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12800000020

第20章 三国至隋唐的巴蜀学术(1)

巴蜀学术经汉代以后的兴盛之后,由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战乱不断而相对滞后。隋唐社会经济的进步,又使巴蜀学术有了相对的发展,并为宋代巴蜀学术的极大繁荣奠定了基础。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巴蜀学术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变幻无常,当权人士得失急骤,出现了以重“三玄”为特征的玄学思潮。所谓“三玄”,指《周易》、《老子》与《庄子》。与此相应的,是道教与佛教的兴盛,因为动乱的时代往往是宗教最活跃的时期。

巴蜀在这一历史时期,稍有不同。这就是巴蜀没有重“三玄”的玄学兴起,而是儒学与谶纬继续盛行,道教亦同样很兴盛,佛教也开始得以传播发展。此外,史学尤其发达,也是巴蜀这一时期学术的特点之一。

儒学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兴旺,仅从《三国志》、《华阳国志·后贤志》中就可以窥见一个大略。由《三国志·蜀书》部分,我们看到如下记载:

张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也。治《公羊春秋》(《三国志·蜀书·霍王向张汤费传》。)。

五梁者,字德山,犍为安南人,以儒学节操称(《三国志·蜀书·杜周许孟来尹李谯郄传》。)。

杜琼,字伯瑜,蜀郡成都人也。……琼年八十余,延熙十三年卒。著《韩诗章句》十余万言(同上。)。

许慈,字仁笃。……善郑氏学,治《易》、《尚书》、《三礼》、《毛诗》、《论语》(同上。)。

孟光,字孝裕。……好《公羊春秋》而讥呵《左氏》,每与来敏争此二义,光常绕绕欢咋(同上。)。

来敏,字敬达。……涉猎书籍,善《左氏春秋》,尤精于《仓》、《雅》训诂,好是正文字(同上。)。

尹默,字思潜,梓潼涪人也。……皆通诸经史,又专精于《左氏春秋》,自刘歆条例,郑众、贾逵父子、陈元、服虔注说,咸略诵述,不复按本。……及太子立,以默为仆,以《左氏传》授后主(同上。)。

李撰,字钦冲,梓潼涪人也。……五经、诸子,无不该览。……著《古文易》、《尚书》、《毛诗》、《三礼》、《左氏传》、《太玄指归》,皆依贾(逵)、马(融),异于郑玄,与王氏殊隔(《三国志·蜀书·杜周许孟来尹李谯郄传》。)。

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也,父炳,字荣始,治《尚书》。……(谯周)研精六经。……后迁光禄大夫,位亚九列,周虽不与政事,以儒行见礼,时访大义,辄据经以对(同上。)。

广汉绵竹人秦宓,字子敕。从他推荐儒士任安,与李权论辩,言及《孝经》、《春秋》为孔子所作来看(同上。),他应是位精通儒学的学者。他与吴国使臣张温的问答,更反映出他对儒家经典尤其是《诗经》的精熟(同上。)。

值得注意的是,巴蜀三国时期的儒学与东汉时期的儒学有明显不同。东汉时期的巴蜀儒学基本上是今文经学,这种情况到三国初时就有所改变。而尹默与李仁是最早从荆州将东汉盛行的古文经学传到蜀中的人物:“益部多贵今文而不崇章句,(尹)默知其不博,乃远游荆州,从司马德操、宋仲子等受古学。”(同上。)关于李仁的记叙大致相同。尹默、李仁同为涪人,志向一致,一起到荆州同拜司马德操、宋仲子为师,学习古文经学,对巴蜀古文经学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国时期巴蜀的古文经学还有另一个来源,就是随刘备入蜀或其他由外地入蜀的一些精通古文经学的人物。如善郑氏学、治《毛诗》的许慈是南阳人,善《左氏春秋》的来敏是新野人。

通过这两个途径,使三国时期的巴蜀儒学面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东汉时巴蜀那种几乎只有今文经学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古文经学也在巴蜀有了发展。并由此而形成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如孟光与来敏争《公羊》、《左传》之义的论辩。这种今、古文经学并存的局面表明,三国的巴蜀儒学尚停留在东汉的发展水平。

晋代巴蜀地区的儒学也尚停留在这一水准上。如《华阳国志·后贤志》所载的人物:

文立,字广休,巴郡临江人也。少游蜀太学,治《毛诗》、《三礼》,兼通群书。

司马胜之,字兴先,广汉绵竹人也。学通《毛诗》,治《三礼》。

常易,字修业,蜀郡江源人也。……少与闳子忌齐名,安贫乐道,志笃坟典。治《毛诗》、《尚书》,涉洽群籍,多所通览。

何隋,字季业,蜀郡郫人也。……治《韩诗》、《欧阳尚书》,精研文纬,通星历。

王化,字伯远,广汉郪人也。……治《毛诗》、《三礼》、《春秋公羊传》。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受学于散骑常侍谯周,治《尚书》、《三传》。

李宓,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多所通涉。……著《述理论》,论中和仁义、儒长道化之事,凡十篇。……又与士安论夷、齐,及司马文中、杜超宗、郄令先、文广休等议论往返,言经训沽,众人服其理趣。

杜轸,字超宗,蜀郡成都人也。……少师谯周,发明高经于谯氏之门。

任熙,字伯远,蜀郡成都人也。……治《毛诗》、《京易》。……清谈游讲,不妄失言,祗慎著闻。

王长文,字德俊,广汉郪人也。……治五经,博综群籍。……著《无名子》十二篇,依则《论语》。又著《通经》四篇,亦有卦名,拟《易》、《玄》。以为《春秋》三传传经不同,每生讼议,乃据经摭传,著《春秋三传》十三篇。又撰《约礼记》,除烦举要,凡十篇,皆行于时。

寿良,字文淑,蜀郡成都人也。……治《春秋》三传,贯通五经。

李毅,字允刚,广汉郪人也。……年二十余,乃诣郡文学受业,通《诗》、《礼》训诂,为学主事。

常骞,字季慎,蜀郡江源人也。……治《毛诗》、《三礼》,以清尚知名。

常宽,字泰恭,骞族弟。……治《毛诗》、《三礼》、《春秋》、《尚书》,尤耽意《大易》,博涉《史》、《汉》,强识多闻。

由晋代巴蜀地区这些儒学代表人物来看,他们大多数都既研古文经如《毛诗》、《左传》、《周礼》,又通晓今文经的儒家典籍。看来经过三国蜀汉古文经的传播与发展,到晋代时,古文经也同今文经一样受到巴蜀儒学的重视了,今、古并重已成为晋代巴蜀儒学的一个特点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荡,又为谶纬的存在与发达提供了土壤。在巴蜀,很多著名学者都是精通图纬的,如周群之父周舒,受业扬厚,精究谶纬,并解释《春秋谶》的“代汉者当涂高”,是指曹魏而言(《三国志·蜀书·杜周许孟来尹李谯郄传》。)。杜琼亦精图纬,对“代汉者当涂高”为什么是指曹魏一说,作出了具体论说(同上。)。谯周的父亲也精通图纬(同上。),并传业其子。谯周也善预言:“己没三十年后,当有异人入蜀,蜀由之亡。”(《华阳国志·大同志》。)这是预言李特成汉的出现。文立见谯周,谯周书版示立:“典午忽兮,月酉没兮。”(《三国志·蜀书·谯周传》。)预言司马氏将取代曹魏,而曹奂将死于当年八月。

在刘备登基之前,群臣的劝进,更是广援谶纬为说,而劝进的人物中就有尹默、杜琼、黄权、谯周这些巴蜀大儒。他们在劝进书中说:“《河图》、《洛书》,五经谶纬,孔子所甄,验应自远。”认定谶纬是孔子手定,绝对灵验的金科玉律,并先后援引《洛书·甄曜度》、《洛书·宝号命》、《洛书·录运明》、《孝经·钩命诀》、《孝经·援神契》、《图书》等为说,以明刘备做天子是天命早定,谶纬早有成说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与谶纬的盛行相联系的,是各种带有预言性的谣传、童谣的出现。在晋太康至太安年间,巴蜀尤多流行,常璩说:“蜀自太康至于太安,频怪异。成都北乡有人尝见女子僻入草中,往视,见物如人,有身形头目口,无手足,能动摇,不能言。广汉有马生角,长大各半寸;又有驴,无皮毛,袒肉,饮食数日死。繁、什邡、郫、江原生草,高七八尺,茎叶赤,子青如牛角,内史耿滕以为朱草,表美于成都王。元康三年正月中,欻一夜有火光,地仍震。童谣曰:‘郫城坚,阙下市,成都北门十八子。’及(罗)尚在巴郡也,又曰:‘巴郡葛,当下美。’巴郡皮素之西上也,又曰:‘有客有客,来侵门陌,从气欲索。’”(《华阳国志·大同志》。)连续二十余年,在巴蜀各地怪异、童谣不绝,预示各种政治变乱,地域之大,时间之长,是不多见的。这从侧面反映了谶纬在巴蜀的盛行是有丰沃土壤为基础的。

道教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巴蜀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数陈瑞之道与范长生、李八百为代表的李家道。

关于陈瑞之道,常璩说:“瑞初以鬼道惑民,其道始用酒一斗、鱼一头,不奉他神,贵鲜洁。其死丧产乳者不百日不得至道治。其为师者曰‘祭酒’。父母妻子之丧不得抚殡入吊及问乳病者。转奢靡,作朱衣、素带、朱帻、进贤冠。瑞自称天师,徒众以千百数。浚闻,以为不孝,诛瑞及祭酒袁笙等,焚其传舍,益州民有奉瑞道者,见官二千石长吏巴郡太守犍为唐定等,皆免官或除名。”(《华阳国志·大同志》。)从陈瑞自称天师,首领为祭酒,初为鬼道等记叙来看,陈瑞之道应是三张所创天师道的继续与发展。但又稍有改变,重在贵鲜洁。而由陈瑞的贵鲜洁中,可以看到四川民俗中对死丧人家、孕妇、产妇的禁忌,至少是从此开始的。看来陈瑞的传道,有广泛的道徒,连二千石这样的官吏也是他的信徒,因此,具有相当大的势力与影响,从而引起益州刺史王浚的嫉恨,以所谓不孝的罪名将他杀害了。

范长生,又名延久、九重、支,字符,涪陵丹兴人(《华阳国志·李特雄期寿志》。)。他是青城山地区道教的首领。依青城山是天师道的圣地之一来看,范长生所奉应是天师道。《十六国春秋·蜀录》说:“长生善天文,有术数,民奉之如神。”(转自《太平御览卷》卷一二三。)当祖辈一直信奉天师道的李雄在成都称王时,就将范长生迎至成都,拜为丞相,尊为天地太师。在范长生去世后,李氏政权又以其子范贲为承相;成汉王国灭亡后,其旧臣又以“(范)贲为帝而奉之,以妖异惑众,蜀人多归之”(《资治通鉴》卷九七。)。可见,范长生的道教与李氏的成汉政权是相互依赖的,凭借着政权的支持,范长生的天师道在成汉时期有重要发展是可想而知的。

李家道因其代表人物为李姓而得名,最著名的是李八百。李八百似不仅指一人,而是对李家道中最著名人物的通称。如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道意篇》中,称蜀人李阿为“八百岁公”,另一蜀人李宽为“李八百”,《集仙传》又称有位李脱的为“李八百”。而李八百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活了八百岁,一是动则八百里之远。无论是活了八百岁,还是一动八百里,都是人们所说的神仙,而非凡人了。因此,关于李八百的神仙传说极多。后来,蜀中的李家道转移到江南,得到进一步发展。据卿希泰先生等人的研究,李家道也与天师道有一定的联系。这说明,三国两晋的四川道教主要是三张流传下来的天师道。

南北朝期间,道教也有相当流传。连《北史》也说“巴俗事道,尤重老子之术”(《北史·泉企传》。)。看来重老子、信道教,已成为巴蜀的民俗了。

佛教大约在两晋广泛地传入巴蜀,集中在两个地区传播,一是四川西北的吐谷浑,一是以成都为中心的蜀地。早期巴蜀的佛教徒,多出自蜀中,如东晋有释僧生,为蜀郡郫县人,刘宋时的释法期也是郫县人;而释普恒、昙辉,都是成都人,昙辉还是最早的巴蜀女尼。到特重佛教的萧梁时,四川佛教也有较大发展,出现了梓潼人释植相、广汉人释宝彖等为代表的一批高僧。而仅传《成实论》的,就有巴西阆中人释宝海、释宝渊,资中人释智方等高僧。佛教在两晋南北朝在巴蜀的传播发展,为隋唐巴蜀佛教的兴盛奠立了基础。

二、隋唐时期的巴蜀学术

隋唐时期的巴蜀学术,形成了佛教极为兴盛,道教、儒学也相对发达的格局。

隋代的巴蜀儒学代表人物有何妥。何妥,字栖风,祖籍本在西域。父亲经商到蜀后,才定居郫县。他八岁游国子学时,助教顾良与他相戏语,何妥应答如流,众人惊服。后为湘东王诵书,时兰陵有隽才萧杳,住在青杨巷,何妥居白杨头,时人为之语:“世有两俊,白杨何妥,青杨萧杳。”北周武帝时任太学博士。隋文帝时,除国子博士,加通直散骑常侍,后官至国子监祭酒(《四川通志·人物》卷一四三,又见《新唐书·儒学传》。)。

何妥著有《周易讲疏》三卷,《孝经义疏》二卷,《庄子义疏》四卷。又与沈重等撰《三十六科鬼神感应等大义》九卷,《封禅书》一卷,《乐要》一卷,《文集》十卷。从他的著述名目看,何妥是以儒学为主,又兼采道家学说的。这是儒、道融合的学术时代特征在他身上的反映。而他关于钟律的上疏,则又纯为儒家之说,其中讲道:“臣闻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礼乐。乐有二:一曰奸声,二曰正声。夫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为人君者谨审其好恶。”(同上。)重礼乐是先秦儒学以来的传统。认为乐有雅、颂一类正声和郑、卫之声的邪声,也是儒家的一贯看法。至以正、邪之声与人顺、逆之气相呼应,更是汉儒天人感应之说。从何妥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儒家礼乐的精熟。

到了唐代,巴蜀儒学人物有以明经为进士的潼川人陈易甫,官至御史(《四川通志·人物》卷一四九。)。潼川府遂宁人张九宗,“以儒业起家,仕至御史。德宗时,戎州刺史,以治化称。遂宁文学自九宗倡焉”(同上。)。文学是儒学的别称,如司马迁说:“自此以来,则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史记·儒林传》。)由此看来,川中遂宁的儒学大兴是在张九宗之后。在这之前,巴蜀儒学代表人物多在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地区,川中遂宁几无可书者。这表明,巴蜀儒学的传播发展在地域与时间上是有相当差异的。

在三国魏晋的巴蜀儒学的代表人物中,我们看到不少重视三礼的学者,隋代的何妥亦重礼乐,这种重礼的风气到唐代,则出现了仲子陵这样精礼的儒学家。仲子陵为嘉定府人,居峨眉山,后擢太常博士,精通汉代后苍、戴德、戴圣三家礼学,著有《五服图》十卷。唐大历(公元766—779年)年间,助啖、匡赵等以治《春秋》闻,施士勿以《诗》名,仲子陵、袁彝、韦彤、韦茝以精《礼》闻,蔡广成以《易》名,张蒙以《论语》名,而最著名的当推仲子陵与施士勿,可见仲氏礼学的突出地位。因而,在议太祖神位的方向,与是否迁献、懿神位的礼仪争论中,仲子陵的言论,“诸儒不能诎”(《四川通志·人物》卷一四八,又见《新唐书·儒学传》。)。

因为佛、道二教的大盛,唐代儒学出现了不少反对二教的儒家人物。巴蜀的李叔明就是其中之一。据《新唐书·李叔明传》,李叔明字晋,阆州新政人,以明经为杨国忠剑南判官,官至尚书右仆射、太子太傅。史称李叔明素恶道佛,曾上书唐德宗说:“佛,空寂无为者也;道,清虚寡欲者也。今迷其内,而饰其外,使农夫、工女堕业以避役,故农桑不劝,兵赋日屈,国用军储为赦耗。”(《四川通志·人物》卷一四七。)李叔明上书反对佛、道,较韩愈的谏佛骨事件要早几十年。但他反对佛、道的理由,主要着眼于国家财政兵赋,还未能像后来韩愈那样提出一个道统说,从理论上与道、佛相对抗。

易学的发达,一直是巴蜀学术的一个特点,唐代也不例外。唐代巴蜀剑州人李逢,“文行俱高,尤邃于《易》”(同上。),是一位易学家。益州成都人阴颢、阴道宏专精《周易》,父子相承。《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阴道宏所著《周易新传疏》十卷。《崇文总目》说:其书采“子夏、孟喜等十八家之说,参定其长,合七十二篇,于《易》有助”。而据《旧唐书·傅仁均传》言及“贞观初,有益州人阴道宏”来看,阴道宏显然应是唐初之人。

同类推荐
  • 官道曾国藩

    官道曾国藩

    曾国藩的评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誉之者称其为实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完人”、“千古圣相”;毁之考’称其为“汉奸”、“刽子手”……曾国藩是一个永远值得你去认识、了解的人物。官道亦为人道,人道成就官道,为官之道,学曾国藩。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 易经:中国神秘文化

    易经:中国神秘文化

    《易经:中国神秘文化》也做了周密的考量,最终选择按照先天八卦的次序,分八个卦宫,分别予以讲述。在每一卦的结尾处还附上了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这样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轻而易举地读懂周易。
  • 菜根谭全鉴

    菜根谭全鉴

    博采谋略经典,毛泽东盛赞的处事宝典!与《围炉夜话》、《小窗幽记》并成为“处世三大奇书”!《菜根谭》糅合了儒家中庸之道、释家出世思想和道教无为思想,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助人正心修身、养性育德。
  • 中国人的自信与自卑

    中国人的自信与自卑

    本书主要围绕中国社会和生活切实的问题进行论述,分为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等几部分。从经济形态的发展变迁、政府公信力的存亡、国人的生存状态、真假文明的争辩等来构架,反应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全面的阐述和分析,让你明晰中国现实和现下发展状态、,洞察国人心理,了解中国人的自信与自卑。
  • 很早很早的老祖宗智慧

    很早很早的老祖宗智慧

    遍看《论语》《道德经》《菜根谭》《资治通鉴》《增广贤文》《弟子规》等古籍,其中不乏关于为人、交友、读书、治家等人生重要问题的精彩智慧点拨,虽远隔千年,但置于当下,随时读来,仍如醍醐灌顶。弱水三千,取其一瓢,本书撷取老祖宗一代代人从亲身体验中总结出的实用智慧,加以深入解读,为当代人提供立身做人的正能量。
热门推荐
  • 绝世侦探探案集

    绝世侦探探案集

    他,高中毕业,无所事事;他,父母双亡,走上侦探之路;他,学渣一枚,却是绝世侦探。他凭借着锐利的眼睛,发达的侦探脑袋,破了父母双亡的奇异案件,被中央发现,从此他踏上了巅峰人生。。。。。。
  • 异世界大陆行

    异世界大陆行

    主角:成羽孤儿性格顽皮爱冒险无意中来到斗气大陆,这个和地球一样,又不一样的大陆。且看成羽的一路追寻,寻找未知的秘密。
  • 量劫不灭之洪荒见习路

    量劫不灭之洪荒见习路

    杨柳青青著地垂,莲花漫漫搅天飞。混沌初分盘古陨,太极两仪四象悬。先天一气化鸿钧,陆压道人还在前。今年才活十八岁,一个混沌是一年。贫道本是昆仑客,石桥南畔有旧宅。修行得道混元初,才了长生知顺逆。休夸炉内紫金丹,须知火里焚玉液。跨青鸾,骑白鹤,不去蟠桃餐寿药。不去玄都拜老君,不去玉虚门上诺。三山五岳任我游,海岛蓬莱随意乐。人人称我为仙癖,腹内盈虚自有情。醉封神,记西游,黄粱一梦梦汤婆。燧人曾炼火中阴,三昧攒来用意深。烈焰空烧吾秘授,何劳白礼费其心。陆压散人亲到此,西岐要伏赵公明。天台高山擂战鼓,披星拿月斩乾坤。量劫不灭定三界,洪荒见习著仙侠。有所不为有所为,道似无情却有情。
  • 漫漫军颜

    漫漫军颜

    一名铮铮铁骨,木讷又风趣的军人与一个如世平凡但拥有心内永恒不灭的情怀的女孩的爱情。徐徐道来,轰轰烈烈而又细水长流的爱情。谁道人间留不住,朱颜映去戎装妒。
  • 鹿晗:一生有你便足矣

    鹿晗:一生有你便足矣

    她,慕雨寒。一个容貌并不好看的女孩儿,可却很努力,成为了鹿晗的律师。他,鹿晗。因为慕雨寒而逐渐放弃演艺事业,从事商业,并迅速崛起!!两人之间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 曙光

    曙光

    作者避开惯常的血腥写法,以情感人,以理教人,以文化服人。绕过官场争斗,浓墨重彩写农民的权力和农村发展方向,有意呼吁又批判了官场,重跑官不重实干。朱为民这个为民做官,不为官做官的人终究得不到重用!全书读来令人回味,又不得不掩卷思考。
  • 随身空间:农女也修仙

    随身空间:农女也修仙

    未完结……菇凉我换阵地了,菇凉们不要入坑。古月,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大学生,一个意外之喜让她拥有了空间。从此治病救人,修仙长生都尽在手中!然而也是这个空间让她的身世充满了迷雾,揭开谜底的路途中困难重重,她到底是去是留?且看她一步一步逐渐揭开的身世之谜,顺便收获妻奴一枚!“殿下,姑娘……”“什么姑娘?要叫夫人!”“殿下,夫人把偏殿拆了!”“什么?怎么拆的?夫人没累着吧?”“……”
  • 天涯之谜

    天涯之谜

    他是高阶修士之后,天赋极高。但父母惨死,生世成谜。他先天受损却多才多艺,善良软弱,很难适应残酷的修仙之路。屡遭惊变,渐渐寻找出适合自己的道路。仙人也是凡人,人性善恶的复杂转变,瞬息成败的悲欢聚散,在日照大陆展开一幕全景画面。
  • 血色杀胡令

    血色杀胡令

    杀一为罪,屠万为雄,屠百万为雄中雄。中原大地,诸胡乱华,屠城掠地,血染神洲,杀胡令出,一时英雄,八荒六合,谁得天下?看现代人华锋,穿越到五胡乱华,成为武悼天王冉闵的儿子冉智。在这个人命如草芥的大时代下,现代人华峰是否能扭转乾坤,救自己和自己的父亲逃出历史上的必死之局,如何披甲持剑杀出一条自己的血路...
  • 魔尊圣皇

    魔尊圣皇

    当魔域攻入人族大陆……当神皇转世人族……星辰大陆风云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