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68400000030

第30章 八、 蒙文通理学思想概论(5)

《大学》作为“四书”之一,是宋明理学家阐发其理学观点的重要文本。蒙文通在究心于理学的过程中,对《大学》极为看重,认为《大学》言诚意、慎独是深得思、孟之统。他说:“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毋自欺者,心之责、知之事也,无所依傍,无所遁匿,此《大学》之善发孟子精透无遗者欤!”蒙文通认为,《大学》所言的意是“心之本,几先而微者也,正孟子之所谓本心,‘乍见孺子’之心”,是“森然于中而不容自欺者”,是“诚者,天之道也”,即是本体;言毋自欺,即诚意,是“思诚者,人之道也”,是工夫。比之孟子“舍生取义”的知行犹为二,《大学》“则信意之可依以为仁义,意无有不正,意本而心末、意诚而心正也,尚何待于养,惟不自欺己耳,此《大学》之绝异于荀卿者也”。“以言乎‘好好色,恶恶臭’,则无所容于舍择,而知行已合一”,是即本体即工夫。因此,“《大学》之即意诚而心正为善发孟子、为能宗孟子者也。孟子说‘气也,而反动其心’,以合乎心则有动,以言乎意则不易。此正《大学》之宗孟子而有进于孟子,用荀卿而善拨正荀卿者也”。

“《大学》诚意之功曰慎独、自慊。慎独者,思、孟之要,旨明而毕具于斯,此《大学》之能得思、孟义统者乎!”“独”指内心的专一,内心的真实状态;“慎独”是相对于“诚意”而言,指不论在独处时还是在大庭广众上,均要戒慎地保持内心的专一,保持内心的诚,这是一种心性修养方法。孟子主张以本心明性善,正是借助于慎独之功。《大学》言诚意、言毋自欺,实际就是言慎独,言即本心,是对孟子本心说及尽心之旨的进一步发挥。“《大学》以诚意、毋自欺为教,正善发孟子之意。”“即本心自能思诚、自能择善,岂非简易久大之至哉!思诚、诚意之言,反复为用,故曰至《大学》无余蕴矣。”“《大学》以好恶言诚意,舍此无以言性善,性善之意原无失。”惟有人才有好恶,好好色、恶恶臭是人之天性,以此言诚意,言心性修养,自然可以尽心,从而明性善了,故蒙文通说《大学》是“善发孟子精透无遗者”,是“得思、孟之统”。

蒙文通也把《大学》作为研究宋明理学家思想的重要文本和依据。他认为,宋明理学家对《大学》的理解深度不一样。他说:“能知《大学》之义者,其事稍晚。程氏虽尊之,而未能笃守。至朱子,犹据程子之言以补‘格物致知’之义,是于《大学》犹未能尽也。至阳明以诚意为一篇之主,即是以阐‘知行合一’之义,而后决其无坠简、无遗义。于是儒家之说极精于《大学》者,宋、明儒历久而毕至焉,殆至是而洙泗之蕴阐发尽矣。”

蒙文通认为,二程“虽尊之,而未能笃守”。作为宋明理学奠基人的二程,虽然对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的《大学》(与《中庸》)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论学也时常引用,但《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中,二程只涉及了格物、致知、修身等条目,故只是对《大学》之义作了初步的阐发。

至于朱熹,是“犹据程子之言以补‘致知格物’之义”,“于《大学》犹未能尽也”。南宋的朱熹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他撰写《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并把它列为“四书”之首,作为儒学的入门读物。他继承二程有关“格物致知”的思想,并加以发挥。他认为,“格物”包含三个阶段:一是“即物”即接触事物,二是“穷理”即研究物理,三是“至极”即穷理至其极;“致知”则是“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即扩展知识,致知是格物的目的和结果。总的说来,朱熹的理论是对程颐“格物穷理”认识论的发展。为了发挥其思想,他提出《大学》篇中缺失对“格物致知”的解释,于是专门作了《格物致知补传》。朱熹的格物致知论,是其根于认知心,以心、理为二的思路,将《大学》某一部分诠释为格物、致知。这样的诠释与补传,补全了《大学》八条目所欠缺的内涵,进而可能关联到“诚意”、“正心”的阐发。蒙文通认为,这是朱子的贡献,但“《大学》言‘格物’,以明物与知之不可二;《大学》言‘致知’,以明知不可蔽,推致其固有之明与事物之间而已耳”。“以知接物而好恶者意,一格物而知已致、意已诚、心已正,本自一事,一了俱了”,而朱子的“格物致知”却导致了格物与致知分离为两个阶段,且知、物分离,知、行分离,因此还未充分阐发《大学》之义。

在蒙文通眼中,真正尽《大学》之义的理学家是明代的王阳明。他对阳明的良知论和“知行合一”说,极为赞赏。他说:“(王阳明)曰:良知只是自家知,有不善良知本自能知,董罗石曰:‘知过是良知,改过即是致知’,尽之也。此阳明论古本《大学》之功为不可没也。知只是意之觉察,故意、知、物三,而诚、致、格一。气之或暴,心之或放,而意无不知,能自知者意也,只‘毋自欺’而本体工夫一言直了,外此固无他道。舍心与知而言学,则舍本而逐末,惝恍而不实,此多歧所以亡羊欤!”所谓“古本《大学》”,即指没有加朱熹的“格物致知”补传的原本《大学》。蒙文通认为,“意者心之本,几先而微者也,正孟子之所谓本心,‘乍见孺子之心’也。”王阳明的良知、意,相当于孟子的“本心”,均具有本体性涵义,而阳明将先天之良知与致知之过程合而为一,即是将本体与工夫合而为一。“《大学》言意,知者意之知,而物者意之物,知与物无或离,故好与恶无或泯。以知接物而好恶者意,一格物而知已致、意已诚、心已正,本自一事,一了俱了。”知与物有能所之分,即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但格和致却是一事。知不离于物,而心先天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和好恶的倾向,故认识事物(即格物)的过程也就是致知的过程,是诚意的过程,也是正心的过程。或者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同一过程的几个方面。蒙文通认为,王阳明的良知论、知行合一说,是对《大学》的进一步地、充分地阐发,即深得《大学》之义,思、孟之旨。因此,“程朱以《大学》有错简,是犹未尽《大学》之旨,阳明主古本,盖《大学》‘意’之一字,至姚江良知乃说而后明”。“于是儒家之说极精于《大学》者,宋、明儒历久而毕至焉,殆至是而洙泗之蕴阐发尽矣。”

(五)调和程朱与陆王、糅合儒释

蒙文通是学通儒、释、道的通儒。他在研习宋明理学时,取佛家的圆融浑成之意,试图融和各家、各派。一方面,蒙文通看到了理学内部程朱理学派与陆王心学派的不同。他说:“程朱可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慈湖、阳明可谓知者见之谓之知。”“慈湖、白沙、阳明,皆所谓自明诚,晦翁则所谓自诚明也。”《中庸》说:“自明诚,谓之性;自诚明,谓之教。”慈湖即杨简,是南宋陆学的著名人物;白沙即陈献章,是明代心学的开创者;阳明则是明代陆王心性的集大成者。三位都是心学家,讲本体之心,主张通过内求于心以达道,侧重于本体之性;朱熹则讲主宰、认知之心,主张通过后天的教育培养及外部的格物工夫以穷心中之理、以达心中之道,侧重于教之工夫,即两派各有侧重点。不过,两者的目的却是相同的,即认识心中固有的“天理”,成为圣人。因此,二者各自的论见可说是殊途同归,即蒙文通所谓的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另外,“能所问题是朱陆异同的重要问题,应从能所、理气来解释,心是能知,物是所知”。蒙文通认为,朱、陆在认识论上也存在分歧,朱熹主张“格物致知”,以认知之心认识万物,从而认识心中之“天理”,重视通过格物以穷理;陆九渊主张“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重视以本体之心直接认识心中之理,强调内求于心和道德自律。

但更多的时候,蒙文通趋向于调和两派。他说:“考亭说理在事,阳明说理在心,本无不同。”“事事物物皆有个自然之理,惟心皎皎明明知得此理。朱子从物事上说此理多,其实何尝离得知。阳明从知上说此理多,其实何尝离得物。诚意是好善恶恶之本,从大本去,知物一齐俱了。”“性善之理,古人都见得分明。只此一理,延平从未发处说,象山从已发处说,已发未发,一也。晦翁从物事上说,阳明从知上说,知与物非二也。用工略不同耳。”蒙文通认为,虽然朱熹强调通过格物来穷理,王阳明主张通过致良知以明理一个是向外——用主体去冥合外在的本体,一个是向内——直接认识安置在主体之中的本体,两者都是求(天)理,“理”在他们的哲学中,均具本体论涵义,而且理与知(心)、物不可分离。因知、物不可离,故无论是侧重于以知(心)说理,还是偏向于从物上穷理,二者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只是用工或是侧重点的不同。“盖道南学脉原有所在,陆王朱子,用工处固无二也。”实际上,道南学脉多指由程颐通过杨时下传的程朱理学学派,并未将陆王心学派包括在内。蒙文通这里如此说,更可见其折中两派的观点。

由于宋明理学是在儒、释、道三教相激相荡中孕育产生的,故理学家的思想是以儒为主,兼采佛、道。蒙文通本人亦是博通三家。所以,他在治宋明理学的时候,蕴含着调和三家的倾向。他对儒学、佛学作了比较,“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亦有所不能焉,这是儒学。一了一切了,只见得心体而已,此亦必无之事。儒学是进进不已无止境,佛学真是形而上学” 。他认为,儒学是成圣之学,即使是圣人也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故仍须学习,讲求道德践履,注重修养工夫。因此,儒学是学无止境;佛学是成佛之学,注重内心体验,强调寡欲,以达至“万物皆空”的境界,与儒学讲“实”相比,佛学讲“空”,故是形而上学。他在1963年7月写给郦衡叔的书柬中,开篇就说:“迩来所好,偏在理学,亦偶涉宗门,略谈禅儒之辨。罗整庵所谓心之灵与性之理,其区界大端在此。”明代的理学家罗整庵(即罗钦顺)认为,虚灵之心应与条理之性区分开来。蒙文通认为,这种区分正是禅宗与儒学的差异,即是说,儒学侧重在性之理的基础上讲心之灵,而禅者则偏于离性而言心之灵。

另外,蒙文通认为,儒、释之辨还在于是否说人的本来面目是善的问题。他说:“满街都是尧、舜,这是实见得性善,实见得人皆可以为尧、舜。善只是本来面目,可以说无善。若说无善无恶,连恶也无了,这是法身向上事,这是儒释之辨。”蒙文通认为,儒家主张先天性善,故人人皆可成为圣人,可以成为象尧舜一样有德的人;儒家认为,善是本来面目,恶只是因主体禀受的气有差异而产生,说恶是相对于先天的善而言。佛家则基于成佛的目标,说人性本恶,认为去掉恶根,也就成了佛了。所以,人性善与否,也是儒、释之别。

蒙文通在比较儒、释的过程中,批评佛家,“禅者每言见性,言圣人与凡夫同。然人伦性也,禅者弃人伦,果为性乎?其迥异于凡夫审矣。又其言敲空作响、击木无声之类,亦非凡夫之常情,其说悖矣,正所谓弥近理而大乱其真者,非欤?”“弥近理而大乱其真”是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对老学和佛学的教徒们以各种花样推出的看似与儒家道统之理相合的理论的批评。蒙文通也借用这句话批评佛家弃人伦而言性。他认为,性应当包含伦理意义,佛家弃人伦而言性,其所谓的性是与世俗儒家伦理完全不同的。

在批评佛教的同时,蒙文通亦加以肯定。他说:“自宋、明儒出而性道之旨明,固禅者有以启之,不可诬也。乃禅者不能决去旧习,而宋儒乃能决之,顾亦时时染于禅者之言未能涤去,徒滋后学者之疑,安得一一取其是而决其非欤!儒者之学,各有得力处,各不相同,禅者亦然,其丝毫之间固难矣。但提得大端,亦自有益。”蒙文通认为,自北宋以来,宋明儒在论性方面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提出性即理的思想,以及将性区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本然之性与义理之性、天命之性与禀受之性等等,这多多少少来自于禅学的启发。蒙文通认为儒、释互相影响、相互汲取是势所必然,但认为“提得大端,亦自有益”。所谓“提得大端”,是指儒、释在相互冲击的过程中,仍不改各自的宗旨,即儒学内部,尽管学派林立,各有所论,但“大端”仍在——注重伦理,讲“实”;佛学内部亦是各有所论,不过,“大端”也在——讲“空”,讲成佛。

蒙文通也试图糅合儒、释。他说:“率性尽性之学,自子思、孟子、延平、程、朱是一致的。象山所谓于人情世事物理上用功,亦是如此。所谓洒扫应对之微,即精义入神之妙。释家说要于事上观,亦是此理。”蒙文通认为,儒学是入世之学,讲求心性修养和道德践履,无论是通过“格物”以“致知”,还是通过“发明本心”的简易工夫,皆是为了认识本心、认识人性、认识天理,是一种率性尽性之学;而佛家虽言性是空,但主张从万事万物上反观人性,也可算是一种率性尽性之学。蒙文通还说:“溪声是广长舌,山色是清净身,此色界之说也;无山无水,此无色界之说也。以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观之,却只是一事。盈天地间莫非理也,便觉身空。”他将宋明理学家提出的无极、太极范畴与佛家色界的有与无相比拟,认为有与无“只是一事”,他汲取了佛家的圆融浑成之意。

同类推荐
  • 云游——徐志摩作品精选

    云游——徐志摩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挂着泪的微笑

    挂着泪的微笑

    李继勇主编的《时文选粹》系列丛书包含有浪漫的诗歌、动人的故事、优美的散文、父爱母爱故事、真情故事、励志故事等,入选的每一个故事均为精品美文,突出语言的文学性、感召力,美丽的文字折射出文学永恒的魅力。
  • 慕尼黑之恋

    慕尼黑之恋

    走出弗雷德里克街,能听到隐隐的涛声,这是绕城的因河在夜色中奔流。河畔灯光幽暗看不到人影,河面范动着白色的波光,河对岸山影绰约,一派寂寥神秘的景象,与弗雷德里克街的喧闹形成强烈对比。人间的繁华和冷寂,在一个小城里,就展现得如此鲜明。
  • 三品人生

    三品人生

    诗人陈贞在他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开始了自觉地对社会进行思考,并承担了对生活、对人民用诗的语言来结构一个主题,从而使他的诗从意象组合到哲学高度,进入审美地带。诗人陈贞在他的哲理短诗创作中,潜质地存在着一种挑战,一种光芒,一种孤独,读后给人一种亮的光泽,厚的纯朴,美的享受。诗人陈贞在爱情诗的创作和探索中,给读者留下了一片思考的空间,提供了一条又向往,又走不近的线,他独树一帜地追求着这一根线。诗人陈贞真诚地、热烈地讴歌了当代人对真实爱情的大胆追求,忠贞之爱无疑是美好的,但她成为一种理念绳索的时候,却在捆绑人的灵魂。勇敢地背叛定型的理念,犹如从传统中解脱,获得灵与肉的自由,那虽短暂却是真实的灵魂之爱。
  • 森夫爱情诗选

    森夫爱情诗选

    《森夫爱情诗选》是一个男子的心灵独自,也是一个充满了梦幻与浪漫、惆怅与荒凉的情感世界他把你带到了风雨尘缘的路上,让你尝遍爱恨情仇多种滋味;他以优美的律韵,鲜明的节奏,凝练的语言,奇特的想象,来触动我们这颗善思的心。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音乐,一首诗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首诗就是一处流动的风景,让你在梦幻与现实的世界里遨游,在欢乐与忧伤的人生风景线上去不断思考相信诗人森夫所勾画的这一片神奇的诗的梦幻,会打动千万读者的心灵。
热门推荐
  • 化蛹成蝶

    化蛹成蝶

    《化蛹成蝶》本书作者于茗用左手食指这惟一一根灵活的手指历时6年完成的14万字长篇自传体小说。这部小说是根据作者亲身经历创作而成的,讲述了一个脑瘫女孩成长的心路历程,是千千万万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 岁守少年安

    岁守少年安

    当初我离开是为了逃避,如今回来亦是为了逃。白烨辰,告诉我该如何拔出你深插在我心中的利剑。乔羽卿,是不是我做什么都无法在你心里取得一点点的位置。何川安,她不爱你,你还在苦等什么?孔柒,这辈子是我欠你的。四个人的纠缠不休,四个人的爱恨情仇,最终都疲惫不堪,是否这就是爱情中的伤痛。
  • 星之囚

    星之囚

    星族白衣使徒蒙,为历练进入人间,却遭遇意想不到的情况……
  • 花下爱上

    花下爱上

    她们,家族继承者,因家族需要,从小就被送到家族历练的地方,过着非人的生活。一位冷美人,一位傻女孩,她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一起度过最艰难的时候,成为对方最好的朋友,知己。他们,同是家族继承者,同样的经历。一位在寻找自己的青梅竹马,一位在等待自己的另一半。一位学霸,一位花花公子。当他们遇到她们,是错过,还是幸福美满?
  • 血色浪漫之情网

    血色浪漫之情网

    初恋女友来袭,现任女友出走,在寻得现任的途中偶遇美艳女郎,于是,事情就复杂了,初恋闹自杀,现任威胁要带球跑路,美艳女郎也来争个宠,一个杂志设的小主编,竟被巨形桃花撞了一下腰,一场三女抢夫记便由此拉开序幕……
  • 逆天冥妃

    逆天冥妃

    她,是他捧在手心怕碎,含在口里怕化的珍宝;他,亦是她的私有物。————我是分界线—————她,人前是龙天集团的美女总裁:龙亚轩,这样的她在世人眼中是杀伐果断、阴晴不定;人后,她是恐怖教授的完美试验品:上宇轩,她在他面前是绝情淡漠、冰冷嗜血,是恨不得杀了他喂狗。一场背叛,使她脱离了他的魔爪、也在他们这个世界消失来到了这里----亚伦大陆。使她成为了她。她,世人眼中的笑柄、家族的耻辱-----只因她是个废材。他,冰冷绝情且身份强大,却因那几秒的一瞥对她产生了兴趣,也动了数百年来未跳的心.......
  • 女配系统之男主你离我远一点

    女配系统之男主你离我远一点

    沐梓彤一朝身死,被一个系统绑定。什么!?要我去攻略男主?不完成任务就要被抹杀?可是这些男主真的不是我的菜啊!偏执,变态,病娇……噢!我的天呐!沐梓彤大喊:男主你真的离我远一点啊!我真的怕啊!(女主性格逗比,1v1)
  • 醉弄红妆

    醉弄红妆

    “若有来生,我定在此等候,娶你为妻”“乐儿,我在此等了你一百五十万年,却只等到你嫁做人妻”上一世,她只是普通少女,却遇到了下凡渡劫的他,留下玉佩,两人相约来世再做夫妻。这一世,她羽化登仙,不想已忘却前事,纵然他在身侧苦苦守候,却仍痴恋他人一块玉佩,两生两世,三个人,四段情。便是这苍天作弄,何以让她允了今世之约,却又恋上他人,是她负人,还是人负她,是前世爱恋,还是今生缠绵……“乐儿,今日不可多饮,否则如何弄妆上轿,进我房门”“呵呵……正是醉弄红妆百步香”
  • 重生之影后再临

    重生之影后再临

    上辈子,顾湘为了一个男人,青春不要了,美貌不要了,骄傲不要了,就连影后的地位也不要了。结果,被人黑,被人黑,被人黑,沦为下堂妇,退出娱乐圈。重生回十年前,青春还在,美貌还在,骄傲还在……我们的目标是:玩转娱乐圈!
  • 窈窕淑女,王爷好求

    窈窕淑女,王爷好求

    “都说窈窕淑女,君子好求,王爷你算君子吗?”某王爷挑眉道“嗯?难道本王不算君子吗?”宋子柒突然觉得眼前这个王爷就是个不要脸的混蛋,不近女色?啊呸,天天闹着要吃肉的也不知是谁。“早知今日,我就该去跟了那谁。”当晚宋子柒被压在床下道“你跟我还是跟他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