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69400000013

第13章 道之本体论(5)

第三,"天地万物,自然之道"。北宋道士陈景元《西升经集注》认为:"柔弱者,道与气也;刚强者,天地与万物也,根本即自然之道也。"《道藏》第14册,第595页。"柔弱"、"刚强"等都是"道与气"、"天地与万物"所具有的本质本然属性,没有此就没有彼,二者相辅相成,这是道之运动变化所具有的本体本然性,又被道教称之为"自然之道"。"天之授性,各自有精神。乐善,善精神至;乐恶,恶精神至。此自然之性也,无有怪也。"《太平经合校》第639页。从"物"和"德"应当具有的本然本质属性上认识"道",并认为"善"、"恶"乃为宇宙万物"自然之性"。因此,南宋禇伯秀在《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中认为:"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也,辅万物之自然而已。天地有常,至树木有立,此所谓物之自然也。德则无为,道法自然,又何必偈偈乎。"《道藏》第15册,第400页。这里的物之"自然"、"天地有常,至树木有立"是道所具有的本然本性之体现,能够遵守并顺应这种本然之属性乃称之为"德",只有尊"道"守"德"才可以实现"道"之本然,即"自然"。其内在要求乃为"无为",这种无为乃为"道"按照自己本然的本质属性自我运动和发展的必然结果,道教称之谓"法自然"。

第四,"使之不然,谓之自然"。道本来具有客观"本然"真实的淳朴属性,其真理之贵在于"自然清静",不要人为地干预道之本然。但如果出于个人的苦乐情趣,著"真文",设"障蔽","遂失自然"。宋陈象古《道德真经解》说:"道本真淳,理贵清静,民与情欲,巧伪万端,全生不能,救死不暇。太上愍于苦趣,为著真文,以谓道非己生,百姓咸有,惑于障蔽,遂失自然。"《道藏》第12册,第23页。可见遵守道之本然所具有的客观规律,"长保自然"、"不犯其自然之性"是道教道之"本然"说认识论思想的又一重要方面。对此,北宋王撰《南华真经新传》认为:"无言不言而自齐,则物我自然均等也。故曰:是谓天均。自然均等,则守于自然之分矣。"《道藏》第16册,第248页。万物本然之性体现于"均等",这是道之本然本性的实质所在,人与宇宙万物平等相处,"自然均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其性,是道之本然之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地无私,善恶自然"是道教道之本体本性思想的基本内涵。"道"有着客观世界特有的本质本然属性,金人李霖编《道德真经取善集》认为:"夫物莫能使之然,亦莫能使之不然者,谓之自然。"《道藏》第13册,第871页。金高守元在《冲虚至德真经四解》中进一步认为,这种"自""然"是道之本体"本然"存在的基本属性,其表现出的本质本然属性乃为"都无所假也",即:"自然者,都无所假也。"《道藏》第15册,第102页。道之"本然"是宇宙世界客观真实的存在,没有外界的干预和破坏,更没有"人为"的主观的因素,完全是一种"自自"之"然然"状态。

四"万物之由经,可称为道"

——道之本性"至理"说

道教通过采用字义训诂的方法对道之本性本义进行解释,将"理"与"道"合二为一,把理作为世界最高的本体。佛教认为:"至理冥壑,归乎无名。无名无始,道之体也。"(《大小品对比要抄序》)孔子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里的道具有"方向"、"标准"之义。基督教的"逻各斯"则具有"原理"、"法则"等内涵。"如果我们认为道是一种方法或者自觉的道路,通过它,可以把被公开的元素结合起来,这时,我们可能接近了这个概念的心理学内涵。"(德)卫礼赞(瑞士)荣格著,通山译《金华养生秘旨与分析心理学》,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89页。《道枢·虚白问篇》引《龙虎经》曰:"道犹驭也,衔辔准绳,随杌辙之处中以制乎外者也。"《道藏》第20册,第638页。道教以掌握规律和驾驭事务之枢要为道之基本内涵。认为道教之道具有"理"、"通"、"导"、"由"、"经"、"道路"等内涵,体现了道教在认识道之本体本性方面所具有的基本思想。""道"字通常是当"道理"讲,但老子所说的"道"并不同于一般的道理,他所谓"道"就是他的宇宙观,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又是"宇宙的原动力",也是"大自然的规律"。"陈撄宁《道教与养生》,第90页。

第一,"道者至理,道犹道路"。"道字本义为道路。人人所共有也。不知路之所向者,必须他人之导引。故道字引申有道义,《论语》:"道千乘之国",即谓指导治国之道也。凡指导必有言说,故道又有言之意。"傅勤家《中国道教史》,上海书店1990年版,第28页。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道意》中认为:"道者涵乾括坤,其本无名。论其无,则影响犹为有焉;论其有,则万物尚为无焉。"《抱朴子内篇校释》第171页。对此,刘宋陆修静在《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中认为:

夫道者至理之目,德者顺理而行。……道犹道路也,德为善德也。……夫人学道,依法寻径,行善成德,以至于道。《道藏》第9册,第823页。

这里对于道教之道表达了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道被认为是"理之目",这种"理之目"表达了道之本质本性方面的内在含义和构成机理,如果能够按照其"理"而行之则为"德";二是道教之道具有"道路"之内涵,这种道路之"道"对于人们"为善"、"为德"具有导引作用,如若人们想"学道"并"至于道",只有按照道所指引的"法"和"经"行事,才会道可得;三是道教之道是人们"行善成德"的基本保证,人们在对于道之态度上,只有并依法寻径,"尊道贵德,惟道是求",才可以实现"得道"而成仙的目的。道教又从儒家"仁义礼智"等方面对于道教之道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认为道之本质本性具有"三合成德"之"理",这种理之内容则反映了道教对于"儒道"之理的同源性,即道教之道与儒家之理,即"仁义礼智"具有同源之性。对此,道教认为:"夫道三合成德,自不满三,诸事不成,三者谓道德仁也。仁一也,行功德二也,德足成道三也,三事合乃得道也。若人但作功德而不晓道,也不得道。"《道藏》第9册,第823页。道教在这里表达了"三事合乃得道也"的基本思想,这种思想是建立在道教之道与儒家之理融通与渗透基础之上的,强调"仁一"、"德二"、"道三"而"三合成德",是道教认识"道"之理的基本前提,只有做到"三事合",顺应儒家"仁义"之道,才可以称之为"行功德",实现"成道"、"晓道"、"得道"之基本目的。

第二,"通生万法,变通无壅"。唐初孟安排的《道教义枢》对于道教之道所具有的"理"、"导"、"通"等涵义做了系统的解释,认为:

道者,理也。通者,导也。德者,得也,成也,不丧也。言理者,谓理实虚无。……言通者,谓能通生万法,变通无壅。……言道者,谓导执令忘,引凡令圣。《道藏》第24册,第804页。

这里通过对于道所表达的"理"而引伸出"通"、"导"、"德"、"得"、"成"、"不丧"等概念,反映了道教对于"道"之理所具有的广泛性认识,是道教通过"通"而表达的"道"所具有的"通生万法"、"变通无壅"、"引凡令圣"的功能,体现了道教通过"理""通"等在认识"道"之内容体系时所表达的基本思想。道教认为由于"道"玄之又玄,无形无象,深不可测,人们很难把握,只有通过对于道所具有的"理"、"通"之本性而加以理解和掌握。这是人们认识和理解道之本体本性的基本要求。所以,道教认为:"道可求,不能悟理便成滞。"《道藏》第24册,第805页。只有深刻理解道所具有的内在本性,并通过"悟道"才能实现对于道之本质本性的理解和把握,这是在认识道之基本属性时所具有的前提条件,也是道之内在本质本性的基本要求,否则将"不能悟理",道可求则成为空话,最终会导致对于道之"理"等本质本性认识的"滞",失去了道教对于道之内在属性和规律的基本认识。

第三,"入道初心,归真妙趣"。道教对于道之本体本性的认识是多方面的,体现了道本体本性所具有的"妙本"特点。其内容含义也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这种多样性既是道之本体本性的反应,也是道教对于道之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反映了道教对于道家之道的继承和发展。《道教义枢·道意义第九》对于道教之"道意义"的内涵、种类与功能作了系统的论述,认为:"道意者,入道初心,归真妙趣。断生死之累,成慧鉴之明,绝有欲之津,证无为之果,此其致也。"同上,第821页。这里道教首先对于"道意"之义的功能与作用进行了论述,认为道意所表达的思想具有五个方面的作用:即在本体论上具有"心归真妙趣";在生命观上具有"断生死之累";在天人观上具有"成慧鉴之明";在生活观上具有"绝有欲之津";在治政行为观上具有"证无为之果"。只有通过"入道"深悟道意,实现道教自然观对于"宇宙"、"天人"、"生命"、"治政"等方面的"归"、"断"、"成"、"绝"和"证"等作用,则"道意"可"致也"。道教通过对于"道意"系统的描述而表达的道教自然观系统的思想和理论体系,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体现了道具有"通"、"理"而达天地万物自然之功效。道教进一步认为,对于"道意"之理解与把握需要经过五个不同的阶段,即"自然"、"研习"、"知真"、"出离"、"无上",是道教自然观对于道之本质属性的认识过程,体现了道教自然观在认识"道"之属性方面所应该经历的几个重要阶段。

第四,"自然道意,即是归真"。"自然道意"是认识道意的基础,是认识阶段的"初发",体现了对于道意认识的"自然之心",表现了道之自然具有"因""果"两种属性,即"任属自然"和"自然正道",反映了道之本体本性所具有的"自然"之属性,即"归真"。孟安排集《道教义枢》认为:

同类推荐
  • 佛教

    佛教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传入我国。
  • 如何自在(禅·心灵·灵性)

    如何自在(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的精神问题,如信仰,道德观,注重物质忽略精神生活和心灵修养的种种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其中充满了东方哲学的智慧,很多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要遵循的原则。比如尊重生命,保护环境,什么才是真的幸福等。
  • 大愿说药师法门(上册)

    大愿说药师法门(上册)

    大愿说药师法门(上册)分为药师法门的特质;身光破暗愿(开晓事业愿);魔外归正愿(回邪归正愿);解脱忧苦愿(从缚得脱愿);药师法门是当代最契理契机之法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上等内容。
  •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精神是印度佛教文化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而形成的。外来佛教传入中土后,经过两汉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附、迎合与调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传统儒道的共存并进、冲突交流,隋唐时期的相互吸收、独立创新,以及入宋以后的融合渗透、三教合一,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精神特质的中国佛学理论。中国佛学一方面继承了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思辨精神和文化宽容精神,另一方面又融合吸收了以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精神、人文精神、自然精神等,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学精神。
  • 创造全面的人生(星云日记二)

    创造全面的人生(星云日记二)

    命运,不是由别人操纵,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不要相信命运能左右一切,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去创造全面的人生。
热门推荐
  • 别样人间

    别样人间

    过去,家乡人说听戏,不说看戏。那时不象现在的舞台,有灯光、布景许多讲究。戏台上就是两把椅子一张桌,简单得很。而且上万人听戏,好大一片,哪看得清?只远远地见舞台上人影乱晃。便只能借助耳朵了。本书适合青少年阅读。
  • 浴火武神

    浴火武神

    这是一个武者的时代,光辉灿烂的现代文明和可怕的神魔文明交融的时代。我不需要朋友,也不需要记忆,我是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
  • 寻找灰姑娘

    寻找灰姑娘

    当王子爱上灰姑娘和白雪公主,当小红帽和三只小猪相遇,当丑小鸭变成妖怪,当卖火柴的小女孩不在卖火柴,当这些我们熟悉的故事发生在一起时,会发生怎样的故事,任性改编,不喜勿喷。
  • 《墨情》

    《墨情》

    缘分就是这样,不必说,不必做:它就会出现,把原本没有交集的人神奇的连接在一起。
  • 云上的承诺

    云上的承诺

    意外失去双亲的昕薇在从孤儿院出逃途中偶遇一个温暖如天使的少年欧星辰,但因欧老夫人的阻拦,昕薇无法进入欧家,反而被送往警察局。多年后,两人重逢,昕薇发现欧星辰不再是那个温暖的少年,而被欧家收养的女孩欧瑞曼竟然就是她失踪的表妹叶芷然。原来,当年欧星辰要求奶奶兑现承诺收养昕薇,却被舅母设计,让表妹叶芷然顶替了昕薇。
  • 暗黑邪王

    暗黑邪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活着不易。要么好好活着,要么赶紧去死
  • 医事法学(第3版)

    医事法学(第3版)

    本书根据近几年医事法律立法新的变化,全面叙述我国的医事法律制度,并从理论上论述了医事立法的理论及方向。本书保持了前版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基本特点,仍将全书内容分为医事法学基础理论、现行医事法介绍和现代医学与法律问题等三部分,并保留了原有体例结构。本次修订主要是充实了最新法律法规,如《护士条例》、《食品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和《侵权责任法》等。
  • 宠女成妃:魔尊大人,放肆撩!

    宠女成妃:魔尊大人,放肆撩!

    上古神兽,谛血皇鸟为天下万兽之王。一朝重生,她从蛋壳里爬出来,遇上了世上最邪魅妖孽的魔尊大人并认他为爹爹。九天之上,神王君离对她爱恨难测。还有深情绝色的和尚总是用生命在保护她。她一直都是没心没肺,天真的活着,逗逗情敌,修炼灵力,再调戏下魔兽。直到有一天,她发现了自己重生的秘密,她曾经最爱的人亲手将她送入地狱。涅槃归来,她是嗜血成魔还是羽化成仙?她最终的归宿是霸道的魔尊还是温柔的神王?我表示有还没有想好!
  • 再婚女人的故事

    再婚女人的故事

    从女孩变成女人,从女人变成单身女人,从单身女人到第二次结婚,貌似正常的转变,她却走的异常艰难。现代都市的爱情状态,幸福的婚姻大同小异,不幸的婚姻步步惊心。
  • 王爷,我可以泡你吗

    王爷,我可以泡你吗

    据说,天朝七王爷秦世煌不是人,凡是接近他的女人(年龄可以界定为15岁以上已发育的女性),非伤即死,而且受袭部位皆是胸部,原因无从考究。于是民间传言,七王爷是取阴补阳的魔王托世,只要女人多伤一个,他就多英俊一分,所以如今他才能成长为天朝第一美男子。当小馒头遇到大魔头,结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