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40900000018

第18章 科举取士

科举制度算不算中国的国粹,不得详知,但是中国人十分重视功名,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范进中举,虽然是小说中之事,但是生活中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

唐太宗作为一代英主,他要网罗天下人才,他的法宝就是科举选拔,不少人因此皓首穷经,正如唐人赵嘏诗云:

太宗皇帝真长策,

赚得英雄尽白头。

中国的人才选拔与考试制度颇有渊源。西周用人主要依据血缘关系。春秋战国,天下大乱,除血缘关系外,还依靠战功,那些有本事的人投军杀敌,建功立业,文人策士则给士大夫当门客。战国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每人养有门客三千,在这些门客中涌现出很多杰出的人才,如冯谖、毛遂、侯嬴等。但这种形式没有固定的制度,有很大的随意性。

汉武帝时期设立博学鸿词科,用考试的方法选用人才,开辟了科举制的先河,著名的儒学大家董仲舒及名臣公孙弘就是汉武帝从考试中发现的。但这只成为选人的一种方式,其他方式还有举孝廉,即由地方官推荐等。

到东汉末年,考试制度名存实亡,由于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用的都是小人、佞人,即令考试也是假的,卖官鬻爵风气盛行。

三国时期,曹、刘、孙三家唯才是举,谋臣大将要么亲自登门求请,如诸葛亮,要么路上相从,如周瑜,要么自投门下,如曹操大多数部下,没有一个是考试取得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丕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只有贵族世家才能做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是当时用人制度的真实写照。有些很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门,很难升迁,如左思,虽有才能,且妹妹是皇妃,但因门第不高,长期只能做一个小官,因而他有这样的感叹: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隋文帝于公元587年定制,每州每年贡士3人,标准是文章华美,文章特别华美的,州可以保荐应秀才科,接受特别考试。

公元599年,隋文帝命文官五品以上,地方官总管刺史以德才举人。

公元607年,隋炀帝以十科举人,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即进士科,这是科举(主要是进士科)制度的开始。

从此,门阀制度逐渐被科举制度所代替。科举考试制度,在唐太宗时才固定下来。同时,解戎衣而开学校,饰贲帛而礼儒生,贞观办学校之盛前所未有。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把原来的国子学改为国子监,号称三监之首,是全国的最高学府,下属六种学校,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学生名额分别为300、500、1300、50、30、30。前三种学校招收三品、五品、七官以上的官僚子弟入学,八品以下官吏子弟入学。并在门下省置宏文馆,在太子东官设崇文馆,兼教生徒,专收皇亲国戚及宰相高官的子弟。

地方学校,有京都、都督府、州、县等级别,主要设在州和县,学生学习成绩优良,可由地方官保送参加常举考试,经州考试合格后,送到中央参加常举考试,称为“乡贡”。“乡贡”合格者,可获得做官的候补资格。

唐朝贞观初年,有一次,唐太宗想亲自看看考进士的情况。在发榜那天,他带着几个内侍,悄悄地来到考试进士的端门前,只见许多新考取的进士,排成长长的一队,一个接一个地走了出来。唐太宗非常高兴,对身边的内侍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彀,是指射箭的时候箭所能达到的射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下的人才全都落到我的手中了。唐太宗为什么那样高兴?因为他看到了科举这种制度对他确实很有用。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九月,太宗下令,各州置医学、设医学博士一人,从九品上,管理民间医疗工作,培养学生。设立的学校有健全的体制,国子监设祭酒一人,司业二人,是最高学官,掌管全国教育的各种政策。六种学校有博士、助教多人,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的教法主要讲读儒家经典,必修课是《孝经》、《论语》,还设有大经——《礼记》、《左传》,中经——《毛诗》、《周礼》、《仪礼》,小经——《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称为九经。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以后,太宗多次到国子监参加“释奠”仪式与听讲经义。释奠是每年春秋的祭礼大典。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亲到国子监参加大典,特请国子监祭酒孔颖达讲《孝经》。孔颖达敬献《释奠颂》,唐太宗下诏赞美,并赏赐祭酒、学官和绢帛。

他延聘了天下众多名儒。如著名经学大师孔颖达,贞观六年召为国子司业,贞观十二年拜国子祭酒,在国子监掌教十多年;经学家马嘉远,贞观十一年为太学博士,贞观十九年迁为国子博士;名儒王恭,原是乡村教师,名声很大,贞观初召为太学博士;经学家马才章,经房玄龄推荐为国子助教。

为了统一全国教材,颁行了《五经定本》和《五经正义》作为教材,以免学生老师无本可依,无所适从。贞观一代,学生名额逐渐扩大,京城专门增筑宿舍,有学生数千人,国子监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学府。

地方上办学也得到唐太宗的奖励。长安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如高昌、吐蕃都送子弟到长安学习,还有高丽、百济、新罗、日本等国派来的留学生。整个贞观时期学风大兴,四方秀艾,挟策负素,去集京师,文治勃兴。贞观五年,太宗命令增修学生宿舍1200间,国学、太学、四门学都增加学生,书算各设博士,共3260人。外国留学生共8000多人。

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是相辅相成的,科举制度化,对培养和选拔人才起到保证的作用。贞观元年,唐太宗盛开科举,以后又通过科举选取人才,常设考试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六科。因明经和进士是常设的补充官员的候选人,考的人很多,进士科特别有吸引力。考试有常设部门,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

隋朝考试在每年冬十一月开始,到次年春结束。唐太宗采用四季考试的建议,实现了多选人才,补充官缺的作用。贞观十九年,接受了马周一年四季都考试过于劳苦的建议,恢复了十一月开始,第二年三月结束的作法。为了方便关东士子就近考试,唐太宗在洛阳设考点。

贞观年间,是进士科发展的关键时期,贞观后期,扩大了进士科,提高了进士的晋身之阶,对唐前中期的科举制度起着推动作用。

进士是当时的热门科目,人们争相参加进士角逐,考试的人数很多,录取很严格,考上进士的只占百分之一二,而考上明经的占百分之一二十。当时人们把考进士比作“登龙门”。当时流传有这样的谚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30岁考上明经的已经老了,50岁考上进士还算年轻。真实印证了“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考中进士,就取得了做官的资格,但是真正得到官职还要经过吏部的考试。这个考试叫“选试”,选试合格的,呈请皇帝授给官职。选试的内容有四项:一是身材挺拔,五官端正;二是言词清楚,条理分明;三是书写流畅,文字美观;四是能力出众,见解独到。考中了进士,叫做“及第”,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当时进士很难考,有人从少年考到白头,没有考中的比比皆是,终生未中,老死科场的大有人在。为了达到考取的目的,应考的举子就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有的在考前和考试期间到处叩拜公卿,送些礼物,这么做无非是想得到公卿王侯的赏识,好替他向主考官推荐,混个脸熟。有的没有熟人,连公卿王侯的面都见不着,他们干脆跑到官僚的车马前跪献文章,这叫做“求知己”。把自己的文章工工整整地写成卷轴,献给达官贵人或者名流学者,请他们把自己推荐给主考官,这叫“行卷”。

行卷在当时很流行,也很管用,有好多人因此飞黄腾达。行卷的第一篇十分重要,那些达官贵人只对第一篇看得比较仔细,后面的只是浏览一下而已,所以举子们都十分用心。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到长安应考,向当时的著名诗人顾况行卷。顾况看见白居易的姓名,开玩笑地说:“米价方贵,长安居大不易”(长安米价正贵,居住很不容易),有点看不起白居易的意思。等到他打开行卷第一篇《赋得古原草送别》,念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的时候,不由得大加赞赏,说:“能做这样的诗,‘居’亦‘易’矣!”于是,到处赞扬白居易的才华。行卷促使一些读书人在应考以前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努力创作高水平的作品,这对唐代文学的发展起了一些积极作用。

明经考的是经书的填空,即考官把经书中的一些字句贴了,考生把它补上。进士考的是文章诗赋,考取进士的人,如果不通经史,要遭到考官的非难,不能成为朝廷命官。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考功员外郎王师旦主持复试,进士张昌龄、王公瑾等因答不上经史的题目而落第。唐太宗对二人的文才早有所闻,即询问王师旦。王师旦说:“这样的人会写文章,但为文轻薄,文章浮艳,必不能成大器,如果把他录取了,后面的人就会争相仿效,陛下提倡朴实的文风就会改变。”

科举制度使读书人有了奋斗的目标,凡学有专长的人都可申请报名考试,合格后,由州郡推荐到中央考试,改变了魏晋以来由贵族垄断选士的作法,把选人用人的权收归中央,有利于统一国家以才选官的制度。这种制度又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使天下人才,尽为唐帝国效劳。

许多出身贫寒的人,通过科举制度,得到了高官厚禄,还有机会担任尚书、宰相之类的显赫职务。

隋孙伏伽出身小吏,大业中进士,贞观任户部侍郎、大理寺卿等高官。

李义府出身贫寒,通过考试而进入朝廷任职,贞观后期任宰相。

到贞观以后,出身寒门的高官比比皆是,据史书记载,唐代当上宰相的就有142人,未传的还很多;出身士族的宰相有125人。

这是唐太宗开了好头,出身贫寒而位极人臣者已多于出身士族的人,结束了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科举制度的影响很大,科举出身是人人追求的目标,有些高门贵族,虽然位极人臣,但因不是进士出身,自己觉得脸上无光,也会招来整个社会的白眼。

科举制度使大批出身于中、小地主阶级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政府机构。像家世寒素的李义府,怕自己不能参与政权,曾经写诗说:“上林许多树,不借一枝栖。”唐太宗回答他说:“我将全树都借给你,哪里只是一枝啊!”后来,李义府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上层社会,最后担任过宰相之职。

唐太宗实行科举制度,官吏的选拔和任用都由中央决定,这就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同类推荐
  • 刘大响自传

    刘大响自传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刘大响自传》是作者刘大响院士的回忆录。作者在书中叙述了自己的童年、求学生涯以及为我国航空动力事业奋斗的历程,尤其是以亲身经历讲述了高空模拟试验台、高推预研、中推核心机和先进高性能发动机的预研和研制过程,以及呼吁国家重视航空发动机、国产大飞机和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经历。
  • 秋风辞

    秋风辞

    一场诡异血腥的政变破解了后刘邦时代的政治乱局;两位清静恭俭的帝王铸就了中国历史上的首个“太平盛世”。年仅十六岁雄心勃勃的帝王刘彻该怎样经营这个庞大的帝国?这里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名将,有参详天地的通才鸿儒,有一赋千金、文采风流的才俊……
  • 刘湘家族:民国四川第一家

    刘湘家族:民国四川第一家

    本书揭示了刘氏家族从受人排挤的外来户,到川中第一家族的全过程,内容包括:天府豪门、军阀登场、叔侄争霸、畸形怪胎、妻妾成群、一世枭雄、经营西康、恩怨情仇、世家寂寥等。
  • 康熙十讲

    康熙十讲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他名曰守成,实同开创。他勤于国事,好学不倦,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他所开创的“康乾盛世”是中国古代的顶峰,是中国古代几千年发展的制高点;他励精图治,把清朝带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康熙曾是一个与天花夺命的幼童,一个拥有天下却要忍气吞声,日日如同行走于钢刀边缘的少年;他也曾是一个力排众议果断撤藩,却又在漫长的战争中险些丧失了勇气的青年;他还是一个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又平息蒙藏地区动乱,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的中年人。同样是他,一生英明果断却在晚年陷入继承人的旋涡之中。
  • 盛世痴情大帝:李隆基

    盛世痴情大帝:李隆基

    本书讲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一生,分为武皇的宠儿小三郎、志存高远初露锋芒、巩固皇权立基业、开元盛世业繁荣、三千宠爱于一身的爱情、痴迷色情长生与艺术等9章。
热门推荐
  • 内心城市

    内心城市

    人生在世总会有所追求。尽管追求的目标各异,但这种追求是永恒的。可惜并非人人都意识到这一点。如果你所追寻的东西已经存在于己身,你又该如何处置?你只需去明白、领会而已。明白、领会什么呢?本书会让你有所领悟的。
  • 洪荒之道法轮回

    洪荒之道法轮回

    新书!欢迎各位观看。这是我心中的洪荒外加了一些无限的故事!
  • 妈妈不生气 孩子很争气

    妈妈不生气 孩子很争气

    在多年的教子实践中,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很多家长教育方式和方法不正确,以分数为导向,只把孩子当做学习机器,过多干预孩子的积极性和兴趣,结果却适得其反。通过借鉴书中高考状元们的学习方法,优秀父母的教子方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最争气。
  • 玉皇道元

    玉皇道元

    ??一千六百年前,一轮血月在北方的天空升起,魔族始出。????此时,昊天道一分为二,一者为中原大统,正一道。<????另者为南方大教昊天门。八百年前,魔君自不死城出,一路南下,杀向昊天门,昊天门弟子几乎全部惨死,到如今只剩下一个守山老人,和老人捡来的一个孩子。
  • 漆黑的夜空不寂寞

    漆黑的夜空不寂寞

    讲述一位90后的心理历程,学业,工作,结婚,创业,似乎像一张大网一样,向他铺开,他在梦想成功,他有很多想法,他失败了很多次,最终会不会倒下,会不会成功,结果没人知道,因为一直都在路上!
  • 熠澜之语

    熠澜之语

    当冰冷的咒语开始吟唱,天空失去光亮。帝都劫火起,血光照耀。五族鼎立,惊天浩劫。亡者归来,谋权天下。乱世之中少年英雄现,无措大陆重又燃起希望。光与暗交合,水与火共舞,木与土相拥,雷与风重逢。幻影追随,迷雾笼罩。血海残月望沙影,冰封千里一日寒。命轮转动,轮回天涯,生死一念,成败喑哑。
  • 错娶废材妃:黑暗女王

    错娶废材妃:黑暗女王

    异世重生究竟是她俘虏了他?还是他捕获了她?当处于黑暗的女王,遇上天使般的世子爷,当天雷勾动地火,看,谁与争锋!
  • 守缘人

    守缘人

    司,乃是掌管掌控的意思,你见过姓司的人吗。相传世间的每个人在阴司都有一棵本命树,你此生命数,与你的本命树息息相关。相传在忘川河的中央有一座宫殿,宫殿之宽,非一日能及,里面尽是世人的本命树,而守护这座宫殿的人就叫守缘人······
  • EXO之薰衣草的爱情

    EXO之薰衣草的爱情

    有一个女孩,来到了一个学院,遇见了十二校草,她爱上了他们,他们爱上了她。可事实就是如此,他们是狼族,她是堕天使,两者根本不可能在一起,她为爱而死,他们为爱守护,守护这他们曾经最爱的那个——她!
  • 佛爷驾到

    佛爷驾到

    天荒大陆,道为仙,隐于名山洞府。儒为官,隐于朝野。陈修缘,佛教大学毕业。以优秀的悟性,破格被少林寺录用。谁知道一个前途光明的和尚,竟在一次飞机失事中穿越了。看他怎样在异界建立佛宗,建万家寺庙,布施万民。让万佛朝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