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40900000013

第13章 安民、抚民(1)

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人口大量死伤和逃亡,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南北朝末期,北周相对统一了北方,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南方相对稳定,北方大量迁移和逃亡到南方的贵族、贫民,给南方经济注入了新活力,南方的开发和发展有了突破性进展。

隋文帝在南北经济都比较平稳、战争相对减少的情况下,和平地取得政权,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了隋王朝,加上隋文帝励精图治,注意节俭,反对奢靡,很快就集聚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史称“开皇之治”。

“开皇之治”的重要标志就是国家富裕,国力强盛,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是汉代以来再一次出现的太平盛世。

在开皇24年中,较大的战争只有两次:一次统一江南的战争,这次战争几乎没有遇到抵抗,就一举统一了江南;一次是隋文帝远征高丽,无功而返。此外小的战争对国家影响不大。“开皇之治”的重要特点是战争较少,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人民有很高的生产积极性;最好的标志是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人口增加到四千多万,劳动力的增加,更进一步促进了生产。

“开皇之治”的秘密是让人民得以安静,让他们专心致志地从事生产。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农业,粮食就是财富,当仓库里堆满粮食的时候,隋王朝各方面的发展就有了经济基础。

然而,隋炀帝打破了隋朝的安静局面,使老百姓疲于奔命,战争频繁,徭役不断,开皇时期积累起来的大量财富很快消耗殆尽,国家和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人口大量的死亡和逃亡。隋末动乱造成了州县萧条的景象:“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率土之众,百不存一。干戈未静,桑农咸废,凋弊之后,饥寒重切”。虽经过唐朝初期的治理,但社会经济凋敝还很严重,“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崔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人民生活在“危困”之中,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们渴望有休养生息的机会。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所以在唐朝建立之初,本应实行安民治国之策。可是无奈于当时群雄纷争,全国尚未统一,因此在高祖武德年间,唐朝的统治者们往往把目光致力于“削平区宇。”根本无暇将精力放在治理国家上面。

如果说李渊、李世民父子晋阳起兵建立大唐帝国之后,他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限于“削平区宇”。那么在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所面临的问题就是怎么使一个国家稳定团结,使之走得更为长远的问题了。

唐太宗登基后,唐王朝面临的是满目疮痍、民不聊生、人口大减的局面。

唐太宗治理天下的根本方针是休养生息、抚民以静。正如唐太宗所说:“为国者要在安静,”又说:“国家未安,百姓未抚,且当静以抚之。”

唐太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实施这一方针,他提出了“安人理国”的四项措施,即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看来唐太宗抚民以静的中心内容是要在“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的指导思想下,让百姓务农事本,发展社会生产,并以此作为安定和治理国家的基础。

我们从唐太宗的许多言论中,就可以体会到他的这种深远智慧,如他曾对近臣说:“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唐太宗爱惜民力,能够虚心接受大臣劝谏,停止一些不利于百姓的工程。在以农为本的封建社会,作为一国之君能认识到这一点并能够付诸实施,实在是难得。

唐太宗不仅重视抚民以静,发展社会生产方面具有深邃的智慧和谋略,而且在其他方面,也显示出其独特的政治远见。

唐太宗即位之初,接受魏征的建议,推行“偃武修文”的政策,大力发展学校教育,为封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而在此之前,隋炀帝也同样大举兴办过教育事业,可是各级学校“徒有名录,空度岁时”,均未能培养出“德为代范,才任国用”的人才,于是下令裁撤学校,使好不容易有了一定发展的学校教育又遭到严重打击和人为破坏。相对于隋炀帝而言,唐太宗“偃武修文”政策的贯彻无疑是成功的。唐太宗不仅坚持发展学校教育,而且注意改革学校教育体制,最终使得天下儒士抱典负籍,云集京师,形成一时盛况。

在发展教育的同时,唐太宗又令大臣制礼作乐,并以之辅佐刑法,使唐代法律体系表现出与过去各朝代明显的不同。可以说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唐太宗的运筹帷幄、深谋远虑是分不开的。

唐太宗李世民遇大事不惊慌鲁莽,更不轻下决断,总是把眼光放得很长远,因此才能成就贞观盛世的丰功伟绩。用唐太宗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行事若非深知灼见,不可草率举行”。这正是唐太宗成功的秘诀之一。

以抚民、安民为主的国策是根据唐初的形势而制定的,其主要的内容是安抚百姓和重视农业。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十月,唐太宗即位才两个月,就主持了“自古理政德失”的辩论。

唐太宗说:“大乱之后,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天下大治。”

魏征说:“不然,人在困难危急之时,担忧的是死亡,希望天下大治就容易教化。乱后易教,如饥人易食。”

太宗说:“贤明的人治理国家也要上百年,才能使凶暴者改恶从善,废除刑杀。现在大乱刚刚结束,就想达到天下大治,我不敢有此奢望。”

魏征说:“那是平常的人,不包括英明君主。英明君主施行教化,上下同心,人民积极响应,一年就可以办到,三年成功,就算太晚了。”

太宗很赞成魏征的说法。

封德彝说:“夏、商、周三代以后,人越来越坏,秦朝使用刑法,汉杂霸道,他们要想民风醇正而不能。现在皇上如听魏征的话,国家恐怕就要败乱了。”

魏征针锋相对,说:“五帝三王,并没有更换人民,实行无为而治成就了王业,实行仁义道德成就了帝业。在于当时国君的治理和教化。黄帝与蚩尤打了七十多仗,乱到极点,胜利后,马上就是太平盛世。九黎乱德,颛项征之,既克之后,不失其理。桀为乱虐,商汤放之,在汤之时,即现太平。纣为无道,武王伐之,成王之时,亦致太平。如果说人越来越坏,到现在都变成了鬼魅了?怎么还可以施教化呢?”

封德彝无言以对。

抚民以静,是天下大治的先决条件。汉初文景时代的“无为而治”就是让人民休养生息,才出现了“文景之治”。武德年间忙于统一战争尚不能让人民休息。武德九年八月,突厥可汗兵临渭水,唐太宗以政治家和军事家气度,和颉利可汗立渭桥之盟。当时如果要打,突厥不一定得到什么好处。

唐太宗认为:“我刚即位,治理国家需要安静。国家未安,百姓未富,应该让他们安静,使之富起来。”不进行对外战争,以减少兵役的负担。

武德九年十一月,唐太宗与群臣讨论“止盗”,有人主张重刑。

太宗嘲笑道:“老百姓之所以为盗,是由于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其身,所以不顾廉耻。我要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自然不为盗,用不着重刑。”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如损百姓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理而下乱者。我常想,伤身的不在外物,都是由嗜欲造成的祸患,若沉溺于佳肴美味,歌舞美女,想得到的越多,损失就越大,既妨碍国家,又侵扰百姓。”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太宗对大臣们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要使不失时,只有国君简易宁静才行。如兵戈屡动,土木不息,想要不夺农时是不可能的。”

王珪说:“秦皇、汉武,外则穷兵黩武,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尽,祸难遂兴,他们不是不想天下安定,而是失掉了安定天下的政策。隋朝的教训,应引以为戒,这是陛下亲身经历,知道怎样去改变它。但是开始容易,要坚持就难了,但愿陛下慎终如始,方尽其美。”

太宗说:“对,国家安宁与否,取决于国君,国君无为则人民乐,国君多欲则人民苦,我要抑情损欲,克己自励。”

到了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太宗对大臣们说:“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还嫌不足,征求不止,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忍受,所以就灭亡了。这些都是我亲眼看见的,所以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枝叶茂盛,君能清静,老百姓怎么不得安乐呢?”

唐太宗就是这样,把安抚百姓作为大治天下的先决条件,常抓不懈,念念不忘。

同类推荐
  • 拜伦——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拜伦——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图说世界名人:拜伦(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介绍了,乔治·戈登·拜伦,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
  •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的故事(之四)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的故事(之四)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丛书中收录的人物,都是在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和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立下了丰功伟绩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的中出类拔萃者。
  • 天聪崇德——皇太极

    天聪崇德——皇太极

    《天聪崇德(皇太极)》由姜正成编著。《天聪崇德(皇太极)》简介:清太宗皇太极是清朝的开国皇帝。满洲酋长努尔哈赤的第八子。二十二岁登后金汗,在位十七年,他完善后金的政治制度,为清王朝的统治政权的确立打下了基础。改国号为清后,尊其父努尔哈赤为太祖。在位十六年。庙号太宗。皇太极博览群史,气度恢弘,军事上有勇有谋,政治上极富开拓精神,既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又十分向往汉族文化,兴利除弊,优礼汉官,不幸的是,他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 名人传奇故事丛书-戴高乐

    名人传奇故事丛书-戴高乐

    本书以戴高乐将军奇峰迭起的一生传奇为主轴,通过对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种种亲身经历的逼真摹写,全景式再现,并充分塑造了戴高乐将军坚忍不拔、锋芒毕露的“军人政治家”形象。
  • 梁漱溟人生智慧书

    梁漱溟人生智慧书

    梁漱溟先生提出了自己的志愿:愿终身为民族社会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在确立了这个志向之后,他的生命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不断地为家国民族而四方奔走,风雨无阻,毫不游移。一条清晰的人生轨迹呈现在后人面前。
热门推荐
  • 小镇里的年轻人

    小镇里的年轻人

    在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之后,我终于确信,无论贫穷与富有,都是上帝给予的恩赐。
  • 凡人修心

    凡人修心

    何为苍天,孰可破灭苍穹?何谓我心,谁能明悟本心?又有谁能真正“自观自在,守本真心”?少年历经无妄灾劫,几欲迷失。终究——打破重重迷障,撕开这天地,得一片清明。
  • 《我是城管》评谭

    《我是城管》评谭

    本书字里行间也充满了现实批判性,对城市管理的忧思以及清醒、理性并且富有建设性的构想,因问题成堆而感到的焦虑,因有时陷于几无能为力而感到的孤独与愤懑,还有对于乏“城市意识”可言的形形色色之人的失望。
  • 天上掉下个美娇娘

    天上掉下个美娇娘

    活泼可爱的现代女生,穿越时空来到清朝,邂逅了“四优公子”中温文尔雅的纳兰亦,展开一段浪漫情缘的同时,认识了可爱的纳兰灵,高雅的大学士夫人、儒雅的大学士等一群可爱又好奇的古代男女,也遭遇了心思邪恶的欧阳平,满脑诡计的洛离安,经历了离别与相逢……
  • 新课标英语学习资源库-母亲的故事

    新课标英语学习资源库-母亲的故事

    课标是常新的,经典却是永恒的,走进经典的选择,学习兴趣的提高离你只有一步之遥。本套丛书包括奥林匹斯山众神、白雪公主、百万英镑、包打听、财神与爱神、打火匣、带家具出租的房子、公主与美洲狮、好孩子的故事、荷马墓上的一朵玫瑰、黄缘奇遇、灰姑娘、井边的牧鹅女、警察与赞美诗、两个勇敢的伊洛特人、母亲的故事、牧羊女和扫烟囱的人、女巫的面包、青蛙王子、三万元遗产、沙丘的故事、忒修斯历险记、特洛伊战争、天国花园、小爱达的花、小红帽、幸福的家庭、雪人、一本不说话的书、勇敢的小裁缝。
  • 嫡女归来之公主有毒

    嫡女归来之公主有毒

    已经死去多年的洛瑶长公主惊奇的发现她又重生了,重生成了镇国昭阳长公主这一世她变成了一个小婴儿,变成婴儿的镇国昭阳长公主殿下在心里默默想到:“阿贤,等我来找你。”这是一个傲娇公主携手一个腹黑驸马联手虐渣的故事。三生三世,芊雅与江贤的第二世!
  • 罗马死亡女神

    罗马死亡女神

    周奈姬在节假日和闺蜜一起用抽奖得来的旅游卷去了一趟名胜古迹——古罗马角斗场。却不料,在参观的过程中,不慎从高处跌落下来,本以为就这样结束的生命,竟然又奇迹般的开始逆转起来……她穿越了,在这里,为了生存,你必须拿出全部的精力去战斗。却不料赌上了朋友的性命,她发誓要让所有让她和她朋友乌力朴受伤的人得到应有的惩罚,于是,奈姬开始了一场复仇计划,本以为自己的计划天衣无缝,却不知天下没有天衣无缝的计划,而她自己正一步步掉入另一个人的陷阱中……在这样一个到处充满危险的时代,她开始了梦一般的奇遇,当命运的面具被拆穿,究竟是幸福还是丑陋?她该怎样抉择?
  • 血旗袍

    血旗袍

    一幢古老诡异的西式洋房,一段玄乎其玄的诅咒传说,一场骇人听闻的离奇凶案,一首摄人心魄的恐怖歌谣,一袭染血的华美旗袍,一段被尘封的陈年往事。她的一生都在爱与恨间纠缠,她说,在这世界上我唯一不会伤害的只有你……
  • exo年停留

    exo年停留

    朋友、意味非凡的词语、因不打不相识而相遇,从而相识,相知、本是开心的他们、却因她们的出现、打破了现在的平静、一场误会、却让相爱的人分离、从此个不相知、一方堕落、而另一方却浑然不知、他们、会有怎样的命运、又会有怎样的结局、、、、、、
  • 饕餮踏天

    饕餮踏天

    ·一朝出渊,潜龙升天。·铁血治国,佳丽三千。·饕餮吞天,大冥无边。·系统在手,天庭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