异质身体”、“水仙子”形态、“死亡意识”等,以丰富的资料搜集及问卷作基础,分析媒体对张国荣生前死后的论述以及张国荣迷的“歌迷文化”。
热门推荐
  • 了不起的盖茨比(英文朗读版)

    了不起的盖茨比(英文朗读版)

    《THEGREATGATSBY:了不起的盖茨比(英文朗读版)》首次出版于1925年,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F?S?菲茨杰拉德代表作,被视为美国文学“爵士时代”的象征,曾入选20世纪百部最佳英文小说,20世纪50年代后的数十年间一度成为美国高中、大学文学课的标准教材。小说以未成名作家尼克的视角出发,全面展现了美国20年代纸醉金迷的上层社会生活,人与人之间的虚情寡义,以及“美国梦”在幻想、爱情与谎言中的破灭。
  • 狐色

    狐色

    这是一个在复仇之路上被虐成狗,在一路大神的拳头低下往上爬的故事!-------------------------------------她是本性天真善良的小狐仙,却不想成了勾结魔族的大叛徒,又被师父送去做了仇人的部下!可是这正统复仇的戏码却偏差不断,没有一件是上套路的……而她的仇人本是个外表温柔内心冷漠的魔族战将,却被这杂毛狐狸搞的厄运连连,百事不顺,多年塑造的残忍形象逐步有崩塌的趋势?一朝覆灭的神族转生,一场“门”的争夺将局势推向高潮,到底谁才是谁的转世?谁又是谁的情缘?是谁的阴谋在背后操作命运的导向……她又是否能复仇成功?
  • 还在人间

    还在人间

    一场浩劫,是毁灭还是蜕变,人心的险恶到底怎样。小小博士化身冷酷杀手,各种危险层出不穷,穿过重重危险,找到了心中的那个她,却唯一不变他一颗忏悔之心。还在人间情节交流群588350664
  • 妃本倾城:妖孽驱魔师

    妃本倾城:妖孽驱魔师

    帝都的十里桃花之下,是她为保他成王的白骨。她,妖家最后一位驱魔师,天性烂漫他,惊才艳艳,天赋出众,却也心机深似海初识时,他说:保我成王,你便是我此生唯一的王后后来,他挽着佳人登上宝座,后宫佳丽三千,早已忘记曾经的诺言幸而苍天不负,她重生成深宫之人,嗜血成妖,才得知当时的一切真相背后的血腥
  • 组团游三国

    组团游三国

    【新书预告】新书《三国之无限召唤》已签约起点,可在创世直接搜索书名。急需大家的支持。谢谢!本书分类:扯淡类“扯淡”嘛,少不了搞笑和幽默。扯淡的目的,是为了让您越看越轻松,还有催眠疗效。据不完全统计:83%的读者已经彻底摆脱失眠困扰,不过大多数转成“嗜睡症患者”。贴近史实和古代生活,是为了让本书显得比较上档次。本书已完结,新书《最强乞丐》已签约上传,期待捧场:)
  • 暗夜九杀

    暗夜九杀

    没有那么多的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是被安排好的还是巧合?我又是谁?你又是谁?当一个人面对的时候,是堕落还是坚强?
  • 翻天

    翻天

    初出尘世,入剑宗,刷地下赏金榜,捕深海美人鱼。开遗址古墓夺陨落神器。层出不穷的法宝,神奇瑰丽的道术,各色各样的美人。翻天覆地,唯我独尊!
  • 异世:龙凤双舞

    异世:龙凤双舞

    这个位面分为三界:人界、魔界和...神界。天道,则是人界者脱胎换骨、飞渡成神、通往神界之路的唯一的方法。但不是所有人都会选用这个方法。魔道,就是以魔界之人,所创办的另一种通过旁门左道来飞渡成神的方法,而成的神,则是污秽之神......自古神魔势不两立,天魔之道的战争永远没有停歇过......
  • 天域灵主

    天域灵主

    天域大陆,至强如林。一滴泪,可焚海;一丝念,神魔灭。一呼一吸间,天地变,万物难衍!冥冥之中,少年一朝血脉觉醒,带着对家族石碑秘密的探寻,追随父亲的脚步,踏天路,夺造化,枯年华,焚天煮海,做灵力主宰之王!
  • 恨不相逢未嫁时

    恨不相逢未嫁时

    一个是从小嫁做他人妇的童养媳,一个是无牵无挂、逍遥自在的江湖浪子,偶然的相遇,牵扯出无数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