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54200000007

第7章 再谈楷书——兼论“启功现象”

1

毛笔的实用书写中,楷书是主要书体。楷书,特别是小楷也最难写好。

苏轼把楷书、行书和草书,比作人的坐、行走与跑步,这是有道理的。

楷书易学难工。这与“美姿走路”的人比“善舞者”难求,“善说话”的人比“唱歌好听”的难求,是一样的道理。缺少舞者的“肢体性艺术”和歌者的“音乐性”加分,坐或站,一个人的风姿和气质,或古朴、或潇洒、或端庄、或悠柔,实在不易表现。

“坐如钟,站如松”,凭借的不是招数和奇思妙想,不是艺术的编排,而是完全靠内功。楷书正是如此,既要刻意磨炼,同时也要靠自然天成,有读尽万卷书的积累,有禅者明心见性的皈依,才能达到神形兼备。汉末至北魏,真书逐渐形成,大量佛经抄本所体现的“写经体书风”,亦是楷书的主流之一。

大抵,承接“写经体”的,便是所谓“台阁体”或“翰林体”。

当下在一些搞书法的人看来,攻楷书既费时又不讨巧。于是,现代或后现代的书评家极力贬低笔墨工整的楷书缺乏“创新”,把楷书与“台阁体”或“翰林体”混为一谈,认为这是封建士大夫为了考试做官,书写上“专门讲究方正规矩,一笔不苟,笔墨呆重,缺乏生气,使书法日趋僵死”等等。

这也是楷法后继乏人,好的楷书难觅的原因吧。

2

当代,有幸最先被戴上“馆阁体”的书法家是启功先生。

启功是当代书法大家,与那些业内纯书法家或书法评论家不同,启功在文物考古、碑帖鉴定、古典文学和绘画等方面,都有相当的成就。

20世纪五十年代,启功先生就为《红楼梦》作注,是解放后该书的最早一个注本。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认为:“启功先生是著名的文史专家、书画大师、古书画鉴定大师,又是红学专家。启功先生还是清宗室,于满族的历史、文化、习俗、掌故的熟悉与研究,更具权威性。由于以上这许多方面的特殊条件,所以启功先生对《红楼梦》研究更非一般人所能及。”[冯其庸:《启功先生论〈红〉发微》,转引自曹利华:《批评的批评——走近书法经典》,143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冯其庸还认为,启功先生的《红楼梦》研究,涉及版本文物、时间年代、典章制度、人名地名、服装服饰、社会习俗、亲友世家等重要问题,澄清了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对《红楼梦》的校注,形成了古典小说校注的一代风气。可以说,启功先生对《红楼梦》的研究堪称典范。这绝非溢美之词,启功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擅金石,解鉴赏,工书法,精绘画,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文史大家研究所能达到的边界和高度。

1978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学制后,启功便是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学的研究生导师。北师大教授赵仁珪回忆说:他在北师读研期间,“启功除了系里安排的课外,还每周给我们开课讲张之洞撰写的《书目答问》,及相关版本的目录学。启功认为它是古典文学入门的重要工具。”“那个时代,学生宿舍条件相当艰苦。每间宿舍除了三张上下铺的床,剩下的空间几乎只够放一张桌子,非常狭小,但听说‘启先生要到宿舍上课’,不仅是启功名下的研究生,连青年教师也三三两两跑过来‘蹭课’。一个六人间的宿舍里瞬间挤进来十几个人。他们有的搬来小板凳、小马扎坐在地上,有的坐在下铺上,还坐不下,有的干脆爬到上铺,趴在床上听。”[尹平平:《启功百年忆启功》,载《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7月20日。]

生于1912年的启功先生,幼年家贫,坎坷半生,曾靠抄写补贴家用。他以中学的学历,成为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右派”经历、“文革”遭遇、丧妻之痛,他都能一一坦然面对,最终彻悟人生,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荣辱不惊。[曹利华、乔何著:《批评的批评——走近书法经典》,137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尽管他晚年书法遭到一些人的批判和贬损,这对历尽人生坎坷的启功先生来说,早已是杯水风波了。

其实,不管是大师还是大家,誉满天下的启功先生,印的名片上的头衔只有一个“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启功说,自己首先是个教师。其次是半个画家,书法则是“业余”的。这绝非故作自谦之词,他一生主要教授古典文学、汉语,研究古代文学、史学、经学、禅学等。

确实,书法只是他毕生的爱好,“业余”所能达到的成就,依然令一些专业人士望尘莫及。启功说:“不要把写字吹得太神。”也许这正是一些几十年间游走于市场讲台,靠讲字写字卖字为业。逐末营利的人感到愤愤然的原因之一。

有人自诩,挑战与批判启功先生书法,“需要很大的勇气”么?未必,无知便心生无畏。

3

启功的书法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即有名。1985年4月,启功继舒同之后,当选为全国书协主席。启功从“业余”空降到了业内,据说还成了“权威”。

20世纪80年代,反权威成了时兴的潮流,自然,挑战名气大的也容易出名,至少引起注意。一种理论认为,书坛需要“扁平化”,要把权威请下“神坛”,谁也不比谁高明。《书法报》在1981年第一期发表了洪丕漠的《从技法、审美和个性三个方面来批评书法》,一口气批评了沈尹默、舒同和启功——一个是上海60年代的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委员,另两个是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后的第一任和第二任主席。看来,他批评的对象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他说,启功的书法为“现代馆阁体”,“青年朋友千万不可不察”。接着又有一些书评家跟进。有人还嫌批评太温和,有人推出了《启功书法观念的局限》,言词激烈地说,启功还不能跻身于书法大师行列,而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他存在观念上的局限——萌芽于“馆阁体”的书法审美趣味,侧重于实用书写之美的书法认识和沉溺于结字“黄金分割律”等等。

我想,这已经超出了一般书法批评的范围。启功从来没有标榜自己是“书法大师”。记者鲍文清回忆说:“记得第一次采访,当他看到我的采访提纲上写着‘你怎样成为书法大师’的字样时,便立即提笔把‘大师’两个字勾掉,换上了一个‘家’字,并说,这就够了,其实我写字是‘臭名远扬’,也算不了什么家。”

名家、大家、大师,一般来说,是社会或者业内多数人的认同,并非等级和台阶,不像学历和职称,从事工程出身的官员在职称中写上教授级高工,教授之后加上博导——我一直不解,博士后或博导,是职称还是职务?现在,自从电视台有了百家讲坛、大家讲坛栏目后,名家、大家已是满天飞了,我想,真正在文史和书画及其鉴定上,能达到启功先生水平的,还不是太多。当启功先生给研究生们讲古典文学时,年轻的书法批评家还未必能进入北师大一类的重点大学深造。

至于能否成为大师,也不是几个批评家所能确定的——先立一个标准,然后分析你够不够格,就像批评一个优秀的十项全能运动员,“为什么在长跑项目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一样——这种批评,恰恰暴露了作者心胸的局促,眼界的狭小。这种单挑的指责,于启功先生并不重要。不管书法博士或者博导,在当下,至少在专业领域的广博与深度上,能与启功先生相比的已属鲜见。

4

“馆阁体”一名由来于明代。

明朝李绍文在《皇明世说新语》中说:“(明)太祖征善书者试而官之,最喜云间二沈学士,尤重度书,每称曰:我朝王羲之。”所说的“二沈学士”,指沈度、沈粲兄弟,至于说“我朝王羲之”则专指沈度了。

明朝初期,先承元朝而下,与经济社会一样,处于一个恢复期,总体上书法成就不高。沈度是明初书坛的代表人物之一。明杨士奇在《东里文集》中说:沈度“善篆、隶、真、行、八分书。洪武中举文学不就,成祖擢为翰林典籍”。

沈度(1357—1434)为松江华亭人,松江古称云间,因此他常在书法作品后署“云间沈度”。明太祖洪武年间,沈度曾被举荐文学的职位,但没有就任,因为连坐所累,一度被流放到偏远的云南。也许这种曲折的人生经历,使他变得小心谨慎,性格上不像同时代的书法家解缙那样张扬。

明成祖朱棣即位并迁都北京后,诏擅长书法的人入翰林院,沈度也在其中。由于得到明成祖的赏识,沈度每天侍候便殿,凡宫中金版玉册,无论是藏之秘府还是颁布属国的,就多由沈度书写。于是,沈度的官职不断得到提升,从翰林院的典籍擢检讨、修撰,直升到了侍讲学士——这是个从五品的官职,大约是个副司局级的干部,因为字写得好而在皇帝身边工作,足使吃不到“酸葡萄”的书家们眼热。清代王文治在《论书绝句》中说,“沈家兄弟直词垣(翰林院),簪笔俱承不次恩。端雅正宜书制诰,至今馆阁有专门”。认为其书是馆阁体,此说似褒而实贬。

在漫长的年代里,汉字书写的实用功能始终是第一位的。

在那个时代,精通楷法,便有机会捧上“铁饭碗”,至少也能混上个“泥饭碗”。给官方起草公文,修改政令,编篡政府财政投资出版的书籍。如书法家钟繇在东汉末年就做过黄门侍郎的官职,汉明帝时授太傅。唐代欧阳询做过“给字中”,大抵相当于中央秘书局的文字秘书,后任“弘文馆学士”。虞世南也任过“秦王参军”、“记室”、“著作郎”、“弘文馆学士”、“秘书监”等,按今天的说法,从中央政府的办公厅科员一直做到了秘书长。柳公权(778—863)中进士后,起点高,因写得一手好字,拜为右捡遗侍书学士,是司局级干部。武宗时,由学士承旨为右散骑常侍,即部级顾问,后又任尚书等职,官至太少师。他一生在几代皇帝身边工作,荣华显贵,主要工作也是书写。

过去,楷书写得好的人多。除了为官和入各级幕府做秘书文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流散在民间。其中以抄写经书为业的不在少数。现在流传下来的多数“敦煌写经”,便出自经生之手。其中写得好的,也能进入书法的经典作品之列。

无论是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还是柳公权,几乎没有人认为他们的楷书是“馆阁体”的,正是由于唐代官方与民间书法的共同努力,把楷书艺术推向了高峰。

高峰之后,楷书的诸体已经兼备,此时要写出有个人的风格与特色的楷书自然较难。

但对楷书评价标准,不能依照行楷、行书甚至是草书审美的观念。沈度的小楷在当时是一流的,他在行书上也有自然的面貌。但总体而言,沈度的楷书逊于后来的文征明。

毫无疑问,楷书功力扎实的,行书、草书极可能有所成就。如同为馆阁体的代表人物沈粲就写得一手潇洒的行书与草书,今能见到的有《草书千字文》等。有人分析,因哥哥的馆阁体“完美无缺”,弟弟就尽量避免与他正面“碰上”,因此在其他书体上能放开来写,有所成就。其实这是无稽之谈。也许,能者多劳有可能,哥哥承担的官方公文的书写任务比较重,弟弟就有时间写行书、草书,保留下来的也多一些。如果没有《郎官石柱记》保留下来,今人会知草圣张旭写得一手好楷书吗?

于是我想,能写得一手“台阁体”的书家中,有不少也同样能创作出好的书法艺术作品来,这要看他书法功底、书写的环境与状态了。

5

现在,书法家写得一手好楷书已经十分少见,特别是小楷。祖父写得一手好楷书——从颜字起家,诸体兼能。记得少年时,祖父对我仔细分析过启功楷书的特色与不足。现在毛笔基本上已弃之不用了,19世纪后即是钢笔、铅笔等硬笔书写,而现在则主要是电脑替代手写。我想,自己不会写楷书的人,或者写得歪歪扭扭的人,批评人家什么“馆阁体”,在书风浮华、低陋、恣肆的当下,一些尖刻的书评,只能姑妄听之。

同类推荐
  • 石刻:奇特石刻神工

    石刻:奇特石刻神工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石刻与文化艺术。包括大足石刻、白鹤梁古水文题刻、娲皇宫石刻、桂林石刻、佛沟摩崖石刻、鹭峰寨摩崖石刻、子房山摩崖石刻、泰山摩崖石刻、武夷山中摩崖石刻、九日山摩崖石刻、七星岩摩崖石刻、南明山摩崖石刻、云峰山摩崖石刻、天柱山摩崖石刻、黄山摩崖石刻、晋城摩崖石刻等。
  • 汤显祖与明代戏剧

    汤显祖与明代戏剧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教你学习曲艺

    教你学习曲艺

    分3章:演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各类演讲妙语译析、有关演讲的名言集锦。
  • 中国戏剧史

    中国戏剧史

    本书原写于二十余年前,是余秋雨先生在戏剧领域的专业之作。从前用的书名是《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为的是突出“戏剧文化”这个概念。因为余秋雨先生当时在学术思想上正经受文化人类学的激荡,只想通过戏剧的途径来探索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过程,因此,“戏剧文化”这个概念指向着一种超越戏剧门类的广泛内涵。但这么多年下来,他觉得“文化”的用法越来越不着边际,当初的意图已很难表明,不如干脆舍弃,留剩一个更质朴的书名。
  • 100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简介(中)

    100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简介(中)

    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是传承民族精神的纽带,是启迪美好心灵的火炬,对塑造民族文化、弘扬正气有着重要意义。优秀的爱国主义影片具有生动、直观、感染力强的特点,有着健康向上、催人进取的思想的内涵。
热门推荐
  • 君心如月

    君心如月

    一朝穿越,本以为是重生,却不想一步步嗅到阴谋的味道,没有多大的抱负,只希望守护想守护的人,却发现除了强大别无选择,不论是谁,伤过我就不要再靠近,爱我的人我必然回报,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 逍遥纪事

    逍遥纪事

    正午时分的太阳非常灼热,直烧得人头冒热汗,口干唇燥,所以此时的街道上,不似早上那般人声鼎沸。远远望去,大概只能看到三个短袖的壮汉聚在墙角阴凉处,高声谈笑些什么,不时传出一人或两人拍掌大笑声。
  • 傻妃当道:关门,放王爷

    傻妃当道:关门,放王爷

    一个好美男的江湖杀人狂魔遇上腹黑狡猾的病王爷,二人的各种互掐后,竟都忘了各自的本意。“沈巧言,你还敢偷偷上鸭店,本王就让你痛苦致死!”某女扔出个鬼脸,信你才怪!第二日全国的鸭店倒闭。“沈巧言,你还敢调戏隔壁院的公子,本王要你出不了这门!”某女翻了个白眼,切!第二日,隔壁已经夷为平地。某女痛哭流涕,“本主宫不要你了!你给本主宫滚!”某男唇角勾起抹玩味,“太迟了!”
  • 不负经年

    不负经年

    当所有悲伤倾巢而出,谁又是那个惊艳了时光的人……
  • 逆战之域

    逆战之域

    未来世界在发明了全新的游戏机:虚拟实境潜行机器后。开发了将连结至其创造出的假想空间称为完全潜行游戏空间。各大游戏公司都开发出来各自的网络虚拟实境游戏。逆战世界是其中之一的一款全枪战类型网络游戏。在这款游戏世界之中,人们彼此用各种枪械武器参加各种活动。游戏之中有保卫战,护送战,破坏战,掠夺战,生化战,对抗战,英雄战等等战斗方式来满足玩家们各种有关枪战的梦想。
  • 拈花一笑的灵感

    拈花一笑的灵感

    古往今来,一切闪光的人生,有价值的人生,都是在顽强拼搏和不懈进取中获得的。
  • 花好月未圆

    花好月未圆

    人生就是一条河流,三月的柳絮飘飞,爱如其的轻柔,也如其的无奈。。。。。。
  • 桃源仙侣

    桃源仙侣

    苏昊考取状元,被刁蛮无理的当朝二公主逼婚,却又与当朝皇帝的私生的公主生死难弃!白若新——皇帝的私生女,从小隐于世外桃源!两人相识相知相恋,生离死别,亦不放弃彼此的爱!帝王之家的爱恨情仇,两个亦是自己女儿,皇帝,该如何取舍?重重磨难,最终两人是否还能在一起?--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十八空论(亦十六亦十八亦十四亦十七)

    十八空论(亦十六亦十八亦十四亦十七)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地渡九劫

    天地渡九劫

    虚空甚为浩瀚;天地凝于虚空;强者聚天地而渡九劫;历崎岖至极境者称其强者;越圣品而至皇境乃为极境;极境之上,三帝俯瞰天地;极境之下,众强奋越而上。唯至强者,安渡九劫,护天地存于虚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