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12200000005

第5章 庄周哲学的矛盾体系(1)

在庄子以前的中国社会中,迷信鬼神,崇拜上天,相信占卜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甲骨文中所记的便是殷人每事卜的各种活动记录。《周易》中的卦辞、爻辞,也是对当时现实生活中,这种迷信天地鬼神的宗教神学活动所做的解释。在这种神学唯心主义统治的哲学论坛中,虽然在西周末年,史伯也提出过:“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这样的认识,主张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以构造出世界万物。但在这种有形的天地万物之先又是什么?除了《老子》一书有简单的说明外,其他则无人自觉的、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和探讨这个问题。

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宇宙的生成问题、人的认识能力问题、人是不是能得到正确的认识问题,以及人生的意义与社会历史应如何发展等问题的,应当说要首推庄子。当然庄子的哲学是在老子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在对这些问题研究的深刻性和明确性,以及内容的丰富与想象能力的高超方面,则是《老子》那种寓意式的诗篇赶不上的,现将庄子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分述于后。

由于《庄子》一书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从宋、元、明、清直到现在,许多学者都认为:内篇基本上是庄周本人所作,外篇、杂篇则为庄派学者对庄周所遗留下来的一些语录或内篇的思想,作进一步的注释和发挥。我们此次的研究,便是以《庄子》这部书为依据,把《庄子》一书,作为庄派学者的思想总结,以研究这个学派的这一思潮内容、特点和影响为中心。故我们的引文则不局限于内篇或外、杂篇。我们排除的只是那些不是出于先秦,或不是庄派思想的材料,而认为那些只要是反映了庄派哲学思想的材料,我们都加以引用。

§§§第一节 “道生万物”的无神论和“通天下一气”的科学观

在《知北游》中,庄子提出了一个在当时是十分尖锐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未有天地可知邪?”就是说:在当时人们已经认识了的金、木、水、火、土等现实的物质世界形成之先,是否还有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是不是可以使人知道。

庄子提出了这个问题后,在《齐物论》中,他自己又对这个问题作了这样的回答和探索,他说: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

《齐物论》

就是说:如果把现实的物质世界作为一个开始吧,那么产生它的根源,便应在这个开始的未开始前,甚至可以追寻到未开始的开始以前;如果认为世界产生于有或无吧,那么产生它的根源,便应追寻到没有“有”和没有“无”以前,甚至可以追寻到未有有和“未有无”之前,和再进一步追寻到未有有无的“未有有无”之前。那么就可以看到:将陷入究竟世界是真有、还是真无、这种使人无从知道的虚无深渊之中。这种虚无的深渊,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东西呢?庄子在《知北游》一文中,作出了这样明确的答复。他说:“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犹其有物也无已!”(《知北游》)

这就是说:产生有形的天地万物的东西是物吗?庄子回答说:不应该是“物”。因为产生“物”的,不能是“物”,“物”不能自己产生“自己”。假如说是“物”自己产生了自己,这个问题就会无止境地被追问下去,而且还会问到最后的根源上去。这个最后的根源是什么呢?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二十五章)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上,四十二章)把“道”作为天地万物产生的最后根源这条认识路线。但是庄子又不是对老子的“道”直接的简单继承,而是作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他所说的“道”,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他说: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大宗师》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情”是实在,“信”是真实可信。全句是说:“道”是真实可信的,是客观存在着的一个东西,但是这个东西又是以无为体,没有任何形状的。它 “可传而不可受”,“受”与授通。“得”即心得。是说“道”这个东西,因为它是“有情、有信”的,故可以流传和领会,但它又是“无为无形”的,所以又既不能以目见,而又不能用手将它交给他人。

“自本自根”,“本”与“根”是指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它的基础和条件,但“道”却是自己产生的自己。它是:

“自古以固存”,“固存”即本来便存在着的。“自古以固存”,是说在未有天地万物以前,“道”本来便存在着。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神”即神灵。“帝”即上帝。全句是说:“道”,它不仅产生了天地万物,而且使鬼神和上帝都变得灵验起来。在这里庄子用“道”来否定了殷周时期那种有意志有人格的宗教神学,应该说是具有无神论思想的。但是他的这种“道”,又是一种更精巧的、创造天地万物的虚无之神。它在“太极之先”、“六极之下”,“太极”即最大的极限。“之先”即在上。“六极”即东、西、南、北四方,再加上与下,六个方位的极限。全句是说:“道”在最大的极限之上,但它不自以为高。在东、西、南、北、上、下这六个方位的极限之下,它并不自以为深。

“稀韦氏得之,得挈天地”,“稀(xī希)韦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挈”(qiè窃)即提举。全句是说:稀韦氏这个人,由于他得到了大道,所以才使他能开天辟地。可能指传说中的盘古王。

“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戏”(羲xī希),伏戏氏,传说中开创畜牧时代的帝王。“袭”即合。“气母”据刘武《庄子集解补正》中说:“《则阳》篇云:阴阳、气之大,则气母者,即阴阳。”这句是说:伏戏氏由于得着了“道”,才使他能调和阴阳,使草木茂盛,牧畜兴旺。

“斗维”即北斗星。“不忒”,“忒”(tè特)即差错。“不忒”是说:北斗星它带着群星运行,不会离开轨道。

“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堪坏”(pēi胚)即昆仑山神。“袭”即居位其中。全句是说:堪坏由于得着了“道”,故使他成为昆仑山的山神,而居于此山之中。

“冯夷”即河神。

“肩吾”即泰山神。

“黄帝得之,以登云天”,“登云天”即乘云上天。传说:轩辕黄帝在首山采铜,在荆山铸鼎。鼎成,有飞龙垂首在鼎上迎接黄帝,于是黄帝和臣妾七十二人,乘云升天,成仙而去。

“颛顼”即北帝,古代五帝之一,又称高阳氏。“玄宫”即北帝颛顼所居的宫殿。

“禺强”,居住在北方的北海水神。

“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西王母”,神名,传说甚多。《山海经》、《汉武内传》等书都有记载,据成疏,是:“少广,西极山名也。王母,太阴之精也,豹尾、虎首,善笑。舜时,王母遣使献玉杯。汉武帝时,献青桃。颜容若十六七岁女子,其貌端正,常坐西方少广之山,不复生死,故莫知其终也。”这种汉代的传说与本文符合。全句是说:西王母由于得着了“道”,所以她坐于少广山上,不生不死,长生不老。

“彭祖”古代的长寿者,说他从上古虞舜的时候,活到“五伯”时,即: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等人的春秋时期。

“傅说”(yuè悦)传说是殷代的贤臣,任殷高宗武丁的丞相。他死后精神升天,乘骑于东维和箕尾两星之间,与众星并列。

在这一段引文中,庄子从时间、空间和功能各方面,对他的“道”作出了说明。他认为:从时间上来看,“道”是无始无终的,它不同于具体的“物”;从空间上来看,它既“无形无声”又无限大,现实的客观物质世界无法与它比拟;从功能上来看,它产生于天地万物,又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使万物各具有其特性,奥妙无穷,无所不能。这一段引文,是庄子论他的“道”的性质比较集中的一段。从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道”是有情有信“即真实可信,而又客观存在着的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它与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和山川草木,以及社会中的帝王将相与普通人物,都是密切联系着的。而且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各种人物,正是由于得着了“道”,他们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但是“道”又是“无为无形”、“自本自根”、“生天生地”、“自古以固存”的。就是说:它是产生天地万物这个物质世界的最后根源,正如老子所说的“为天下母”一样,可是这个产生天地万物的“道”,它本身并不能够是物质,因为按庄子的逻辑看来,“物物者”只应该是“非物”而不能是“物”。坚持用非物质的“道”,作为产生物质世界唯一根源的这种思想,庄子还在其他许多地方,反复地、明确地说过。如他说:“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知北游》)

就是说:有形的东西,生于无形;精神性的东西,来源于“道”,物质性的形体,应由非物质性的精神所产生。万物则是由有形的物质世界,不断地发生、发展变化而来的。庄子有时还把天、地、万物这个唯一的产生根源,叫做“天门”。他说:“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庚桑楚》)所以在庄子的哲学中,作为最高范畴的“道”,其本质就是“无有”。

这种以“无有”为本质的“道”,如何产生天地万物呢?庄子则提出了一个由“泰初的无”,到混沌的“一”;再由这个“一”从无形中,分化出有形的天地万物,而万物中的人,又能通过自我的心性修养,从“有”到“无有”的“道”中去,庄子他既把“道”作为天地万物的出发点,最后又把“道”作为天地万物的归宿,这就是他所构造的一幅宇宙生成图。他对他的这幅宇宙生成图,还作了如下的说明。庄子说: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

《天地》

在这里的“德”,不是指人的品德或德性,而是指人和万物所得到的“道”。“命”不是指命运,而是说:万物由于得着了“道”,才产生出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的生物整体,然后在宇宙中出现了生命。“形”指万物的形体;“神”指精神;“性”指特性。“各有仪则,谓之性”,则是说由万物各具有不同的生理结构和形式,因而便各具有不同的特性。“同乃虚”指同于泰初的无,就进入了虚无的境界。“合喙鸣”,喙是鸟兽的嘴。指进入“道”的无为之境,就像鸟兽自然的鸣叫一样。这样恢复“泰初”之无,达到天地万物一体了。从整段原文来看,庄子在这里描绘出的是一幅:由泰初无有的“道”,产生着一个有形的万物,而又回到了以“无有”为本的“道”中去,所以“道”→“物”→“道”或者无→有→无这种形式,是庄子的一幅宇宙生成图。有的同志认为:庄子的道是“无有无”——绝对的“无”,它既不能生与“有”对立的“无”,也不能生“有”,它也不是“无”和“有”的统一。它是绝对地排斥任何意义的“有”和“无”的对立,在这种意义上它绝对地超越于“有”和“无”之上。庄子的“无有无”是针对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四十章)而讲的,是对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上四十二章)的宇宙生长过程的否定。在庄子看来世界上天地万物的产生,并没有什么先后次序,“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我”并不是在天地万物产生以后才产生的,而是与天地万物同时产生的,并且复通为一的。(韩强:《试论庄子哲学体系的三个基本范畴》,《哲学研究》1980年8期,第54页)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与庄子自己所说的“道”是“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这种说法相违背的。庄子的宇宙生成图式,不是对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否定,而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他是将老子这种诗一样的简单格言,发展成为有较详的说明的议论文字,并且在他这幅宇宙生成图式中,还接受了当时唯物主义者“气”的无神论思想。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不是说天地与我同时产生,万物与我完全一样,这种看法是与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常识相违背的。河中的鱼与庄子不一样,衣服与庄子也不一样。先有洪荒之世然后才有人类,这是当时人们所熟知的历史常识,庄周是一个博学者,他不可能荒唐到这种地步。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是指人与天地都是由于得着了“道”,从“道”这个“无有”中产生出来的,所以叫“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也是从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出发,夸大相对性,否认了客观事物的大小、美丑、好坏等质的差别,从事物的不断发展转化这一点而说的,就是说“以道观之,复通为一”,并不是说真实的客观事物与人完全一样,所以庄子的宇宙生成图式,应该是:从以无为本质无形的“道”,产生出有形的天地万物这个物质世界,这个有形的物质世界,经过发展变化,最后又将归于以无为体的无形的“道”之中。

庄子的宇宙生成图式,不是简单地重复老子的论调,而是吸取了当时一些唯物主义和生物学的思想,来丰富了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在《至乐》篇中,在主张“道”生万物的前提下,还探讨了生命的起源问题。他说:

种有几?得水则为继,得水土之际则为蛙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舄,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生于灶下,其状若脱,其名为鸲掇。鸲掇千日为鸟,其名为干余骨。干余骨之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生乎九猷,瞀芮生乎腐蠸,羊奚比乎不笋,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至乐》

在这里的“几”,是指微,是说种子有微妙之处, 同继,指水绵,是说种子得到了水的滋润,就生长出水绵一类的苔藓物来。“”是蚌类。“蛙之衣”指生在水里的遮着的蛙蚌之类与浮萍、水藻等植物。“陵屯”指土堆。“陵舄”即车前草。“郁栖”指粪土。“乌足”是车前草、泽泻的变种。“蛴螬”指土蚕、金龟子的幼虫。“鸲掇”指甲虫(干余骨)的幼虫。“食醯”,醋,食物放久了便发酸如醋。“颐辂”指在酸湿的东西中滋生出来的小虫。“瞀芮”是小蚊虫。“蠸”是野猪。“羊奚”可能指竹菰,它生在腐朽的竹节上。“不笋 ”指不生笋的竹。“程”指豹子,古代秦人的叫法。“马”是“为”字,据《说文》说:“为,母猴也。”“马生人”可能认为从猴子近似人,猜测到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反入于机”指万物从微妙中变化出来,人死以后,又回到那微妙的境界中去。庄子所描绘的这个生命的发生、发展过程,当然许多不符合于现代的科学事实。但是他根据当时中国人民认识所达到的程度,再加以哲学家的抽象思维能力的想象,认为生物的发展,是先有水中苔藓一类的植物,再逐次出现了动物界的虫类,然后再由低级的虫类,发展到高等的动物,最后才出现了人类。这些根据一定事实的猜测,还是有合理之处的,这个过程,基本上符合科学的事实。他用“道”生万物的观点,来否定了上帝创造人类和宇宙,从这一方面来说,庄子的宇宙观,是具有无神论倾向的。

同类推荐
  • 读懂孔子

    读懂孔子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所生活的春秋末年,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新旧制度交替。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提出“仁”的思想。其核心是关于人性、人道、人生价值等问题探讨,从而建立起人学的思想体系。孔子注重教育,堪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至今还体现在我们现在的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本书以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广大朋友解读中国的历史文化,介绍孔子的著作及其思想学说。
  • 老庄心解(新编本)

    老庄心解(新编本)

    本书是范曾先生负笈欧洲、闲居巴黎时与老庄进行的心灵对话;范曾先生或文、或史、或哲、或艺进行多学科的磨砺互证,对老庄最本原的思想命题展开了深度的阐释和解读。要言不烦,清新隽永;刹那神思,直抵灵府。
  • 随便问吧:关于孔子和《论语》的108个趣味问题

    随便问吧:关于孔子和《论语》的108个趣味问题

    孔子不是神,而是人,是一个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的人;一个好古敏求,诲人不僖,传递古代文化的人;一个满腹经纶,针砭时弊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为民请命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治国安邦的人;身为中国人,您对影响中国历史文化深远的儒家和孔子本人了解多少呢?赶快翻开本书吧,丰富而有趣的内容,通俗而生动的语言,问答加链接的特殊形式,将让您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看到一个鲜活的孔子,同时增长您的国学知识,丰富您的文化内涵。
  • 理想国

    理想国

    《理想国》以苏格拉底与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作品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被公认为是西方哲学的源头。
  • 老子修身27妙术

    老子修身27妙术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世界的奥妙无处不在,世界的真相无时不在暗示我们,但我们没有觉察到。这本书带你走进老子修身的世界。因为你有太多的事情要去做,你有太多的人生使命去完成,所以你无法静下心来看世界。
热门推荐
  • 异世仙妃:傲娇小女王

    异世仙妃:傲娇小女王

    因一次意外穿越到古代的安落,误打误撞地遇到了影响了她整个人生的皇甫明希。原本简单的相遇,却是一场精心安排的阴谋。被卷入纷争的安落,不得不正面对待这突如其来的一切。当发现自己无法改变这一切的时候,神秘人却意外出现。为了查明神秘人的身份,皇甫明希和安落从此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 我的一切,你的爱

    我的一切,你的爱

    太多的巧合正好注定了彼此之间的缘分。有些缘分注定无法逃离。一切是命中注定的美好。
  • 三十六计白话全译

    三十六计白话全译

    本书将融意蕴颇深的古文、准确到位的译文、鞭辟入里的解析、精彩绝伦的典例、图片等于一炉,内容丰赡,文字精练。阅罢本书,不仅能让你享受一次智力的盛宴,更能让你深获心灵上的启迪。从“围魏救赵”中,能学到在困难面前逆向思维,出奇制胜;从“瞒天过海”中,能知晓即便是事前准备再周全,也绝不能放松戒备,否则,易让对手寻到破绽,趁虚而入;从“远交近攻”中,能懂得人际交往的平衡之道,从而有利于施计者目标的实现;从“指桑骂槐”中,能体悟到规避正面冲突,巧妙进行旁敲侧击的言辞艺术……
  • 太苍封牙

    太苍封牙

    他,一指向天,蓦然回首,灯火阑珊;他,一脚躲地,明月相照,伊人相伴;他,纵古至今,故人长存,今者永生;他,怒发冲冠,挥手之间,终是毁了时间,换了天地。——————————里面不仅有美丽的精灵,妖艳的妖精,清灵的美人鱼与你相伴,更有热血的武者,气质的法师和无上的修道者与你同行,在天与地的交汇,泪与血的挥洒中,与猪脚共同穿越万古,解开禁忌的真相。
  • 天策上将军

    天策上将军

    天下第二行书字帖——《祭侄帖》里,祭奠的是他的同胞弟弟;文天祥的《正气歌》里传颂着他父亲的名字;他的叔父是当世最伟大的书法家,却更是爱国者;他只身一人,奔走千里,求回父亲遗骸,赎回亲友、父亲部下后代,救济三百余口人,却遗失女儿。他的家族满门忠烈,浑身傲骨,在安史之乱为国捐躯者超过三十人。如果没有他们家族的抗争,也许唐朝便会亡于安史之乱;从常山到平原,流不尽的是他们家族的鲜血;从平原到常山,说不完的是他们流芳千载的忠贞死节。他叫颜泉明,颜杲卿的长子,颜真卿的侄子。他从后世来,只为了大唐不唱响最后的挽歌。
  • 倾恋绝颜之乱世覆天

    倾恋绝颜之乱世覆天

    她是丫头,身份成谜,受不了主子的虐打而死。两年后碧眼银发,重新现世。众人绑她上焚烧台,道她是祸国雪姬。他是西陆少主——西洛誉。由最先的利用她,到了后来的愿为她打下半壁江山,随她嫣然倾国。可她却已经恨了他,所以她变强,一统四方。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锦绣田园:医女嫁贤夫

    锦绣田园:医女嫁贤夫

    本文已经改名为《菀心有晴天》实体出版上市,当当、淘宝等各大网站均有销售,晚晚求支持哦~穿越不可怕,可怕的是穿越到苦哈哈的农村,医科女研究生摇身一变成为被退亲的村姑。她一不会种田,二不会刺绣,父亲早亡,家里一穷二白,破旧的院子关不住前来顺手牵羊的大伯一家,不怕,她有灵泉有空间良田千倾,更有一身医术,且看她如何带着一家大小发家致富穿金戴银。神马?新皇要选妃?所有及笄未嫁女子都要参选?“关朗哥,要不我嫁给你行么?”某女一脸试探。一句话,被村民笃定嫁不出去的陆家菀姐儿终于出嫁了。丈夫没田?没事!她有!丈夫是猎户,是武夫?没事!有安全感!她陆紫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猴子满山走!那个~贤夫,等等媳妇啊~(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修仙传之不司离音

    修仙传之不司离音

    司者,主也;离音,意为离别之音;不司离音,本意为不主离别之音,是盼团圆、和谐、安好之意。好吧,其实本文就是个修真文,女主不小白,性格独立坚强,剧情估计会有点长。本人第一次写小说,希望多多支持指正。
  • 老师大人小的知错

    老师大人小的知错

    前世,她跟在穿着一袭白衣的男子身后,男子面上满是清冷,“师父,师父,我想叫你扶苏”她期盼的目光投向他,他摇摇头,摸了摸她的头发“你是我的徒弟”此言一出,她低下头,握紧拳头:我不想做你的徒弟,我要做你的伴侣。今生,他是她老师,却对她邪魅一笑,“叫我扶苏。”--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楚事春秋

    楚事春秋

    她是罪人之女林楚怜她是备选秀女周诗楚她是太子婢女楚笛她还会是谁?人的一生,有时是被推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