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12200000010

第10章 庄周哲学的矛盾体系(6)

“熊经鸟伸”,“经”指悬吊,“熊经”是说像熊一样吊在树上。“申”通伸,“鸟伸”是说像鸟一样伸展身体。全句是说:通过像熊吊在树上,像鸟伸双翅一样的动作来锻炼自己的身体,是当时医学家用来锻炼身体的办法。据《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便用五禽:虎、鹿、熊、猴、鸟的姿势,来锻炼身体,称为“五禽戏”,可能是对中国从先秦到两汉时期锻炼身体方法的总结。

“道引之士”,“道引”据《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导引,通气血,柔和肢体,延年寿命。全句是说用导通气血等方法来延年益寿的人。

“养形”,即养身体。

“彭祖寿考”。“彭祖”古代传说中的长寿者。“寿考”即长寿。

“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平”即准则,“质”即本质。全句是说:为人能做到恬淡寂寞,虚无无为,这是一种天地准则和道德的本质体现。

“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休休”即宽容的样子。宽容则能与外界事物没有矛盾,无所争,故能平。

“德全而神不亏”。“德全”即具备了恬淡无为这些品德。“神不亏”指精神饱满。全句是说:由于他就具备恬淡无为这些全面的道德,所以便能使他精神饱满。

在这里庄子记载了“吐故纳新”、“吹呴呼吸”、“熊经鸟伸”和“道引”等锻炼身体的方法,认为人能做到“平易恬淡”则便能使“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保持人的精神饱满,这些是合理的。他为了反对人的矜骄,庄子在《人间世》篇中还叙述了一个“螳臂挡车”的故事,也是很有意义的。他说: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

《人间世》

“怒其臂以当车辙”,“怒”指奋举。“当”即挡。“车辙”指由车轮在路中碾出来的小渠沟。全句是说:螳螂张开它的双臂爬在车辙之中,想挡住车子前进。

“是其才之美者也”,是说:它太不自量力,而反自持其能,想挡住车前行之路。

“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积”指多次。“伐”指自我夸耀。“犯之”指颜阖触犯卫国太子。全句是庄子反对矜骄的作风,指颜阖多次在卫太子面前自我夸耀,如果还不收敛,必将如螳臂挡车一样,被碾得粉碎。

庄子所说的这个故事,当然是宣传他的人生应以无为为本的主张,不过对一些人的矜骄习气和自高自大、自我吹嘘的不良习气,还是有一定教育作用的。

§§§第四节歌颂“无为”、“无私”、“素朴”的原始社会与批评礼治、德教的儒、墨两家思想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哲学自然不等于政治、经济,但离开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哲学是没有的,庄子的哲学也是这样。庄子在人生哲学上,他强调的是恬淡无为,否认是非、毁誉、生死、贵贱之间的差别,把追求无条件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和逍遥为其最终的目的。他的政治、历史哲学,又把自然无为、把原始人类淳朴无私的这一特点,作为人的“常性”而建立起来的。他认为,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当时的封建社会,是对人的淳朴无私、自然无为本性的损害。他认为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则,便在于顺着人民这种“常性”去办事,而不要去伤害这种“常性”。

他在《马蹄》篇中,通过伯乐的治马、陶瓷工人的冶陶和木工的处理木材,以说明一切有为的活动,都是对事物本性的伤害。他说: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

《马蹄》

“龁草”,龁(hé纥)咬,指马自己知道吃草。

“陆”,在这里通踛,跳跃,指马自己知道放开四蹄自由自在地在大地上跑跳。

“义台路寝”,“义台”即用来举行仪式的台。筑土为台,台上架屋,当中设门。“路寝”,即台中的正室。

“伯乐”,姓孙名阳,善相马和驯服马,春秋末年,秦穆公时人。

“烧之”,指把铁烧红,在马身上打火印做标记。

“剔”(tī踢),即剪,指剪马毛。

“刻之”,指刻削马的蹄甲,为马钉马掌。

“雒之”,“雒”(luò落)与络通,指给马戴上笼头。

“连之以羁絷”,“连”即绑上。“羁”(jī基)即带嚼子的马络头。“絷”(zhí执)用来绊住马前足的绳索。

“编之以皂栈”,“编”指架搭。“皂”(zào造)即马槽、马棚。全句是说:给马背上绑上载货物的架子,把马拴在马槽边和马棚之中。

“驰之”,即打着马使它快跑。

“整之,齐之”,指按人的需要,将马进行装饰和训练。

“前有橛饰之患”,“橛”(jué决),马口所含的马嚼子。“饰”指马缨。全句是说:在马的项上戴上马缨,在口中安上嚼子,这些东西束缚了马的自然本性,故使它感到是祸患。

“后有鞭之威”,“”与策通,“鞭”是用来打马的皮鞭和棍子,用这些东西来赶着马跑,所以使马感到是一种威胁。

“陶者”,即从事制造陶瓷的人。

“埴”(zhí直),指黏土。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不然”即不是这样。全句是说:依我看来,会治理天下的人,便不会像伯乐驯马、陶瓷工人治陶器、木匠处理木材那样。

“常性”,人的不变本性。“常德”,人的共同品德。

“一而不党,命曰天放”。“不党”即纯一而没偏邪。“放”指放任。“天放”指天然的自由之性。全句是说:要治理好天下,只要按人民纯一而没有偏爱的人性办事,一切听其自然,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各自生活。

在这里庄子认为:伯乐根据人的需要,对马所实行的各种训练和装饰,都是对马本来“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的这种自由自在生活和本性的伤害,所以造成了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马之死者已过半矣”这种结果。不仅伯乐的治马是这样,陶瓷工人用规矩去制造陶器,木工用规矩、绳墨去处理木材,也是这样。总之他们是以伤害物的自然本性,来达到他们所要求治理的目的。庄子认为治理天下不能采用这种办法。治理天下应当采用什么样的办法呢?庄子认为:应从人民有“织而衣,耕而食”,“无有相害”、不自私这种 “常性”出发,只有听任人民按他们这种“常性”去生活,而不加以礼、乐、赏、罚等人为的干预,天下便能大治。他主张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应一切听其自然,而不要施加任何人为的束缚。庄子的这种想法,是不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他把原始人类那种“群居野处”,由于生产力低,物质生活极其贫乏,只能实行共同劳动,共同享受,没有剩余物资可供占有,无法产生私有观念而夸大为人民的“常性”,又避开战国时期“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这种封建社会中所出现的问题,而企图回到原始社会中去,这是不可能的。

庄子从人有“常性”出发,提出了他最理想的社会,是“至德之世”。这种“至德之世”是一种什么样子呢?庄子对它作了各种描绘。庄子说:

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及至圣人,蹩躠为仁,踶跂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

《马蹄》

“至德之世”,即道德最高尚的时代,是庄子理想中最好的社会。

“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填填”指悠闲稳重。“颠颠”指淳朴耿直。全句是说:生活在“至德之世”的人,他们走起路来悠闲稳重,待人接物淳朴而耿直。

“山无蹊隧,泽无舟梁”。“蹊”(xī 溪)指小路。“隧”(suì岁)即用人工挖掘出来的隧道。“舟”即水上的船。“梁”即桥。全句是说:山上既没有人走过的小路,也没有人修架的桥梁。

“连属其乡”指当时人们居住相连,不分彼此,大家相处得非常友好。

“遂长”,即任其本性,不受束缚的生长。

“系羁而游”,是说人可以把禽兽牵着来与人一起玩耍。

庄子的“至德之世”实际是庄子对原始社会的过分美化,说明不仅人与人相处得非常友好,就是人与禽兽也相处得非常融洽。虎豹毒蛇要吃人,人中也有不做善事而做罪恶事的人。没有道德伦理的教育和法律的约束和制裁,人是不可能自动和谐友好的。

“窥”,此指人爬到树上去探视鸟巢。

“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族”指聚居在一块儿,“并”,指共处。全句是说:人与禽兽同住在一块地方,他们不分彼此地共同生活在一起。

“同乎无知,其德不离”。“不离”指不离开“常德”。全句是说:大家都与无知的东西一样,所以便未离开原始的常性。在这里庄子把无知与常性联系在一起,认为有知是对常性的破坏,则是错误的。

“同乎无欲,是谓素朴”。“无欲”指在原始社会中,人们没有对物质私有这种要求的私心。庄子认为:人人都没有产生对物质私有的愿望,所以这就是人的素朴本性。

“蹩躠为仁,踶跂为义”。“蹩”即跛脚走路,这里引申为费劲。“踶跂”(zhì至qǐ企),指费尽心思。全句是说:当圣人出来以后,像跛子走路那样的困难去讲什么“仁”,日夜费尽心思地去宣传什么“义”,反而弄得天下的人民疑惑不安,造成天下大乱。

“澶(chán禅)漫”,即放纵。

“摘僻”指烦琐的样子。是说:儒家所说的礼,使人感到烦琐,不便实行。

“天下始分矣”是说:自圣人讲什么仁义礼乐之后,破坏了人们原始的“同乎无知”、“同乎无欲”的本性,这样天下就出现了分为“君子”、“小人”尊卑贵贱等各式各样的人来。

“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纯朴”指未加过工的原木。“残”指破。“牺尊”指祭神时,刻有牛头图形的木质酒器。全句是说:如果不破坏原木的完整,就不会有刻着牛头图形的木质酒器出现。

“白玉不毁,孰为珪璋”。“珪(guī规)璋”,名贵的玉器。上圆(或剑头形)下方,是古代君主举行典礼时,手捧的一种玉器。全句是说:如果不将白玉破开加以雕琢,便造不出名贵的珪和璋来。

“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是说:如果不是道家的素朴无为,自然之道被破坏,怎么会出现“圣人”所提倡的仁义。

“性情不离”,指人的原始素朴的本性被分离。

“五色”,即青、黄、赤、白、黑等五种颜色。

“五声”,中国古代乐谱的宫、商、角、徵、羽等五种音调。

“六律”,即黄钟、太蔟、姑洗、蕤宾 、夷则、无射等六律。这四句是说:如果不破坏五色的自然本色,就绘不出有文采的图画;如果不混合五音,也就不会出现六律。

从这段引文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所说的“至德之世”,是一个没有舟车,没有桥梁,没有文化,草木丛生,人与鸟兽混杂群居,即人刚脱离动物界的那种落后社会。他认为在这种社会里,大家都“同乎无知”、“同乎无欲”,既没有“君子”,也不会出现“小人”,这是一种人的素朴本性的表现。而不知这时人们之所以没有私的观念,并不是由于“无知”、“无欲”的结果,而是由于当时的物质生活极其贫乏,除了实行绝对平分一切食物,以维持生命外,其他则没有丝毫剩余的东西可享受,无法形成人产生对物质占有的私有观念。而庄子则把人类社会的初期,这种“无知”“无欲”的状态看成是人性最充分的表现,因而他反对随着社会的发展,所出现仁、义、礼、乐道德伦理等观念和社会生活制度。他认为这些东西都是对人本来的素朴之性的束缚,是破坏人的自然本性的结果。就像破坏了木材的完整,而制造出刻画牛头的祭神酒杯;破坏了玉石的完整,而雕琢出珪璋;混淆了五种颜色的本色,画出有文采的图画;混杂了五声单音而作出六律一样。所以他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人民这种“无知”、“无欲”的“素朴”之性不遭到破坏,是不会有仁、义、礼、乐出现的。庄子的这种看法是与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不相符合的。仁、义、礼、乐等这种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东西,不是由于破坏了人的“无知”、“无欲”的结果,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生产,除了维持自己的最低生活需要外有了剩余,可以供他人剥削,因而产生自私的占有观念和私有制产生后,为了维持当时的社会公共秩序,调整当时所出现的各种冲突而产生的。正是由于有了私有观念和私有制的形成,才出现需要用仁、义、礼、乐和法律等,来维持这个社会的公共生活秩序。

庄子从认为仁、义、礼、乐是对原始人类素朴之性的破坏,反对实行仁、义、礼、乐的君主和“贤者”、“能人”,而歌颂没有文化,没有知识的社会。他说:

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

《天地》

“上如标枝”,“上”指帝王,“标枝”树顶上的最高枝。全句是说:在上的帝王,虽然身居高位,但也像长在树顶尖端的枝一样,是一种自然生长而形成的,他自己并无所作为。

“民如野鹿”,是说人民没有任何约束,他们自由自在的生活,就像在原始森林中的自我生长的野鹿一样。

“端正而不知以为义”,是说:后世的人认为行为正直,则是一种“义”的表现,但是在至德之世,由于没有私有观念,大家都很正直,但并不存在着“义”的这种观念。以下的“仁”、“忠”、“信”三句意思相类。

“实”,即诚实。

“当”,即正确。

“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蠢动”指蠕动,“相使”指互相役使,互相帮助。“赐”恩赐。全句是说:人们相互之间的相互帮助完全出自本性,和虫的蠕动一样,既不会看成是对别人的恩惠,也没有任何目的,完全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动。

“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迹”指痕迹。这两句是说:当时人们的一切行为,既不是表彰自己的功绩,也没有任何目的,而是出于本性的一种自自然然的行动,他们虽然做了许多事迹,但都没有留下痕迹。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庄子所说的“圣德之世”里,有贤才的人与有能力的人,是没有作用的。因为一个人的能力与贤才,表现在他能用心思虑研究出或做出超人的成绩,如果这样做,就破坏了人的素朴本性。所以庄子认为“至德之世”的君主,应当像生长在树尖端的树枝一样,自自然然地生成,而不要有什么作为。因为有为的任何政治活动,都是对无为的本性的破坏。所以在最理想的社会里,在上的应该如“标枝”,在下的应该如“野鹿”一样,彼此都无拘无束,一切听其自然地生活着。在《胠箧》篇中,庄子对他追求的“至德之世”,还作了这样的一段叙述。他说:

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

《胠箧》

“昔者容成氏”等十二人名,都是古代传说中的氏族首领,有些被后世称之为“帝”或“皇”。

“结绳而用之”,是指:古代没有文字,用结绳的办法来记事,大事打一个大绳结,小事打一个小绳结,不同类的事,打不同的绳结。

同类推荐
  • 安住在折腾中

    安住在折腾中

    《安住在折腾中》,本书收录了法眼寺方丈,明一法师的数十篇日记一系列禅修讲稿。书中不仅记录了明一法师作为僧人的日常修行,劳作,弘法的点点滴滴,更令广大读者有机会分享到这位正信正行,爱国爱教高僧的修行体悟用人生智慧。广大信众用佛门弟子都将从中受益。
  • 官道曾国藩

    官道曾国藩

    曾国藩的评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誉之者称其为实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完人”、“千古圣相”;毁之考’称其为“汉奸”、“刽子手”……曾国藩是一个永远值得你去认识、了解的人物。官道亦为人道,人道成就官道,为官之道,学曾国藩。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 浙中王学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浙中王学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本书的宗旨,是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浙江学术思想的形成土壤、发展源流以及浙中王门学派形成、演变过程的考察,诠释其话语结构和致思趣向,并按照思想史演进的内在逻辑,展现明代心学丰富多彩的思想资源与形成机制,如三教合流、讲会运动、平民教育、宗法社会等。进而通过比较浙中王门各家之异同,揭示诸学者互为对象、互动共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取长补短、标新立异的思想特征,以多层次、多视角地展开对浙中王学重要传人的梳理与考量。
  • 《论语》中不可不知的人生哲理

    《论语》中不可不知的人生哲理

    《〈论语〉中不可不知的人生哲理》主要内容:《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一般人或许会想,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有什么好看的。圣人嘛,一定一天到晚道貌岸然,玩深沉,装伟大,其一言一行也必定乏味之极。如果你也这样想,那就错了。看完《论语》,你会发现孔子与一般人也没有什么两样,其一言一行也是非常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
  • 家范的教育智慧

    家范的教育智慧

    《家范的教育智慧》内容简介:一般人只知道司马光有一部治国的书叫《资治通鉴》却很少有人知道司马光还有一部齐家的书叫《家范》。《家范》并不是仅仅讲如何治家问题,司马光在《家范》卷首引用《大学》里的一段话,来阐明他写《家范》的目的:“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司马光自己也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热门推荐
  • 极品纯情校花

    极品纯情校花

    “装逼十余载,老子还从来没服过谁,这里卧虎藏龙渣滓多,那又如何?”这是一个从监狱出来的少年回到学校把妹、装逼、打脸、扮猪吃虎的故事!
  • 除异师

    除异师

    成为大二学生的前一天,夏生从爷爷手上继承了夏家除异师的千年古镜。原以为这只是爷爷的老年痴呆症发作,但没想到一个接一个的诡异事件出现,自己竟被卷入了异能者和异兽的世界中。于此同时,那段埋藏在心中许久的爱慕,又该如何处置呢……
  • 七色

    七色

    同学之间无拘无束的纯真友情;男女之间青涩、甜蜜的爱情;草木夜间的幽幽生长,竟然揭开了生命的奥秘……燕雄海,一个从小顽皮捣蛋、成绩一直全班倒数第一的农村小子,因为小时候滚轮胎玩而对化学产生兴趣,在大学时被同学戏称为“教授”,因一篇学术论文在美国最权威的杂志《科学家》上发表,从而一举成名,后又因为发现能延长人类寿命至180岁的生命元素,从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 调包计:自在江湖不为妃

    调包计:自在江湖不为妃

    谁料到,一场家变引起的江湖恩怨,竟然牵出一个惊天大阴谋,她,舒子浵,悬壶济世,堪称世外桃源一朵奇葩。他,龙皓云,江湖枭雄的独子,乃出淤泥而不染的瑰宝。危机四伏,她如何力挽狂澜…一个谜题,他们如何抽丝剥茧找到密室……论功行赏,她被钦点为王妃,调包顶替,他却落寞出走,她何去何从……
  • 神队

    神队

    都自己成神,成神之后独自孤独,而我将带着好基友一起成神,成神之路不在孤独,成神之后一齐笑傲万界。无人敢惹。
  • 金银岛(名师1+1导读方案)

    金银岛(名师1+1导读方案)

    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名师1+1导读方案:金银岛是一部世界公认的具有浓厚冒险精神的小说,作者围绕一份神秘的藏宝图,记叙一场惊心动魄的夺宝战……少年吉姆对人友好,善恶分明,夺宝的斗争激发了他的机制和勇敢。无论是对海盗的贪婪还是对同行的友善,都是18世纪英国人民热衷于冒险生活的真是写照。
  • 左手今生,右手来世

    左手今生,右手来世

    老天安排她穿越千年,她是21世纪95后新青年,会喜欢韩剧,会跟着薛之谦的歌而难过,会跟着Bigbang的舞蹈而痴迷,她还是一名懂得皮毛的兽医,还是喜欢文物历史的封建女生在她身上还有多少喜好随着她而穿梭千年靠着这些才艺如何发家致富农民翻身把歌唱...
  • 青春作死记

    青春作死记

    你们曾经说好一起征服的世界呢?你们曾经说好一起追到的女孩呢?你们曾经说好一起考取的学校呢?你们曾经说好一起远游的地方呢?你们曾经说好,现在……因为年少,我们是否错过了太多。(注:本书只是不定期更新,完全心情随笔那种。)
  • 涛语——石评梅作品精选

    涛语——石评梅作品精选

    文学大师是一个时代的开拓者和各种文学形式的集大成者,他们的作品来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记载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包含了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永恒的魅力。他们是我们心灵的工程师,能够指导我们的人生发展,给予我们心灵鸡汤般的精神滋养。
  • 上下有别

    上下有别

    懒散率真的爱情小说家,遭遇严肃刻板的帅哥担当。尽管初次见面都看对方不顺眼,爱情却在日日相处中渐渐萌芽。是工作职场要上下有别,还是火辣开演危险关系?特殊职场风起云涌,有一点暧昧,一点激情,一点点……情难由己的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