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12700000003

第3章 引子 赵汸的《春秋》学(3)

我们列举两条赵汸关于存策书之大体的材料,就可以看出存策书之大体不过是对官方历史记载的实录而已。卷一“存策书之大体第一之一”为“嗣君逾年即位,书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不行即位礼不书即位,告朔朝正书王正月”,赵汸用“隐摄君位不行即位礼,庄、闵、僖以继弑君,不行即位礼;桓、宣亦继弑君,而行即位礼者”来说明《春秋》所以于隐公、庄公、闵公、僖公无“公即位”,其余诸公包括继弑君的桓公、宣公在内都有“公即位”。又存策书之大体之三的“岁首必书王月,无系月之事不书”,是赵汸通过统计分析十一公的“王正月”(朝正即位书,与系事之月异,故不在此列,不予计算)相关记载来说明的:“书王正月九十一,王二月二十四,王三月一十九,岁首必书王正月,明奉王朔也,事系正月,书王正月,正月无事而事系二月,则书王二月,正月二月俱无事,而事系三月,则书王三月。月,为系事书也。”(《春秋属辞》卷一。)为此赵汸反对“王正月”为孔子特笔之说,他借用文物为说:“近代或有以书王为夫子特笔者,案殷人钟铭有‘唯正月,王春,吉日’之文,可见,时月称王,乃三代恒辞。”能运用考古文物来作论证,说明赵汸在研究方法上不局限于书本,这是赵汸治学的高明与先进之处。但是,这一研究方法只有对历史学的证明是有价值的,赵汸用以证明“王正月”为三代史法,可谓言之有据;而《公羊》学以王正月为孔子微言大义之说,却不是对历史的认定,所以,赵汸用考古文物来驳斥《公羊》学,未免又文不对题。在此条分析中,没有涉及定公元年,因为定公即位在夏六月,赵汸对此解释说:“定公受国于季氏,待昭公丧至既殡,而后即位,故即位在六月。亦与他公继世者异,从策书之大体,不待笔削而义已明者。”赵汸此说清楚不过地说明所谓存策书之大体都是“不待笔削而义已明者”,也就是按照对历史的记载如实保留。

《春秋属辞》的第八篇《辞从主人》,是从文辞上讲存策书之大体。该卷“特取陈氏语名篇,以矫其失,天道人纪、爵号名氏、郊庙师田、婚姻朝聘,史氏之恒辞,皆依类发例”,所分有18类。如:编年类,“凡君之首年曰元,王之始月曰正。(原注:元者,首也,以吾君即位之首年故曰元;正者,长也,以时王所改一岁之长月,故曰正月。)”名号类,“凡侯国之史称天王,或曰天子。”丧纪类,“凡天子曰崩(原注:上坏之形),君、夫人曰薨(原注:上坏之声),未逾年君曰卒(原注:降成君)……诸侯曰卒(原注:别于内)”,如此等等。辞从主人的所谓主人指鲁君而言:

八曰,辞从主人。主人谓鲁君也。《春秋》本鲁史成书,夫子作经唯以笔削见义,自非有所是正,皆从史氏旧文,而所是正亦不多见,故曰辞从主人。此八者,实制作之权衡也。(《春秋集传序》。)

故该卷旨在说明《春秋》用辞是以鲁国君主为主,站在鲁国的立场来言说的。因此,辞从主人是说《春秋》在文辞上依从的是鲁国文辞,实际上同存策书之大体一样,都是讲孔子制作《春秋》有笔无削的一面。

赵汸为此批评各家说:

《穀梁》以国地之异名者,谓之从史文,不能通诸全经;《左氏》所发多史例也,而记韩宣子之言,谓之周礼,且曰非圣人莫能修之,则其失在不知有笔有削而已;至永嘉陈氏乃专主笔削求经,然犹以爵号名氏为褒贬,误指《左氏》所录即鲁史旧文,而经之成言皆为圣笔所修,其所谓从主人之辞者亦无几焉。则惑于《公羊》,而于孟子所述者,未尝少致思也。(《春秋属辞》卷一五。)

《三传》及陈氏不能正确地理解《春秋》,都与他们不明白辞从主人有关。辞从主人肯定了《春秋》用语多本于鲁国,所以,《春秋》多存有鲁国之辞,而非陈傅良所言“皆为圣笔所修”。赵汸以为,自七十子以后就不知辞从主人之义,而误以为《春秋》为孔子“一家之言”:

司马迁有言: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与于鲁,而次《春秋》,七十子之徒口授其传指,为其有所讥刺褒贬抑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则有《公羊》之说而意其当然,然愈诞也。至是以来,家自为学,人自为书,穿穴支离,傅会胶固,其甚者乃若法吏深文巧诋之为,皆坐以《春秋》为孔氏所创一家之言,而不知其本故也。(同上。)

辞从主人实际上是从《春秋》文辞运用的角度对“存策书之大体”的说明。关于这一点,赵汸在论说《春秋属辞》八篇关系时说:

其前六篇篇目即是义例,其终二篇义例自见篇中。第一篇有笔无削,与第二篇有笔有削者相对;第三篇至第六篇皆变文,与第八篇从史文者相对,而与前二篇相为经纬。其第七篇则又一经之权衡也。大抵史法相承而一定,故虽详密而可尽,经则随事而取衷,故法若简妙而难穷其间。(《春秋属辞叙》。)

赵汸以第一篇与第二篇相对,第三篇至第六篇与第八篇相对,实际上是将《春秋属辞》的八篇内容分为两类。其中第一篇的“存策书之大体”与第八篇“辞从主人”,同为有笔无削的史文保存;第二篇“假笔削以行权”与第三篇至第六篇的所谓“不书”、“变文”、“特笔”,皆为孔子之意的寄托。因此,“辞从主人”同“存策书之大体”一样,都是对孔子本鲁史著作《春秋》的说明,都是说的《春秋》所存为鲁国史文,而非包括各国的一代通史。

《春秋属辞》的第七篇《因日月以明类》也多有存策书之大体的内容。赵汸说:“《春秋》纪事之例有三,事以日决者系日,以月决者系月,逾月者系时,此史氏之恒法。自鲁公以至定哀之间,官守相因,不得有改者也。”(《春秋属辞》卷一四。)“以日决者系日,以月决者系月,逾月者系时”的日月之法,本是史官常法,故赵汸说:“考之笔削之例有三,曰不书,曰变文,曰特笔,而存策书之大体,与日月之法不与焉。”(《春秋属辞》卷八。)“日月之法”是“存策书之大体”的纪事之例,与寓有孔子之义的笔削是不同的。因此,《因日月以明类》的史官日月之法与“存策书之大体”、“辞从主人”皆是《春秋》所存史文的论说,从篇幅说,“存策书之大体”的第一篇已经占《春秋属辞》的一半,加上第八篇的“辞从主人”、第七篇的“因日月以明类”的史官之法,分量就更多了。由此可见,赵汸《春秋属辞》一书的绝大部分篇幅是用以发明存策书之大体的,都是对鲁国史文的保存。

赵汸以为,不明白这一策书之大体,就不可能知道孔子制作《春秋》的原委,自然就不能正确地解说《春秋》,《公羊传》等说《春秋》失误的根源也就在于此:

为《公羊》者遂以《春秋》为夫子博采众国之书,通修一代之史者,于是褒贬之说盛行,又有以为有贬无褒者,又有以一经所书皆为非常,而常事不书者,有谓黜周王鲁者,有谓用夏变周者,其失在不知有存策书大体之义而已,说经昧其源委一至是哉。(《春秋属辞》卷一。)

“存策书之大体”是孔子《春秋》的重要内容,《公羊传》等不知此义,才有种种误说的产生。他认为,只有《左传》及其承继者才对此有所认识,因此,他虽然批评《左传》的不明圣人笔削之旨,却许其能“博览遗文,略见本末”(《春秋属辞序》。)。

§§§第三节笔削之旨

“存策书之大体”是《春秋》对史文有选择的笔而不削,经过孔子的笔而不削,“策书之大体”成为《春秋》的基础,已经不同于原本意义上的史书,而是孔子之义的体现。但是,笔而不削不能完全地体现圣人之义,而有“书与不书”、“变文”、“特笔”等孔子特创笔法,以阐发其义,赵汸统称为笔削之旨。所以,孔子所寓之义不仅见于笔而不削,而且见于笔削之旨中。只有综合二者,才能够完全知道孔子之义。故赵汸说,《春秋》“有笔有削以行其权,有笔无削以存其实。实存而权益达,权达而实愈明,相错以畅其文,相易以成其义者也”(《春秋属辞》卷一。)。“有笔无削以存其实”指“存策书之大体”,“假笔削以行权”指孔子笔削之旨,赵汸虽然只说二者相得益彰,但是,孔子的笔削之旨较之“有笔无削”、“存策书之大体”,显然更为重要,因为《春秋》之成为圣人经典并不仅仅在于对史文的保存,而恰恰在于与史文的根本不同。正是在此意义上,他批评《左传》于“削笔之旨无所发明,此所谓知不足以知圣人,而又不由《春秋》之教者”(《春秋属辞序》。)。

赵汸所说的孔子笔削之旨,主要包括三大内容,一是所谓书与不书,二是变文,三是特笔。下面一一分析。

一书与不书

书与不书又称为笔削,赵汸以此为孔子笔削之义之二,在《春秋属辞》的第八、九卷中,赵汸有专门的论述。他在叙“笔削之义有八”中说:

二曰,假笔削以行权,《春秋》拨乱经世,而国史有恒体,无辞可以寄文,于是有书有不书,以互显其义,书者笔之,不书削之。其笔削大凡有五:或略同以存异,公行不书致之类也;或略常以明变,释不朝正,内女归宁之类也;或略彼以见此,以来归为义则不书归,出奔为义则杀之不书之类也;或略是以著非,诸侯有罪,及勤王复辟不书之类也;或略轻以明重,非有关于天下之故不悉书是也。(《春秋集传序》,又见于《春秋属辞》卷八“假笔削以行权”:“孔子作《春秋》,以寓其拨乱之志,而国史有恒体,无辞可以寄文,于是有书有不书,以互显其义,所书者笔之,不书削之。……考之笔削之义有三,曰不书,曰变文,曰特笔。其不书大凡有五:一曰略同以显异,公行不书至之类也;二曰或略常以明变,释不朝正,内女归宁之类也;三曰或略彼以见此,以后归为义则不书归,出奔为义则杀之不书之类也;四曰或略是以著非,诸侯有罪,及勤王复辟不书之类也;五曰略轻以明重,非有关于天下之故不悉书是也。凡书不书之大端不出于此。”)

这里首先需要辩明的是,赵汸所说的笔削有两种含义。一是广义的,泛指孔子的所有笔法,相对史法而言,如他批评《左传》不明笔削之旨,说《春秋》笔削之义有八等,都是在此意义上来说的;二是狭义的,仅仅指孔子笔法中的书与不书,以书为笔,以不书为削,狭义的笔削只是广义的笔削的一部分,其所重视的是不书的一面,与“存策书之大体”的“笔而不书”正相对应,故赵汸有时仅以“不书”来言说狭义的笔削。《春秋属辞》卷八、卷九所说的“假笔削以行权”就是指狭义的笔削,而其言说多重在“不书”方面。“书与不书”的笔削之旨是《春秋》最常见的笔法,仅次于“存策书之大体”,赵汸总共归纳为74条条例,而“变文”、“特笔”的条例分别只有38条、18条。而且,“书与不书”是学《春秋》之要,他说:“《公羊》、《穀梁》每设不书之问,盖其所承,犹得学《春秋》之要。而无所考据,不能推见全经。”(《春秋属辞》卷八。)虽然说《公羊》、《穀梁》不能推见全经,但却肯定了发不书之义是“得学《春秋》之要”,足见“书与不书”在孔子笔削中的重要地位。而赵汸言书与不书,除了引用《公羊》、《穀梁》之说外,还多据陈傅良之说以立论。(如《春秋属辞》卷八:“三十三,诸侯逃不书,必逃中国而后书”,举僖公五年秋八月“郑伯逃归不盟”,襄公七年十二月“陈侯逃归”之事,而评论全据陈傅良之说:“陈氏曰,文十年厥貉之会,麋子逃归不书,宣六年,厉之役,郑伯逃归不书,盖逃楚也,必若郑文公逃齐,陈哀公逃晋而后书,所以示内外之辩严矣。”又如“三十六,诸侯讨乱,杀公子不书,虽杀世子母弟不书,必杀之非其罪而后书”。赵汸评价亦据陈氏为说:“陈氏谓讨乱不书,虽杀世子母弟不书,谓君父讨子弟而当其罪,虽专杀,无以议为也”。)

“书与不书”在史官的史法中,是有一定规定的,《春秋》的书与不书恰好与史法不同。在史法当书的地方,孔子往往削而不书;在史法当不书时,孔子又变而书之。如《春秋属辞》卷八,赵汸所列条例之三十五,“王讨篡立者不书,虽杀卿士不书,必杀无罪而后书”,是据襄公三十年夏“天王杀其弟佞夫”而得出的,赵汸解释此条说:

庄二十二年春杀王子颓,僖二十五年夏杀王子带皆不书,而王子之乱,倾王室、篡大位、动天下。其杀之也,必告诸侯,史无不书之理;而孔子削之,以天子讨乱臣,而罪人斯得,其事无可议者,不书可也。桓十八年,周公欲弑庄王而立王子克,王杀周公黑肩;昭二十九年,杀召伯盈、尹氏固,虽杀大夫,亦不书者,天子无专杀之讥,与诸侯异也。唯灵王崩,儋括欲立王子奸夫,佞夫弗知,景王立而杀佞夫,失亲亲之义,故书之。

《左传》中天王杀篡立者、杀卿大夫的记载,照史法都应该有所记载,但是,孔子为明杀篡立者是罪有应得,天子无专杀之讥之义,都削而不书;只是在天王滥杀亲人,失亲亲之道时,才书其事,以明亲亲之道不可失。因此,书与不书的笔削,都是由孔子所要说明的一定义理来决定的,而不同于史例的要求。

对“书与不书”的74条条例,赵汸将其归纳为五大凡例,对孔子的“书与不书”所发之义作出概括,这就是所谓“或略同以存异、或略常以明变、或略彼以见此、或略是以著非、或略轻以明重”。由此可见,赵汸所要明的“书与不书”之义,着眼于所谓同异、常变、彼此、是非、轻重之辨,这是由赵汸用属辞比事来论说《春秋》所决定的,而与《公羊》由“书与不书”来阐发微言大义是有差别的。

“书与不书”虽然都是孔子之义的体现,但是,究竟是以书明义,还是以不书明义,这又需要具体分析。有时,孔子以不书见义,如“书与不书”的第一条,“公如大国恒书至,则不书至以见义”,赵汸在罗列恒书至的大量史料后,举“僖十年春王正月公如齐,十五年春王正月公如齐”不书至评论说,孔子不书至:“明不与他时朝大国同,所谓信而安之者也。盖为伯主者必若桓公,而后可当诸侯之朝,为诸侯者必若事齐桓,而后得朝伯主之礼,是故特不书至以别之,所谓以书至为衡,则不书至以见义也。”有时,孔子又以书见义,如“书与不书”的第二条,“公会诸侯恒不书至,则书至以见义”,赵汸在罗列多条不书至的史料后,举定公十年夏、十四年夏会齐侯于夹穀、牵,《春秋》皆书,评论说:“齐景公结鲁以叛晋,会鲁卫以袭晋,中国无伯,诸侯复散,天下大乱,故盖有在于是,故皆书至,重叛盟主也。”(以上皆见《春秋属辞》卷八。)从这两条分析中可见,是否以“书”或是“不书”见义,在于“书与不书”何为《春秋》常辞,也就是以何“为恒”的问题,当书是常辞,以书为恒时,孔子之义就是通过不书来体现的;反之,《春秋》之义就应当从书来认识。

二变文

笔削是讲书与不书,通过对史文的有所取有所不取,以表示孔子之义;变文是指对史文的改变,来寄托孔子之义。变文有三,一是变文以示义,赵汸说:

《春秋》虽有笔有削,而所书者皆从主人之辞,然或有文同而事异,事同而文异者,其予夺无章,而是非不著,则非唯不足以尽事变,而反足以乱名实矣。是故有变文之法焉,虽所因革不越乎一二字间,而是非得失之故,可无辩而自明。将使属辞比事者,即其研讨详略以求之,所以决嫌疑明是非,而非褒贬之谓也。(《春秋属辞》卷一〇。《春秋集传序》说:“三曰,变文以示义,《春秋》虽有笔有削,所书者皆从主人之此,然有事同而文异者,有文同而事异者,则予夺无章,而是非不著,于是有变文之法焉,将使学者即其文将异同详略以求之,则可别嫌疑、明是非矣。”)

同类推荐
  • 远去的鼓点

    远去的鼓点

    本书是一本中国当代散文作品集。全书由心跳的感觉、深秋的红枫林、远去的鼓点、远远的眼光近近的心、青春的恩典、真情、相逢在落叶飘飞时、一颗等待的心、飞走的燕子、美丽的梦和校园人生这十部分组成,分别收录了出自于青少年学生所写的作品。内容健康向上,以弘扬真、善、美为主旨且贴近校园生活,以少男少女的学习、生活为内容,重在反映友情、亲情、恋情、师生情。
  • 唐宋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唐宋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诗人们的命途有别,作品的韵味各异。比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显示出大唐气派;杜甫的“每依北斗望京华”,反映出其对盛唐的一副衷肠;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以清丽哀伤之景衬托六代兴亡之感,此诗被誉为绝唱;李商隐的“昨夜星辰昨夜风”,是通过对昨夜一度春风的抒写,以倾吐对其意中人的怀想。《唐宋诗精品鉴赏》搜集了唐宋大量的经典诗句,包括《在狱咏蝉并序》、《回乡偶书二首》、《夜归鹿门歌》等,对它们一一进行解析和鉴赏。
  • 意识荒草

    意识荒草

    本书写到,20世纪80年代至今,牛撇捺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之余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专业研究和杂文创作,这些作品体现着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创作旨趣和思维状况,但数十年里从未改变的是,贯穿这些文章始终的视野开阔、秉笔直言、针砭时弊的创作风格以及作者作为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和杂文家的社会批判精神。
  • 走向梦中的远方

    走向梦中的远方

    本书是一本绝对与众不同的写物随笔,里面长长短短的句子里,既有张爱玲式的才情飞扬,又有李清照式的闲愁悠悠,文风孤绝清艳。作者通过唯美、感伤而灵动的语言,牵引出一段段青涩晶莹、暗香隐约的少年情怀。
  • 新诗话语

    新诗话语

    本书是作者研究中国现代诗歌艺术的最新成果,书中除了征引大量的名人名言名诗名译之外,始终渗透了作者自己对于诗歌和诗歌话语的独特理解。
热门推荐
  • 果如独欢

    果如独欢

    听过一种叫做玛丽苏的病吗?特征是带有轻微的幻想症,会以为自己是生活的主角,冷眼旁观着别人,却忘了最大的盲点其实就是站在中心的自己。也许玛丽苏不是一种病,也许玛丽苏只是一种生活状态。也许吧,叶萧也希望的确是这样。但又或者不是,毕竟她的病状与玛丽苏完全逆向而行,她认为身边所有人全部都是天空上那些耀眼美丽的星星,灿烂夺目而又遥不可及,而她自己只配做死气沉沉的夜幕,去衬托星星们的光芒。
  • 枕中经

    枕中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你说我听

    你说我听

    陪伴是最长期的告白相识是最美丽的意外结婚时也给我张请柬吧开心的难过的愤怒的温柔的你所有的样子我都见过了这次想最后看看你不属于我的样子看着你们互相说余生请指教
  • 惹到小公主:殿下别撩了

    惹到小公主:殿下别撩了

    她是世界第一皇室的小公主,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长得极为妖孽,是世界第一美人儿。性格优雅又不失华丽,可爱又不失萌哒,调皮又蛮横的时候却让人讨厌不起来,但是,一次偶然,她竟然穿越到了古代时期的一个绮梦国。变成了公主殿下,遇到了蛮横霸道的修楠王爷,该怎么办呢?而后,领国奇影国的王子慕名前来提亲,又该任何?
  • 萌宝辣妈:恶少闪开

    萌宝辣妈:恶少闪开

    “夏小鸥,你想往哪逃?”阔别许久,他发誓绝不会再放开她。“莫少隽,我们三个月的婚姻早就结束了!”夏小鸥理直气壮。“结束了?这个像我的这小东西又是谁?”该死,她怎么忘了身边还有个小拖油瓶子,而且就像一个模子印出来的。完蛋了,看样子她这辈子是逃不出恶魔的手掌心了。
  •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1.贞观之路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1.贞观之路

    在中国沧桑五千年的历史上上,唐朝无疑是最为光辉灿烂的年代。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天、诗人李白、大将郭子仪、开放交流的实践者玄奘等等,上述从事各专项工作的优秀工作者代表了他们身后的广大群体,他们和他们所遇到的事件一起构成了大唐王朝这二百九十年的历史……
  • 中国误会了袁世凯

    中国误会了袁世凯

    宋教仁遇刺,是袁世凯下令限期破案,令凶手两天内归案,此案至今未有定论,当时唯有政敌咬定袁世凯,可我们却众口一词他是唯一的嫌疑人。效率极低的内阁让列强环伺的民国险象环生,是袁世凯一人挑起重担,顶住内外压力,在争吵声中拖着中国跨入近代,开创了中国民族产业的第一个黄金期,最后社会各界的劝进“民意”终于让心力交瘁的袁世凯犯下了人生中最大的错误:以君主立宪的国体称帝,可我们误会了他称帝是重开历史倒车。读懂了袁世凯,您也就读懂了1894年到1916年这段诡异荒诞、迷雾层层的大变局时代。
  • 彼端之门

    彼端之门

    一个智商正常的而又对平凡生活感觉到无聊的普通人突然之间得到一扇能够穿向无数位面的双向门,就是这么一件事情引发的故事
  • 随身母巢空间

    随身母巢空间

    末日绝境,人类幸存者领袖“雷帝”舍生与虫族母巢同归于尽,却意外重生异界,而且携带着母巢空间。金阳宗恢弘威严的刑堂大殿内,庄严地进行一场性质极为恶劣的审判。刑堂首座怒目圆瞪:秦文渊你为何霸凌他派弟子,败坏我宗清誉。秦文渊:没有资源了,肯定要抢啊,不抢没有资源用。刑堂首座:你有手有脚的不会赚资源?秦文渊:自己去干活那方面......做任务慢的要死!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去做任务。“孽障!放肆!”刑堂首座怒拍案台起身。雯那间,数十位执法长老的森冷目光投向了刑堂首座。“蛇鼠一窝~,走着瞧!”被数十道气势锁定,脸皮一颤,刑堂首座铁青着脸赶紧溜走。
  • 异界暴走帝王之脚

    异界暴走帝王之脚

    天生无法行走的少年,再一次意外中灵魂穿越来到神灵大陆。当他发现自己穿越后,还是没能向正常人一样站起来。渴望像正常人一样奔跑的他,与恶魔签订契约,祈求自己能够站起来,恶魔给了他一双脚,他要付出的代价是十年之内如果死王要付出灵魂。于是恶魔为了让他早死,给了他一双他无法驾驭的双脚,拥有上古血脉的双脚,他要做的是在十年之内存活,因为他知道如果被恶魔得到灵魂,他将遭受上刀山下油锅的痛苦。同时他发现想要自己命的不止恶魔。面对压力,他不得不追求力量,但是天生绝脉的他无法修炼,在绝境时当他发现自己能逐渐驾驭自己的双脚那一刻,他要做的就是将一切踩在自己的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