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53800000027

第27章 “阿拉”是谁(1)

【谁是城市的主人】

上海是一座从苦涩海水中生长出来的城市。两千多年前,上海的大部分地区还是汪洋一片,宋元时代才形成了与当下一致的海岸线。上海得名于一条叫“上海浦”的河流,它是吴淞江下游南岸的一条支流。

上海从一个海滨渔村逐渐发展成乡镇,又由镇发展为县,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春秋时期,上海地区先属吴,后属越,战国时又归楚国治理,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的封地。因此上海除了“沪”的简称外,也经常被简称“申”,老上海著名的报纸《申报》之名即由此而来。

北宋年间,为适应海外贸易的需要,上海开始设有官方机构,是为上海镇。依托临海港口优势,上海的辖域范围也和陆地一样,不断扩大延伸,初为浦名、镇名,继为县名,最后成为市名。1292年,元朝政府正式把上海镇从华亭县(松江)划出,批准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县级行政区,人口约10万,归江南道松江府管辖。

或许是在海水中煎熬与浸泡的经历,注定了这块土地的顽强生机和远大前程。经过百年发展,上海县域所在的松江府辖境成为为全国最大的棉纺中心,上缴国家税收之多,使之与苏州府并称“苏松税赋半天下”。上海县以港兴商、以商兴市,鱼盐、蚕丝、稻米、棉纺等行业兴盛,从“区区草县”一跃成为“东南壮县”。

作为县治,上海却在200多年间没有构筑城墙,这种情况到了明朝嘉靖年,因沿海倭寇肆意骚扰发生改变。1553年,为防御倭寇侵袭,上海仅用了2个月时间造起了一座围9里、高24丈的环城墙。有此屏障,倭寇的袭扰再没得逞。此后,上海再度热闹起来,清道光年间,上海县内行号、店铺林立,“城东南隅,人烟稠密,几于无隙地”。各地商贾、南北货物在这里集散,一时黄浦江上樯帆往来,十分热闹。因其经济繁荣,素有“小苏州”之名——那时的上海人以说苏州话为荣耀。

上海人口的增长不是靠人口的自然增长和辖区的扩大,而是大量外来人口迁移所致。当历史的指针走到1843年之前,上海县包括城区人口在内,约有52万余人。但这个数字在开埠后很快变化,到20世纪初突破了100万,1930年为314万,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上海市人口达到546万。一百年的时间,人口增长了近10倍。这不仅在中国城市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城市人口史上亦属罕见。

在这546万人中,非本地籍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5%,即意味着“本地人”是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其余400余万人都是移民或移民后裔。这些移民来源极广,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根据1950年初的统计,上海来自邻近的江苏、浙江两省的移民均超过百万,占据绝对优势;其次是安徽、山东、广东,各超过10万;超过1万的有湖北、湖南、福建、江西、河南和河北。外国移民则来自英、美、法、德、日、俄等国家,从开埠时仅有的26人,到1942年总数达15万之多,分属56个国家。这几项纪录,在中国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

“上海”从诞生起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地域概念,上海的人文地理成为解读上海这座城市的密码钥匙,同时也是上海城市进化过程中永不褪去的底色。1952年,美国的历史地理学家罗兹·墨菲写《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时,朝鲜战争还没结束。他在该书末尾写道,“大城市不会偶然地出现”,“一旦和平在东亚恢复,上海的经济领导地位在地理上的因素,将会使上海在未来的岁月里繁荣兴盛”。

如果说,地理因素是罗兹·墨菲认为的上海崛起的最重要的先天条件;那么,英国殖民者通商上海,是否也是对其地理优势的发现呢?上海县城原来的面积只有2平方公里,1843年开埠前,与县城内外商贸繁荣相反的是,位于县城北面黄浦江畔的那块地方,仍然是乡村景象,一片农田上零星分布着几个村落,芦草丛生,寂寞异常。

19世纪初的上海县城图上海的成长,与江、海之上的贸易开辟和港口发展密不可分。在中国版图上,只有广州、天津可以与上海相媲美,它们都面朝大海,又分别处于珠江、黄河、长江入海口周围。毋庸置疑,上海的城市地理优势更为明显,长江流域和长江三角洲,是近千年来中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文化水准最高的地区,成为上海独特的现代性的起点。

依靠长江流域广阔的腹地市场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上海开埠后便进入了梦幻般的发展,口岸贸易的繁盛,刺激了商业的兴旺。1846年,上海港仅生丝一项,出口量就已占全国的81%。时人称:“盖上海一埠,就中国对外贸易言之,其地位之重要无异心房,其他各埠则与血管相等。”因此,不到二十年时间,上海就取代广州,一跃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第一大港,被誉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当上海成为冒险家的乐园时,它是一个打开的、无法定义的城市。那时的上海人,虽然也有阶层之分、贵贱之别,却没有户籍概念。但上海人眼中真正意义上的“本地人”,是指在1843年开埠前就已定居在上海老城厢内的原住民。金山、宝山、奉贤、嘉定、松江、青浦、浦东等,因1958年的行政划分调整才拥有上海户籍的郊县人,都被称为“郊区人”或是“乡下人”。

其实,所谓上海本地“土著”,也并非世代生息于此,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中原及其他地区。历史中,每当发生战乱或者饥荒,便会发生群体性的人口迁徙。上海就是一个由人口迁徙定居形成的城市。最典型的是,北宋末年发生“靖康之难”,宋室南渡,躲避战乱的北方民众也成群结队跟随而来。

其后,宋元交战时期,又是一个外来人口移居上海的集中阶段。由于僻处海陬,一些苦于战祸的百姓牵家带口避居上海。上海城内的潘姓,就是那时从常州逃难至此,成为当地望族。中国人的姓氏是探析移民脉络的重要线索,翻阅上海地方志,可以找到大量村落、市镇竟是由一支族姓或以其为核心姓氏聚集而成,如金山县枫泾的“孟家堰”,据传是孟子后代的移居处;青浦县北有一个地名叫“孔宅”,是孔氏后裔子孙落根于此;另外嘉定的马陆镇、叶谢镇,浦西的徐家汇等,都因一姓聚族得名。

说起徐家汇,很多人都会想到中国的达·芬奇——徐光启。这位“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上海人”,其实也不是“土著人”,其先祖在北宋从中州南迁,自姑苏徙居上海。徐家汇也不是徐光启的出生地,只是他葬在那里而已,他真正的出生地是在上海老城厢的乔家路。

徐光启出生时家境贫困,19岁中秀才,42岁终于中了进士,漫长的科举之路走了二十三年之久。1600年春天,徐光启来到南京天主堂,结识了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利玛窦带来的三棱镜、自鸣钟、日晷仪等科技产品,让徐光启深深折服。两人相见恨晚,东西方之间展开了一场平等的“知识大交易”。三年后,徐光启再一次来到南京,以明朝举人之身接受“洗礼”,成为天主教徒。

沪上学者余秋雨认为,“上海文明的肇始者,是明代进士徐光启……”。考徐光启一生所成就之重要事功,计有五项:其一,提倡农学引进推广番薯;其二,编纂《农政全书》;其三,与利玛窦合作译《几何原本》;其四,组织编纂《崇祯历书》;其五,练兵造炮引进新式炮兵。

在徐光启的时代,中国的经济学量占全世界的296%,欧洲14国的经济学量占196%。此时,愿意以开放的胸怀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文化,远不是今天因“与国际接轨”而被多方鼓励的事情,也不是鸦片战争失败后,被迫“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制夷战术结果。作为朝廷的文渊阁大学士,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徐光启的开放精神在当时实属可贵,可谓是中国真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晚清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口号,其实可以追溯到徐光启。信奉天主教只是他个人的“修身”,他没有打算用基督教义来取代或影响中国的传统政治理念;翻译《几何原本》、引进新式火炮技术,也是提供技术层面的工具,发挥其“用”。

徐光启是在1633年去世的,在整整两百年后,1832年,一艘叫“阿美士德”号的英国鸦片走私船到达上海,逗留了18天,由此改变了一座城市、一个帝国。在这之后十年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迫使上海开埠。

徐光启的第十六代子孙是个军人,他有一个外孙女叫倪桂珍,她便是名震中国现代史的“宋氏三姐妹”——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的母亲。1927年12月,她的儿子宋子文,将一套位于徐汇区天平社区的花园洋房作为新婚礼物,送给了蒋介石和妹妹宋美龄,蒋宋二人称它为“爱庐”。宋美龄在上海期间,常将母亲倪桂珍接来这里同住。每当此时,法租界巡捕房便十分紧张,派出各类警卫在洋房周围“散步”。

一家之物融入了一国的历史。那些老上海的房子,见证并记录着时代的风云,以及大人物的爱恨情仇。说到底,这都是从上海出发的传奇,以此而言,天平社区或可作为一枚历史标本,从它身上,窥一斑而见全豹。

1843年11月7日,上海正式开埠,开始了它充满苦难和屈辱、雄心和梦想的历史。

从上海的城市历史来看,现代上海人这一概念的存在时间仅百年左右。上海人也没有标志性的社会烙印,彼此间交流通常讲上海话,当然尽管都属于江南吴语的一种,但彼时的上海话与现在的上海话还是有很大区别。

就像城市一样,上海话也许是近百年来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方言。明清之际,上海只是东南沿海一处中等规模的县城,那时的上海话与苏州话非常相近。他们自我介绍不是说“阿拉”是上海人,而是“我伲”是上海人。

《南京条约》签署后,从上海开埠至1949年的一百多年间,上海一共经历了三次规模较大的移民浪潮,而每一次都是因为战争。

道光三十年(1850年)至咸丰三年(1853年),从广西金田起兵的洪秀全,领着太平军从桂林打到湖南长沙,直逼武汉,然后沿着长江往下游进攻,最后打进南京,一直到1864年太平天国倾覆。太平军和清军交战所在的江浙皖一带,使整个江南富庶之地,顷刻间数百年精华变成废墟,上海租界成为了唯一的“安全区域”。“巨大的避难所”在涌入的难民推动下,成为一座“规模巨大的新城市”,上海由此进入了一个疯狂的投机时代。这是上海建城以来,人口第一次在短时期内急剧增加。据统计,从1855—1865年,上海人口十年净增90万,比原来多了一倍多。

第二次大规模的外地移民进入,发生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经历了一场悲壮的大迁徙。既没有政府号召,也没有人出钱,大批民众自发地经过无数磨难去找活路。于是,大量无家可归的人涌进只有10平方英里的租界,租界内原来不到200万的人口一下子猛增到400万,上海成为当时仅次于柏林、伦敦、莫斯科、纽约、巴黎和东京的世界第七大城市。

1945年,抗战胜利,一些居民返还故里,上海人口外流减少。但紧接着1946—1949年的解放战争,让上海出现第三次外地人口的大规模移居。这次,上海增加了208万人口,从330余万人增至540余万人,不断稀释和改变着上海人的整体印记。

以上三次移民潮,与几百年前那种以宗族为单位的集团性移民相比,多属零散型、自发的、非组织性移民。这种现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依然盛行。上海的城市大门也没有紧闭,各色人等进进出出的双向流动仍颇为频繁,人口一度增长到700多万。为防止大量农村人口因贫困流入城市,1953年4月,国务院发出了《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首次提出了“盲流”的概念。

1958年1月,中国颁布了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全国的户口登记制度。户口,从此成为烙在每个中国人身上最深的计划经济体制印痕。在这一年,户口开始与粮票等票证绑在一起。从此,上海严格控制人口迁入。

在特殊年代,公民的迁居自由被禁止。别说是高鼻蓝眼的洋人,就是中国其他地方的人,想进入上海也不是易事。外地的亲戚来上海,如果要住招待所必须有介绍信,即便在家里暂住,也要办个临时户口,把地方粮票换成全国粮票。户籍管理制度的实行,对于催发上海人的上海意识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上海人而言,依附在户口本上的不仅仅是城市优越感,更令外地人艳羡的是上海人身份带来的政策倾斜和福利待遇。所以就有了“阿拉”是上海人与“侬”是乡下人的区别,这种姿态背后隐藏着极为微妙的普遍心态。

原本是一个单纯的人口管理制度,却在发展过程中变异、倒退,最终成经济社会进步的桎梏。随着城市人口流动的停滞,中国曾经最具活力的城市就这样凝固下来了。在美国人罗兹·墨菲眼里,“过去曾受国共两党人士同声斥责的外国统治下的上海,如今已成为历史上的陈迹”。这个变动同时重塑了上海与上海市民。

由于上海居民的构成在变化,人们日常交际的语言也在不断地变化。上海话不断地吸收着各地方言甚至外语中词汇,显示了和城市一样的强大生命力。由于是华洋共居、五方杂处的移民城市,此前的上海话不纯粹,大家都是苏州人讲苏州人的上海话,宁波人讲宁波人的上海话,扬州人讲扬州人的上海话,浦东人讲浦东人的上海话,再夹杂洋泾浜式的英语,可以说上海话也是一种大杂烩。直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第一人称还不是“阿拉”,在上海街头说“阿拉”者还是地道的宁波移民。

随着移民浪潮的结束,近代意义上的上海话逐渐定型、统一。“阿拉”这个宁波方言的第一人称代词,从中下层市民中兴起,继而成了上海话的代表性发音。尤其是电台广播的上海话节目和沪剧的演出,实际起到了规范上海话的作用,以至于许多非上海人唯一知道的上海话便是“阿拉”。

“阿拉是上海人!”忽然变成了一个城市群体集体印记,成为上海人自我认同、区别上海人与外地人的重要工具。而这种“被规范”的上海话甚至演变成某种无形的压力,著名学者易中天曾在《读城记》里举例说,祖籍宁波的上海人余秋雨,曾因不会说上海话而感到窘迫。

同类推荐
  • 流水时光

    流水时光

    时光倒流,蓝平,你是否仍然懦弱?面对美女,蓝平你是否只有尊重?蓝平,蓝平……
  • 千山丛云

    千山丛云

    千山之中,龙虎相争。丛云之间,智贤竞谋。乱世开幕,受难出逃的年轻帝王,志存天下的败将遗子,威震海内的骁勇战将,运筹帷幄的王佐之才,无数英杰豪士竞相登场,这壮绝的舞台何人折冠?意江山,意美人,意名望,意富贵,谁能得意?又或是天妒英才,英雄枉命,香消玉殒。
  • 一口气读懂唐宋史

    一口气读懂唐宋史

    本书通过历史鼎盛时期—唐宋两个朝代的更迭,向读者展示了中国这个时期的兴衰。
  •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文集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文集

    100年前,在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局之时,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这是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影响的伟大的民主革命运动,是20世纪中国所发生的一个伟大事件,在中华民族振兴的进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视野,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
  • 汉末至尊

    汉末至尊

    一个为生活奔波的现代青年,偶然得到一个神器,并穿越到汉末,成为汉灵帝的第三个儿子.<br>面对即将出现的乱世三国,面对日后令大汉族受辱的五胡乱华事件,主角将何去何从.<br>且看刘逸如何会三国英雄,扬我炎黄子孙天威.
热门推荐
  • 真气还元铬

    真气还元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食物医药百科大全

    食物医药百科大全

    本书参考了众多医学古籍,同时又结合了现代医学科学,力求言之有据、通俗易懂,从而指导大家合理采用饮食疗法,让无数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轻轻松松拥有健康,痛痛快快享受生活。
  • 聆听之时

    聆听之时

    聆听吧,这序曲。不置可否,在这旋律里……存在着……什么。
  • 校花近身保镖

    校花近身保镖

    一个山村走下来的少年,从小无父无母,跟着老头子习武。一次偶然的机会,老头子给了他一本书“弑神决”和一个玉佩并凤鸣下山贴身保护校花。
  • 彼岸无花

    彼岸无花

    [花雨授权]他懒得记女人的名字,一律用花来称呼觉得既简单又省事,那她又是他的哪朵花?他花了快十年的时间来恨她,她却默默守在他身边,一切只是为了将他完整地还给别的女人吗?她叫无花,“无花”是她为自己取的名字……
  • 光复之日

    光复之日

    这片战场,你就是战友的援兵。我也许看不见光复之日那望不到边的欢乐海洋,但我坚信,中华民族的光复之日终将到来!拼下去,直到把鬼子全部赶下大海。只要中华大地上还有一个武装的侵略者,我们这支队伍就不会停止对侵略者的杀伐!
  • 古宅疑云

    古宅疑云

    黑暗是恐惧的源泉,也最容易让人产生更多莫名其妙的幻想。但是往往在黑暗中幻想的人都会害怕,因为黑暗中涌现的大多数都是奇形怪状,阴森可怖的幻想。
  • 七彩邪魂

    七彩邪魂

    “对不起,我是不是好人我说了算”纵横大陆,亦正亦邪。血饮在手,嗜血封口,断魂天涯,一剑独走。伯颜回眸,胜度千秋,逍遥神掌,傲世不愁。永恒的堕落,灵魂的叹息,七彩魂术,冥界之门。
  • 王俊凯之爱你指尖流年

    王俊凯之爱你指尖流年

    恋过,就是那句简单的微博说说,成了现在的阻碍。哦,你听见下雨的声音了吗......
  • 岁月难抵我爱你

    岁月难抵我爱你

    一次有预谋的重逢,他将我按在墙上,强压着恨意,对我低吼,“顾情笙,你怎么不换个名字,换个身份,连同这张脸也一起给换了?”我活得苟延残喘,他便为了我丢掉一切原则和底线。当我以为可以敞开心扉的时候,现实却再次给了残忍一刀。再后来的一个雨雪天里,他摔了伞,浑身湿透,指着我的后脑勺,“你知道我有多恨你么?”而我冷冷的告诉他:那年,我绝望的将和他相关的全部记忆,随着那场婚礼开始,牢固的尘封起来。从那之后,我再未奢望和他相遇。再后来,我恨他入骨,期望生生世世都不要再遇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