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娘娘(公元1332~公元1382)年芳名秀英,皖北宿州人,在以三寸金莲为美为贵,妇女皆缠足的元代,马秀英坚不裹脚,故被人称为“马大脚”。马秀英十二岁时为其父好友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收养,二十一岁时嫁给朱元璋,与其共同渡过十五年患难与共的征战生涯。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立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册立马秀英为皇后。洪武十五年,积劳成疾的马皇后在南京病故,终年五十一岁。死后被溢为孝慈高皇后,葬于钟山之阳,即朱元璋死后合葬的明孝陵。
朱元璋和马秀英刚结亲时,一看马秀英的一双大脚,还真觉得有点头疼,马秀英看出他的心思了,就说:“我也不嫌你长得象个丑八怪,你也别嫌我大脚。咱们两个两将就吧。”
马秀英是个聪明人,他从义父、义母的交谈中,听出了是义父怀疑朱元璋把得来的财物占为己有,马秀英很了解丈夫,她知道自己的丈夫从来不抢百姓的财物,从战场得来的战利品都分给手下的将士,自己从来不私藏什么珠宝。但她也知道现在过的是寄人篱下的生活,应该委曲求全,于是她便瞒着丈夫,经常把自己的金银首饰送给郭大元帅和张夫人,假说是朱元璋让她孝敬大帅夫妻的。这样,朱元璋才得以平安无事。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仍念马氏辅佐有功,将她封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但是,“龙恩”虽重,而深居后宫的马氏却为脚大而深感不安,在人前从来不敢将脚伸出裙外。一天,马氏忽然游兴大发,乘坐大轿走上金陵的街头。有些大胆者悄悄瞧上两眼,正巧一阵大风将轿帘掀起一角,马氏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赫然入目。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顿时轰动了整个金陵城。从此,“露马脚”一词也随之流传于后世了。
朱元璋自从当上了皇帝,脾气变得越来越大,动不动就要杀人。马皇后对丈夫很不放心,她经常劝说朱元璋遇事要冷静,不要轻易处罚部下。每逢朱元璋发了脾气,在马皇后的劝阻下,不知使多少忠臣得救。
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给好多功臣封了大官。对马皇后的娘家人(历史上叫外戚),他打算也封官,让他们掌大权。
可马皇后坚决不同意。她对朱元璋说:“你把国家的官职俸禄给了自己家里的人,这是非法的呀!”
朱元璋说:“你是皇后。给皇后的亲戚封官,历朝历代都是这么做的。”
马皇后摆着手说:“你想过没有?国家的法令是你这个当皇上的定的,你净让文武大臣不要为自己人谋官,可自己反倒不守法,人家怎么服气呀?”
朱元璋不说话,马皇后知道他还没想通,就笑了笑,说:“你不必怕我为难。我的亲戚,未必都是有才能的人。让没有才能的人当官掌权,可不是我的心愿。用人一定要看他的才能高低,不能看和咱们的关系远近。你说对不对?”
朱元璋也笑了,连连点头说:“你这么有心胸,我太高兴了。”
马皇后坐下来,叹了一口气,说:“我虽是个女流之辈,可也听过历朝历代的故事。有许多皇后的娘家人当了大官,就胡作非为,搅得朝廷上下不安。别人也不敢管,结果闹出不少乱子。你可不能像从前似的,只顾让我的亲戚们高兴,不管国家今后的安宁。我没什么见识,可我家里的人要那么胡来,我就不答应!”
接着,马皇后还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外戚专权的危害,说明用人办事要有远见的道理。朱元璋听了,十分佩服,答应立刻停止封马家人当大官。
由于这么做了,明朝后来很少有外戚干预朝政造成的大乱子。这跟马皇后的远见卓识很有关系。
明太祖洪武年间的一个元霄灯节之夜,明太祖朱元璋与谋士刘伯温微服私访京城的灯会,在一家大商号门前,彩灯高悬,上面贴着很多灯谜,图文并茂,引来无数人围观猜射。朱元璋也凑过去看热闹,偶然注意到一则有趣的图画迷面,图上画着一妇人,触目的是一双天然大足,怀抱一个大西瓜,眉开眼笑,模样十分滑稽。朱元璋不解其意,于是问博学多才的刘伯温:“此谜何意?”刘伯温沉吟片刻答道:“此为淮西大脚妇人也!”朱元津仍不知“淮西大脚女人”指谁,继续追问,刘伯温则诡笑着说:“可回宫问皇后娘娘。”
当晚回宫后,朱元津急不可待地向他的马皇后提起此事,马皇后讪然一笑,说:“妾乃淮西人氏,且为天足,此谜谜底想必就是妾了。”朱元津一听大怒,心想:“小小街民竟敢制谜嘲讽堂堂皇后,岂有此理!”于是传旨捕拿制谜者。马皇后见状,大度地劝解道:“佳节吉日,与民同乐,又有何妨?何况妾本是天足,说又何错?不必小题大作,贻笑大方!”此事方才作罢。
朱元璋生活节俭,马皇后在肃治内廷倡导俭朴方面,也与朱元璋互相配合。不但是平日自奉甚俭,遇到旱涝之年,还率举宫妃嫔蔬食;遇有战乱之年更是只吃粗粮野菜。做为皇后,她的日常服装不但毫无绣饰,质料也仅是粗丝所织,而且直穿到破旧时还不舍得更换。虽然自己如此节俭,她却命人织造被褥赐送孤寡及老年人,又让织工将剪裁所剩的原料残丝再次加工,织造成次等帛料赐给众王妃公主,警示她们当知百姓蚕桑艰难。
马皇后自奉节俭,对臣属却非常优遇。按制度百官早朝后由皇家供给饮食,马皇后亲自品尝官员的食物,觉得滋味一般,便特地向朱元璋进言道:“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官员的伙食从此大大改善。有一次朱元璋视察太学归来,告诉马皇后已有太学生数千之众。马皇后道:“太学人才济济固然是好事,但是太学生就读其间,只有本人能得到微薄的生活费,他们的妻子儿女靠什么养赡呢?”她就此设置了“红仓制度”,用以供养太学生的家眷。这一制度自马皇后手创以后,一直延续到明后期。马皇后此举不仅惠及读书人,而且推进了明朝的教育水准,实在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灿烂的一笔。
洪武二年(公元1368)年七月二十八日,元顺帝率后妃太子惶惶逃离大都(北京),奔往上都(今内蒙多伦县)。八月初二,徐达率部进入大都,终结了元王朝九十八年的统治历史。得胜而归的将领们带回了大量珠宝进献皇帝皇后。马皇后却对朱元璋说:“元有是而不能守,意者帝王自有宝欤。”朱元璋立即明白了妻子的话外之音,回答说:“我知道了,皇后你的意思是得贤才方为得宝。”马皇后立即向朱元璋行礼道:“诚如陛下言。妾与陛下起贫贱,至今日,恒恐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故愿得贤人共理天下。”又说,“法屡更必弊,法弊则奸生;民数扰必困,民困则乱生。”朱元璋对妻子适时的进谏虚心以纳,并感叹道:“真是至理之言!”命人记入史册。
朱元璋时常因为宫人的细微过错发怒,每逢这时马皇后也故意发怒,抢在朱元璋处罚之前下令将犯错的宫女送往宫正司议罪。朱元璋对妻子的做法非常不解,问皇后为什么?马皇后回答:“帝王不应以自己的一时喜恶决定刑罚封赏。陛下你在大怒之时判罪,只怕宫女所受处罚会过于畸重。交给宫正议罪就会合适些。也希望陛下你在朝堂之上不要凭一时情绪就决定臣民罪罚,将论罪之人交给司法机构会更好些。”
可惜,朱元璋虽知妻子谏言的用意,但是他仍然不愿改变自己的处事方法。马皇后不得已,只能趁着他退朝还宫时,抓住少得可怜的机会劝说。亏了马皇后的力量,总算还是有好些人的性命得到了缓救。
曾经有人向朱元璋报告,说参军郭景祥的儿子企图谋杀父亲,朱元璋立即暴怒,下令处死这个儿子。此事幸亏被马皇后听见,她立刻拦住,说:“郭景祥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万一人言有误,你这不是把郭家的后代都给绝了吗?!”朱元璋这才反应过来,连忙召回杀手,派人去调查,果然是有人企图借皇帝的凶暴性子坑害郭家。
马皇后虽说人在深宫,但却也是整日操劳,日夜为国家大事劳神费心。几年之后,马皇后病倒了,朱元璋和大臣们都心急如焚,四处访名医,求仙药,盼望皇后的玉体能早日康复。但马皇后深知丈夫的缺点,她知道,如果给自己看病的医生不能把自己的病治好,朱元璋一定会重重地惩罚他们,所以,他从来不让任何医生给自己看病,也不吃任何药,无论朱元璋怎样劝说,马皇后就是不听。她宁愿自己病死,也不让一个好人受到冤枉,马皇后的心地是多么善良呀! 马皇后不求医,不吃药,病情很快就恶化了。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这位贤惠善良的皇后离开了人间,死时才五十一岁。 马皇后一死,朱元璋和大臣们都很伤心,不少大臣们都得到皇后的恩惠,受到皇后的庇护,他们都为失去了这样一个善良的人而感到难过。朱元璋更是伤心,哭得悲悲切切,他发誓以后再也不立皇后了。
大脚马皇后本是一位极具反叛精神的平凡女子。她生于乱世,有胆有识,在艰难逆境中,全力帮助朱元璋成就大业,五次救朱元璋死里逃生。做了皇后后,虽大富大贵,仍不娇,始终不忘民间劳苦,不改勤俭本色,不变平民心态,时常用自己的言行规劝、影响朱元璋。她惩奸佞亳不手软,扶良善鞠躬尽瘁,保忠臣机智灵活,助皇上能屈能伸,革陋习坚决果敢,倡新风大马金刀。朱元璋称她“家有贤妻,犹国之良相”。她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诸后乃至命妇民妇皆以其为楷模,争相仿效。她是史家公认的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贤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