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呢,我就成了总经理了,当我感觉心里充满一种安逸、温暖和满足时,就醒来了。梦真是神奇呀,不知道从哪里看到有一句诗曾写道:梦是一根丝,穿梭那不可能的相逢……
在我的这个梦里,真的就是这样的。
柳云霏听我说完这个梦,叹息了一声:“世事难料,命运无常!”她接着问我道:“好吧,我也没太听明白你的这个梦,真的太神奇、太复杂了,确实象一个连续剧。但是你的梦和方儒珺几乎没关系呀,按你的性格,你应该是只谈一次恋爱就结婚,然后你会安安分分、幸幸福福地相夫教子,一直过下去的,后来怎么会和方儒珺分手呢?”
哎,我相信,这就是命吧。人生真的是由不得自己,如果不是修行人,或是大善大恶之人,只能是随业流转。大善大恶之人或是修行人,才会改变命运,他的生活轨迹才会不按业力运行。
听我这样说,柳云霏急忙问:“什么业力?什么修行?听不懂你说的什么。好了,光是你的梦我都听得糊里糊涂地,你又说什么这些,我今天晚上头真的被你讲晕了,咱们休息一小会再继续讲吧?”
我笑了起来:“好,让我也理一下思路,然后给你大概讲一下吧,这些问题稍有些复杂,不是一时半会能完全讲明白的,我先给你讲个大意吧。俗话说:佛渡有缘人。如果你是有缘人,就一定能听明白,一定能接受。我相信,我们能做这么久的好友,也算是有相当的缘份呢。”
她拍拍我的手,催到:“快去倒点热水来美女!”我轻快地向厨房走去,看来,她已经完全被我的梦和刚才这些话吸引,暂时忘记了她的烦恼了,哈哈。
是的,在我情窦初开、朦胧青春的美好年华里,应该就是刚上初二年级吧。有一次妈妈让我到邻居家借纳鞋底的鞋样子,顺便给邻居阿姨家送2瓶子刚买的鱼甘油。她们家的淑芬姐姐在看一套小说。我那时除了看过《世界著名童话故事》、《格林童话全集》、《安徒生童话故事》等书,还看过一本《革命回忆录》,有时也偶然和父母去电影院看场戏曲,诸如京剧、越剧什么的。里面的爱情故事呢?通常就是书生遇难,小姐家的父母嫌贫爱富,逼小姐退婚,小姐偷偷赞助书生去考状元,书生顺利考中状元,不忘记小姐知遇之恩,戴着大红花、穿着官袍来迎娶小姐,小姐的父母又悔又愧……或者就是在童话故事里看到过的,爱情就是公主遇难,遇上了王子,被王子解救,从此公主王子过上了幸福生活。
那个时候我小小头脑里的爱情概念就是这些。那时,只是喜欢宋词和一些名人格言什么的,还有时不时地除了在语文课本上读到的短小章节的小说节选,还没看过小说呢。淑芬姐姐说这套小说她看的觉都不想去睡,恨不得一口气看完。那时她刚刚工作,正是对爱情充满美好憧憬的年龄,看她那陶醉的样子,我想这本小说一定非常好看,便要求她看完也借给我看看,于是,在那样情窦初开的美好年华里,我看了人生第一本言情小说,即蝴蝶鸳鸯派的代表作家张恨水先生的《北雁南飞》,小说中的两个少年少女之间那含蓄而又激荡、火热不失内敛的青涩恋情,在那欲语还羞的青春年华里,他们的年龄也比我大不了多少……还有书中序言里关于张恨水先生本人的一段美好的恋情传说,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一片冰心在玉壹”的诗句从此留驻在我的心间。我的心灵里,从此就有个美好的愿望:一生只谈一场最美好最纯洁最忠贞的恋爱,然后一起好好养育孩子,共同携手人生,执子之手,与子携老。
听到这里,她不禁叹息一声:“哎,哪个女孩子小时候没有过这样的美好愿望呢?”
我说道:“是呀,这么个美好的小愿望,又能有几人女孩子真正实现了呢?”
后来,我看到方儒珺和牛丽红的关系越来越好,还以为他们在恋爱呢,有一次在食堂遇到方儒珺,还会玩笑地问:“你的红颜知己怎么没和你一起吃饭呀?”他知道我是在说牛丽红,他会认真地回答:“她又不是我女朋友,干嘛要天天和我一起呢?”我也认真地回到:“不是女朋友?但我确实见你们常在一起呢?就算现在不是,也快是了喔。”他随即严肃地走到我面前,更认真地说:“告诉你,她不是我女朋友,现在不是,以后也不会是。如果引起了其他人的误会,我会注意以后少和她在一起的。”看他这么严肃的样子,我笑起来:“好好好,不是就不是嘛,你这个样子怪吓人的,我相信你说的话好了。”说完,赶快象逃跑似地回宿舍去了。
说到这里,我突然象是想起了什么,告诉柳云霏,在我做那个电视剧梦的那天,方儒珺也做了一个奇怪的梦,这是后来我们关系非常好时,他告诉我的,而且他也把那天的梦记在了日记里,那是他后来留下来的大学生活中唯一的一篇日记。
柳云霏听到我说方儒珺也在那天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急忙问我:“啊?真有这么巧的事吗?快告诉我他做了个什么样的梦!”
“他?不,现在不能告诉你,否则,我的故事就不好听了。”我笑笑地对柳云霏说。听到我这样的回答,她只好继续听我说下去,不再追问方儒珺的这个梦。
有一天下午上体育课,我请了假,不知怎么的,这两天我的最后一颗大齿疼得不行,疼得我快要吃不下饭,只是每天早上喝点稀饭,晚上喝点稀饭,中午饭压根儿就没法吃。今天下午的体育课是长跑,我哪跑得动呀,就一个人在操场边上一边看《增广贤文》,一边帮体育老师记下来每个人跑完规定距离用的时间。
这本书是我国传统国学中的精华,很多老人中读过私塾的人都可以把这本书倒背如流呢,我是在一篇文摘里的介绍中看到的,我就跑到书店里先买回了一本《增广贤文》,一看就爱不释手,果然是一本好书,比起我手抄的那本名人名言,真的是完整、深刻、有哲理得多。里面有一句话: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我还专门把这句话工工整整地写到了我的第三本摘抄本的首页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