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12800000025

第25章 王玄览的融佛入道的道教学说

王玄览,俗名晖,四川绵竹普闰人,玄览是他做道士后的法号。生年约武德九年(626),卒年约神功元年(697)。他是唐代时四川道教最重要的学者之一。王玄览的弟子经常向其师询问经教,王玄览一一作答,每有妙义。弟子们各录所得,后经王太霄整理为定本,名为《玄珠录》。该书集中反映了王玄览的道教学说。王太霄在《玄珠录序》中,论其书说:

呜呼!人而云亡,道焉乎在?非经文翰,千载谁传?苏游《灵验记》虽略陈梗概,太霄以暗乏,不明慈训,有预闻见。寡于深远,谨记诸子私记,分为两卷,并为序传,题曰《玄珠》,取其明净圆流,好道玄人,可贵为心宝,故以珠名之师,亦名之为《法宝》。故《法宝序》云:“圣人之经,浅者见之有浅义,深者见之有深理。深浅俱通,真伪等用。”窃以往古当今,玄文空论,清言脆句,趋过之速,未居于上,非得之于赤水,奚以鉴诸云尔。

可见,《玄珠录》一书是王太霄根据众弟子的私下所记整理而成的。在这之先,有苏游的《灵验记》记录了王玄览的言行,王太霄觉得不能反映王玄览的思想,于是集合各位弟子的记录,整理成了这部书。

《玄珠录》的取义,在“取其明净圆流,好道玄人”;又因“可贵为心宝”,故被称为《法宝》。曾有人为《法宝》作过序,但王太霄未说明此人姓名。在王太霄看来,这本书代表了王玄览的思想,是对任何人都有用的法宝,能“深浅俱通,真伪等用”。虽然王太霄因尊崇其师,言过其实,但这本书确实是一本很有特色的道教著作。书中体现的融佛入道的道教理论特点,反映了道教理论深化过程的特定的时代烙印。

道是道教的根本观念,但在不同的道教理论家那里,道的理解各异。将道分为常道与可道,是王玄览对道的基本认识。他说:

常道本不可,可道则无常。不可生天地,可道生万物。有生则有死,是故可道称无常。无常生其形,常法生其实。常有无常形,常有有常实。此道有可是滥道,此神有可是滥神,自是滥神、滥道是无常,非是道实、神实是无常(本文引文除注明者外,均引自《玄珠录》,故不注出处。)。

这段掺杂着佛学用语的晦涩语句,虽然很难完全读得明白,但显然是对《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发挥。

在王玄览看来,道可分为“常道”与“可道”。“常道”的特点是不可变、不可言说的;“可道”则是可变、可言说的。但这种区分,绝不是说“道”有两种,道是一,而不是二。只是为了让人明白道的精义,而不得不作此强硬的区分。所以,王玄览又说,唯有常道才是真道、是真神,而可道只是假道、是滥神。

作为常道,与天地相联系,是无生灭的永恒实有;可道则产生万物,万物是有生灭、有形体的,因其形体的生灭,所以不是永恒的。由此推论,常道与万物是不发生联系的,与万物相联系的只是可道。《玄珠录》卷上说:“道能遍物,即物是道。物既生灭,道亦生灭。为物是可,道皆是物。为道是常,物皆非常。”遍物的道是可道,与万物的生灭相一致。但不可的常道,却不与万物相联系,所以说“物皆非常”。

可道与常道是有真与假、常与无常诸方面的区别的,但二者又是有联系的、相互转化的:

不但可道可,亦是常道可;不但常道常,亦是可道常。皆是相因生,其生无所生;亦是相因灭,其灭无所灭。

这是说可道与常道是可以转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常道也会变为可道,而可道也会变为常道。这个转化的条件就是:“若住于常者,此常会是可?何者,常独住常而不遍可,故此常对可,故其常成可。”常道是不可执著的,若执著于不可执著的常道,常道也就变为可道了。相反,若认识到可道是假,而不执著它,也就由假的可道体悟了真的常道。在这个意义上,可道与常道相因相成,相生相灭,但生灭都是相对可道而言,对常道而言是无所谓生灭的。但是,对于王玄览说来,可道与常道的这种转化相因关系,最后仍归结为常道的无生无灭。因此,他所真正重视的是常道。所以,他对常道论述颇多。

真、实、常、不可道都是常道的规定性,这已见前引王玄览的论说中。常道至寂,是王玄览对常道的又一重要规定:“至道常玄寂,言说则非真,为欲化众生,所以强言之。”至道即是常道,是王玄览对常道的别称。玄寂,意谓玄远寂静,这是说常道玄远而不易了悟,寂静而无运动。空是常道的又一重要规定,“至道空,故不可得”。总之,既是永恒的真实,又是不动的、空的,这就是王玄览对常道的规定。而用“空”作为常道的规定性,则是吸收佛学的理论养料的表现。

王玄览把常道说得如此神妙,不过是为了将道教的追求神圣化,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王玄览又将所谓道泛化于万物众生,以便为众生修道成仙提供理论依据。他的如下一段话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万物禀道生,万物有变异,其道无变异,此则动不乖寂。以物禀道故,此则是道之应物。将印以印泥,泥中无数字,而本印字不减。本字虽不减,复能印多泥,多泥中字与本印字同。

这里用印章与印出来的文字,喻道与万物的关系。印章犹道,印出来的无数文字象征万物;无数的文字由一印章印出,好像万物都由同一的道所产生;当万物产生后,道又寓于万物之中,如印出来的文字是印章的表现一样。因此,道与万物是相互依存的,道生万物,无万物也体现不了“道”。

道物相依,绝非二者具有同等地位,而是道“冲虚遍物,不盈于物;物得遍道,而不盈于道。道物相依,成一虚一实”。道完整地体现在每一物中,但每物都并不能完全地包含整个道。道生物可无穷无尽,物则有生有灭。因此,道物相依,唯有道才是绝对的。

王玄览既说常道不生万物,又讲万物禀道生,二者看起来明显有矛盾之处。对此王玄览是借助对“空”的训释来解决这一矛盾的。他说:“道体实是空,不与空同。空但能空,不能应物;道体虽空,空能应物。”就是说,常道即道体的空,不是纯粹的虚空;纯粹的虚空不能有任何物质,只是虚空而已;但道体的空,却是能包容万物。王玄览又说:“空故能生能灭,不生不灭。”道体因其空能包容有生有灭的万物,并由此体现出了道体不生不灭的特性。这样,王玄览就把二种矛盾的说法加以自圆了。

道物相依,可以合逻辑地推出众生与道的相依,而这一点才是王玄览的道物相依的重心所在。他说:

众生禀道生,众生非是道。何者?以非是道故,所以须修习。……众生无常性,所以因修而得道;其道无常性,所以感应众生修。众生不自名,因道始得名;其道不自名,乃因众生而得名。若因之,始得名。明知道中有众生,众生中有道,所以众生非是道;能修而得道,所以道非是众生。能应众生修,是故即道是众生,即众生是道。

这段开头讲众生禀道,但又不是道;结尾则说道与众生,你是我,我是你,浑为一体。其用意是要人们相信,道并不神秘、远离人们,它就在人身之中,人是可以通过修炼得道的。

王玄览用隐、显表示道在众生中和与众人修而得道两种状态。他说:“众生与道不相离。当在众生时,道隐众生显;当在得道时,道显众生隐。只是隐显异,非是有无别。所以其道未显时,修之欲遣显;众生未隐时,舍三欲遣隐。若得众生隐,大道即圆通。圆通即受乐。当其道隐时,众生具烦恼,烦恼即为苦。避苦欲求乐,所以教遣修。修之既也证,离修复离教,所在皆解脱,假号为冥真。”当道在众生时,道是隐而不显的;当众生得道时,道就显而不隐。道从隐到显,依靠众人的修炼。修炼得道,就解脱了烦恼疾苦,而获得了快乐幸福,可以称为冥真,这正是王玄览的终极追求。

众人怎样才能修炼得道呢?王玄览认为,最根本的在于人心,而要由人心得道,又必须经历诸多环节。他说:

十方诸法,并可言得。所言诸法,并是虚妄;其不言之法,亦对此妄。言法既妄,不言亦妄。此等既并是妄,何处是真?即妄等之法,并悉是真。此等既悉是真,前者何故言妄?为起言故,所以说妄。何故说真?为起言故,所以说真。何故起言,欲达彼耳故。彼何须听?欲通心故。何故通心?全得道故。

王太霄将王玄览这段论说置于《玄珠录》的第一段,绝非偶然编排,而是因为这段话是众生修道的大纲,说明了众生得道的必经阶段或路径。它从十方诸法起,经对十方诸法的言说,由人耳听闻,再经人耳听闻转入心中,由心而体悟到大道,最终而得道。因此,我们可将上述的路径表述为如下简单图式:

法→言→(耳)听→心→道

其中法是借佛教术语对万物及其现象的概括,言是对法的言说,听是对法、言的感官感受,心则是对法、言的思维,道是经耳听、心思后,对法、言中包含的道的体认。因此,法、言为类似客观的领域,听、思为主观精神活动,道则是二者合一的升华。

人们得道必须由法开始,是因为法与道、物有直接关联。王玄览说:“物无本性,法合则生;生无本常,法散则灭”,又说:“一法生物,不假合成”,“诸法若起者,无一物而不起。……诸法若忘者,无一物而不忘”。法合则物生,万物都是法的体现。而“天下无穷法,莫过有与无。一切有无中,不过生与灭;一切众生中,不过常与断”。万法不过是有与无的不同表现,有与无又有生与灭的两种不同状态。所以,天下之法,可以归结为有无或生灭。万物的存在与不存在,不过是有无、生灭的具体表现。

同时,法又与道不可分离。王玄览说:“诸法未出时,非道亦非俗;诸法若出时,是道亦是俗。”万法一经出现,就有道在其中,所以说,法既是道,又是俗物。但这绝不是说,法与俗物就是道本身,而只是说法、物与道的不可分离性。因为法只是虚幻的,唯有道才是永恒的真实。

法的特点是无自性的虚幻。王玄览说:“诸法无自性,随离合变为相、为性。观相性中,无主、无我、无受生死者。虽无主我,而常为相性。将金以作钏,将金以作钤,金无自性故,作钏复作钤。钏、钤无自性,作花复作像。花像无自性,不作复还金。虽言还不还,所在不离金,何曾得有还?钏钤相异故,所以有生死,所在不离金,故得为真常。”任何法都无自性,其性、相都是各自因素的离合。如以金作钏、钤,钏、钤都有不同的性、相;又可将钏、钤变为花、像,花、像又有自己的性、相,由此产生的不同性、相,都是因离合而造成的,而非诸法物本有的。所以,在他看来,“此等法”皆“幻”,并不是真实的。

虽然法是虚幻的,但真实的道又存在其中,所以,必须由法来得道。而要让人认识到法,又必须借助言说。然而,正如法是虚幻的一样,用来教育人们信道的言说也是糟粕:“所言修、习者,法因妄立名,妄法既法真,教言皆糟粕。”

正是借助糟粕的言说,传入人耳,再经心知的作用,就可得道了。而由心知得道,则涉及关于心的认识诸问题,对此,王玄览有颇多论述。

从王玄览将心与耳听、色见等感性认识相关的论述中可知,他所说的心是指人的思维器官及其相应的活动。他说:“心解脱即无心,无心则无知。”这里的心就是指思维的器官;而在有的地方,心是指思维活动而言,如“将眼以接色,将身以接识,在内而生心”,就是以心为思维的活动。

在王玄览看来,人心是决定得道与否的根本所在。他认为,一切法都是由人心而生灭:“法本由人起,法本由人灭”,“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既然万法的生灭都是由人心所决定的,那么,十方万法无论如何广大众多,都在一心之中:“十方所有法,并是一识知;是故十方知,并在一识中。”“十方所有法,一识一心知;将此十方知,还在一识内。”

由于万法都是幻,因而,心生万法也是幻,人要得道就不能执著心知,相反,应当从心知中解脱出来,认识到心的空、无的本性,王玄览说:“心中本无知,对镜始生知。”“心中无喜怒,境中无喜怒,心境相对时,于中生喜怒。二处既各无,和合若为生。”他甚至说:“一本无我,合业为我;我本无心,合生为心;心本无知,合境为知;合境既无,外入有者,并悉是空。”总之,认识的自我主体、认识能力、认识的对象,一切都是无,都是空。因此,要做到无心才能得道,王玄览说:

心解脱即无心,无心则无知。谁当知脱者?心。心知法,法处无心;法被心知,心处无法。二除既无增减,故知无观无法。无法则心不生知,无心则诸妄不起(《正统道藏》第39册,第3145页。)。

无心才能使诸妄不起,达到得道的解脱境界,这就是王玄览的结论。从这个结论进一步推导,就是要消灭众生的知见,而且要彻底消灭,才能得道:“一切众生欲求道,当灭知见,知见灭尽,乃得道矣。”

在论证上述思想时,我们看到王玄览对佛教理论的吸收,如空、法、色诸观念的论说。而他对佛教理论最重要的吸收,在于中道观的方法论,即运用不一不二、不即不离的观念阐发其理论。因此,他论述真,总是不离假;言有,总是不离无;言生,总是不离灭,无不表现出对有无、真假、生灭的双遣,而归结于所谓“中”。如他说:

将言以说物,物一言不一。其物被言说,言多物不多。若许如是者,言应不说物,言实说物。所说若依物,云何得言多?未审言与物,何者是为妄?物与言互妄,物与言互真。观言如言法,观物如物形,此是言物一时真。若约物以观言,约言以观物,此是言物一时妄。我若去肴乱,何曾有真妄?既得真妄寂,则入于环中,在中不见边,以是中亦遣,所以旷然无怀,乘之以游。

这里法与言、物与言、真与妄都不即不离,但必须双遣,才能得中,获得常道。王玄览的相关论述无不如此。然而,真与妄、有与无、生与灭之间,王玄览重的还是真、无、灭、空,这才是他的思想实质所在,而中道观只是他论证其思想时采取的方法。

王玄览论证其思想,无不借助佛教的中道观。这是因为不一不二,不即不离,最终又双遣得中的理论,较之一味言空,一味讲无,只讲灭知灭识的说教,在理论上要圆润得多。客观的存在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万物万事的存在是一个基本事实,道教要否定这一切,只讲空、无,就很难令人信服。另外,道教以无为本,但对其崇尚的“道”,却认为是最真实不过的。要将二者调和起来,中道观无疑是最好的方法,它给人以这样一种印象,即它并不否认万法万有,而以一种貌似辩证的面目,承认有与无的统一。有此特点,就使王玄览的道教学说更容易俘虏众生。

也因其如此,王玄览借用中道观,用所谓“四句”来概括他的学说:

大道师玄寂,其有息心者,此处名为寂;其有不息者,此处名非寂。明知一处中,有寂有不寂。其有起心者,是寂是不寂。其有不起者,无寂无不寂。如此四句,大道在其中。

这里讲四种状态,其中两种状态是讲心的动静,两种状态是说心的动静与法物动静的关系。心静为寂,心不息则为非寂,是讲心的寂与非寂两种状态,由于这两种状态都存在于人的一心之中,所以说是“一处中有寂有不寂”。当心与法物相接时,若心动而不静,法物即使是寂,也因心动而变为不寂了;若心静而不起,法物即使是动,也因心寂而变为寂了。王玄览认为,若能领悟到四种状态的奥妙,也就可以领会到大道了。而从他的四句论述中不难看出,众生的得道就在人心的绝对寂静解脱。这就是王玄览融佛入道的道教学说的最终结论。

同类推荐
  • 庄子的享受

    庄子的享受

    大师王蒙快意解读,中国历史上的不二奇才——庄子。跨越时空,老王俨然庄子的隔代知音,老王如庄子笔下的鲲鹏在神游在翱翔在激情燃烧,老王在解读庄子,老王在享受庄子,读者在享受老王。
  • 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易经》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有人认为,《易经》是群经之首,一切学科的源头;也有人说,《易经》是算命先生搞的“封建迷信”;还有人说,《易经》深奥难懂、神秘莫测。想探究《易经》的奥秘吗?那么请打开这本书,让自己变得简单,让《易经》变得更简单。
  • 虚幻与批判——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理论研究

    虚幻与批判——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理论研究

    本书在评价当前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理论研究中的两种倾向,即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政治理论或把他们的政治理论等同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批判理论对他们理论体系形成的作用和影响,以及这一理论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本书从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理论的基本内容,即分析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阶级理论和国家理论出发,把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论。
  • 庄子全鉴

    庄子全鉴

    本书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庄子》的作者并非庄子一人,据后世学者考证,其中“内篇”出自庄子之手,而“外篇”和“杂篇”就比较复杂了,多是庄子学说的继承者所作。庄子是奇人,《庄子》是奇书。博大精深的《庄子》,对后世思想史、哲学史和文学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被认为是宋明儒学的殿军,在晚明儒学史上独树一帜。本书从对刘宗周哲学体系内在逻辑分析入手,将研究推至思想家本身,希望借此能呈现出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其人格结构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尝试通过刘宗周人格结构的内部机制来解说其心性哲学,以期能够更真切地体认他的思想。本书认为,刘宗周的心性哲学是将理学的内容注入心学体系之中,使客体之理变为主体之心,客观之理成为主观之意,由此统一心学和理学,其实质是以理入心,进而以理代心。对蕺山学派的研究是本书的又一主要内容。我们将重点放在梳理刘宗周之后学派内部变化,以张履祥、陈确和黄宗羲为例,通过他们的学术异同及冲突来解释蕺山学派分裂没落的内部原因。
热门推荐
  • 腹黑夜王独宠:特工狂妃

    腹黑夜王独宠:特工狂妃

    她楠国丞相之女,楠国外姓郡主,年幼的她却是少有的天才,一道圣旨她变成了她,无心无情的她,谈笑间取人性命:“我最讨厌别人用手指着我了,你说我挖了你的双眼,还是折断你的双手好了。”面对可恨之人她从不手软,二十一世纪的王牌女杀手,且看他如何权倾天下,风云榜上,温文儒雅的他:“我会在你身后,只要你转身便能看见。”他风云榜上最神秘之人,银色面具,邪魅,狂妄:“没想到娘子如此的想为夫,刚见面就投怀送抱!不做点什么,岂不辜负了娘子的美意……”他纳兰族少主,红衣妖娆,“虽说我们相识不久,但是我对你的爱,不比他们少……”在这乱世楚歌,面对天下掌权者本文暂停更新,将在明年恢复。
  • 落樱贵族学院:恶魔校草独宠爱

    落樱贵族学院:恶魔校草独宠爱

    【宠文!宠文!宠文!宠到无下限,甜到你少女心爆发!亲,欢迎入坑!】她,皇室最尊贵的公主,因为整天在皇宫悠闲自在,不能出去任何地方,所以她的父皇,母后就让她去到了落樱贵族学校,她已平民的身份进入。哼!被人嘲笑是平民,身世差,说出来吓死你们,遇上校草,成为冤家,和花痴女斗智斗勇,看她如何玩转落樱学院!用平民身份逆转贵族!【还有一些令人不解的疑团,拨开迷雾,一个惊天大秘密就此揭开……】
  • 涅槃重生:王女归来

    涅槃重生:王女归来

    她,是皖月国的一大废物,月府的一大污点;他,是尊贵的皇子之一,却韬光养晦被世人误认为傻子白痴。她一朝重生,再次醒来已不是原来的废物,他为爱献身,变身实力绝顶的霸道夜帝。废物已变天才,仇恨也将随之而来,看王女如何搅动天下风雨!“喂喂喂!一代夜帝靠我这么近干什么”“嘻嘻,娘子,近一点才说明我很喜欢你啊”“狗屁不通!快起来”只见男子正靠在女子的肩膀上,微闭着眼,眼里闪过戏谑。女子正用力推搡,却怎么也推不开他。“娘子,我再也不想离你太远……”
  • 魔焰遮天

    魔焰遮天

    那一年,年幼的他带着一条大黄狗。为了报杀母之仇,独自踏上了魔宗,他天资愚钝,却异常顽强;他心思缜密,却目无一切。这天这地这人,都让他厌恶。那么他不介意,捅破这天,撕裂这地,屠杀这人。让鬼神都知道,他陆晨,要颠倒这个乾坤。
  • 菩提情缘:凤凰泣血相思泪

    菩提情缘:凤凰泣血相思泪

    他因她而生,擦肩而过的缘分,成就了他的三世追寻。一世为她寻得如意郎君,二世为她化命为心,三世为她散尽修为。一世,麦田堆里,他为她许下守护的承诺。二世,琉璃树下,他是她无声的后盾。三世,青玉峰上,他是她忠实的陪伴。“如果,没有他,我先遇见你,你会不会选择我?如果,没有他,我也没有错过,是不是一切都不一样。”他独自哀叹,不等她回答,他自问自答:“可惜,只有浴火重生的凤凰,却没有从头再来的缘分。”三世的不离不弃,痴情守候能换来爱的花蕊吗?
  • 灼灼妖仙录

    灼灼妖仙录

    她是医术超群的现代人,阴差阳错穿到丞相府最得宠的三小姐身上。却发现这不过是表面光景。一次次的在死亡边缘挣扎,在泥沼里徘徊。让她明白,没有实力的弱者在这个以强者为尊的世界只会成为蝼蚁一样卑微的存在。他是晋寒国备受世人瞩目的天才,傲娇腹黑。在遇见她之前,他杀伐果断,从不为谁而做停留,可谓是无情冰冷。然,在遇见她之后。她跑,他就追。她躲,他就找。终于有一天,她忍不住怒道:”你到底想干什么?“他莞尔一笑,周围的景物皆为之失色:”娶你。“
  • 血色弄天

    血色弄天

    传说智慧之神司马星被派下凡间来平衡三国的鼎立,由于他太聪明了所以原始天尊把他三魂中最有智慧的一魂封印在一座无名的山上。一个从小受尽人世冷眼看透世态炎凉一直想要主宰自己命运的一个少年融合了司马星的智慧之魂……
  • 旋风少女之最好的我们

    旋风少女之最好的我们

    若白死后百草十分伤心,十分思念若白。就像晓莹说的一样,忘掉一个最爱的人的最好办法就是喜欢上另一个人。而对百草而言,谁最合适呢?对百草念念不忘的廷皓到底是不是百草的命中注定呢?而长安在百草眼里到底是什么养的人呢?想了解更多的话就看看这本小说吧!作者要好好学习,至于更新的问题。我呢,就星期五下午放学和星期六上午不出差错应该会更新1或2章的!谢谢支持!么么哒!
  • 乱世丑女之浴火重生

    乱世丑女之浴火重生

    丑女素菲因相貌丑陋,经常遭人耻笑和嘲讽。当灾难来临之时,人们才发现素菲的特异功能和独特的身份,时空的转移,丧尸的横行,一段错综复杂的艰辛之旅演绎悲欢苦情即将展开……
  • 杀手正传

    杀手正传

    在本书中,作家刘墉用他特有的生花妙笔,写出了一只螳螂的一生。一只螳螂的一生,与一个人的一生有什么不同?有爱有憎?有生有死?有伤有悲?……却原来,世间种种,与一只螳螂的一生异少同多:一样“无喜无悲”,一样“有喜有悲”,一样“大喜大悲”……在本书中,一只螳螂的“生活日记”贯穿起它的一生。借由这只螳螂的爱恨故事,作家刘墉巧妙衍射出你和我的故事,我和你的悲喜……是往日情仇,是爱恨交织,是无奈的狡诈,是被动的抵抗;是杀戮、挣扎,是纠结、犹疑,也是心事万千,往复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