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32200000002

第2章 慈心泪:我们再也回不去了(2)

记得刚来医院就诊那天,先是我抱着母亲下了四楼——哪里是抱啊,母亲的身体被我窝巴成一团,全部重量都在向下出溜,几个人费了好大劲才把她勉强塞进汽车后座。那时母亲的神志已完全模糊。在我抱她下楼的过程中,我和母亲的脸挨得很近,我分明看到母亲眼角流出了晶莹的泪,但面无表情。

我顿时一阵悲伤,母亲一定意识到,她是再也回不了这个家了。

在医院又经历了数次大挪移。从担架车挪到病床,又从病床挪到平推车,挪到CT台上,一次次地调整位置,照完CT,再搬回平推车,挪回病床。

这次,是活着的母亲最后一次挪动了。

四天以后,母亲死在这张床上。

“铁塔”护士最初的力气和热情劲儿着实令人感动,我和姐姐连连道谢。可没过几天,“铁塔”护士出言便很不中听了。在她当班时,我们请她为母亲测量体温,或是报告她是否该及时加药了,“铁塔”开始变得很不耐烦,经常听她有意无意地甩出一句:“你们家属不都已经放弃治疗了吗?”或者:“其实再加药也没什么用,反正你们拿来(药)我就给你打。”……让人别扭。

倒是最先向我们交代实情的罗大夫,对日渐衰微的母亲依然每天认真查看,还主动提醒我们:即使老人快不行了,也要经常给她翻翻身,别长了褥疮,老人受罪(用湿棉签沾嘴唇的细节也多亏了罗大夫的提醒)。这种时候——特别在这种时候,医生一点一滴的人性关怀,都会让我们有说不出的温暖。

我知道,医生写在病历上的近乎冷漠的措辞,无非是怕万不得已的时候,家属翻脸不认账,事先分清责任,这对医院和医生都至关重要。我还知道,“铁塔”护士见惯了生死别离,可谓阅人多矣,她是有一说一,口无遮拦。但此时此刻的直言不讳,是有悖于医学人道主义精神的。在医生面前,病人永远是弱势,病人家属于是也就只有处处卑微、时时小心——这不反常吗?!

母亲与十几个来来往往的急诊病人同住一室,这使得我们陪护的家属不得不表现得谨小慎微,生怕母亲哪口气捯不上来,恰被这拨儿病人赶上,给人家心里添堵。晚间的观察室是不熄灯的,送来的急症病人大都输完液就走。他们中,有受伤的工地民工,半夜突然摔倒的老人,跟丈夫怄气喝农药自杀的糊涂村妇,歌厅里为了女人被人花了的内蒙歌手……形形色色。偶尔被巡逻的警车送来一个“路倒”,摔得一身泥水,喝得不省人事。警察从他口袋里掏出钱给他取药,他当时哭得一塌糊涂,对我公安民警感激涕零。一早醒来,却骂骂咧咧——“谁他妈给我送这儿来了?不就喝点酒吗,花了老子三百多块——谁?”

不管他们正在经历着怎样的飞来横祸,他们都只是这间急诊病房里来来往往的过客。他们在此稍作休整,擦干身上的血迹,填充好弹药粮草,便又奔赴火热的生活第一线去了。而静静躺在角落里的母亲,将永远无法走出这间病房。

母亲正在昏迷、沉睡,补足她一生的睡眠。

两个世界:一辆小车推进来,推出去

母亲离开这个世界时的平静和安详,超乎我之前作过的无数次的想象。同样,送母亲走的时候,自己表现出的沉着镇定和有条不紊,更大大出乎我的预想。我曾设想在母亲走的那一刻,我会吓得浑身瘫软不知所措,甚至完全崩溃掉也说不定。没有,事实是,我挺过来了。

那天三姐走后,特地从河北农村赶过来的堂兄,和我一起守在病床前。堂兄大我将近20岁,他父母过世都是他在身边亲自料理的,连我在农村的大伯也是这位堂兄给送的终,在这方面算是经验丰富。那天,是他先看出母亲的气色尤其不好,反复叮嘱我:“到时看着不行了,千万别慌。”

“我伺候走几个老人了。自个儿的老的,什么也不怕。”

我说:“我不是怕,是不知该怎么做。”

上午的时间静静流过。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母亲会在哪时哪刻离开。不知过了多久,我们忽然发现母亲的呼吸开始由沉重变得微弱。母亲胸口的起伏也越来越不易察觉。终于,我们看不到胸口的起伏了——会不会?……

“大夫,大夫——您快看看,我妈好像没呼吸了!!!”我冲到大夫那儿,声调已然失控。

大夫放下正在就诊的病人,带领几个护士连同监护仪过来了。

心跳慢慢变成直线。

血压没有了。

用手电光照母亲的眼睛,没有任何反应。瞳孔散大。

一切证明,母亲真的死了!!!

听人说,人死的刹那,会从嘴里呼出长长的一口浊气,身边的人千万要避开,否则会招致晦气。还说死时眼角会有泪水(“慈心泪”?——抱母亲下楼的时候我见过的),那是平生憾事的淤积。这些征兆,母亲临走前都没有。所以我一直觉得母亲死得没有依据。母亲一如既往没给任何人带来晦气,但愿母亲也不会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

三姐没能及时赶到,大姐、二姐和我的妻子也是后来才通知的。当时只有我和堂兄在身边。我手脚慌乱地为母亲打水,擦身。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为母亲擦身。

母亲的身体尚温热而柔软。我用事前准备的剪刀,剪去她贴身的衬衣,小心翼翼地用温水擦拭她的全身和嘴角边留下的吐过以后的斑斑血渍。每个动作都毕恭毕敬,发自内心。

“妈,咱穿衣服了——”

“妈,穿袜子了——”

“妈——”

一边为母亲穿寿衣,我一边低语。

母亲躺在我的臂肘间,任凭我搬弄,毫无反应。

我为母亲最后梳理了凌乱的白发,就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滴在母亲渐渐冰冷、渐渐僵硬的脸上。

前尘往事。天上人间。

从此——我将与母亲天人永隔。

母亲走的时辰是2004年的5月6日,星期四,10点26分,正赶上“五一”长假的倒数第二天。阴历三月十八,都是双日子。

就在前一天,我和几个姐姐还在商量,要不要接母亲回家调养。对于一般家庭来说,父母病危,子女们轮流值守,固然不失为是最公正、最劳逸结合的办法,但母亲已昏迷七天,病状既没有恶化,更没有好转,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呢?眼看长假一过就要上班,谁能老请假昼夜陪护在母亲身边?即便能请假,巨大的住院开销也是当务之急的头等麻烦,如何负担?

据医生讲,母亲一旦离开现在的消炎药物和氧气,很快就完了——这些日子,母亲一直是24小时输液和吸氧的——在别人看来,我们已经算“放弃治疗”的不孝之人了。既然母亲自己那么坚持地活着,我们又怎么忍心不给她顽强的生命以最低限度的保障?坚持吸氧和使用较好的消炎药,是我们尚能承受的最后底线了,无论如何不能再降低了。

既然母亲注定要走,那就让她少受些痛苦——我们只能做这么多。

还能做什么呢——很多时候,儿女的孝心其实是和经济实力联系在一起的——“百顺孝当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自古有论。

回家——还是继续住院治疗?到底也没商量出个结果。当天,三姐倔犟地坚持由她一个人值夜班——此前,为防止随时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夜里至少都留两个人。她的理由其实是直冲要害:“往后上班了,总不能都晚上耗在这吧!”要大家提早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万万没想到,偏巧那天晚上就出事了。

我记得当晚三姐一人在医院陪床的时候,我正转遍北京城的大小药店,询问有没有家用的简易制氧设备卖。有一种叫“氧立得”的制氧仪,用着方便,但一次药只能维持四五十分钟;用氧气袋,维持的时间更短。这对于需要24小时不停给氧的母亲来说,显然都不适用。一筹莫展之际,母亲断然以生命的戛然而止打消了我们的重重顾虑,把还在犹疑、矛盾中左右为难的儿女们,狠心晾在了一边。

我一直觉得,母亲是在“五一”的长假里,以一种特别的方式,与她的儿女和亲人作了最后一次短暂的团聚,又在长假结束的时候,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母亲大概猜到身边的儿女已经不耐烦了。但她又放心不下,舍不得我们,所以留恋几日终于还是走了。绝不拖泥带水。

如果这是上天的有意安排,是不是故意要以母亲的这种死法,让我们承受永久的歉疚?

我想不出,除了“仁义”二字,还有什么可以概括出母亲一生的性格基调。母亲的去世更是如此。

盛着母亲遗体的小平车吱吱扭扭,吱吱扭扭,穿过医院的走廊,曝露在阳光下,载着母亲走向东跨院的太平间。就在几天前,母亲也是被一辆这样的小平车推进来的,尽管那时的母亲一直处于昏迷之中,但一息尚存,毕竟还活着。再经过这条路时,母亲已在另一个世界了。

生命的过往,在短短的一条通道里书写殆尽。

回到自己的房间:那才是母亲的家

出殡是在母亲去世后的第三天上午。开灵车的司机同我商量灵车的行驶路线。一位亲戚说,灵车最好不要经过家门口,而且迎回的骨灰,最好也不要在家里停留,直接下葬,入土为安。火化之后,我们便直接开车回河北老家,把母亲的骨灰葬在老家的祖坟里。

只是我的心里一直有疑问:为什么不能让灵车路过家门呢?为什么不能让母亲再回家看一眼呢?母亲是多么留恋这个家呀!我又记起抱母亲下楼时她眼角的一滴清泪,以及她潜意识地对身后楼门的最后一眼回望——她是多想再回到这个家呀!

我记得发送完母亲从老家回京的路上,已近傍晚,交通广播里充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儿女对自个儿母亲的动情的感言,好像第二天正是“母亲节”。

灵车出发的时候没有经过家门,回来时候也没有——母亲该有多遗憾!

母亲病重复发这几年,几乎每天都要由保姆推着轮椅,把她从卧室推到客厅的大窗户边晒太阳。楼下不了,只能让她以这种方式接近阳光(据说晒太阳对活络血管有好处)。推出来没五分钟,母亲就待不住了,连哭带喊地嚷:

“家去吧——家去吧——”手指着自己房间的方向。

起初保姆听不懂,母亲一口河北口音,加上多年脑血栓造成的发音障碍,除了我们,多数人开始都不懂母亲嘴里蹦出的简单的字到底意味着什么。我对保姆翻译:“我妈是说回家去!”保姆更懵了——

“这不就是您家吗?”

我说:“她是说回到自己的房间,那才是她的家。”尽管同在一个屋檐下,但母亲觉得除了自己那间卧室以外,连客厅好像都是别人家的,或干脆认为就是露天的。

一回到自己的房间,妈就乐了。

“家去吧——家去吧——”

这成了母亲的一个朴实的愿望。

只有在自己家,母亲才感到心安理得。

妈,咱们“回家”吧!

同类推荐
  • 体验自卑——韩小蕙随笔

    体验自卑——韩小蕙随笔

    本书是《中国当代记者随笔》丛书之一,全书由“心灵家园”、“千古男女”、“世相论语”、“记者走笔”、“家庭广角”等7部分组成,收录随笔72篇。作者以诚挚、投入的态度直面人生,作品较为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以及对世界、历史、社会和人生价值的深入思考。在长期的记者生涯中,作者接触了大量的人和事,其中有些颇发人深省,在此基础上所写的随笔,从不同角度作了精要的分析,并由此反映了近年来社会风情的种种细微变化,读来很有启发。全书文笔生动流畅,思想容量较大。
  • 在低处在云端

    在低处在云端

    本书为宁夏作家高丽君的个人散文集,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其中有有对亲情、友情,还有对读书、生活的深刻思考和热情赞美。语言优美,富有韵味,有一定的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
  • 汶川奇迹

    汶川奇迹

    从三江、水磨、漩口,到映秀、银杏、威州……两位作者王敦贤和张学明艰辛踏访震后汶川村村镇镇,见证三年来汶川每一刻、每一天、每一处奇迹。他们以见人见事的大量细节和情感饱满的叙述风格,忠实记录、生动呈现了汶川灾后重建的伟大历程。《汶川奇迹》全书共十八章,作者曾前后六易其稿。书中材料翔实,细节生动,主题鲜明,思想高昂。全书生动具象地再现了汶川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和广东援建者的赤子之心。整部作品不仅讴歌了灾区干部群众擦干泪水自强不息努力建设美好新家园的奋斗精神,还抒写了广东援建工作者对汶川的深情大爱与无私奉献。
  • 感悟智慧——拈花一笑间的96个灵感

    感悟智慧——拈花一笑间的96个灵感

    成功主要是因为态度。你有怎样的信念,就会有怎样的成功。感悟智慧,成功人生。
  • 当代台湾女性小说史论

    当代台湾女性小说史论

    《当代台湾女性小说史论》从特定的小说角度深入观照台湾女性文学,通过对当代台湾女性小说流变历程的系统梳理,以及对其女性书写价值的凸显,融入一种台湾女性文学研究的构建视角和学术原创性。
热门推荐
  • 天道逍遥录

    天道逍遥录

    七界在混沌开始之后的数万年中,终于是走向了混乱的道路,一场以人界为起点的动乱逐渐走向无法控制的边缘。上古始祖盘留下轮回天道,为天地万物划定规则。无人知晓轮回天道到底是什么,但必定和七界中心人界有关,于是无数秘密势力在人界展开残酷的斗争。传闻:得天道者,掌六道轮回!主人公颜天,从一个孕育千年的鬼胎,一步步走向力量的巅峰,最后探索出何为天道轮回!
  • 呆萌小萝莉:傲娇倒追冷面难!

    呆萌小萝莉:傲娇倒追冷面难!

    都说萝莉有三好,身娇腰柔易推倒。而苏小纯就是一个典型的特例!什么身娇腰柔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千金小姐大脾气,傲娇倒追冷面难!都说帅哥有三好,霸气花心易撩倒。而安沐寒就是一个典型的特例!霸气倒还算得上,易撩倒?免谈!
  • 易烊千玺之等你爱我

    易烊千玺之等你爱我

    他,比她大五岁,她,却总能给他大姐姐般的温暖,再一次偶然的遇见,她们相识了。“芊芊,你爱我吗?”“我爱了你整整一个青春,你觉得我爱你么?”……
  • 神之旅途:圣学院

    神之旅途:圣学院

    圣学院是一个远近文明的的一个职业学院。是所有普通人向往的地方。“爱尔芙,要是我消失了,你会怎么样呢?哈哈哈哈,我想,你一定是什么感觉都没有吧。我想这可能是我自作多情吧,可能我永远都是孤独的人吧。”圣学院是那个人所创的,果然很讨厌。混吃等死不好吗?非要学什么技能,反正都是废人一个,没有魔法没有斗气。“哦?那个小东西居然这样想,那就更不能如她所愿了。”PS:简介废,简单的来说,就是一个人一个班级在职业学院所发生的爆笑,悲伤,甜蜜的事。
  • 鸿蒙延天传

    鸿蒙延天传

    万千神魔为我颂,千万神灵为我舞。鸿蒙大道铭我身,镇压天道一念间。我名鸿蒙至尊,镇压苍穹,不服?斩!
  • 恶魔君主

    恶魔君主

    不管在宇宙中任何一个维度世界,都势必有两个种族站在了整个维度的巅峰:类人族,恶魔族。“想要得到,就要付出。类人族在朝高维度进化的同时,也逐渐失去了朝其他方向进化的机会。他们固然强大,但是前路却已经被锁死。恶魔族生来就很强大,但是他们注定要依赖类人族为他们提供食物。任何强大都有代价,这就是宇宙守恒定律。”我们的故事是从三维世界的一个逗比青年开始。看他是如何一步步从一个弱小人类,进化成一代恶魔君主,咆哮星河,统御十大维度所有恶魔的传奇事迹。“我的代价是什么?很简单,我从人类,变成了恶魔。”王诩如实的说。
  • 武墓神宗

    武墓神宗

    一个十世重生的少年从武墓中走出,却发现自己在蛮荒中无法生存。他变得强大,却因为身怀至宝,被所有宗门追杀……而他却还带着可以获得永生的秘密!战天地,建武墓神宗,他不是任人揉捏的柿子!
  • 魔道嗜血

    魔道嗜血

    幽暗的灯光下,白色骷髅扔下画笔,紧紧抓着还冒着热气的兽皮冷冷的道,“美女和野兽不是你的最爱么,偏偏我不喜欢......”。说完,它便将兽皮往身上一披,刹那间满屋春光,一个年方二八的女子俏生生的站立着。她乌发齐腰、红唇润泽、贝齿晶莹。粉色的轻纱下曼妙惑人的肌肤若隐若现,洁白无瑕的大腿修长光洁。她转过头望着床上血淋淋的尸首,森冷的说道,“花姑子......”
  • 七字经趣谈老北京

    七字经趣谈老北京

    中国历史上流传千古的《三字经》里三个字为一句的语言,如:“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这穷。”不仅归纳概括得非常精辟,而且比较符合科学知识。因此,笔者深受启发,思来想去,能不能像《三字经》那样,用几个字的文句,趣谈老北京呢?
  • 圣世纪元

    圣世纪元

    上古时期百族争鸣,天骄乱世,圣人频出,正是修士的黄金时期,俗称上古纪元。上古过去不知多少万年,今古降临,百族征战,圣人不出,各族生灵涂炭,最后各族不得不握手言合,难得的迎来大休养生息时期,俗称今古纪元也称黑暗纪元。而今新纪元初始,百族复苏天地巨变,圣世骤临,万世天骄齐聚一世。新纪元就此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