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69400000017

第17章 天人感应(3)

天人感应的生命对应性是指在天人感应过程中"天之象"与"人之象"之间一一对应所具有的相互感应之后果,这种后果表现为天之运动其相对人之器官而"应",这种"应"既具有生理生命运动形式与形态,又具有天人运动所具有的宇宙规律。"道教天人感应论的伦理神学还认为,人类生命将根据他从天地之间所感得"五常之性"的多少,形成价值、寿夭和神圣性质上的巨大差别。"姜生《汉魏两晋南北朝道教伦理论稿》,第202页。由于天与人都是"道"之运动的产物,天与人有着共同的本质本然属性,生命的运动过程既是生命个体自我运动的表现,又是天人共同具有的根本属性,并通过天人感应的生命对应性表现出来。

第一,"天有四时,人有五脏"。"天"对于人体器官及心理的感应体现了道教所具有的生命崇拜及宗教化的天人观。这种天人感应的生命对应性唐代孙思邈作了如下论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为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喜怒不节,寒暑失度,生乃不固。人能依时摄养,故得免其夭折也。"张世英编著《孙思邈养生长寿集要》,1994年内部出版,第9页。天之运动所表现的"寒暑燥湿风"对于人之生命运动"喜怒悲忧恐"具有感应作用。天之运动所具有的不同变化对于人之生命的影响体现于"伤"与"养",使人之生命在天之感应下出现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即"喜怒不节"和"依时摄养"。如果人能顺天之运动变化而"依时摄养"则"免其夭折",否则"寒暑失度"、"生乃不固",从而导致"伤"生命之"气"、"形"、"阴"、"阳",是天之运动变化与人之生命运动共同感应作用之结果。

第二,"人皮应天,人肉应地"。天人感应对于生命的对应性具体表现为对于生命机体构成、器官、在功能之影响和作用。人的机体构成及功能是多方面的,如"皮"、"肉"、"脉"、"筋"、"肝"、"声音"、"齿面"、"穴络"、"耳目"等,这些构造都会受到天之影响与感应而发生各种变化与作用,并通过这些机体构造对于器官功能产生影响和加以适调。"人体同外部自然界有着某种相同的结构,并且能相互感应。人体乃是整个宇宙的缩影,人体的身体部位及脏象、经络等同天地(宇宙)有一种相对应的关系。"郭武《道教历史百问》,第15页。对此,唐太仆令王冰编注、北宋林亿等奉敕校正的《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作了如下表述:

人皮应天,覆盖于物,天之象也。人肉应地,柔厚安静,地之象也。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脉应人者,盛衰变易,人之象也;人筋应时者,坚固贞定,时之象也。人声应音,备五音故。人阴阳合气应律,交会气通,相生无替,则律之象。人齿面目应星。人面应七星者,所谓面有七孔应之也。人出入气应风,动出往来风之象也。人九穴三百六十五络应野,身形之外,野之象也。……人心意应八风,动静不形,风之象也。人气应天,运行不息天之象也。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发齿生长耳目清通,五声应同,故应五音及六律也。人阴阳有交会,生成脉血,气有虚盈盛衰,故应地也。人肝目应之九,肝气通目,木生数三,三而三之则应之九也。人一以观动静,天二以候五色,七星应之以候发。《道藏》第21册,第190页。

上述天人感应的一一对应性表现在肌体、器官和心理三个方面。一是人之肌体方面,主要包括"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筋应时"、"人脉应人";二是器官方面,主要包括"人声应音"、"人齿面目应星"、"人阴阳合气应律"、"人出入气应风";三是心理方面,主要包括"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五声应同"等均表现了天人之感应关系。这些一一对应关系所具有的感应效果则表现"地之象"为"柔厚安静"、"人之象"为"盛衰变易"、"时之象"为"坚固贞定",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律之象"、"风之象"、"天之象"等方面,是道教天人感应生命对应性所带来的影响效果。同时天人感应所带来的对于生命运动深层次的影响也是天人感应生命对应性所具有的功能。道教认为"阴阳交会"、"生成脉血"、"气有虚盈"、"盛衰故应地"等均是天人感应带来的对于人之肌体生命运动深层次的渗透,并对人生命的各个器官之功能及作用产生影响,表现在生命的运动演化上,即对于生命的生死运动变化产生各种各样的感应。

第三,"五藏六府,自然应摄"。天人感应的生命对应性的自然本质是"法象同天地顺阴阳"。天人感应对于生命的影响是建立在宇宙运动演化"道"之本质本性基础之上的,人们对于天人感应的认识也是建立在道之本质本性之上的,天人感应的各种属性与内在规律都是道之本然属性的体现,是"道法自然"的组成部分。宋末元初鲍云龙(字景翔)编著的《天原发微》中曰:"人之四肢各一脉应四时也,一脉三部应一时。"《道藏》第27册,第609页。梁丘子,即唐人白履忠注《修真十书黄庭内景玉经注》认为:"以五藏六府各有所司,皆法象同天地顺阴阳,自然应摄之道,故运天经也。"《道藏》第4册,第849页。生命"五藏六府"之运动皆是由于"各有所司",是"自然应摄之道"所带来的结果,天人感应体现在生命深层次的渗透是人"五藏六府""皆法象"并且"同天地顺阴阳"。具体表现在人之肌体与人之器官、心理方面统一于"一脉"而应"四时",反映了道教作为传统宗教对于生命科学与天象之间所具有的神秘而自然的相应关系,具有浓厚的生命崇拜及天人对应性特点,是道教对天人关系特有的理解和认识。

二"人之骨巨而体繁,应天地之数也"

——天人感应的生命必然性

道教认为天对人体的感应是受"道"之规律所影响和支配的,这种对于人的影响和支配同样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当然是与宇宙运动演化规律相一致的,并体现在天人所共同具有的宇宙运动演化之必然性方面,从而使天人之中人之生命的运动演化与天一样表现出了生命运动演化的内在必然性。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五行阳气,应人脏也"。天人感应是应天地五行阴阳气之化的必然体现。晚唐五代《太上长文大洞灵宝幽玄上品妙经》认为:"天以五行阳气而应人脏也,地以五行阴气应人之腑也。夫金木水火土传受心肝脾肺肾,应丙申戊庚壬,此者应阴阳气之化也。"《道藏》第20册,第3页。道教的天人感应对于生命运动影响的必然性具体表现为对于生命各个器官的影响,"阳气而应人脏"、"阴气应人之腑",其原因是受"天地之气"规律的影响。人体的感应和变化最终由"天地之数"、"天地之气"、"阴阳气之化"、"人之体魄"等天与人所共同具有的内在本质规律来决定。

第二,"骨巨体繁,天地之数"。天人感应是宇宙天地运动演化之结果。北宋儒家学者邵雍撰《皇极经世》虽然是儒家之作,但其对道教内丹学及卜筮术士均有重要影响,他认为:"人之骨巨而体繁,木之干巨而叶繁,应天地之数也。"《道藏》第23册,第441页。人之巨骨与木之巨干、人之体繁与木之叶繁、"人体"与"木体"同为道之规律"天地之数"所决定,其"应"为之结果,体现了人与物之间的同根、同源、同律、同生之特点。"天地人"同样受五行阴阳之气所化,天人感应体现于人之肌体则表现为"人脏"即"心肝脾肺肾"受之于天而感应,其人之生命运动变化与天之运动变化具有同样的规律。因为这种"应"与"化"乃为天地运动对于人体的影响,是生命运动与天之运动所共同具有的内在必然性的反应。

第三,"喉主天气,咽主地气"。天人感应表现为人受于道之自然规律,并使人之行为、生命、健康等受天之支配与影响。人对于这种支配与影响如果不能较好地顺应与配合,则具有"害"的后果,可以对人的生命健康造成各种不利影响。"人的生理活动及疾病等皆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有关。"郭武《道教历史百问》,第15页。《云笈七签》中说:

天之邪气,感则害五藏也。水榖之寒温,感则害六腑也;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也。又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填满闭塞,下为餐泄,久为肠癖。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阳受风气,阴受湿气。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行,阴病者下行极而上行。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云笈七签》第1273页。

这里表现了在天人感应过程中生命运动的必然性,即"邪气"感"害五藏"、"寒温"感"害六腑"、"湿气"感"害皮肉筋脉"。这个过程则表现为"阴阳喜怒"对于人的"饮食居处"的作用和影响,既"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通过对于人"饮食居处"的影响而导致对于人的生命健康的影响,即"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这种影响具体表现为身体方面为"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填满闭塞,下为餐泄,久为肠癖"。天人感应在生命的运动发展中表现为身体某个具体器官之反应,如"喉主天气,咽主地气",阴阳运动在人体中的感应和表现具体为"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人身体之病变则是由于"阳病者上行极而下行","阴病者下行极而上行",是由于阴阳运动变化而带来的结果,其特点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充分显示了"天地之气"对于人体的各种影响及一一对应性和运动变化性内在的客观必然性。

第四,"一身造化,与天地等"。天人感应奠定了天人同构思想的客观基础。由于生命肌体、器官构成与天体构成之间具有一一对应性,因而为道教在认识天人之间所具有的"同构"、"同体"等天人关系奠定了客观基础。元代道士编《养生秘录》中说:"人居三才之一,一身之造化与天地等耳,故日月常行,天地之气相应,真一之精相符。"《道藏》第10册,第717页。人一身与天地同、与天地造化等耳,是天人感应的客观原因之一。人体的各种器官变化受天地之气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天人感应,其思想反映了天人之间具有共同的内在客观基础,这个基础表现为天人之间的同构、同体、同源、同生。正因为有这种种之"同",才使生命运动与天之运动相互之间表现为相感、相应。生命的运动变化是天人感应对于人之影响的必然反应,而这种感应的客观基础则是由天人之间所具有的"同构"、"同源"与"同体"、"同性"等天人关系所决定的。

三"人身中百神,皆与天灵通同"

——天人感应的生命能动性

天人感应不但是天对人的感应过程,同样也是人对天之状态施加影响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天人感应具有互动性,这种互动性既具有积极效果,又有消极影响,反映了在天人关系中人并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天"对于"人"的影响,而是人在这种天人感应的互动过程中,可以发挥其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或多或少地改变、加速或延缓"天"对于人体生命运动和健康状况的影响。这种主观能动性表现在生命方面称之为"生命的能动性"。

第一,"人以虚实,应天寒暑"。天人感应具有其心理、生理能动性。即生命在人的主观努力条件下可以改变、加速或者延缓其生命运动的时间和状况,并使这种生命运动朝着有利或不利于人的生命健康方向上发展。"天有寒暑,人有虚实。寒暑有盛衰之纪,虚实表多少之殊,故人以虚实应天寒暑也。"《道藏》第21册,第109页。"寒暑"、"虚实"是道教表达天人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方式,其实质则是"人体虚实应天寒暑",强调人具有的生理本能效能。当然身体各器官的本能变化受天气变化的影响较大,其主观能动性也同样受天气变化的影响,"人气"受"天气"影响而"同虚"时,则人之主观能动性在天人感应中的作用将降低,给天人感应带来某些消极后果。"人之脏"与"天之虚"是天人感应中天人互感的一种表现,是降低人之主观能动性的生理机制,会导致人之身体的"遇惊而夺精"、"汗出于心",影响人在天人感应中的"智力"和"情商",并最终使天人感应向着不利于人发展的方向转化和延伸。

人之五脏一脏不足,又会天虚,感邪之至也,其不足之脏与天气同声虚也。人忧愁思虑即伤心,又或遇少阴司天,天数不及太阴作接间至,即谓天虚也,此即人气天气同虚也。又遇惊而夺精,汗出于心。大惊汗出于心,即心中惊脉减少,故神失守心。《道藏》第21册,第483页。

"人忧愁思虑即伤心又或遇少阴司天"等方面是天人互感的心理能动性的重要表现,其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将在天人感应中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人之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则可以克服人在天人感应中的不利因素,使人在天人感应中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不利于人之因素为有利因素,从而使人在天人感应中并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天人感应的运动变化,而是通过自身努力将这种不利的因素吸收消化并变为有利因素,使天人感应朝着有利于人的方向发展。

第二,"天地所为,人亦能之"。天人感应具有同构、同体之能动性。道教认为:"人身中百神,皆与天灵通同久存,呼之则载入升天也。"《云笈七签》第972页。这里将人所具有的生理机能和主观能动性统称为"百神",既是道教对于人体功能所具有的崇拜,又是对人体效能功大无比的一种比喻。这种"百神"可以起到"与天灵通同"、"久存呼之",使生命产生"载入升天"的效果。这种效果可以通过天人感应而反映到人之机体,并通过人之主观有目的的行为活动而使天人关系得到较好的改变。元牛道纯直解《文始真经注》中曰:

人即小天地,天地即大人,风雨雷电,天地所为也,人亦能之。人衣摇扇虚空得风来,人以气嘘呵物得水生,此风雨之象也。人以水灌注于水则声鸣;人以雨石相击而火光逬流,此雷电之象也。人能知此说者,呼召风雨,立兴雷电,不为难矣。故云衣摇空得风,气嘘物得水,水注水即鸣,石击石即光,知此说者,风雨雷电皆可为也。《道藏》第14册,第621页。

这里将人体"百神"的能力表现的淋漓尽致,既有生理机能上的"气嘘物得水生",又有其主观能动上"人以水灌注于水则声鸣;人以雨石相击而火光逬流"方面的内容,其主要原因是人体内在的"体魂"在发挥作用,其本质依据乃为"人即小天地","天地即大人"的天人同构思想,以及"风雨雷电","天地所为","人亦能之","人衣摇扇虚空得风来"等,表现了天人感应在人之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下,可以朝着有利于人之方面发展,并使人从中受益,体现了天人感应所具有的天人同能同应的属性。

同类推荐
  • 禅与养生

    禅与养生

    将前人精要有机地融汇组合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化繁为简。相信有兴致的读者详阅后,在很多方面与我会有共同感悟。若能照此修禅、养生,净化心灵,强身治病,延年益寿,善莫大焉。
  •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相传为慧能所说,除大梵寺说法,弟子的问答机缘,都是晚年所说,由门人法海记录而成。这是一部由我国僧人六祖慧能大师的传教记录,而破例地被尊之为“经”者,这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亦是世界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事,足见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六祖坛经浅析》除逐段注释外,另加“提示”。所提示的内容可加深读者对《六祖坛经浅析》的认识外,更显示出从宗教实践的角度去阅读、体验《六祖坛经浅析》,是《六祖坛经浅析》的特色。
  • 与佛有缘

    与佛有缘

    在人生的纷杂喧闹中,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压力和不如意,佛学蕴涵着的隽永的哲理和宝贵的智慧带我们走进一个沉静而安详的世界,放下过去的烦恼,不执关现在。不担忧未来。让心灵得到平静,用清静之心看世间,世间即清静,用解脱之心看世间,心即解脱。用心去感受佛恩,以佛来洗礼心灵。得失随缘,来去随缘,心能随缘,故得自在。佛带给人心的宁静,佛让我们的心安祥。使我们对功与利都看得淡些,在社会上处处做好事正直,有善心,对人真诚,对佛有敬仰之心,他一定就是与佛有缘之人。
  • 慧缘佛医学

    慧缘佛医学

    慧缘佛医学是慧缘上师数十年来对佛教医学研究应用和教学的总结,有很高的研究和实用价值。 慧缘佛医学的问世,不仅向人们揭示了佛教医学的奥秘和特点,其最大的愿望是给各寺庙有志研习佛教医学的僧尼法师们提供一本完善的学习范本,也给对佛教医疗学有兴趣的各界人士提供了一本参考书,书中较详细地介绍了佛医学的来龙去脉,佛教医学神秘的特点及运用方法,并将现代中西医学理论和方法与之相结合,使佛教医疗学更趋于完善,也使之更便于学习和运用。 由于本书是向人们提供一种古老而新颖的医疗保健和养生方法,其中许多方法对很多疑难杂病具有独特和神奇的疗效。
  • 儒学基本常识

    儒学基本常识

    儒学创立于春秋战国时期,独尊于西汉武帝之时。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儒学成为了我国的显学,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对中华文化的熔铸、对中国人性格的形成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了传承和弘扬我国儒学,本书编者编著了《儒学基本常识》以供广大读者朋友阅读或参考。
热门推荐
  • 深巷浅陌许一世

    深巷浅陌许一世

    流星划过只一瞬、烟花散尽绚烂时,许你一生承诺、只得一世情爱。禁忌之恋、唯美绝恋,只为了他和她……
  • 大探险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大探险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探险是人类对世界的许多重大发现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探索自然的一种天性。许多大探险家不仅对人类做出了伟大贡献,他们的精神对后人,尤其是对青少年更具巨大的激励作用。
  • 天使九红颜

    天使九红颜

    小说采用伪环形结构,故事情节首尾相接。明暗双线叙事。明线写主人公依次认识了九个可爱的女孩,写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与离合悲欢,重点表现女人的美丽与善良。暗线写主人公自大学毕业后,在升职赚钱的道路上稳步向上,有起伏、有惊险!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描写了主人公从初入社会到历练成长!小说取材现实,故事轻松有趣,情节柳暗花明。
  • 心灵色彩

    心灵色彩

    你想知道的心灵与色彩的秘密,都藏在这本书里。色彩语言能够决定情绪吗?真的有驱散负面情绪的色彩能量?爱的色彩能量可以被制造吗?女人的正气场如何打造?恐惧、焦躁、烦恼……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色彩疗愈的方法!
  • 纷繁杂乱,透彻清晰

    纷繁杂乱,透彻清晰

    纯洁的天主教女校,神圣的圣母庇佑。那一个地方,那几个人之间,又无意间惊起不同于宁静的纷繁。也许从那一次起,我们就注定要相遇,注定要经历千丝万缕,阳光遇见冰山,阳光能否化解冰山。两人间的纷繁杂乱,两人间的透彻清晰,还有两人知道的秘密......
  • 网游之拯救骷髅兵

    网游之拯救骷髅兵

    背叛与忠诚……算计与被算计……阴谋与战略……爱情与友情……生与死的修罗战场;成长中的恶魔炼狱;同甘共苦中的艰难抉择…
  • 抹茶青春

    抹茶青春

    她们是网络红人;他们是少年偶像组合。六人之间的命运齿轮刚刚开始转动——
  • 哥哥,不爱你

    哥哥,不爱你

    10岁那年,她亲眼目睹大舅偷情,不知如何是好。面对大舅“收养”回来的那对兄妹,她该不该道出真相。。。。。。
  • 凯千之借过

    凯千之借过

    如果,一切都只是个梦如果,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如果,一切都将借过那么,你,依旧会属于我吗?易烊千玺,你终将是属于我。
  • 天命神王之冷殇漓情

    天命神王之冷殇漓情

    一场动人心弦的征程即将开始,一个穿越千万年的阴谋,一个跟随天外来物降生的逍遥公子,带领你们领略世界的精彩,跟随王潇的脚步,看一个热血男儿的成长,友情,亲情,爱情的纵横交错,谱写出命运的交响曲,且看王潇逍遥戏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