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14400000009

第9章 部派佛教的主要思想及其差异(3)

佛教认为,“我执”之迷,至大无外,我执之祸,罄竹难书。因此,破除我执的观念,建立“无我”的观念,贯穿在佛教的每一个概念之中。原始佛教的理论重心是分析人生现象,认为人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成,所以又归结到对“五蕴”的分析。到了部派佛教,由于对人生现象的分析进一步扩展到对一般宇宙现象的分析,随之扩大为“三科”,其目的在于要求人们根据不同迷悟的情况,破除“我执”之谬,立“无我”之理。部派佛教各派都非常重视三科,借以说明生命的构成和功能、世界的要素和分类,从而为佛教教义奠定哲学理论基础。

三科假实的思想发展,是佛法从有到空的思想发展。在未论说各派假实思想之前,应该知道各派所共同确认的思想。如军队,是由士兵及军官结合的军事组织,有装备、纪律及坚强的阵容,有雄厚的实力,不是一击而瓦解的。在常识上,人们听到军队,立刻会想到这是假有的,因为离开了士兵、军官及装备、纪律等,所谓军队是根本不可得的。又有树林,是由一棵一棵的树木形成的,远看一片青葱,好似一个丛林,实际丛林是假有,因为除了一棵一棵的树木,所谓丛林就不复存在。其他物体亦然,皆由众多条件结合而成,都是假名无实的。这思想是从佛说的道理中推论出来的,五蕴四大和合的生命体,佛陀讲其中是无我的,常人以为它是我,不过是常人的妄想执着,实际“我”是了不可得的,设是说我,那也不过是假名我。从内在的生命无我,推论出外在的军队、丛林等就是假有。和合是假非实,这是部派佛教每个学派所共认的。佛陀在经中以三科统摄一切法,从有情的生命体到外在的无情物体,从生灭的有为法到不生灭的无为法,无不摄于其中。所以蕴、处、界的三科,看起来很简单,实在包括了一切法。由于佛陀对一切法,没有明显的指出什么是假有,什么是实有,故而到部派时期的学者,探究到诸法的假实,自然就显出思想的分歧。

(一)有部系的假实说

说一切有部坚定地执著蕴处界有实自体,其范围非常狭小,其他学派看为假有的,有部还是认为是实有,有部说有,把一切有分为二类:1实物有,指蕴处界等,显示这一一法的自性是真实有的。2施设有,指军队、丛林、男、女等,显示这一一法的自性是绝对不可得。再进一步分析,一切有者说有,分为五有来说:1名有,就是名称虽有,实质没有,如龟毛兔角之类。2实有,就是实体是有的,如蕴处界等一切法的自性,各各安立于本位上,不能说其没有。3假有,如军队、丛林、衣物等,都是假有无实自性的。4和合有,如补特伽罗(我),只是众缘和合而有,要找个实有的补特伽罗是绝对不可得的。5相待有,如彼此、长短、高低、大小相待而有,不是绝对的,虽有而非真。从名称上看,固有五种有,但归纳起来,实不外于实物有与施设有。施设的假有,虽为有部学者所不否认,但其中心思想是在于成立一切法的实有,所以坚定主张蕴处界三科皆是实有。

把宇宙万有诸法进行分类,最原始的分法是二类,即有为法和无为法,其次就是三科。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五位的定型分类法,就是色、心、心所、不相应、无为,并为佛教各派学者所共认遵守。但在部派佛教开始分裂时,也有把诸法分为色法、心法、非色非心法三大类。色法不管是那一类的,只要属于色的自体性,都可以摄入于色法的一类中。心法亦不管是那一类的,只要具有精神作用,或者有知觉方面的,包括心、心所法等,皆归纳于心法之中,心色二法,为成立万有诸法的基本要素,这是原始佛教以来的通则。除这两种要素外,还有其他不能归于色法或心法,而介于色心二法之间者,例如关系、地位、时空、概念等,既不能归于色法,亦不能归于心法,因此而建立非色非心法。把有为法分为如此三类,在假实方面去分析,究竟是实有?或者是假有呢?

有部主张一切法实有,五蕴法自然亦是实有的。在五蕴和合的生命体上,找个实在的自我固然是不可得,但能组合的五蕴,不能不说其是实有,假若没有实在的五蕴,假相的自我从何而得?所以《婆沙》九说:“有性实有,如实见故。”假的必依于真实的,依于真实,才能构成前后的相续相、同时的和合相,虽假有无实自性,但在和合与相续的现象中,探求到内在不可分析的点(极微),即成为实有自性了。例如,分析和集的色法,到最微细不可再分割的极微物质点,即为实在有的自性,是组成粗显色相的实质。分析心、心所法的精神,到最后不可再分割的单元,即为实有的自性,是构成前后相续的精神实体。所以有部认为要有实在的根本的自性物,然后才有世间的一切假有的现象。有部学者运用析假见实的方法,分析到不可再分的质素(心、物、非心非物),即是事物的实体,也就是自性,这自性为万有的本元。《顺正理论》卷十三说:“未知何法为假所依,非离假依可有假法。”

进一步的说明色蕴实有,色法在佛经中说有二类,就造色与所造色。前者指地、水、火、风的四大,后者指由四大所创造组织的一切色法。地、水、火、风的四大,依有部说,现实眼所见的地水火风是假四大,其中还有真四大在,是以坚、湿、暖、动为自体。如何区别真假二种四大?这从认识方面可以分辨出来。称为假四大的,是属眼界所见的境界;称为真四大的,是属身所触的境界。《俱舍颂》说:“地谓显形色,随世想立名。”就是眼所见的地大,不论是黄、黑等的显色,或者是长短的形色,严格说来,不得称为真正的地大,只是随顺世间众生的想象,施设安立假名为地。地是如此,其余水、火、风亦然。而其地大,以坚为体,是身所觉触到的,眼是没有办法看到的。地大如此,水大、火大、风大亦然。能造所造的一切色法,佛陀所说固然不惜,但是佛陀并未分析其是假是实,一切有部不能认为能造的四大是实有,就是四大所造的一切色法亦是实有,如生命体上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及五根所对的色声香味触的五尘,无不各有实体。

不仅色蕴是实有,就非色的受、想、行、识四蕴,在有说及其兄弟行的犊子部系,亦坚定的认为是实有的,即心王有心王的自体,心所有心所的自体,各各差别独立。其理由是:诸法既然都是实有的,王所当亦各有自体。《顺正理论》说:“同依一根,同缘一境而得生故。所说一切和合无异,是故一切心、心所法,随其所应俱时而起。”意思是说:眼识依于眼根,与眼识相应而起的心所亦依于眼根,是为同依一根;眼识缘于色尘境界,与眼识相应而起活动的心所亦缘于色尘境界。虽王、所缘总、别相亦还有差别,但同缘一境是没二致的。如心王缘青色,心所亦缘青色;心王缘长,心所亦必缘长。如是有其独立自体的心所法,必与心王同时相应而起,即任何心所活动的生起,都是随其所应该与何识相应,即与何识相应而起。因此,王、所别体论者,虽主各别有其自体,但因王、所可以同时相应而起,所以又名王、所俱起论。

还有非色非心法,亦即所谓的心不相行法,有部与犊子部同样的把其看成是有实在自体的。大乘唯识学说有二十四种,部派各学派说有十四种:1得,2非得,3众同分,4无想果,5无想定,6灭尽定,7命根,8生相,9住相,10异相,11灭相,12名身,13句身,14文身。有部说不相应行法的实有,如得与非得、成就与不成就,一概是有实在自体的。因举补特伽罗成就善法及不善法;有学成就八支,无学成就十支;如来应正等觉成就十力的种种圣教,以证明成就等的是实非假。至于异生性,是约凡夫不获一切三乘圣法而得名的,当然有实自体,不是假名安立。同分,有部同样认为是实有物,假定同分不是别有实物,而于众生由种种别类更互不同,此也是众生,彼也是众生,像这样的同智及同言说,那就无法成立了。无想果,能遮未来心,心所法的暂时不起;无想定,能遮令心、心所法的灭而不生;灭尽定,《顺正理论》说:“灭尽定体为假为实?应言此定体实非假,能遮碍心令不生故。”所以这三者,有部认为是有实自体的。命根,为生命生存的主要动力,有则生命继续存在,无则生命宣告崩溃,其有实体自不待言。《顺正理论》说:“此中生者谓有别法”、“住谓别法”、“异谓别法”、“灭谓别法”,明显地指出有部承认四相的实有自体。最后说到名句文身的三种不相应行,有部同样说其有实自体。《俱舍论》说:“毗婆沙师说有别物为名等身,心不相应行蕴所摄,实而非假,所以者何?非一切法皆是寻思所能了故。”《顺正理论》则更清楚地说:“由教及理知别有物,教谓经言:语力、文力,若文即语,别说何为?……如来获得希有名句文身。……彼彼胜解文句甚为希有。由此等教,证知别有能诠诸义名句文身,犹如语声,实而非假。理谓理见:有时得声而不得字,有时得字而不得声,故知体别。”总的说来,万有一切诸法,不论是色、是心,乃至非色非心,在有部的思想体系中,没有一法不是有实自体的,所以一一说为实有。

蕴是假有论者,虽从蕴是积聚义的立场否定蕴的实有,而有部不同意这种论说。有部以为:蕴的状态形成,固由众多极微的积聚,但一一极微的本身,也是具有蕴之相状的,如一一极微的本身,根本没有蕴的相状,就是众多极微的积聚,亦不得成其为蕴。极微是实有法,为部派各学派所一致承认,一一极微既具蕴相,说蕴是实有物,那又有什么不可呢?《性空学探源》对这有着透辟的分析说:“蕴是聚集义,是聚集之义,是以一一实法为体性的聚集,从法体上说,还是实有。他的观点注重在聚中的一一法,忽视了总聚的本身。有部论师的意思,蕴之聚义,并不是说聚,而是说一一法;如说人类如何如何,并不是离开一个个的人说明另有类性,即是从人类的共同性,这一个个人如何如何。”由于有部从这一观点来看聚义,所以不论别的部派学者怎样的显蕴是假有,但有部仍然坚认五蕴法是实有的。

十二处,有部亦认为是实有。十二处就是内六根、外六尘。经中常说:“一切法者,谓十二处。”有情的认识活动,是根源于六处的,由此六处为依,产生能识的六识,去了别外界的六境,因而就关涉到一切。有部从教理两方面来论证十二处是实,引经说:“世尊告曰:梵志当知,言一切者,谓十二处,此胜义有,余皆虚伪。”《顺正理论》就根据经教说:“世尊不应依不实法说胜利有……故十二处皆是实有,非于假法可说胜义。”

有部认为十二处有其各自作用,既有作用怎么可以说假?《性空探源》说:“有部说:根境和合生识,虽没有作者士夫,但在和合关系中,不能说没有根境的自体作用。如眼识生起见色,虽另须光线等缘,但见色不能说不是眼根的作用;见他是青,而知道不是黄赤白,这也不能不是境的作用,所以虽是和合,仍是一一法的自体作用。”这种理论,有部认为是最有力的。因此,《顺正理论》卷七中说:“谓有为法虽皆缘生,而不失其于自定相用,故世尊说法从缘生,亦说地等有别相用,如地界等虽从缘生,而如有前坚等自相,亦有持等决定作业。如眼色及眼识等虽从缘生,而必应有种种差别决定相用,由此差别决定相用,眼唯名眼,非色非识;色唯名色,非识非眼;识唯名识,非眼非识。”问题就发生在这诸法的相用上,有部认为诸法要有各别相用,方可成立诸法的因果差别,假定总别的作用完全没有,不仅差别因果无法建立,而且显然有违世俗胜义的谛理。还有色蕴既是实有的,由四大四微组织成的五色根及五尘境,当然亦是实有的。

最后是十八界的实有。十八界,就是六根界、六境界、六识界。其假实在学派中,如有部、犊子部、经部、以及世亲论师,一致认为是实有的,只有很少为人注意的刹那论者主张是非实有的。所以在部派之间,没有多大的争论。如《俱舍论》和《顺正理论》中,先说根境色法的实有,接着说十一色中除了无表色,其余的五根五境,在十二处中。在十二处中,即立为五根处与五境处的十处,如说眼处、色处等。在十八界中,即立为五根界与五境界的十界,如说眼界、色界等。所以有部本此,认为十八界是实有的,在解释界义的时候,《顺正理论》说:“由此别应释种族义:如雄黄等,展转相望,体类不同,故名种族;如是眼等,展转相望,体类不同,故名种族。若尔,意界望于六识,无别体类应非别界!此难不然!所依能依体类别故。”正由于体类差别,主张界是实有的有部,不得不坚定地说界是真实的。还有,在建立十八界时,《顺正理论》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如五识界,别有眼等五界为依,第六意识无别所依,如离所缘识无起义,离依亦尔,识不得生,为成此依,故说意界。如是所依、能依、境界、应知各六,界成十八。”问题就是这样来的,小乘明诸识的生起,不立第七末那识,为意识生起的所依,而以无间灭意为意界,作为第六意识生起的所依。这么一来,六识即意,无有别体,岂不是界唯有十七或十二?为解答这个难题,特就六识身转谢过去立为意界。如是根境识三各六,立为实有的十八界。

(二)经部系的假实说

经部学者对三科的看法,只承认界是真实的,至于五蕴与十二处,都是假的。说五蕴是真实的,只有说一切有部与犊子部,不过客观地说,蕴是实有的这一论题,在理论上是难以成立的。因此,经部坚定地主张蕴非实有。世亲论师曾站在经部的立场,在《俱舍论》中说:“蕴假有(宗);多实积集共所成故(因);如聚如我(喻)。”蕴是积聚义,凡是积聚的,决不是一样东西,而是由众多东西集合而成的,当然就不可说有其实自体,不仅假有论者是这样的看法,就是实有论者也是如此承认的。而有部对于蕴义的解说,“忽视了总聚的本身”,所以假有论者针对这点加以抨击说:蕴是聚义,而一一微决不可说聚,如果说微名蕴,不仅有违契经说的“蕴是聚义”的圣教,而且还有自语相违的过失。因为说蕴就不可以说微,说微就不可以说蕴,微是独立的,蕴是聚集的,怎可从矛盾中去统一?所以说:“既是总聚,就该是假,正因为不是离开个别的人有人类,可见人类一名是假。”经部说蕴是假,理论坚强有力,“蕴是假有”的论题可以获得明确的理解。因此有学者认为:经部的蕴假思想,是从大众部的说假部推衍出来的。

有部说十二处实有,最大的理由是处的作用,经部认为,诸法的各有作用,固然是无可否认,但如有部所说的作用实有,却是不能承认的。因为诸法作用的产生,必有待于其他的因缘,没有说是不借他缘,而可自体发生作用的。如眼见色,这当然是一种作用,但必须各种条件具备,然后其用乃显,若说不待他缘,而眼自体能见,那应一切时一切处都有见用,事实并不如此,怎可说有实用?又如了别是识作用,若了别用就是其识,在理论上就有过患。《顺正理论》卷二十五说:“彼上座言:契经中说,识是了者,此非胜义,是世俗说。若是了者是识,亦应说为非识,谓若能了说名为识,不能了时应成非识,不应非识可立识名。”

同类推荐
  • 静心·舍得·放下之放下

    静心·舍得·放下之放下

    印光法师振兴佛教净土宗,居功至伟。不争名夺利,不任住持,不收出家弟子,不搞社会交往,终生默默修行弘法。法师一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如一株擎天巨树,以深厚的根基广化穷山瘠土为乐土福地,以广袤的浓荫庇护众生,度无尽众生脱尽烦恼、永得安乐。
  • 走进神秘高僧

    走进神秘高僧

    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它们背后的故事,深藏的历史,蕴蓄的文明,让那些渐行渐远的动人往事重新焕发生机,让那些早已离去的作古先人变得生动可感,在这里,每个人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觉。
  • 修行即修心

    修行即修心

    引领都市禅修风潮,慰藉心灵的灵修之旅。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 与佛有缘

    与佛有缘

    在人生的纷杂喧闹中,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压力和不如意,佛学蕴涵着的隽永的哲理和宝贵的智慧带我们走进一个沉静而安详的世界,放下过去的烦恼,不执关现在。不担忧未来。让心灵得到平静,用清静之心看世间,世间即清静,用解脱之心看世间,心即解脱。用心去感受佛恩,以佛来洗礼心灵。得失随缘,来去随缘,心能随缘,故得自在。佛带给人心的宁静,佛让我们的心安祥。使我们对功与利都看得淡些,在社会上处处做好事正直,有善心,对人真诚,对佛有敬仰之心,他一定就是与佛有缘之人。
  • 伊斯兰文化新论

    伊斯兰文化新论

    本书综合运用文化学、宗教学、社会学、哲学的相关理论,用一种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方法和别具一格的表述语言,将伊斯兰文化放在一个广阔的人类文化大背景之下,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和分析,并且在分析其特点时往往与其他文化如西方文化、中国文化等做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的学术风格。本书在相对意义上构建了伊斯兰文化研究的新框架和新体系,拓展了我国宗教学的领域,丰富了我国宗教学的内涵;同时在伊斯兰经济文化、法文化、伦理文化、教育文化、生态文化、婚姻家庭文化等领域,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热门推荐
  • 墨色骰子

    墨色骰子

    一枚墨色的骰子啊。咕噜咕噜转,咕噜咕噜转。转着转着变了色,好漂亮,好漂亮。出了红,全是红。死啦,死啦,大家都死啦。没有一个活着——全都死啦~
  • 吸星掌柜

    吸星掌柜

    一个崇尚“武力”的世界,弱者怎么生存?神秘父母留给他的逆天邪书,恶魔之手!吸取一切!这就是他的生存之道!
  • 遗王

    遗王

    木洋望着天,嘴角留下一抹血红.伸手擦拭了下,便又踏着步伐继续前进.这个世界,不是你们说的算.吾为王,寰宇吾掌.
  • 旧人最是无情人

    旧人最是无情人

    旗子是厄运中的天使,从她来到这个世界就带有先天的右耳失聪,她收养了一只流浪猫叫爱心,爱心是只不会叫的猫。父亲在旗子高考的第一天突发车祸抢救无效死亡,本就拮据的家庭变得举步维艰。父亲的朋友把旗子带去自己的书店帮忙,之后有个男作家经常去书店看书并默默的关注着旗子。作家一年后出版了一本书,主人公是旗子。旗子看过那本书后,却发现那个作家已经很久不去书店了。作家其实是为了寻找治疗耳朵的方法去了很多地方,却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去世。作家的双胞胎弟弟在收拾哥哥的遗物时发现一张照片,照片中是一个安静看书的女孩,照片背面写着:“此生愿望是治好你的耳朵,让你亲耳听到我对你说我爱你。”
  • 邪帝小医仙,惊天宠上隐

    邪帝小医仙,惊天宠上隐

    她一朝穿越,误救帝王,转眼宠上隐,东方蝶影忍不住腹排一句:“作者!What,宠上隐,笑话,他宠我,我每天晚上是有多艰辛,你没看到吗?呜呜呜…”。“娘孑,我哪不宠你了,过来过来,我教你什么叫作宠,作者,少而不宜,泥奏凯”。
  • 月下沧澜轻

    月下沧澜轻

    那年,她第一次见他,少年的脸上满是青涩,却紧紧的绷着脸,似乎很是不耐烦。却不知此后她的心里再融不进去任何物事儿。“爹爹说,文人儒士自是好的。只是书读多了,若不成风流,便堕酸腐。故我从小习武。”“南宫宸……南宫宸……你有什么怨恨冲我来!!放过我家族!!!”那天,银衣赛雪,清风朗月的他像是月下的玉兰仙人,她在红梅花海中几度挣扎,得其收留。“人生能得几回。”她大口抿着酒,坐在他身边,琉璃般的大眼睛里澄澈清丽。“我……冷红枝!偏要大大方方的爱北冥离月!!”随后,她歪着头,酒气微醺,上好的桂花酿充斥着周遭:“月,此世今生。唯一人尔。”
  • 绕指柔书评合集

    绕指柔书评合集

    这只是书评合集,不是小说。书评在此,见贴如影
  • 把悲伤说给你听

    把悲伤说给你听

    我以为我会一直这样浑浑噩噩下去,没有阳光没有氧气,有的只是不好的回忆……我就像一只刺猬,拒绝着任何人的关心。直到他的出现,任凭我怎么霸道,怎么欺负他,他都会愿意给我最暖的怀抱。
  • 仙剑狂神

    仙剑狂神

    他带着如意仙剑和无上法诀穿越而来,重生在一位仙根被夺丹田被废的皇子身上,开启了无比牛X的修仙模式!他为了找到被飞仙门带走的雪儿,冒死进入飞仙门,从此搅动风云,踏上了一条无人能与争锋,成为仙界狂神的通天之路!“既然我穿越来了,就一定要做回过去的天才,不!要超越过去。什么帝后,什么二皇子五皇子,什么金丹强者……你们都给我等着!我要把你们统统都踩在脚下。”
  • 黑暗战衣

    黑暗战衣

    一个不明生世的少年,在黑魔法统治的世界里,失忆之后,封存了自己原有的强大力量,开始自己艰辛的成长修行之路,黏着他的公主,爱上他的贵妇,缠着他的女魔,置他于死地的黑巫师……修炼,降魔,争霸天下……当自己真正变得强大之后,却是更多的危机降临在自己身上……【欢迎分享新作《黑暗战衣》,求评求花求推荐,各种求,你懂的!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