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42600000019

第19章 创新就是“导演+制片”

创新是一种价值观,创新是一种生存状态,创新是一种生命的本能。创新要合乎三样东西,首先要合乎人情,要符合中国本土的文化、习惯,所创新的东西不能太离谱;其次要符合事理,就是一般做事的道理;最后要符合商业逻辑。

——摘自《冯仑如是说》

创新是一家企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冯仑看来,创新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冯仑对创新的认识来源于对创新理论的研究。

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形成于20世纪。哈佛大学的熊彼特教授在1912年第一次把这个概念引进经济领域。他从经济的角度提出了创新,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20世纪50年代,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把创新的概念引入到管理的领域,形成了管理创新。在他看来,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的能力的一种行为。

毫无疑问,中国房地产企业的体制和模式也同样需要创新。冯仑把中国房地产的发展模式归结为“地主+工头”模式、“厂长+资本家”模式和“导演+制片”模式。“地主+工头”模式的房地产商由建筑公司转型而来,从土地、资本运作,到工程建设,再到市场销售,完全都是自己一手包办,国内大多地产商即属此类。“厂长+资本家”模式是产业化的运作加上资本运作,地产商就是一个“住宅工厂”,其产品就是“住人的机器”,与现代中国制造业没有本质的差异。“导演+制片”模式是一种国际化的运作模式,冯仑最想做的就是这种模式。在冯仑看来,这种模式主要挣三笔钱,第一笔钱叫权益金,第二笔钱是劳务成本,第三笔钱是营业额超过固定数值之后的分账。冯仑对房地产的发展模式一直在作系统的研究,他认为“导演+制片”模式就是美国模式的进化。

对于当前的中国企业而言,“创新”是耳熟能详的一个词。不过,大部分号称要“创新”的企业,都是泛泛而谈,离严格意义上的“创新”还有距离。几乎每个企业都在谈创新,但有一个共同点:三句话不离本行,都没有脱离自己的产品。刘军在讲联想的电脑;牛根生在讲牛奶;长安汽车的老板在讲汽车;爱国者的老板讲他的MP3、MP4,其他人也都不例外。这些人普遍强调“自主创新”,别让国外企业的新产品掐断我们的脖子,等等。

但对于当前中国一窝蜂似的“创新”潮,潘石屹在其著作《我用一生去寻找》中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自主创新不可能是每个公司、每个行业在内部自己闭门造车完成的,如果“创新”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创新几乎不可能实现。具有可行性的创新,往往发生在新的领域,尤其是那些跨行业的区域、没人关注的领域。潘石屹认为,对于企业来说,创新必须有更为深厚的基础、更为广阔的内涵:

我想象的企业创新,首先要将视野投放到人类广阔的生活需求中去,还要以人类的精神进步为前提。创新最可怕的敌人是不能从根本上以精神的进步为前提,因为只有精神进步才能发现和创造美好,没有精神进步,创新就变成了一句空话,所谓的创新产品也就是一些外表新奇却没有实际意义的花架子。

不得不承认,潘石屹的论断是相当精辟的。按照这个标准,当代中国企业能够有所创新的并不多。不过,即使按此标准衡量,冯仑的万通,仍然算得上是一家创新型的企业,在房地产企业中算得上是走创新之路的领跑者。

冯仑认为创新是一种价值观、生存状态和一种生命的本能。正是冯仑个人的生命体悟,使他创立了独到的企业模式。万通的创新,主要体现为体制创新,以及模式创新,这对万通的长远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首先,是体制创新。集中体现在万通与泰达集团的合作。万通地产控股母公司万通实业在2003年3月引入国有资本战略投资人泰达集团,使其成为企业的大股东,于是就形成了民营企业让国有企业控股的局面,这也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之后,第一个公开实践的案例。冯仑这样做是基于长远的考虑。他认为目前阶段民营企业的体制具有优越性,正在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在五年、十年以后会怎么样呢?民营企业什么时候能够取得国际主流企业的位置?这种思考让冯仑认识到,民营企业存在着有动力无约束的缺限,这种缺限容易造成民营企业盲目追逐暴利。但是国有企业就没有这种问题,而且恰恰相反,国有企业的问题是约束过度,动力不足,于是就变得懒惰和不思进取。如果把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结合起来又会怎么样呢?那样,这个企业就会既有动力,又有约束,又能够在资源配置上找到一个更广泛的途径。

冯仑特意写了一篇论述民营资本的文章《跨越历史的河流》,在文章中,他对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的合作进行了一番总结:

民营资本从来都是国有资本的附属或补充,因此,最好的自保之道是要么远离国有资本的垄断领域,偏安一隅,做点小买卖,积极行善,修路架桥;要么与国有资本合作或合资,形成混合经济的格局,以自身的专业能力与严格管理在为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同时,使民营企业获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可,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发展环境。

……不仅如此,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强调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可以预见,今后随着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发展,民营资本将以数量多、规模小、就业广、人数多为特征,其生存空间将被局限在与国有资本绝无冲突或者国有资本主动让出的领域。面对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只有始终坚持合作而不竞争、补充而不代替、附属而不僭越的立场,才能进退裕如,持续发展。

冯仑对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之间的关系分析得相当精辟,不仅考虑了中国当前的现实,而且反思了中国的历史;不仅考虑到了经济,也考虑到了政治。最后的结论是“合作而不竞争,补充而不代替,附属而不僭越”。万通选择国有资本泰达做大股东,正是冯仑多方面权衡利弊的结果,而此举恰与冯仑的“傍大款”思路不谋而合。

很多人对万通的选择不理解,对万通与泰达的合作前景不看好,认为冯仑很“傻”,他们认为民营企业不应该让国企控股。事实上,一年半之后,冯仑的选择就被证实是正确的,而且眼光独到。当时,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剧烈的周期性波动,但万通因为与泰达的合作而稳若泰山,更为可喜的是,由于天津滨海新区成为继深圳和浦东之后中国经济改革的第三极,万通从而拥有了更大的发展机会。对此,冯仑在《傻根精神永放光芒》一文中记录道:“我们的傻,其实也是有‘根’的。”

在2008年一次演讲中,冯仑再次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泰达合作是一件正确的事情。在经济学家张维迎看来,中国最大量的资源都由国有企业占据着,但它们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创造出相应的效率。万通与泰达的合作,开创了优秀的民营企业、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与国有资源更有效地发挥作用的新形式。

万通的第二个创新,是模式创新。2003年,万通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形成了“万通新战略”。这宣告万通改变了传统的全能开发商的模式,走上房屋供应商和服务商的道路。在收入来源上,万通地产将改变单纯依赖开发收入的模式,逐渐向开发、经营与服务收入三者并举的模式转变,并最终实现以经营和服务收入为主的模式。

万通这一模式的转变,是受美国纽约商业模式的启发。两百年来,纽约的商业模式不断演变,由最初的工头加地主,变成厂长加资本家,再变成导演加制片的商业模式。这给冯仑很大的启发。他认为,未来中国房地产制度将会与美国接近,所以选择美国模式才是明智的做法。这也正是他转变公司模式的根本原因。

从万通来说,我们是按照纽约的地产公司来发展的,因为北京这个地方很特别,我如果在河南,就完全可以照着厂长、资本家的模式做。但我在北京,完全有机会可以成为像纽约这样的一个地产公司。所以叫美国模式,实际上是着眼于未来。现在北京的GDP大概是8000美金,很快也会超过一万多美金。美国模式的这套在北京慢慢地可以生长,包括定制服务,那是更超前的一个模式。所以用商业模式上的一个变革来应对未来竞争的挑战,是一个地产商必须要想清楚的。你不能老跟香港人学,或者按财经记者给你的指导,说土地储备好,咱就储备好,说今天要把楼价忽悠起来,那就忽悠起来。这个东西是不对的,一定要按照行业规律、用商业模式的变革来应对这个市场经济带来的市场挑战。(《冯仑如是说》)

在选择美国模式之前,万通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把全世界所有房地产企业的商业模式彻底研究了一遍,经过研究,万通发现中国大部分房地产企业采用的都是香港模式,尽管如此,万通仍然选择了美国模式,因为冯仑认为美国模式比香港模式更适用。

一次论坛上,冯仑在发言中明确表示,中国现在整体的金融创新全都参照美国。万通在未来的十年里都将坚定不移地走美国模式的道路。后来,在《万通地产给投资者的回答》一文中,冯仑对美国模式作了解释,并肯定了万通坚持美国模式所取得的成功:

美国模式的潜力凸现。美国模式说简单了,是一个商业不动产的模式,也就是说在高度的分工和专业化的条件下,依托于发达的不动产金融,使商务不动产的持有成本降低,流动速度加快,资本回报率提高,这是美国模式。举个例子,下一步我们在一些城市,可以把拿地、报建、施工这一部分都外包出去,而我们只是从产品规划、招租、财务安排上来介入,把核心能力集中在这儿,最终资本回报率会大大超越按照传统方法做商业不动产的模式。美国模式在万通实践的这几年已潜力凸现,在未来的几年,大家将看到我们用这种模式做出的产品和体现在财务报表上的业绩。

从冯仑的话中可以看出,冯仑对美国模式抱有非常大的信心。这都是万通坚持创新,找到适合自己发展道路的商业模式带来的结果。

同类推荐
  • 引爆员工潜能

    引爆员工潜能

    本书从倾听、赞美、授权、薪酬激励、施压、培训、工作氛围,以及适材适所和执行力等方面,采用理论加事例的叙述方式,详细讲解了企业管理者如何完善激励制度、激发员工潜能的方法和技巧。
  • 做最好的干部

    做最好的干部

    中国人相当复杂,所以在中国做干部,就要面对各种意想不到的复杂情况。在本书中,曾仕强教授从中国人的特点和思维方式出发,逐一剖析在管理过程中,干部如何与上司、平级、下属沟通,如何做人做事,如何修炼自我,最终使自己成为让上司满意的干部,成为公司里的顶梁柱。
  • 鹰王法则:领导者的成功之道

    鹰王法则:领导者的成功之道

    古老的雄鹰在人迹罕至的天空驰骋了数千年,成了人们心中最具王者风范和领袖气质的精神图腾。成功的领导者和鹰一样,他们有崇高的信仰和志向、有强者的态度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他们对自己有着明确的定位,并能够以自己切实的行动去努力实现,他们善于抓住机会,依靠过人的魄力和坚强的意志,成为一个族群里的王者。本书以鹰的习性和特征为出发点,从强悍的金雕到灵巧的雀雕,从蒙古草原雕到安第斯神鹰,有针对性地选取了数十种鹰的样本,从中发掘出信仰、态度、目标、行动、定位、机遇、气节七个层面来诠释成就领导者的七大特质,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领导者需要具备的理念和素质,以期为团队的领导者出谋划策、提供参考。
  • 懂管理不如懂心理

    懂管理不如懂心理

    《懂管理不如懂心理》以管理者经常遇到的问题为出发点,采用慧眼识人、洞悉人性、团队领导、柔性管理等众多方法来解读员工遇到的心理学困境,帮助管理者在工作中更好地了解他人,读懂他人,顺利地开展工作。
  • 我读管理经典

    我读管理经典

    与企业界的朋友们在一起讨论管理的问题,常常感受到一些认知的困难,这些困难使我不得不检讨和重新审视:是不是对于规律性的认识不足够?是不是没有把握最基本的内涵?是不是没有了“初心”而忘了“为什么出发”?回答这些问题的一个途径,在我看来是回归经典著作,通过对核心概念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去寻找发展中规律性的认识,来生成我们的心智与能力。
热门推荐
  • 透视乡村小神医

    透视乡村小神医

    山村少年意外获得超级系统,一个只想种种田,泡个村花当老婆的小村医,从此踏上了传奇之路。他拥有无数个身份,神医,神农,超级科学家。无数的商人开始巴结他,无数的美女开始追求他。美女总裁,美女杀手,美女警察,美女校花,各式各样的美女前赴后继的冲向他的村子······
  • 混至苍穹

    混至苍穹

    前世的懦弱让他走上了毁灭的命运!上天给了他一次重来的机会,只是丢错了地方,他来到了一个神秘的大陆。在这里他是仍就懦弱还是奋发图强?让我们追随他的脚步,一步步混至苍穹!
  • 跟大师学知识-君后中国正少年——梁启超

    跟大师学知识-君后中国正少年——梁启超

    本书主要介绍了梁启超先生的生平,记录了他在各个时期的随感、讲演、传记、诗词等文章,同时着重介绍了梁启超先生在清朝末期、民国初期所提出的济世救国的思想,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 左手触碰你右手的温柔

    左手触碰你右手的温柔

    在流去的时间,我用泪水祭奠。白天的时间随着天气变冷慢慢地缩短了,身居美国的你是否安好?你那边是春天吧?是不是和哪个金发女郎过着相濡以沫的生活呢?你看,街角那家咖啡屋,路牌已褪了颜色。那所学校,带着那些年的记忆拆迁了,取而代之的是寂静无声的图书馆了。这座城市,我们在此分别,又重逢。你待我如陌生人,我却一直把你埋藏于心。窗上的那三个字母缩写,CYM,依然是我的心事,十二年了,你有思念过我吗?其实,我还在等你...
  • 莱茵贵族学院

    莱茵贵族学院

    女主因为爸爸妈妈的逼迫,来到了莱茵贵族学院,她们认识了六位校草。其中三位一直纠缠着女主,而另三个只是前三位的护法而已,他们只是奉命来保护他们而已。但是在冥冥之中,女主喜欢上了那三个护法,那三个护法也喜欢女主,但是他们也喜欢女主。所以他们的爱被很多人阻挠。他们能不能化险为夷了,那就让我们进入这本书看看吧!【那个!可能有点乱,其实不用看简介的,这个简介只是废话而已】
  • 清梦断魂

    清梦断魂

    她本以为,自己养在深闺无人识。不想君王念旧恩,顾惜恩情怜,几次传召入深宫,赏赐千百番。她原以为自己要的,不过是一世繁华,锦年安好。不曾想,是非曲折,一切自有定数。
  • 爱是怎么了

    爱是怎么了

    人群潮涌,我们与陌生人擦肩而过,一直寻找那个能厮守一生的伴侣。当我们遇到了,在一起了。突然发现,TA真是我要找的人吗?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爱是怎么了。
  • 原来李鸿章

    原来李鸿章

    在今天这样一个飞速前进的时代里更是如此,更多的人希望能了解我们的过去,借以关注我们的未来。历史大讲堂”系列的宗旨便在于此——将过去以简约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将历史纳入读者的理性思考和人文观照之中。由此,历史便不再仅仅意味着过去,它更将使我们注意到将来。建海军,造炮舰,开矿山,通火车,派遣留学生……暗沉沉的大清帝国涌进来的每一缕新鲜空气都与李鸿章这个名字紧紧相连;《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悲伤、沉痛、屈辱的记忆也同李鸿章这个名字紧紧相连。
  • 兽与武

    兽与武

    被拯救的孩子,被遗忘的时间,变强,变得更强,活着,就是要变强。
  • 和氏璧:生死追踪中国第一古董

    和氏璧:生死追踪中国第一古董

    《和氏璧——生死追踪中国第一古董》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于网络的一次不经意的贴图,并由此揭开了中国第一古董和氏璧的狂涛巨浪。被卷入这场风波的,有查找其父亲死因的老刑警、无不用其极的女记者、引经据典的民间家谱学家、教授模样的玉器商人、游刃有余的私人调查员以及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中学数学教师等等,小说对这些众多人物均予以深刻的心理刻画,并以此推动情节发展,形成令人纠结的一个个悬念,出现始料未及的一个个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