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4.1 周五 多云
童建新和小钱都回了武汉。小钱回去要参加个全国性的酒店工作会议,童回去向省农办沟通情况,争取上简报。同时也是清明节,放两天假祭祖。
明天镇里要开经济工作和党建工作会议,全镇的村级干部都要参加。郑永平书记早就邀请我到会,还要讲话。今天就在家里写讲话稿,正好把这一阶段走访情况回顾一下。
从3月9日入驻清太坪镇以来,已经完成了白沙坪、双树坪两个村560户村民的走访,零距离接触群众1000多人次,召开村民大会两次,各类座谈、恳谈会15个。走访之余,还在野外考察了十多个未开发的旅游景点,就走访中反映的22个共性问题和32个个性问题进行了梳理。下一步,将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作为一名刚刚脱下军装的军干干部,能参加多少年来所没有的“三万”活动,直接深入山区体察民情,了解百姓疾苦,与一线基层干部群众共谋山区发展大计,是人生道路上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我离开农村已经37年了,搞“三农”是外行,一线的基层干部长年在山区农村工作,政策比我知晓,实践比我深入,经验比我丰富,都是我的良师益友。在这里,我只能谈谈自己粗浅的感受和感悟。
感受之一:山区群众淳朴善良,懂得感恩。无论是座谈也好,个别谈话也好,群众对工作组的到来都很欢迎,都说过去从来没有过,把工作组看作是“共产党派来的”,对共产党感激不尽。双树坪有一位盲人叫谭元树,我走访他家时坐在一条凳上叙乡情、话家常,谈得很投机。他给我拉二胡,边拉边唱《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召开村民大会,他早早就来到会场,主持人讲欢迎工作组时,他情不自禁地站起来振臂高呼“共产党万岁,党中央万岁!”每当说到现行政策,大家众口一词都说政策好,形势好,共产党好。我在白沙坪走访时,有个叫邓中令的老人说,现在种田不但不要纳税,反过来还要贴补老百姓,历朝历代哪有这样的好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农民的好日子。还要怎么好啊,“糖山酒海,猪肉当白菜”,过去做梦也想啊。这么好的政策,你不致富,就是“懒家伙”。富中要知福,福中要致富。这就是一个农民的心声,有很大的代表性。走了这么多农户,接触了这么多群众,还没有一个说共产党不好、政策不好的。共产党好不好,群众心里最明亮。
感受之二:群众最讲实事求是。问到乡村干部怎么样,不少群众都说百分之九十的干部是好样的,他们真心护着农民,工作是努力的。一组组长张宏喜,去年砌屋摔断了腿,手脚不灵便,但只要村民找他帮忙,他都尽力。白沙坪村民大会,安排了一名村民监督委员发言。他过去当过村干部,发言时拿了个小本本,说起话来很流畅,思路也很清晰。他说,这次“三万”中,村民们向工作组反映了不少问题,怎么看啊,关键是老百姓的胸怀和境界,这话一语惊四座。他列举了这些年村里的发展变化,如数家珍。村干部很辛苦,他们付出的远远大于所得,他们不是贪官,应该受到大家的尊重。我们百姓应该提高自己的素质,做一个与新农村相配的农民。他的一番话,抵得上村干部吆喝十遍、百遍。一个最基层的骨干,站在这样的高度,有这样的胸怀,为村里说话,为村干部分忧,真是难得。
感受之三:山区群众生活还很苦。群众的生活,现在跟过去比,有着天壤之别,但跳出山区看全省、看全国,用小康的标准来衡量,与发达地区比,还有着不小的差距。白沙坪和双树坪都面临着路难行、水难喝、病难看、学难上的问题。白沙坪好多百姓靠天吃水,一家一个小水池,有的池子水都发绿了,里边爬着癞蛤蟆。一个家里如果有劳力外出打工,再种上几亩地,日子就过得下去。一旦有个天灾人祸,特别是生大病就很难扛过去。在走访中,我至少遇到四户这样的人家。儿子在外打工,遭遇工伤事故人亡家破,儿媳妇扔下小孩远走他乡,老人带着孙儿孙女艰难度日,有的孩子还是弱智,住在刮风墙就晃的危房里,实在不忍看下去。贫困山区奔小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感受之四:基层干部很累。现在基层干部配制很少,一个村两个组织干部,加一个计生专干,眼睛一睁,忙到熄灯,种了百姓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白沙坪的陈发宇支书告诉我,他一年在家没有蹲过30个囫囵天,有时候到了家天黑了还被叫出去。工作中受委屈是常事,遇到不讲理的,遭到的是辱骂,甚至拳脚相加。村干部的待遇也是低得不能再低,一年4000元,其中1200元还与业绩挂钩,一个计划外生育就要扣掉280元,加上集体经济匮乏,交通费、电话费无处可报。双树坪前支书就因为要支付孩子上高中的费用而撂挑子不干,外出打工。他们说,打工是辛苦,但一个月就差不多把当村干一年的收入挣回来。许多青年人不太愿意入党当村干,村干部普遍老化,白沙坪的干部平均年龄38岁。如何稳定基层干部,加强一线堡垒建设,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啊。我们努力的目标是要让基层岗位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岗位,让那些能人、明白人都抢着来挑这副担子。
驻村时间不长,感受颇多。但感受不同于感悟。感受是感性的东西,感悟是理性层面的事。通过这段“三万”工作,我也有这么几点肤浅的感悟:
一是尊重百姓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做“三农”工作必须对百姓这个庞大的群体有个基本的估价。山区农民淳朴善良,老实厚道,勤劳勇敢,集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主流。群众是一座富矿,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在群众面前,我们是学生,要当好学徒,不耻下问。“三农”工作本身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学问学问,一学二问。为什么要问计、问需、问政于民?道理就在这儿。办不到的事不夸海口承诺,不要把群众的胃口吊得很高,群众最讨厌言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与百姓打交道,一定要在情字上做文章,身入也要心入,防止身在民中不知民。“群众在你心里有多重,你在群众心里就有多重。”我们在访民情中,群众没把我们当外人、当客人。工作组不管风雪雨天,跋山涉水,走村入户,他们很感动。我们一到,就往炉里添柴吹火,沏茶让座,留我们吃饭。吃的是土菜,喝的是苞谷酒,这份情很纯、很真。入住农家,东家总是把最好的床铺让给我们睡,把最干净的被褥给我们盖。面对这样的群众,如果不为他们说点话、做点事,从良心上说不过去。
二是农民需要教育引导。农民的主流和本质是好的,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怀疑和否定。但也要看到农民几千年来所形成的劣根性非常顽固,这种劣根性里面有自私、偏执、孤傲、狂妄,自由散漫,有着典型的鲁迅笔下阿Q式的粗鄙。有的兜里有几个钱,就不知道自己是谁,有的看上去很富有,其实穷得只剩下人民币。在白沙坪,我遇到一个81岁的五四年入党的黄姓老党员,早年当过生产队长、大队支书,还当过副乡长。老人有六个儿子,他与老五一起过,老五患有肺结核,肾也不好,现在还住在卫生院里,老人种地是家里的唯一经济来源,其他五个儿子基本不管。我们到他老二家一看,房子砌得很漂亮,二层小楼,问在家的二儿媳,为什么不帮帮老人和老五,她说,我们自己还顾不过来。在走访中,看到不少老人单过,儿女都不管,有种普遍的说法:一娘生八子,八子不养娘。因为儿女们不参加新农保,老人每月55元的老保费也拿不到。新农保一年就交100元,有的人抹一把牌也不止这个数。可以看到,有些落后群众骨子里是自私和贪婪的。毛主席早就说过,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我们搞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新式农民相匹配。抓教育,着力培养农民素质,这是当务之急。
三是“三农”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从中央到地方都把“三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菜篮子”、“米袋子”事关国计民生、长治久安。古人言:舍富强而言治民,是不知为政者也。说的是离开强国富民而谈治理民众,是不知道为政之道。我们常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你做了好事,让老百姓富裕了,老百姓不会忘记你,历史也不会忘记你。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为政者的口碑不是自封的,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