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12700000021

第21章 宋翔凤的《论语》学(2)

宋翔凤的这一微言大义说,既强调微言带有根本性,微言先于大义,又注重微言与大义的一致性,认为二者都是圣人之道的体现。在微言与大义之间,宋翔凤更重视的还是微言,他不仅认为微言与大义有本末之分,还主张应该由末反本,合异为同,以为这样才可以得其归趣。而宋翔凤所说的归趣,不过是“道德统纪、治乱条贯”,即儒家的道德政治学说,这也是宋翔凤所说的微言的基本内容。

从大义不过是微言的阐发来看,大义也应该是微言的表现。宋翔凤将传记、汉代今古文经学的师说与家法都说成是发挥微言的大义,也就是说七十子的传记、汉代今古文经学的师说与家法,虽然不可以说是微言,但是,可以说都是对微言的体现。宋翔凤的这一微言大义说与刘逢禄的观念是不同的,刘逢禄只以《公羊》得孔子的微言,宋翔凤则是以七十子的传记、汉代今古文经学的师说与家法都存有经学的微言。所以,宋翔凤早年对微言大义的解说是用包容的精神,把七十子的传记、汉代的今古文经学的师说与家法都包容在内的解说,没有所谓家法、师说的门户之见,与刘逢禄的今文《公羊》学的微言大义观是完全不同的。刘逢禄说的微言是以《公羊》为宗,至多包括五经、《论语》;宋翔凤说的微言大义则以六经为宗,包括七十子传记与汉代的今古文经学的各种师说、家法。可见,宋翔凤早年的微言大义说是不分今古文经学的。

在后来,宋翔凤又提出了新的微言大义说。他在《汉学今文古文考》中说:

微言者即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如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曰:予欲无言,天何言哉?《易》、《春秋》皆具性与天道之原,利与命与仁之理备于二经。《论语》二十篇多言《易》、《春秋》之微而未尝显,故《论语说》曰:子夏六十四人共撰仲尼微言以当素王。如《春秋》始元终麟,《易》六爻发挥旁通,乾道各正性命,费、董、孟、京之徒传之不绝。大义即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如《诗》、《书》、《礼》、《乐》是也。故子所雅言《诗》、《书》执礼,此夫子所正言以告弟子,当时并口授其大义。所谓微言大义并汉世博士所传。(《文录》卷三,第9页。)

从宋翔凤特别强调《论语》多微言,并与《春秋》相发明来看,这一微言大义说应该与《论语说义》的基本思想相一致。所以,这应该是宋翔凤晚年的观念,而以《论语》多微言,并与《春秋》相发明,恰好是刘逢禄《论语述何》的观念,这说明宋翔凤晚年的微言大义说受到了刘逢禄经学思想的影响。

这一微言大义说是从六经来区分微言与大义,以《易》、《春秋》为孔子的微言,《诗》、《书》、《礼》、《乐》为圣人的大义;微言即孔子的性与天道不可得闻,大义即孔子的文章可得而闻,微言、大义都是孔子的思想,其区分仅在于可得而闻与不可得而闻,一为性与天道,一为文章,一为《春秋》与《易经》,一为《诗》、《书》、《礼》、《乐》。宋翔凤的这一观念在《论语说义》中多有发挥:

《诗》、《书》、《礼》、《乐》者,夫子之文章也,《易》者,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也……《易》明天道以通人事,故本隐以之显,《春秋》纪人事,以成天道,故推见至隐,天人之际,通之以性,故曰性与天道,所谓与者天人相与也。人皆有天命之性,不能率性则群道,(“群道”据后文“合道”,疑当作“离道”。)圣人能率性则合道。道者,天道,戒惧乎不睹,恐惧其不闻,性与天道之学也。……则《春秋》斯作之后,所传有《礼运》、《中庸》诸篇,畅明旨趣,时七十子者莫不闻,所谓不可得闻者,谓举世之人不可得闻,非自谓不闻也。……所谓仲尼微言,即性与天道之言,求微言者,在《论语》宰我、子贡列言语科,皆能圣情,互为影响,二子之论独多也。(宋翔凤:《论语说义三》,《清经解·续清经解》第十册,凤凰出版社,2005年。)

这与他早年的以微言、大义分属经、传,为孔子之言与传记所述、汉代今古文经学所传是不同的。宋翔凤早年的微言、大义之分,是本源与支流之分,是圣人之言与传记师说的区分;晚年的微言、大义之分则是同一圣人之言的不同内容的区分,是可得而闻与不可得而闻之分,是《诗》、《书》、《礼》、《乐》与《易》、《春秋》、《论语》之分,是文章与性、天道的之分。但是,《春秋》少有性与天道之说,所以,宋翔凤在其论证中主要是牵引《周易》为说,如:“太极为天之北辰,于人性为仁,于《易》为乾元。”(宋翔凤:《论语说义三》,《皇清经解续编》卷三九一,第9页。)并将《周易》一书视为穷理尽性的经典之作:“夫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莫过于《易》,孔子于知命之年,读至命之书,故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是学莫邃于《易》。”(宋翔凤:《论语说义三》,《皇清经解续编》卷三九一,第8页。)这是宋翔凤晚年与早年的微言大义说的重大区别。

从宋翔凤晚年的微言大义说不难看出,他晚年特别重视《论语》,认为孔子于《易》、《春秋》微而未尝显的微言,都集中见于《论语》,这也可见他著作《论语说义》一书阐发孔子微言的原由。所以,宋翔凤多次说《论语》与《春秋》的微言是相通的,《春秋》可与《论语》相互发明:

《论语》为微言,故与《春秋》之辞同,《礼运》为七十子所传大义,故直明鲁禘非礼。(宋翔凤:《论语说义二》,《皇清经解续编》卷三九〇,第8页。)

《论语》往往斥言孟氏,与《春秋》讥世卿之义,相为发明。(宋翔凤:《论语说义八》,《皇清经解续编》卷三九六,第7页。)

因而,宋翔凤在《论语说义》中阐发微言时,常常与《公羊》学相发明。这说明,宋翔凤的《论语》与《春秋》的微言相通,主要是指与《公羊》学的相通。这说明宋翔凤晚年的微言大义说,已经改变了早年的不分今古文经学,而是以今文经学为主,其今文经学又主要是《公羊》学。但是,即使晚年的微言大义说,宋翔凤也没有完全否定古文经学。这是宋翔凤始终不同于刘逢禄的地方。同时,宋翔凤在承认《公羊》微言的同时,也注重《礼运》、《中庸》、《大学》等书,肯定七十子同传孔子微言,这也与刘逢禄的经学有所差别。其中宋翔凤的推重《礼运》一书,尤显突出,数次言及《礼运》传孔子微言,对后来廖平、康有为有重要影响。

无论是早年的微言大义说还是晚年的微言大义说,宋翔凤都没有把微言与大义对立起来,都肯定二者的统一性。宋翔凤的早年之说以微言为圣人之经,带有较为重视微言的倾向;而晚年之说以微言、大义同是孔子所传,就使得微言与大义已无高下、轻重之分,微言、大义就应当同样受到重视。但是,宋翔凤在《论语说义》中实际上所重视的却是微言,而非大义,并且以发挥孔子的微言为全书的中心所在。这说明他无论是在早年还是晚年,他在微言与大义之间其实都是以微言为重点。所以,宋翔凤的微言大义说的重点并不在于二者的统一性,他真正重视的是对微言与大义的区分,而且其区分又带有重视微言的倾向。但是,宋翔凤早年与晚年的重微言是有所不同的,他的早年仅仅停留在微言大义说的一般理论论说上,在著作中也很少有微言的阐发,这与他早年以汉学为主是分不开的。只是到了中年以后,宋翔凤才真正是以阐发微言为主,《论语说义》就是其代表作。正是借助于发挥微言的形式,宋翔凤才建立起了以阐发孔子微言为主要内容的《论语》学。

二重微言的意义与对微言的证明

宋翔凤的两种微言大义说,都肯定微言、大义为圣人之言或是其发挥,并无多大理论价值。然而,宋翔凤提出微言大义说,并在晚年的著作中以探求圣人微言为主的这一现象,却是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理论动向。

在宋翔凤生活的时代,社会变化已经不是旧理论所能回答的,但是,新理论的出现又不具备其条件,理论所能发展的空间,被局限于如何从旧理论中,去寻求那些历来为人所忽略的所谓有用成分,以此来建构一种看似有新义的理论,以对现实的需要作出某种回应。这就必须对旧理论作出分梳,宋翔凤的微言大义说,区分微言、大义的不同,正是这一分梳的体现。班固早就有“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之说,但是,一直没有分梳二者的历史需要,所以,历代几乎没有人从理论上去区分微言、大义的不同,都是将微言、大义混而为说,连重微言、不重大义的刘逢禄也是如此。宋翔凤对微言大义的分梳,恰好反映了对旧有理论分梳的历史需要。由于在经学中,只有《公羊》学具有讲求微言大义的特点,所以,刘逢禄在宋翔凤之先,要以《公羊》学为宗,借阐发经学微言的形式,创立起了自何休以后最为完备的《公羊》学体系。宋翔凤的微言大义说对微言的重视,可以说是对刘逢禄借微言建立己说的一种理论肯定,也是对自己晚年发挥《论语》微言原由的说明。

因此,宋翔凤晚年的分梳微言与大义,不过是要借阐发孔子的微言,来建立起一种与时代发展相应、看似有新义的理论。正是循着这一既定的走向,宋翔凤不得不对微言与大义作出分梳,将微言说成是可供利用的资源。而分梳就要受到被分梳理论的制约,那些看似可以在文字上与微言一词有语义学联系的语言,如《论语》的“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论语·公冶长》。)、“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予欲无言”(《论语·阳货》。)等记载,就成为宋翔凤从文字上论说孔子确有微言的最好材料。所以,“不可得而闻”就成为确定孔子微言的标记,宋翔凤在《论语说义》中一再特别强调此点。他说:

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存于几希之间,通乎绝续之介,故不可得闻者谓之微言。(宋翔凤:《论语说义五》,《皇清经解续编》卷三九三,第1页。)

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受命之故,存乎微言。(宋翔凤:《论语说义五》,《皇清经解续编》卷三九三,第2页。)

夫子赞《易》、修《春秋》,弟子不得闻,《易》有四德,《春秋》有五始。……弟子撰微言,则曰利与命与仁者。(宋翔凤:《论语说义五》,《皇清经解续编》卷三九三,第1页。)

而“无言”、“罕言”与“不可得而闻”同义,都是微言的代名词。宋翔凤说:

无言者,微言也。子贡恐学者以无言为不言,故发问以明之。性与天道不可得闻,即无言之谓,而性与天道之故在《易》、《春秋》,《易》以坎离震兑主四时,而七十二候环生于其中,《春秋》四时具,而君臣父子以及草木鸟兽皆统于阴阳终始,故四时行百物生者,天道也。性与天道者,微言也。观夫子再言天何言哉,而后知微言之传,必明于天人之际也。(宋翔凤:《论语说义九》,《皇清经解续编》卷三九七,第5页。)

罕者,希也,微也。罕言者,犹微言也。(宋翔凤:《论语说义五》,《皇清经解续编》卷三九三,第1页。)

卓而,微言之卓绝也。(宋翔凤:《论语说义五》,《皇清经解续编》卷三九三,第4页。)

为了证明自己的说法,宋翔凤还一反长期以后的训诂句读,将《论语·子罕》的“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读作:“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并训罕言为微言,而为利、命与仁则是孔子微言的内容。经过宋翔凤类似的论证,《论语》的不可得而闻、无言、罕言都成了对孔子微言的代名词。

然而,宋翔凤用“罕言”、“不可得而闻”、“无言”等证成孔子确有微言,完全是一种文字的附会。而附会就必然出现矛盾。《公羊》学言孔子微言,原本称之为微辞,是指用隐微难明的语言,来为亲者、尊者、贤者避讳的用语。《公羊传》、董仲舒、何休皆作如是说。而“不可得而闻”、“罕言”、“无言”与《公羊》学的微辞,含义是有不同的。尽管宋翔凤以其深厚的训诂功底,力证“稀言”、“罕言”可训为微言,但是,无论是“稀言”、“罕言”都只是少有之义,而不是微言的隐微难明;“不可得而闻”、“无言”,更不具备隐微难明之义。而且,如何能够从“不可得而闻”去发现所谓微言,从“无言”的“无”生出“有”的微言,这是宋翔凤以“不可得而闻”、“无言”训微言,在语言学上都无法解释的问题。于是,宋翔凤又提出如下说法:

《春秋》斯作之后,所传有《礼运》、《中庸》主篇,畅明旨趣,当时七十子者宜莫不闻,所谓不可得而闻者,谓举世之人不可得而闻,非自谓不闻也。(宋翔凤:《论语说义三》,《皇清经解续编》卷三九一,第3页。)

宋翔凤认为,子贡的“不可得而闻”是针对世人而言,而不是说子贡自己没有得闻,或者说孔子弟子没有听闻。但是,宋翔凤这样的解说,根本不符合子贡之义。子贡的“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并没有说是针对世人而言,而是说包括子贡自己在内的七十子都无人得闻孔子的性与天道之言,查《论语》一书孔子之言,也少有性与天道之说,所以,宋翔凤的说法实在是难以为据。而且,宋翔凤在同书另一个地方明确说过:“回之所闻性与天道之言,赐不可得而闻也。夫子之文章,赐之所闻也。”(宋翔凤:《论语说义三》,《皇清经解续编》卷三九一,第2页。)按照宋翔凤的性与天道、文章之分,也就是微言、大义之分,这里也就是只承认颜渊是得闻孔子微言之人,而认为子贡等弟子只是得闻孔子大义的人。既然如此,又怎么能说子贡一定是说世人不可得而闻呢?这不是明显的自相矛盾吗?一个有深厚汉学功底的学者,如此牵强附会、自相矛盾地证明所谓微言,最有力地说明了借微言以发明某种所谓新理论的现实社会需要,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宋翔凤的经学的。

但是,这并不妨害宋翔凤肯定七十子听说过孔子的微言,他举例说,颜渊叹“仰之弥高”就是“叹圣人微言”(宋翔凤:《论语说义五》,《皇清经解续编》卷三九三,第4页。),“所谓言辞命教,正以微言垂教”;“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谓知圣人之微言。故《论语》二十篇,于宰我则有昼寝,问主三年丧之类,子贡则有羔羊,问卫君之类,皆明圣人之微言”(宋翔凤:《论语说义六》,《皇清经解续编》卷三九四,第2页。)。不仅七十子听说过孔子微言,而且通过孟子、公羊子、穀梁子等流传了下来,如“文无天之语,当是七十子所传,而穀梁子述之。……《论语》显斥季氏,而深没文公,是《春秋》之微言”(宋翔凤:《论语说义二》,《皇清经解续编》卷三九〇,第3-4页。)。《孟子》、《礼运》、《中庸》、《公羊》、《穀梁》等著作,也都有孔子微言的阐发。甚至汉代的今文经学所传也有孔子的微言,他在论《包氏论语章句》时说:

《包氏论语章句》其为鲁《论语》,今文说也。今文家传《春秋》、《论语》,为得圣人之义。今文家者,博士之所传,自七十子之徒,递相授受,至汉时而不通,如《王制》、《孟子》所言制度,罔不合一。(宋翔凤:《论语说义一》,《皇清经解续编》卷三八九,第3页。)

孔子的微言圣人到汉代虽然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但是,在今文经学、博士官那里却是一直流传不绝的。而他的发明微言,就是接续汉代今文经学。他认为,《春秋》之中存在着许多微言大义,学者若欲求其义,“舍今文家未由也”(宋翔凤:《过庭录》,中华书局,1986年,第149页。)。“《论语》今文学也。今文家传《春秋》、《论语》,为得圣人之意。今文家者,博士之所传。自七十子之徒递相传授,至汉不绝”(宋翔凤:《论语说义一》,《皇清经解续编》卷三八九,第3页。)。宋翔凤此说与刘逢禄是有区别的,刘逢禄仅重汉代的董仲舒、何休的《公羊》学,宋翔凤则是以汉代整个今文经学为说,这不仅为微言制造出了一个从七十子到汉代今文经学的传承统绪,也为清代正在兴起的今文经学接续西汉之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类推荐
  • 《楚辞》文献研读

    《楚辞》文献研读

    《<楚辞>文献研读》以《楚辞》元典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楚辞》基本问题、作家、作品、要籍提要和研究方法论等方面爬梳《楚辞》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同时又提供基本的研读书目与相关的参考文献,以便使研读者拓展学术视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王安石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王安石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系列丛书包括:韩愈、司汤达、歌德、显克微支、陀思妥耶夫斯基、德莱塞、王安石、梁启超、屈原、狄更斯、萧红、泰戈尔、孔子、哈代、朱自清、茨威格、林徽因、李白、莎士比亚、李商隐、白居易、徐志摩、郁达夫、托尔斯泰、高尔基、萧伯纳等大师的名篇名句赏读。
  • 名家散文:少年今日初长成

    名家散文:少年今日初长成

    本书属文学类,散文、随笔作品集。在美国大学任教的80年代著名校园诗人程宝林,被海外媒体誉为讲流利英语的“农民作家”。作家的成长道路,伴随着中国社会开放和进步的脚步,从乡村出发的少年,经历了怎样的乡情,亲情的濡染和熏陶?对自己的儿子——在美国长大的少年,有怎样的父爱关怀?一卷在手,关注中国乡村与农民的海外知识分子的内心情怀,跃然纸上,感人至深。
  • 行走在路上的身体和灵魂

    行走在路上的身体和灵魂

    本书,是作者近几年骑行天下之时,在承接山水的滋养和灵润中的漫思之妙笔、逸想之绝唱;《行走在路上的身体和灵魂》就是你年轻心灵的一面镜子,展卷而读,从那字里行间,你将发现一个勇于冒险、无畏前行、融心大块的自我!
  • 再见故宫

    再见故宫

    时光漫游于幽深的宫殿,古老壮美的风景翩翩掠过,历史再一次回归寂静,朱红宫墙角落一处青苔的叹息,恰梦醒时分,大幕落下。百转千回,一代代王朝更迭,一朵朵娇颜零落。生命陷落于紫禁城,在限定的街巷内行走。或徐或疾,唯殊途同归。紫禁城,就像一出真实的幻梦。它是历史留给后人的恢弘乐章,提醒我们正经历着世间变幻和无常。
热门推荐
  • 何以君天下

    何以君天下

    当冷血杀手穿越至神秘大陆,再次睁眸,看她如何君临天下!
  • 若有一天之校园

    若有一天之校园

    我是来自另一个空间的人,我寄宿在一个家庭中,谁都不知道我从哪里来,包括我自己,我的身份到底是什么,我是谁?又从哪里来?
  • 王爷银子拿来

    王爷银子拿来

    本是富家千金谁知道未婚夫居然和闺蜜好上未婚夫只为钱财一对狗男女在床被逮谁知被推出阳台。老天待我不薄,我居然扯淡般的穿越了!!还被腹黑好色的王爷劫色解毒,奉旨(子)成婚。王爷和福晋能欢喜冤家走到最后么...
  • 湉湉凉夏

    湉湉凉夏

    女主沐湉和男主洛宇泽是一对要好的青梅竹马也是邻居。洛宇泽小时候父母李戡,只有自己生活在原来的房子里。而这些事只有沐湉最理解他。沐湉总是帮助、支持男主。爱情的种子在两人心中生根发芽,他们之间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 汉主

    汉主

    一个少年,穿越到了汉朝末年,附身到了十常侍之首的张让继子,张继的身上。这本来是魂穿,可奇异的是居然把太阳能充电的手机给带了过来,这怎么解释。更奇异的是,每当闪电划破长空的时候,手机在接下来的一小段时间里面,居然可以连接网络。这,又该怎么解释?其实,彪悍的人生,根本不需要解释。本书就一乐呵,请别较真。
  • 局道

    局道

    “断仙路!”这是强者的言出法随?或是世界的阴谋的起源?我本无心于名利,奈何缘生?为了我的世界,为了千万年的等候,我会回来,你等我!精彩不断,尽在《局道》
  • 穿越之大勺也疯狂

    穿越之大勺也疯狂

    聂寒看到那老头后大惊失色,心里大声喊到‘这什么情况,这是哪里,莫非我穿越了?穿越??特么的哥们穿越了?靠。'一向泰山崩而不改色的聂寒如今面如土色,一直喃喃的说穿越了穿越了。
  • 花吟赋

    花吟赋

    佛前跪千年,那千年,只求百里一眼两相看;又千年,为求一世长安君相伴;三千年,愿求一朝相恋心相连;四千年,但求一夜同床共枕眠;五千年,怨求半世姻缘看彼岸;几千年,朱颜不老许苍天。代代相守,为守你生世平安,沧海桑田一弹指,万年眨眼一瞬间。与君相看两不厌。“花姬愿化为人,报他洒水之恩”———————————————————“三郎,你听吗?鸢儿会唱后庭花~”“三郎,鸢儿喜欢你,爱你,所以珍惜你。可是你呢?你了解我的心情吗?”“三郎啊,你可知鸢儿从未悔过爱上你?”“三郎啊,我已不是那个被你左右哭笑,在鸢尾花海为你清唱后庭花的鸢儿了,你为何还不明白?”“三郎啊,来世,来世我们再相爱吧!“
  • 相思弦

    相思弦

    21世纪‘血组’最强杀手墨染,遭遇背叛,含恨而终。再次睁眼时,却发现自己成了一位年仅十岁极不受宠的皇后。天下动荡不安,后有妃子的陷害。前有朝臣的指责。且看她如何以十岁之躯,凭一人之力,步步为营。最终策马红尘,笑看人生!云袖起,舞一舞苍凉,尽无尽风霜风云歇,谁安定天下,谁漂泊四方这一场盛世豪赌,迷了谁的心智,又动了谁的心魔
  • 随身空间:修仙有点田

    随身空间:修仙有点田

    末日来临,拥有空间的白玉原以为自己会混的风声水起,谁知横地里跳出个男子,追着自己不放,难缠至极,慕容清:“我救了你,你不该回报下?不如,以身相许。”白玉:“懒得和你废话!”一次次的逃跑一次次的追踪,白玉再也不得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