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46100000010

第10章 改革的共识(上)(1)

.

不忘记改革,但必须直面改革;不抛弃改革,但必须改革改革。30多年的改革带给中国的活力不能湮灭,但需要规范;30多年的改革留给中国的财富不能流失,但需要共享。

. 30多年来,中国社会似乎一切都在改变,唯一不变的就是改革本身。其实,改革在改变社会的同时也必须改变自己。

. 摸着石头过河固然简单,但当水深到再也摸不着石头的时候,理论构建就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了。有了科学发展观,怎能没有科学改革观?

. 对于政治体制改革来说,自觉的决心与态度固然重要,客观的“不得不”更加现实和有意义。

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改革是一个神话。亲力亲为的改革推动者们对它情有独钟,社会大众也对其给予了满怀的期望与热忱的支持。

但在近来一段不算短的时间里,改革面临的尴尬多多。改革者们“深化改革”的誓言凿凿背后是改革内容的越来越模糊,社会大众“改革停下来,我们要下车”的呼声却益发清晰。

难道中国社会与社会大众竟然如此的健忘,完全忘却了改革之于中国社会的巨大绩效?回答可能恰恰相反。

正所谓“爱之愈切,苛之愈刻。”

对改革反思乃至出言不逊的大众对改革的感情、对改革的信仰并不见得比那些不容说改革一点不好的人士浅或者淡漠,反而可能更加真挚、更加坚定。

抱有同样的目的,却表现为不同乃至对立的行为。这一悖论充分说明中国改革到了需要凝聚共识的时候了。

一、改变社会的同时改变自己

30多年来,中国社会似乎一切都在改变,唯一不变的就是改革本身。其实,改革在改变社会的同时也必须改变自己。

(一)不忘记改革,但必须直面改革

我们都在追求好的改革,这实在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

其实改革只有适宜的改革,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状况,适应了当时的社会诉求,也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对代价的认可与容忍。这样的改革在当时的社会就会理所当然被认为是好的改革。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不论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乃至到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登场,其改革理念的着眼点就是承认并鼓励社会成员追求利益,并把这作为改革的动力。这一选择是明智的,也是有效的。

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所有进步及其成果都是对它最好的辩护与论证。远超世界平均水平三倍之多的年均9.8%经济增长率,在世界舞台上位居第二的经济总量,将近全球外汇储备一半的2万多亿美元,更不用说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摆脱贫困,跨越温饱,实现小康的这一事实。

但以利益为导向的改革,其理念绝非完美,其结果甚至难说正义。

社会中的成员总是处于不同的社会区位,这是客观事实。但社会成员不同的起点、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地位必然导致追求利益过程中绩效的不同。邓小平当年特别强调先富起来是要以“劳动和合法经营”。中国社会这些年改革过程中不是没有靠“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的个案,但通过其他方式和途径致富的恐怕不少。

比如,通过权力获取利益就成为了一种最为通行的方式。

在制度尚不完善的中国社会,权力是追求利益最有效也最强大的手段。于是,握有权力者运用权力获得利益,没有权力者通过接近权力、依附权力、结盟权力从而也获得权力辐射的收益。中国社会改革中出现的民营经济无疑是市场经济中最有活力、也是最体现市场经济本性的群体,可是“红顶商人”,“不找市场找市长”的权力寻租行为把他们的这种进步意义完全淹没了。固然他们是可能获得了财富的积累,但失去的恐怕更多,无论是对他们还是对中国社会的改革。

改革初衷是通过激发活力做大蛋糕以使得大家可以多分一点。这种想法不仅当初看一点错也没有,现在来看也很理性甚至很科学。但问题是后来,一些群体发现,无需去费心尽力做大什么,只要掌握了分配的权力,在原有的蛋糕上多切一大块,同样很大、甚至更大。于是,当追求利益的行为恶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一些群体对另一些群体利益的侵占,出现一系列悖谬的现象:快速的城市化,出现了“失地农民”,是农民但已经没有了土地;快速的城市建设,造就了“农民工”,干的已经是工人的活,但身份依然是农民;快速的旧城改造,被拆迁户越来越走向城市的边缘,补偿款在原居住地买不到一半的面积。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改革过于强调对“利益的追求”,而忽视了对“权利的保障”。我们不反对一个群体去追求自己利益,但该行为不能以损害其他群体的权利为边界,尤其是不能以其他群体的权利为自己的利益渊源。越过这一边界就是不合法,就是不应该,就没有了正义。

这种问题之所以在改革初期不严重,一方面是问题的积累有一个过程;另一方面,社会进步导致权利意识的凸现也是不争的事实。30多年来的改革,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大众已经知道自己的权利是什么,已经开始用自己的行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技术的进步也为这种权利维护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可是,改革的制度安排没有跟得上,或者说改革的深层理念没有及时跟进,没有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行动去保障这些权利。于是出现了社会的冲突。日渐增多的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对抗事件乃至非理性暴力事件等都是这种社会冲突的不同程度体现。

我们有些同志出于对改革的热爱,为改革辩护,把这些问题称之为是“伴随改革出现的,由于改革不完善、不深化导致的现象”。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当我们把巨大发展成就记在改革功劳簿上的时候,同样也要把代价与成本记录在案。无论巨大的成绩也好,还是触目的代价也罢,都是这样一种改革选择的逻辑必然。

可是,30多年来的改革选择虽非完美,却是必然。没有对利益的大胆乃至赤裸裸的追逐,就不可能打破当年的死气沉沉,不可能激发出社会大众内在那种已经被压抑太久而不自知的发展欲望。在当时的背景下,不可能坐而论道,去设计什么有百利无一弊的蓝图。很多人把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看做是无奈之举,我更愿意当作是共产党人的无私与无畏。更何况不同时代对于成本与代价的理解不同,我们今天开始不能接受乃至完全不能接受的代价在当时的中国可以忽略不计甚至是理所当然。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直至今天,依然不能忘记改革,更不能去否定改革。

(二)不抛弃改革,但必须改革改革

2010年的中国改革不忘记过去,但也不能再重复昨日的故事。30多年的改革带给中国的活力不能湮灭,但需要规范;30多年的改革留给中国的财富不能流失,但需要共享。

怎么办?深化改革也好,改革转型也罢,还是改革。说法可以不同,指向其实就是一个,2010年以后的改革必须适应社会的转型进行相应的转型,从鼓励利益追求转向注重权利保障,在保障权利的前提下重新激发改革动力。

权利保障,首先要承认权利。社会公民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必须承认,宪法与法律赋予社会公民的权利更是必须认可。我们不能动辄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名义去取代、压制社会群体应该有的合法利益和基本利益,尤其是不能为了某一群体、某一范围的利益以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名义去取代、压制别的社会群体应该有的合法利益和基本利益。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捍卫“要改革”“要发展”的权利,也要允许一些群体拥有“不改革”“不发展”的权利。究竟“要改革”“要发展”好,还是“不改革”“不发展”好,不要上纲上线,要允许讨论,允许观望。事实上在信息化时代想堵住人的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们不妨大大方方地让大家去争辩。这样的讨论还可以让“假改革”“伪改革”现形,从而让真正的改革赢得认同,赢得实践。

权利保障,还要能协调权利。抽象谈权利是容易的,但要在实践中切实落实权利却不是容易的。姑且不用说此前一些用强力去压制权利的问题,一些强势群体把自己的欲望、贪婪包装成所谓权利的问题。就是同样都是合理合法的不同权利之间,甚至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同一权利的实现方式上,也有一个相互冲突的问题。该保障什么样的权利,该更多倾向哪一个群体的权利,不能靠想当然,更不能无所作为,必须在更高的公共权利的层面上对不同权利作出协调,求得和谐。因为一些在社会上有力量、有技巧的群体的权利并不一定就是符合整个社会更高公共权利的,但他们往往会比社会上最大多数群体更会争取和更能争取权利。

权利保障,更要去扩展权利。权利是一个历史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公众的权利清单也在不断扩展。换句话说,社会越进步公民权利的内容越丰富。改革必须要能在捍卫社会公民既有权利的同时又不断给社会公民拓展新的权利并捍卫之,而不能反过来,以改革的名义去消减权利、漠视权利。

当这样一种改革的理念成为改革选择时,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都将出现一种崭新的气象:

经济改革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不会再仅仅停留于一些形式的细枝末节制度设计,而会把重点放在夯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比如培育平等的市场主体,保障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经济政策不再仅仅盯在保增长上,还要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转变方式上下功夫;经济发展也不再只是为发展而发展,而是以人为本,为人民发展,更加注重民生实际。

政府改革转型。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不断破题,政府不再是“经济建设型”的政府,再不需要也不鼓励甚至都不允许政府自己赤膊上阵搞经济,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微观层面的经济发展就让市场主体去做吧。政府在适当调节和必要监管之外,把更多精力放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方面。比如,改革就业管理体制,扩大就业;改革分配体制,提高劳动收入占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改革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制,提高生活质量与水平;改革自身建设,增强行政执行力与行政效率等等。所有这些改革都将逐渐深化。

某种程度上的政治体制改革转型。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有着很密切的相关性。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转型与深化,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势必跟进甚至前行。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大目标下,政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操作定位,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实现形式,宪法与法律权威的真正彰显,基层民主自治的拓展与纵深等等方面,都将有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进展。

(三)改革转型的可能及实现

对2010年以后中国改革的这种展望会不会是一厢情愿?会不会只是一种理论的乌托邦?

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有三大因素支撑着这一判断:

第一,改革的自觉。在实践中没有好的改革,但并不等于没有对好的、更好的改革的向往与追求。我们决不要去低估中国改革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对改革的真诚、对信仰的坚定和对中国社会的感情,我们更不要去低估中国社会大众对更好生活、更和谐社会、更科学发展的期待。所有这些加上中国社会对30多年来改革的清醒认识与反思,完全有可能形成新的改革共识,做出新的改革选择。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大家都想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件事情的可能性就出现了。

第二,社会的压力。一种行为模式不会主动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当这种行为模式已经不再管用,不再好用,甚至都不再能用的时候,就是想不退出也是不可能的。当越来越多地被拆迁者甚至不惜以身抵命的时候,这样的城市化还能进行下去吗?当越来越多的开胸验肺举动出现的时候,这样的劳资关系还能持续吗?当越来越多的宝马车成为不道德乃至罪恶符号的时候,这样的财富积累还能存续吗?有的同志担心,一些在既有改革过程中获得超额利益的群体不会甘心放弃既有的改革模式。这是事实。但这些群体固然不甘心,可更不糊涂。两害相权取其轻,一面是超额利益但雷区重重,一面是平均利益但可保平安持续,何去何从用不着我们多嘴他们就会做出正确选择。所以,当既有的改革选择面对社会越来越强大的压力力不从心与引火烧身的时候,新的改革选择出现的基础就奠定了。

第三,危机的催化。我们很多同志害怕危机,不愿意面对危机。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危机可以暴露矛盾,减低一些社会群体的不合理欲望,迫使以新的改革选择来解决问题。回顾历史,中国社会很多的进步是靠一些危机性事件推进的。2003年的“非典”危机开启了中国政治运行公开透明的序幕,孙志刚事件又促使废止了延续数十年的收容管理条例。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同样让我们意识到不仅既有的经济运行模式存在问题,既有的微观层面的体制框架乃至更广、更深层面上的制度安排都需要创新与突破。如果把握得当,这场金融危机完全可能成为中国改革转型的催化剂。

最后需要讲的是,改革从“追求利益”到“权利保障”的转型,并不意味着否认利益在社会发展中的根本性作用。其实权利保障是追求利益在更高层面的实现,或者说“权利”就是一种利益,只不过这种利益内涵更为丰富、更为全面。

这也就是为什么,尽管中国社会的改革在转型,但中国社会的改革依然是一脉相承。

二、凝聚共识构建科学改革观

中国的改革没有系统成型的理论建构,并不是什么不好意思的事情。因为当时中国社会状况不容我们坐而论道,设计好了蓝图再去施工。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倒认为这正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顺应历史潮流,反映人民呼声,大公无私、勇往直前的品格。

可是如果从1978年算起,当代中国的改革已经进行30多年了。

30多年的改革,我们有为之骄傲的巨大成就,无论是在经济还是社会政治层面,中国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0多年的改革,我们也有需要引起警觉的问题,挑战丛生,矛盾凸现,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深水区。

当水深到再也摸不着石头的时候,理论构建就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了。

这就要准确认识当代中国改革发展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深刻把握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规律,坚持科学改革,确立科学改革观。

科学的改革观应该包含什么样的内涵,回答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但以下几个方面是不容忽略的,这些问题也是不能回避的。

(一)改革的价值指向要科学,改革必须为人民改革

同类推荐
  • 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作业集

    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作业集

    为加深广大学员对《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课程的理解及复习,我们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采取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及计算题等多种题型,共计116道题,基本覆盖本门课程中混凝土单层厂房、混凝土框架结构及砌体结构的相关内容。此外,按课程考题结构编写了两套模拟考试题。书后附有参考答案。
  • 语文知识小丛书:词与短语

    语文知识小丛书:词与短语

    我们说话是一句一句地说,为的是一句话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而一句话又常常是由几个小单位组成的,每一个小单位能表达一个简单的意思。这样的小单位便称作“词”。
  • 大山作证

    大山作证

    本书为长篇报告文学,全书由一个个有机的真实的故事组成,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也许并不是宏大壮丽却绝对动人心魄的历史画卷,再现了扶贫干部为广大群众移民搬迁、建设安置点呕心沥血、大公无私的精神。也描绘醋移民户为了脱贫致富克服种种困难,离开故里的巨大开创精神。
  • 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

    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中、美、英、德、法、俄、日等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轨迹,指明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历史使命,明确了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提出当代新闻传播教育应弘扬人文主义精神,以高等教育为主体,以复式专才教育为途径,以社会责任为专业理念,以国际化为发展目标,以高素质的师资和雄厚的资金投入为保障。本书的读者对象是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新闻传播从业者、新闻传播史论的研究者和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学生。
  • 构建和谐社会引论

    构建和谐社会引论

    20世纪以来,人类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球经济总量呈几何基数地增长,由本世纪初的不到1.5万亿美元,增长到现在的39.2万亿美元。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也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发达国家的富人每天的消费超过了500美元。科学技术把人类带到了信息化时代,互联网遍布世界,把我们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热门推荐
  • 超凡气运

    超凡气运

    陈力,意外得到幸运石,从此以后,运气超凡。随便买张彩票,中了五百万。随便买块地,市里要开发,大。随便开个公司,居然成为世界五百强。对手:“陈力运气太好了。”陈力:“你咬我啊!”女神:“听说和你那个能增加运气?”陈力邪恶一笑:“要不试试?”
  • 渔色天香

    渔色天香

    当屁民遭遇外星高科技探险船。捕鱼、沉船宝藏、深海采矿、商业扩张,当沉睡的超级科技遭遇能量,其迸发出来的火花,可以改变一个人,可以改变一个地区经济,可以提升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也可以改变世界的格局。一个欠银行贷款的小屁民,却悄悄的用科技兴国、用能源改变了世界经济繁荣圈。
  • 邪王独宠,庶女为后

    邪王独宠,庶女为后

    当执掌现代财团的商界神话变成贺兰侯府懦弱无能的庶出之女,没娘疼,没爹爱,庶母恶毒刻薄,渣姐处处针对欺压,可她已然不是那个懦弱胆小备受欺的贺兰冷月。一召圣旨赐婚于邪王,为了逃嫁她谋划设计于渣姐半路替嫁却不知一切尽都在他掌控之中。当封夙王朝邪魅冷峻的邪王变成妻奴,当她被人要挟于他时,他为救她屈膝下跪只为不要伤害于她。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被人陷害致死,而世上竟无人知晓,他的死不过是一场阴谋的开始!布一场假死之局,退居身外,计吞山河,明与暗的争斗,棋盘之上,谁是赢家?当商界神话遇上冷峻邪王,当夫妻联手坐拥天下,当邪王独宠,庶女为后……【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绝品兵痞

    绝品兵痞

    老兵油子退役,本想做个平凡人,怎想到一个深夜醉酒敲错了门的美女,却让老兵油子的生活变得惊心动魄,惹来众多美女投怀送抱。
  • 杀手豪恋

    杀手豪恋

    云允浩是一个冷血无情的杀手,代号噬神,一直和阎王和作,阎王出信息,云允浩去杀,杀完后钱阎王三,云允浩七……
  • 2050,上海沉没

    2050,上海沉没

    全球当前最关心的科学报告:全球40个三角洲处于下沉危机,我国三大三角洲列最危险级别。大坝重伤尼罗河三角洲,埃及正择地重建;超采地下水,2200万人的巨型城市墨西哥城沉没难以回天;上海最值钱的金融中心每十年沉降一个台阶。
  • 迷失战争

    迷失战争

    飞鹰军事社区的一次军友聚会,却让几个骨干会员莫名其妙地穿越到了一个神的游戏世界中。在这个游戏中,他们只不过是几个毫不起眼的数据而已,而他们,却被强迫在这场游戏中浴血奋战,直到完成神的任务回到现实社会为止。从此之后,几个人不断穿梭在各个场景中,《珍珠港》、《兄弟连》、《拯救大兵瑞恩》……一个个血与火的世界正在等着他们,一场场生死攸关的战斗正在进行当中!没有奖励点数,没有支线剧情,更没有千奇百怪的高科技装备。这里有的不是吓死人不偿命的无限恐怖,这里有的只是充满枪林弹雨的迷失战争!喜欢本书的朋友可以加群:41476400。
  • 生命信息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管理的人本哲学思考

    生命信息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管理的人本哲学思考

    本书包括信息世界的哲学解析、灵魂信息论、人的自需属性、人的共生属性、人性的基本矛盾、科学的长生不老等共七章内容。
  • 重生之萌妻从天降

    重生之萌妻从天降

    自从洛伊从天而降掉入了某腹黑的怀里,轩辕王朝就彻底变了天“墨墨,我要吃天下楼的烤鸡”“来人把天下楼买下来”“我要那顶凤冠”“来人,去告诉皇上,皇位我要了”“我不要生小孩”“这可由不得你”
  • 再世修魂

    再世修魂

    世界上最大的反派组织在成功夺取了联合国武学机密文件后,实验用高科技将最强武学技巧强行灌输到一些战士脑内企图制造最强武化人,不甘寂寞的姬无为主动请命灌输,但是在最后关头遭遇事故,倒霉的姬无为幸运的穿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