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这一代人受当时社会思潮,教育认知程度所限,没能告诉子女究竟如何扮演好丈夫、好妻子、好父母、好儿女,这就导致我们对于教育好下一代子女感到相当的困难。在儿女面前,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注意有些话题不适合在孩子面前说,或是说在任何场合都不应该讨论这些无聊的、关于社会一些阴暗面的话题。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有相当道理的。小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是他社会学知识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是看在眼里的,所以父母一定要谨言慎行,这样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育孩子不能只是用语言,言传身教最有效。
据我所知,陆姐夫妇对他们的儿子,曾经是非常宠爱的,简直宠爱到了溺爱的地步。记得当时我开玩笑说“涛涛即淘淘也”,陆姐还很得意地告诉我说,她儿子可淘气了,这可是聪明的象征呢。她还给我举了一些她认为能证明儿子聪明的小事例,其实她举的事例里有些可以说是恶作剧。为此,我和她争论了一番,还搬出了刘备的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不认可淘气是聪明的象征这一说。因为完全可以反证:聪明未必淘气。陆姐很不以为然。幸好她知道我是个直肠子,有话就直说,对她没任何恶意。
我告诉陆姐:“从涛涛冲你发火所说出的话来看,他也是对你们俩常常谈论的话题不满,他这个年龄的孩子,心理还不成熟,可以说还是一张白纸,对社会充满美好的幻想和憧憬。如果常听到父母谈论一些官场上的不良现象,他会失望,转而会产生消极心理,这样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会使孩子的性格产生扭曲。表现在生活中,就会爱与父母顶撞,学习积极性也会下降,或者干脆不学了,他会以为这么阴暗的社会,学不学都一样,学得再好也没有用,反正这个社会也是权力和金钱至上。”
听我这样一说,陆姐连连点头,她后悔地说:“没想到会有这样的后果,我还以为,孩子太单纯,什么也不知道,我和他爸爸多给他讲一些我们自以为是的经验之谈,尤其是一些官场上的各种歪风斜气,能帮他长社会经验呢,谁知道会成这样。”
陆姐他们就是犯了这个错误。以后想要把孩子的心理再调整到阳光健康、积极向上,就不太容易了。
父母亲应该怎样做才合适呢?
做父亲的要扮演好两个角色:对上孝敬自己的父母,也就是孩子的爷爷和奶奶,对下是慈父,就是做一个慈爱的父亲。做父亲的如果能孝顺爷爷奶奶,做子女的看在眼里,自会效仿学习。为人父母者哪一个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有很多的父母把“亲”误以为是一种放纵,对孩子溺爱。除供养孩子好的物质之外,也不是只有纯感情地爱他。爱要爱得有智慧。一味纵容,要什么就满足什么,这不是爱,也不是“亲”,而是害。
历史上有名的《颜氏家训》中告诫教子之道:“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就是说:“身为父亲,以其之严,不该对孩子过分亲昵,要和子女保持一定的距离,以至亲的相爱,也不该不拘礼节。”为什么要这样说?如果父亲和子女毫无距离,过分亲昵,它的流弊就是孩子不懂得敬上,不懂如何尊重父亲。做父亲的,要作家里的领导、表率,与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让孩子对父亲保持敬畏之心。
身为父亲要做孩子的老师,作丈夫的要做妻子的老师。学佛的人都知道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同样的作丈夫,作父亲的在家里的言行举止都要作妻子、作孩子的好榜样。
自古以来,中国对于童蒙的教育是从胎教开始。并不是像现在,父母会认为;孩子小,没有关系,就让他玩嘛,长大就懂了。因而往往在1至5岁这个阶段放纵孩子,对孩子的言行举止不加以好好地管教,等到上小学之后就没有办法教好。最关键的时刻失去后就很难再找寻弥补了。
做之师,作父亲的有没有扮演一位家庭的好老师?孩子近来心情郁闷,不爱说话,你关怀过他吗?有没有问过:儿子是哪里不对?这都是父母必须要反省自己的。
我们知道目前在社会上工作,会有工作压力。也许做父亲的已经自顾不暇了,哪有余力关怀自己的子女?可是我们再想一想,我们今天付出很多心血,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国家、社会,固然是一件好事、美事,可是下一代也是未来国家社会的栋梁,我们是不是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和道义呢?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才,但至少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有德行、有信义的人,走到哪里都能得到信任。
其实,为人父母者真的要常常地认真想一想,认真反省:自己真的每天都忙到没有一点时间和孩子交流一下吗?涛涛的爸爸经常回不了家,就算是回到家了,晚上不是看电视就是出去和一帮朋友、同事喝酒、打麻将,回到家里儿子看到的常常是一个醉得不省人事的爸爸,或是回到家里炫耀又赢了多少多少钱的爸爸?有时输钱输得多了,回到家里,陆姐一抱怨,结果就是夫妻吵架。真的是“赢”了吗?在得到这一点金钱的时候,有没有反省过在自己的家庭里,“输”掉的是什么?
上面这些道理,也是我最近看了传统国学知识,才学到的,才体会到的,真的说的太好了。
尤其“情义道义恩义”这几个字,含义深远,值得我们好好反思和学习。
二、因果规律。
关于这一点,就要说到孩子容易产生的第二个问题,那就要说到佛教中关于儿女问题的一句名言:儿女是债,讨债还债,无债不来。这是因果规律所决定的,我们是无法抗拒无法改变的,只能接纳。所以要在在孩子很少的时候,正确地说,在父母感知到腹中孕育有孩子的时候,就要用心培养一个“孝”字,就要从自身做起。不养儿不知报娘恩,有了孩子时,更能深刻体会到父母养育儿女的艰辛和爱心。关于这一点,可以看看佛教书籍《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在三千多年前,释伽牟尼佛就为我们世人详细讲述了父母孕育孩子的整个过程,让人感动,让人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