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天成看着严正,此刻两个人已经从睡梦中醒过来了,宁天成开口说道:“其实这个组织是有来头的,你知道吗,可能你不知道,但你绝对听过一个很有名的帮派,在中国近几年很有名。”
严正摸了摸下巴说道:“是不是青帮,只有这个帮派算的上是百年根基,是这些年来最大的帮派。”
宁天成接着说道:“这个帮派是在清朝,青帮,原名安清帮、清帮,又名安庆帮、三番子,源于清朝天地会,创建于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创始人为翁雍、钱坚、潘清(有的野史写为翁麟、钱保、潘安),青帮内部尊称翁、钱、潘“三老”。青帮设4个总堂口和6个职能部门,4个总堂口的首位头领,被称为“四少”。 最初,主要成员是承运清政府漕粮的船工,分布在杭州至通州的大运河沿线。青帮中最早的一派是以安庆为中心的“江淮四派”,或称为“江淮泗派”。随着其成员的增多,势力的扩大,按照各个不同河段,划为若干势力范围,逐渐形成江淮四派和嘉白、嘉海卫、杭三、兴武四、兴武六等6派,即江湖上称谓的青帮6大帮派。青帮在各地的支系称为“旗号”,又名“堂口”,其所在地称为“码头”。清末民国初,运河淤塞不畅,河运逐渐被海运所代替,再加上政局动荡,青帮转向沿海、长江中下游和南方各省发展,势力进一步扩大,人员成份更加复杂。抗日战争爆发后,沿江沿海人口大量内迁,青帮亦随之开始在川黔设堂口、收徒弟。由于袍哥组织的势力在川黔比较雄厚,分布地区广,青帮渗入后,与其密切勾结,沆瀣一气,许多袍哥大小头目,也是青帮成员。 ”
严正接着说道:“那这么高的帮派是怎么入,才行。”
宁天成回答道:“入帮手续,加入青帮称谓“进家”,入帮仪式称谓“摆香堂”,其程序十分繁琐。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以及招收的徒众愈来愈滥,至三四十年代,已逐渐简化,据兴隆场原青帮小头目犹仲吾回忆,大致有以下程序: 首先要呈交“门生帖”,用红柬帖或红纸端正地写上自己的姓名、籍贯、出生年月日时辰和父亲、祖父、曾祖父的名字,找青帮骨干成员作介绍人(帮内称谓“引见师”)引见拜师父(帮首),呈上已写好的“门生帖”,同时,呈献“押帖礼”(又名“拜师礼”),礼物厚薄或礼金多寡,根据不同家庭的境况而定。40年代,区境帮徒呈交“门生帖”时所献“押帖礼”,一般为银元3元。 得到所拜师父应允之后,举行拜师仪式——“开香堂”(又名“上小香”)。先摆香堂,点燃香烛,以优质白纸,上绘红花绿叶、下画白藕和翁、钱、潘“三老”的神位,悬挂香堂正中。红花象征红帮(又名“洪门”),绿叶表示青帮,白莲藕代表“天理教”(清代白莲教的一支),三者绘在一起,青帮称谓“红花绿叶白莲藕,三教九流是一家”。并用黄裱纸分别书写申请人所拜的师父(称谓“本命师”)和引见师、传道师以及师祖、太师的姓名,制成牌位,放在“三老”神位和红花绿叶白莲藕画下,师父坐在香堂当中,其他帮首和“赶香堂”的帮众分立两旁,然后由引见师将申请人引进香堂,向神位、牌位叩头,并向师父、引见师、传道师叩头,所拜师父和传道师对他讲解青帮的历史渊源、帮规、隐语等,诫勉他必须严格遵守。至此,表明已结束入帮程序,正式“进家”,“赶香堂”的帮众纷纷向收徒的帮首贺喜,经济条件好的堂口,“开香堂”后,安排聚餐助兴。徒弟从入帮之日起,逢年过节(主要是春节、中秋、重阳3节),需给师父送礼,师父生日,必须前往祝寿。 帮徒入帮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得到帮首同意,可以举行“大上香”仪式,获得开山门、收徒弟的资格。届时,设置香堂,本命师坐在香堂正中,待徒弟叩头后,将其双手向左右拉开,表示准许他放手收纳徒弟,未经举行“大上香”仪式的青帮成员,无资格收徒。
帮首老了,可以收纳一个比较理想的对象做“关门弟子”,举行“关山门”仪式后,停止收徒。”
严正不禁感叹道:“当时候就有这样严格的制度,看来这青帮的壮大是肯定的,那他们在当时有帮规与暗号,备份吗?”
宁天成回答道:“有,在当时,青帮是一个只有纵的上下关系的封建帮会组织,有严格的入帮手续和帮规,实行家长式的专制统治。帮首在帮内被称为“老头子”、“当家的”,具有至高的权威。成员之间,是师徒、师兄弟的关系,如同父子、手足。青帮内部论资排辈、认辈排位。从清朝雍正年间至1949年解放,200余年期间,其辈份共有“清净道德,文成佛法、能仁智慧、本来自性、圆明行礼、大通悟觉”(或“学”)24个字辈,俗称前24字辈,三、四十年代,已传至最后的“大通悟觉”(或“学”) 4个字辈,即帮内习称的“念一”(廿一,江浙人把“二十”读作念)、“念二”(廿二)、“念三”(廿三)、“念四”(廿四)辈,万盛区境的青帮,多为“悟”字辈,属第二十三代。 根据青帮的「家谱」记载,青帮的辈份可分为前廿四代、后廿四代及绩廿四代派等叁个辈份接续:
前廿四代依序为:清、净、道、德、文、成、佛、法、仁、伦、智、慧、本、来、自、信、元、明、兴、理、大、通、悟、学。
后廿四代依序为:万、象、皈、依、戒、律、传、宝、化、渡、心、回、临、持、广、泰、普、门、开、放、光、照、乾、坤。
续廿四代依序为:绪、结、昆、计、山、芮、克、勤、宣、华、转、忱、庆、兆、报、魁、宜、执、应、存、挽、香、同、流。
青帮的帮规,称谓“家法”,十分严酷。共有10大项,大致包括:要遵守帮规,尊敬师长,孝顺父母,不准以下犯上,不准吃里扒外,不准同门斗殴,不准侵吞帮内财物,不准调戏欺负师兄弟的妻女,不准奸盗邪等等,特别强调不准以下犯上、不准吃里扒外。如违犯,情节轻者,予以斥责或以板棍体罚;重者,即以“欺师灭祖”罪论处,断肢(砍手剁指)甚至处死。施行家法时,也有一定的程序。区境青帮40年代才立堂口、收徒弟,而且人数较少,未闻有严重违犯帮规遭到重惩的,一般只是受到斥责而已。青帮的帮规,表面看是惩恶扬善,其实不然,所维护的只是“老头子”的权威,只要无条件地拥护“老头子”的意志、主张,听他的话,帮众在社会上男盗女娼、为非作恶,不会受到任何处治。
青帮的帮规中还突出一个“义”字。在帮的人,均属“自家人”,要互助互济,凡是外地的青帮成员来到区境,如有什么困难和要求,当地青帮堂口在查验对方确系“自家人”,情况属实之后,要酌情给予解决、援助,否则,在江湖上会被视为“不义”。反之,本地青帮成员外出,发生同样情况,亦是如此。
红帮严禁外人冒充,“冒充进红,一刀两洞”。青帮却截然不同,“许充不兴赖”,有人了解青帮的底细,冒充青帮,查清他确无恶意,可以原谅,不予处治,但是,如果青帮成员公开否认自己是青帮,则会受到惩罚。 ”
宁天成接着说道:“这就是所谓的青帮辈分,暗号,规则,而且外出拜访自家人,都有一定的规则。”
严正问道:“有什么规则?能不能说清楚?”
宁天成回答道:“外出拜访“自家人”,敲门先3后4(表示同是三老四少的传人),待等屋内“自家人”同样回敲之后,才推门入内,先跨左脚,后跨右脚。进屋落座后,必须脱帽,翻转仰放。主人敬茶,拜访人先以右手食指在桌面上点3下,然后起立,以双手迎接,左手伸出姆、食、中3指(表示三老),弯曲无名指和小指,右手弯曲食指,伸出其他4指(代表四少)。主人请洗脸,拜访人必须先将脸巾在水面拍3下,折成3叠,向里扭干水份,将它抖开,又反折3叠擦脸,脸巾要按照自上而下、先左次中后右的顺序擦抹,形似“川”字,切忌横擦,横擦含有横行霸道、目中无人之意,被视为对主人“不敬”,前来挑衅闹事。主人邀请用餐,拜访人在餐桌旁坐下后,左手伸出3指、右手伸出4指(如同接茶时姿势),交错于右手背,继即将一只手的手指合拢,抵住另一只手的掌心,将一双筷子置于酒杯之上,形似“中”字。上述动作,表示自己的青帮身份和对主人重义好客的感谢 。请主人添饭,只能说“装饭”,忌说“盛饭”,“盛”与“沉”近音,对出自漕运的青帮来说,“沉”字与其谐音、近音的词语,均系不吉利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