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39000000014

第14章 风物乡村(6)

除了文学创作以外,我现在最感兴趣的就是地理、民族、东南亚的华人世界、农林水土、乡村生物和国际关系等等。这些领域里蕴藏的东西,决不比表面上华丽的文学、电影等领域少,我一定要好好地去探究探究。活到老学到老,随时准备从零开始,任何时候开始都不必言迟,这是我现在时常念叨的几句话。我想照着我的这一想法走下去,看看人生的路途上还有些什么未曾得见的新花样。我一定要做到我想要做的这些事。

我的父亲母亲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以前是不重亲情的,至少在表面上,至少在我青少年的记忆里。小时候父亲从来没有抱过我们,这是我们长大成人工作后,母亲在餐桌上当着父亲的面说的。母亲还一连声地逼问父亲:“你说你可抱过?你说你可抱过?”那时父亲已经六七十岁了,他红着脸,支支吾吾地应付着,看上去,也真有点难为他了。确实,父亲可能是严肃的,也可能是大男子主义的。在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他就已经是级别较高的干部了。他不太跟我们说笑。我脑袋里还有他夹着文件包下班的情形:那是一条现在早已不在了的老街,也许我真做了什么不应该做的事情,正好父亲下班从街那头走来,我脸上“啪”地挨了父亲的一巴掌。这一巴掌就成了少年时期父亲留给我的总体印象。

但显然父亲是极其疼爱我的。从他四十二岁才有我,从我们家只有我一个小男孩这样的事实看,他不可能只对我怀有一般的感情。这种感情到我长大了而他慢慢老了、离休了之后终于暴露了出来。起点是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年的暑假我一个人到大别山里去。那时候还正在讲阶级斗争的后期,山里的形势给一般人的印象还是复杂的,险峻的。到了山脚下的县城霍山,在母亲一个朋友的朋友家里住了一晚之后,我一个人进山了。我当然没有忘记给家里写信,我把信投到胡家河公社邮电所的信箱里。但是直到我二十多天下山回到家里后又过了半个多月,那封信才姗姗来到。母亲说,我在山里时父亲急坏了,因为他看的文件多,对复杂的社会有“更多的了解”。但也许是长年的习惯使然,父亲还是不会亲自过问的。他先是催着母亲多次打长途电话到霍山询问,后又多次跟母亲商量要请霍山县广播站广播找人,直到霍山县打电话说我已经下山了才作罢。

从那以后,父亲的变化越来越大,而我(或我们)则离家越来越远。当我在一年里回家一趟两趟时,老父母激动和不知怎么疼爱才好的心情难以掩饰。他们会早早起床兴师动众地去菜市买我最喜欢吃的羊肉,并且买回来一大堆鱼、猪肉、鸡、水果(这些他们大部分都不能吃,即使吃也只能吃很少)。吃饭时父亲还会主动问我喝不喝酒,我知道他是希望我喝一点,这是他不知道怎样才能表达他疼爱我的心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我们喝一两盅酒,到临走的时候他再给我几瓶带上。我尽量不当着他的面吸烟(因为以前的印象是他一直用一种干脆的态度不准我吸烟的,到了近四十岁我还是在乎他以前的态度),但是他主动给我香烟,成包成包地给。他的烟自然都是好烟,我一点都不想拒绝,虽然我吸烟很少。

他还想把各种能给我的东西都给我:他送各种食品给我,让我带回家。他还问我要不要袜子,那种草绿色的纯线袜。起初我还有点不好意思要这么多东西,我就拒绝了。第二次回家临走时父亲又问我要不要,他还拿给我看,是那种已经不时髦但质量很好的类似军袜的那种袜子,我又很随便地拒绝了。回到自己的家把这件事讲给妻子听,立刻被她狠训一顿。她的道理很浅显:袜子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父亲想表达他的感情,我的拒绝肯定会让老人家难过的。我恍然大悟,下一趟再去,一到家我就张口向父亲要袜子,我说我没有袜子穿了,现在街上卖的袜子质量都很差。父亲立刻从衣柜里把一直给我留着的一摞抹子拿了出来。袜子真不错——当然这不仅仅是父子情,袜子本身也结实耐穿,而且一点都不显得土气。我当天晚上就穿上它并且在各个房间里来回走动,以便让父亲能不时看到,并且直到现在我还是一直穿着它;穿习惯了,就穿出了多种感情。

每次我离开时,父母亲都会提前花费很多时间给我捆扎好一个装满了吃食的纸箱。后来父亲又开始给我钱。给钱是从晚辈开始的。逢年过节,父母亲一改以往不给压岁钱的旧习,开始给起压岁钱来了。起初是孙辈一人十块、二十块,渐渐(随着收入的提高和货币的贬值)增至五十块、一百块,有时(当他们得到一笔额外收入,例如增补工资时)他们就会非年非节地给孩子们发学习费;但当然还是以过年时最正规:孩子们一个一个走到二老跟前,像在班里上课发言一样严肃地(也略带拘谨地)说一两句祝福的话,比如: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等等;这些话在我听来一点都不像是某种客套话,它一方面是我们的心声(当然是通过孩子们的小嘴表达了出来),另一方面我也相信这必然是真的。

于是在这种固有的节日氛围里,“年”总是过得圆满而欢乐。“年”每年都有一次,在心底偶尔会泛起一丝短暂的惊慌的基础上,我现在完全感觉到“年”总会这样过下去的。会一直过到一个我们连想象都想象不到的远方的。

给大舅寄报纸

1999年9月18号深夜,正在合肥住院治病的父亲,病情突然急转直下,咯血不止,医生下了病危通知单:梗阻性肾病,大咳血,随时有生命危险。父亲咯血直到19号凌晨才止住,当时我们姐弟几个都在合肥,只有二姐在宿州,于是赶快打电话叫她过来。

当天下午两点,二姐到了,我担心二姐从宿州来会引起父亲对自己病况的猜疑,于是事先告诉二姐,让二姐说是为了儿子的事情来的,顺便也来看看父亲。母亲也事先把这个谎言告诉了父亲,使父亲有个思想准备,不至于太突兀。因此父亲见到二姐,好像没有什么不妥,倒是很平静地跟二姐说了话。又让二姐明天就抓紧时间回去,说家里事情多,不要在外面多耽搁。

第二天下午二姐回去之前,我们都在,父亲突然对二姐招招手说:“你过来,我有话对你说。”二姐赶忙走到父亲床头。父亲说:“你回去替我办两件事。第一件事,我每过二十天就给你大舅寄一次报纸,这段时间耽误了,你大舅该急了,你回去就寄;第二件事,你回去以后,专门到×老和×老家里去一趟,告诉他们,我现在合肥治病,时间可能会长一些,没有什么。”二姐说:“俺爸,你放心吧,我回去就办。”父亲说:“你重复一遍给我听听。”二姐重复了一遍。父亲看来很满意,对二姐挥挥手说:“早点回去吧,早点回去吧。”

父亲去世后,我心里很痛苦,有一段时间一个人沉寂地待在家里,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想想在泗县农村的大舅,现在连给他寄报纸看的人都没有了,我就把手里刚看过的报纸收拾收拾,装进信封里,给大舅寄了去。从邮局里出来,我的心情好了一些。

连续给大舅寄了几次报纸以后,大舅来了一封信:

幼连(我小名):

寄来的报纸收到了,谢谢。我最喜欢读报纸,你父亲过去按月寄参考消息等报纸给我,痛心他走了!

大舅书1999年10月23日

大舅的钢笔字坚实有力,信也写得极言简意赅,我是极为佩服的,读过信后就马上拿给夫人和女儿看:“你们看大舅这信写的,你们看大舅这信写的!特别是许尔茜,你真该好好学学。”“学什么?”“学写信的艺术呀。”

大舅已经八十多岁了,解放以前他教过私塾,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特别快。农村时兴养殖时,他大批量地养过小鸡,农村时兴特色养殖时,他还养过黄鳝、泥鳅。

我记得七八十年代农村才刚刚有几辆自行车时,他就早早学会了。从此他赶集、上街、走亲戚,就快捷方便多了。我上中小学时经常到大舅家过暑假,那时我正在长身体,个子又细又长,村里人都说:“你看这孩子,长得像棵青庄稼。”大舅喜欢赶集上街,母亲说他是“逢集必赶”。我那时跟他赶过一些集,从泗县山头王沟庄往南翻过山头,就到山头镇了,或者再往南就到刘圩镇了。除了买些油、盐、酱、醋、煤油、火柴以外,大舅喜欢扎堆凑热闹。在供销社柜台前跟人说话,一说能说半天,在牛市羊市蹲着也能蹲半天。大舅还喜欢听戏听书(大鼓书),集上要是来了戏班子,或有说书的。他蹲在向阳的墙根,会一直听到人家收摊子,他才站起来,拍拍屁股回家。

收到大舅的信后,我给大舅回了一封信。后来,大舅为报纸的事,又来过几次信。

许辉:

春节前已收到你十五次报纸,给我精神生活上极大享受,尤其两岸关系和军工报道,还有法制案例,我最喜欢读!

大舅启元旦

许辉:

你好。从春节后到现在,我已收到你二十份报纸了,我对时事特别有兴趣,若不是你经常寄报纸来,我会闷坏的!

大舅农历六月五日

回宿州看望母亲时,跟母亲聊天,说起这件事,母亲说:“你这也算是按你爸的意思做了,你姐她们都哪有时间。”顿了顿,母亲又说:“给他寄吧,你还能给他寄几年?”

现在,我仍然每星期给大舅寄一次报纸。有时候寄两次,看报时如果有好看的文章,不自觉地,我就留下来了,因为要给大舅寄去。现在,我父母这边家里的老年人,除母亲外,也就只剩大舅一个人了,除了寄寄报纸以外,我还能帮他做点什么呢?

为别人写文字

为自己的文字淌得流畅,比如写述职报告,比如写某种小传申请,比如写可以换来稿酬的文学作品……这十分正常。为别人的文字,在我的印记里,流畅和激情甚至更超过为自己的文字──这就有点奇怪了。

印记很深的有两次。一次是下乡插队那年。刚下到生产队里没两天,队里开社员大会,批评(或曰批判)几位社员的资本主义思想;队干们开过炮以后,就点到知青们了,(之所以不先点名让别的社员上阵,是因为他们都并不以为真,让他们发言,他们插科打诨,大小通变,又老没正经,只能把事情搞黄)。我们因为在学校时受过各种各样的批判、批评锻炼,所以那时发言一点都不感到为难,站起来就干。反正是轻车熟路,背景相同,人物略异,改名换姓、新瓶旧酒而已。情绪激昂是当时的一大特色。发完言之后,第二天一早,大队干部就来通知,叫我把昨晚的发言写成批判稿交到大队去。我用了早饭时间的一个小时,把稿写出来,交到了大队部。当天,这份激情流畅的批判稿就上了大队部的墙报。我为此意气风发了好几天。

另一次是前两年有一次从淮北乡下回家,乘一趟慢车往合肥来。车上人很少,在我附近,只有一个老太太和一对中年夫妻。起程安然。快到武店时,车厢里上来五六个从十一二岁到十八九岁不等的男孩。他们大些的围坐在一起甩扑克,小些的则哼着歌,脱了鞋,在座位上跑着玩。车到武店,打住。那对中年夫妻突然互相埋怨:包哪包哪?你看着的,你拿着的。大伙掉头看去,那一窝孩子,已经下了车,已经离了站,正唱着歌,往站外的田野里呼啸而去。谁也不会下车撵的,大伙眼睁睁看着他们离去。

不一会儿,事件引来了一位乘警。乘警看起来很年轻,态度也谦让,跟一般的警察不怎么一样。他先家常式地每人单位啦、住址啦问了一遍,然后就不见了。我们以为这件事情就此完了呢,没想他又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张纸、一杆笔,坐到我对面,态度诚恳地请我把事情的起末写一遍。这对我是新鲜的,是头一回。我趴在茶几上“唰唰唰唰”地写起来。老实说,这比写小说容易多了,因为这不需要虚构,再说稿子还没写出来,“版面”已经在那儿等着了,叫好的观众(那对夫妻)也已经发自肺腑地准备称谢了……这都能促进人的写作积极性。我使出全身功夫写完见闻,又详细地写明单位、地址、姓名、年月日,交给乘警,他们反复地谢过我,才离去。

为别人的文字,因为不是为自己的,所以就少了许多禁忌。“镜子都是照别人的”,看别人看得更清楚,容易写得激情、流畅、风流。为别人的文字,因为自认为是帮助别人的(有时甚至就是工作),而自己又不损失什么,何乐而不为?人在这方面都有豪侠气概,文挟豪壮,文章自然也就大气顺气,写起来自然也就如虎添翼了──那也确有一种非同一般的快感。但我的两次“为别人”,却不幸都是建立在别人的某种痛苦之上。

我在江淮大地的老家

“我在江淮大地的老家”,这是我一部长篇小说的题目。现拿来做这篇文章的名字,我觉得也是满贴合的。

我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于安徽珠城蚌埠的淮委医院。听上一辈人讲,解放初期,安徽分成几大片,皖北的行政中心就在蚌埠。五十年代中后期,皖北行政片分成宿县、滁县等几个专区,我们全家到了皖东北(淮北)的宿县专区。

对我父母来说,他们这是回到家乡了。因为我父亲的老家在泗洪(泗洪县梅花乡;泗洪县现归江苏),我母亲的老家在泗县(泗县山头镇),泗县及泗洪均为古泗州地。上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的整个宿县地区(包括现已划走的五河县、固镇县、濉溪县等),历史上为著名战场,兵家必争,由陈胜吴广而刘邦、项羽而淮海战役,总有惊世骇俗、撼天动地之举。

而淮委医院呢,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最后一年我又去过。

那次是同合肥《希望》杂志社鲁胜宝、袁汝学等同事,一块去医院的朋友韩津淮家喝酒的。当晚在场的还有刘彬彬、陈东风、许凤慧、邵体萍诸友。

本来我酒量完全不行,那晚却不知为何,但喝无妨,又是主动出击,又是帮我同事带酒,而且飘虽飘矣,却头脑明白,没有一点要出酒的感觉。酒后一路瞎侃,又都是我主动的,找这个说一句,找那个说一句。当时自己知道此为醉态,心里清楚,却就是控制不了,高一脚、低一脚走回宾馆,躺在床上看电视。正好是那年学生风波结束,鲁胜宝说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得,他笑对我说:“许辉,这下没劲了吧。”

第二天去蚌埠火车站回合肥,蚌埠火车站的站台里,大喇叭一直反复不间断地广播昨晚的电视录像,印象极深,亦是至今不忘。

现在的人多少都有些“疯癫”。听一位朋友说,他单位里有个同事,是搞政工的,往常稳重得很,喜怒不形于色,宠辱皆不惊,但近来却大不相同了,换了个人一般,或超常兴奋,或沉默不言,所为何事?据说是买了股票的缘故,大约他的心路历程正在股市的风雨里转弯或升降呢,在股海里沉浮,想把感情完全遮盖住,那还真不容易。这叫“股疯”。

邮市现在不很热了,但这次在庐山开笔会,听朋友说,有一位作家却反其道而行之,乘隙而入,玩签名邮票玩疯了。此公不论大会小会何种场合,一律捧一本邮册,请人签名(只要稍有名气)。如此累积下去,数十年后,价不可估。这还不算签名者中有人突然窜红、有人暴卒等意外增值。这叫“邮疯”。

不知不觉间,我也染上了一样毛病,那就是买报。

同类推荐
  • 大巴山的呼唤——党的好女儿王瑛

    大巴山的呼唤——党的好女儿王瑛

    本书成功地塑造了真正爱民为民,奉献牺牲自己的南江县纪委书记王瑛朴实亲民的形象。王瑛同志生前任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2006年7月被确诊患肺癌晚期,仍坚守工作岗位。2008年11月27日病情恶化,在送往医院救治途中不幸去世,年仅47岁。参加工作27年来,王瑛同志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忠实履行职责,热情服务群众,坚持艰苦奋斗,保持清正廉洁,做出了突出成绩。
  • 萧红精品选

    萧红精品选

    萧红被誉为上世纪“30年代文学洛神”。她是一位极具悲天悯人的忧郁情怀的作家,她作品中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诗性风格,可滑独树一帜。萧红把传统文学中最高雅的部分——诗、“文”(散文)与小说实现了新的对接,使中国现代小说走上散文化的道路,造就了现代文学中最具生命力的内容。
  • 相逢如初见回首是一生

    相逢如初见回首是一生

    追思家乡的亲人挚友、灵山秀水、民俗风情和童年趣事,以唯美的语言寄托浓浓的乡愁,既有对回不去的年少时光的感叹,又有对自然纯朴乡风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小院竹篱,春水秋月,一切还是初时模样。外婆于花荫里闲穿茉莉,外公于厅堂独自饮酒,母亲在菜圃打理她的蔬菜瓜果,父亲则背着药箱,去了邻村问诊。而我,坐于雕花窗下,看檐角那场绵长得没有尽头的春雨。原以为星移物换的岁月,只老去那么一点点沧桑。
  • 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杂剧第二

    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杂剧第二

    元曲又称夹心。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 解放成都

    解放成都

    大西南著名的都市省会——成都,自两千多年前古蜀国开明帝时期建城以来,一直都用这个名称,是中国各大城市自建城到如今仍沿用原名的惟一城市。
热门推荐
  • 农村科学养殖常识——蜂王

    农村科学养殖常识——蜂王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每一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增加一定比例的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这套图书为农家书屋必备书系—农村科学养殖常识篇。
  • 三十六计的提醒

    三十六计的提醒

    本书通过《三十六计》介绍了军事方面的智慧,以及历史、地理、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巴尔扎克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巴尔扎克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系列丛书包括:韩愈、司汤达、歌德、显克微支、陀思妥耶夫斯基、德莱塞、王安石、梁启超、屈原、狄更斯、萧红、泰戈尔、孔子、哈代、朱自清、茨威格、林徽因、李白、莎士比亚、李商隐、白居易、徐志摩、郁达夫、托尔斯泰、高尔基、萧伯纳等大师的名篇名句赏读。
  • 不诉衷情,不诉离殇

    不诉衷情,不诉离殇

    回首朝朝暮暮过,有些人,一旦想起,还是痛!许久以后,方维拉再回想起他,才知道有些人从开始到结束,竟始终是冤家!许久以后顾南风想起方维拉,才明白爱入骨髓是怎样的深重!还好,他们还在……那些她,他,他们的故事……
  • 未来魔修

    未来魔修

    穿过来几十年,萧禅一直觉得人生中最大的败笔不是稀里糊涂的被魔女师傅引诱入了魔道,也不是让一个八岁的小丫头当了他几十年的师姐,而是为什么不早穿几十年?故往的三十年,天地巨变,灵力如潮,古修秘境,隐世圣地纷纷现世,妖兽大劫,灵界入侵,天方世界,仙门降临……强者如云,精彩纷呈,这是中土大陆最为波澜壮阔的时代。而就在萧禅为报师仇,与敌偕亡之际,竟凭借魔女师傅所留遗物‘须弥鼎’让得灵魂不灭,附身在五十年前的一位山村小少年身上……他重生了!斯时,魔女师傅尚是萝莉,性格恶劣的师姐更未出生……
  • 僵尸姻缘

    僵尸姻缘

    世间万物,相生相克,僵尸幽魂为祸人间,高人施法捉拿,然而一个孩子却在此时带着神秘色彩降生了,他的人生本该注定波澜四起,但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孩子成年后,却被一个诡秘的女人手刃于铁锤和菜刀之下……
  • 爱已蔚蓝(爱蓝说系列之二)

    爱已蔚蓝(爱蓝说系列之二)

    [花雨授权]一直戴在手上怎么拔也拔不下来的戒指,竟然,鬼使神差地掉了下来!为什么她却只感到苦涩和心底微微的痛?而据说新任部门经理,也和她“前夫”同一个姓,现实却总是爱捉弄人,这就是上天赐给她的“第二春”吧?!
  • 雾化的甜腻

    雾化的甜腻

    80后的回忆,在没有手机的高中校园,在忙碌的学习中,欧阳述与易墨妍的故事。
  • 守护甜心之爱情之尽

    守护甜心之爱情之尽

    一位转校生,使他们友尽,得知自己真实身份,决定用双手复仇,他们的命运将如何。爱情,她还会有么、、、
  • 我的女友是白富美

    我的女友是白富美

    一代绝世狂修陨落,重生到了一名性格懦弱的大学生身上。拳打校外流氓,脚踢装X二代。与此同时,成熟美丽的邻家姐姐、高不可攀的富豪千金,还有清纯可人的美丽校花、全都纷至沓来。重生后的生活,很好很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