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769000000007

第7章 初入军营

上回说到:管夷吾、鲍叔牙商量,准备变卖家产,号召、带领从人弃商从军。

南阳鲍叔牙宅

夜幕降临,下人们已把厅室、庭院、廊上的灯盏、灯笼点亮。照得整座宅子极其明亮。管夷吾、鲍叔牙仍聚在书房中商议具体事宜。

鲍叔牙:“方今各诸侯国互为强弱,不知何国可依附?”

管夷吾:“近来,我夜观天象,中宫暗弱,南、北、西三方之星,忽明忽暗,闪烁不定,唯有东方最明,伴有紫气东来,日后东方有国必将兴起,遂当往当方求之,可成大业。”

鲍叔牙:“东方大国中有:鲁、齐、纪、卫,未知何国当往之?”

管夷吾:“此四国者,齐国最强,可以前往,其它三国,日后必弱。”

鲍叔牙:“何以知之?”

管夷吾:“鲁知礼而不强;卫富而不知存恤;纪地偏而内乱。唯齐国自太公封于齐以来‘简其礼,从其俗’,利尽东海,西连鲁卫,南通夷越,北有燕国,可作屏障。至于庄僖小伯,如若入齐:守其业,拓其基,利工商,尊王室,伐不臣。则可成霸业。”

言毕,鲍叔牙暗暗称奇“此人绝非凡人也。”言道:“若如此,我等当即前往便了。”

管夷吾:“未可,还须静待时日,伺机而动。”

鲍叔牙:“但凭管兄之言。”

商议已定,鲍叔牙在南阳对各坊掌柜、

伙计只道家中召唤,不得已要变卖南阳产业,吩咐各人联络买卖商贾,但凡有愿意收买的,尽数卖完。说这南阳商贾众多,不多日便售卖已空,只剩下这座宅院。暂且住着,待日后前往齐国再行处置。此间管夷吾回到齐国,差人打听齐国动静专等时机成熟了,便前往投军。

齐国临淄

话说这临淄先前叫营丘,太公有大功于文王、武王,被封至此,传六世胡公静,为避东方莱夷侵扰,迁都薄姑,七世献公率营丘人杀其兄胡公静自立,又迁回营丘,因临于淄水,故改命为临淄。这临淄有渔盐之便,商贾往来甚多,故市场繁荣。也常引来北方戎狄入侵。

忽一日,伙计匆忙来报:“朝中告示:北戎率领戎兵一万来犯我国,命各家各户,皆抽壮丁,以充兵源。”

管夷吾知时机已到,差人执书速去报知鲍叔牙来会计事。

南阳鲍叔牙宅

守门人报入临淄有书信来,鲍叔牙知时机已到,命人快传。来人呈上书信,鲍叔牙展信拜读,书曰:

自别兄回齐以来,夙夜忧虑,数次差人打探,今日获悉:北戎率军一万来犯,知投军时机已到,特使人知会吾兄,旦收信之日,便可前往临淄详谈。

鲍叔牙览书毕,命下人通知全府上下,共聚得男女老幼三百余人,招致中院里。鲍叔牙立于正厅门外台阶上对众人言道:“方今乱世,诸侯争雄,商旅不行,多番劫掠物资,又逢官府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吾欲弃祖业,兴刀兵,若事成,可立于庙堂。此去前途未卜,命运难定。若愿跟随,定当不弃,若不愿跟随的,可领金前往他处。”说着指向旁侧一堆东西,上面用布盖着。鲍叔牙让管家揭开,乃是金银细软之资。

众人皆曰:“愿随老爷,不离不弃,甘苦与共。”

鲍叔牙感动的泪流满面,道:“此去命运多舛,又有老弱妇孺,行动不便,我已命帐房先生登记造册。如老弱妇孺及不愿前往的家丁,可领金资,好生养活。待来日功成名就,再来相聚未晚。”说完,让掌柜的依次发放各人薪资,打发离去。最后只剩下丁壮百人。

鲍叔牙对余众道:“容各位不弃,悉心跟随,待来日成就功名,再叙旧事。我等人众,一起出城,恐事败露,可十人一匹扮作商贾,分批而行,方能掩人耳目,到达临淄,直接找管夷吾,再聚一处,共襄大事。”计议分派已定,又命人分发军械、物资、马匹等,乘天色已晚,分批出城,望齐国临淄而行。

齐国临淄

行数日,各批人马齐聚临淄东市,管夷吾商户。管夷吾迎住鲍叔牙:“此处商户皆是鲍兄出资所建,今兄长既来之,则安之。如数奉还。从此这便是鲍兄之家。”帐房先生才知先前鲍叔牙所言“管夷吾非贪吝之人”的真意,心中叹服。鲍叔牙一行人众来至齐国,正欲打探从军之事。

鲍叔牙:“今北戎犯界,我等皆可一展武功,身先士卒,建功立业,君谓计将安出?”

管夷吾:“鲍兄新来,稍安勿躁,大丈夫建功立业,理所当然,此事还等从长计议。北戎来犯,朝廷广招贤才,如今只需一人引荐即可,先父曾官拜大夫,亲旧多也在朝中,前日闻说族叔管至父拜为偏将,用在军中。可请他代为举荐。则事可成。”

鲍叔牙:“如此甚好。我等且待兄长消息。”

管夷吾邀鲍叔牙至家中,鲍叔牙拜见管母,如是自己母亲一般。当时是管至父遣人来报:“国君召见二位。”管鲍乃入见齐僖公。

齐王宫

管至父引管鲍二人入见齐僖公。

管夷吾、鲍叔牙跪拜齐僖公道:“参见国君。”

齐僖公:“二位先生请起,前日管至父举荐二位先生,此次北戎来犯,不知先生有何高见?”

管夷吾:“北戎远来,其必欲速战,我军当坚守,派人求救他国,合兵一处,戎兵必败。”

齐僖公:“正合寡人之意。”遂命上卿夷仲年草成国书往郑、卫、鲁三求救。

吩咐管鲍二人在管至父军中效力。因鲍叔牙、管夷吾带人来投军,命其二人佐领,领里有司之职。二人谢恩而回,招令徒属往军中待命。只因皆未曾上阵杀敌,管至父命为后军,待打完此仗,再行训练,方可大用。

郑国

话分两头,再说郑国收到齐国求救国书,郑伯召聚诸臣商议,是否发兵。

大夫高渠弥首先言道:“郑国、齐国多次会盟,才使各国不敢小觑齐、郑两国,今北戎犯齐,当发兵救之,以后但我国有难,齐国才会发兵来救。”

郑伯:“卿言是也。”

郑伯乃命世子忽为大将与大夫高渠弥副之,祝聃为先锋率兵车三百乘,往齐国历下救齐。

齐国历下

郑世子忽率军来至历下,齐僖公文郑国兵先到,亲自出城犒劳将士。齐郑两国合兵一处。齐僖公和郑世子忽相见,叙礼毕。

齐僖公:“北戎遣元帅大良、小良犯我国界,无理太甚,已攻克我祝阿城池,皆劫掠一空,伤人无数。此番又来,若不还击,日后必来。北戎多为骑兵,进攻速度极快。不知贤侄有何应对之策?”

郑世子忽:“北戎多是骑兵,易进又易退,我军用车,难进亦难退。虽如此,北戎兵,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既如此,可诱而杀之。”

齐僖公:“计将安出?”

郑世子忽:“公可命将正面抵抗戎兵进攻,只可败不可胜,彼胜必逐之,我与公各引本部人马埋伏于山侧,待前军过去,不用击杀,等中军至,举火为号,于两侧杀出,彼军必是首尾不能相顾,只顾掩杀前军,可全歼前军,后军看时,知中埋伏,必不战自退而不救前军,若退可逐之,必大获全胜。”

齐僖公高兴道:“此计甚妙,可依计而行。”

齐僖公乃命大将公孙戴仲引本部人马为先锋,接住戎兵主帅大良之前对。自引大队人马历下城外北山埋伏,郑世子忽引本部人马于对面埋伏,叫哨骑于山顶观看,带前队过去,就举火为号,两军一起掩杀戎兵。安排已定,各自准备不在话下。

话说戎兵大良引军前,正遇公孙戴仲前军,战二十余回合,公孙戴仲佯败,望城中而回,大良贪功,命手下追赶,比及城郊,未能赶上,公孙戴仲已收军回城,坚守不出。哨骑看清楚前队已过,中军到时,于山上点火,齐僖公、郑世子忽命人击鼓,两相掩杀。戎兵果然打败,当时是,公孙戴仲从城中复杀出,大良中埋伏,无心恋战,令人回军撤退,公孙戴仲于后杀来,斩获甚多。大良回军正遇世子忽军,力战不敌,被高渠弥生擒押到世子忽面前,被世子忽砍下首级。下令休整,齐僖公带本国车乘自往追赶小良,斩获甚众。只因戎兵多是骑兵,车乘追赶不上。小良知追兵不至,命人休整一番,埋锅做饭。刚下得马来,这间一人一骑追至军前,大喊:“贼将休走。”未知那人是谁?原来是曾射周王肩的祝聃。说时迟,那时快,已拈弓搭箭朝小良射来,不偏不倚,正中小良眉心,当场毙命,余人见此情形,不敢只顾逃命,祝聃上前,只一剑割下小良首级回去复命。

回至历下,郑世子忽一并将大良、小良首级献上。齐僖公盛赞世子忽英雄。大犒三军及郑国军士。当时管、鲍亦在军中,只是充为后军未立寸功。齐僖公对世子忽甚是喜爱,欲将女儿许配于世子忽,命弟夷仲年来找大夫高渠弥提亲。未知姻缘若何,且看下回。

同类推荐
  • 二十五史一日一鉴

    二十五史一日一鉴

    读史使人明智,更使人洁醒。从《二十五史》中可以尝尽数千年的人事沧桑,一览家与国的深沉智慧,学习智囊人士的精明手段,得到厚重的社会阅历。在史册中考查智慧的含量,鉴赏谋略的生成,发掘历史的规则,以指导今日的人生——希望我们能看清历史与当下,永远不迷茫。历史和现实永远相通,博大精深的《二十五史》,蕴涵着无限的问题。历史中的逻辑,蕴涵着事物发展的普遍趋势;史实的本末源流,存在着因果的关联。善于思考者,将从《二十五史》中得到极大的益处。
  • 移民大开发与宁夏历史文化

    移民大开发与宁夏历史文化

    本书是一部系统记述宁夏历史上移民轨迹及演变过程的著作。宁夏作为西北边地,历史上人口流动频繁,少数民族和汉族移民不断地在这里迁移居住,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宁夏移民文化。本书通过对史料的详细挖掘,从中整理出宁夏移民历史的整体脉络。为读者展现历史各个时期宁夏移民的类型和特点。
  • 极品跑堂

    极品跑堂

    我就是个跑堂的,“啥?掌柜的让我做份工作方案?”“大将军让我带兵剿匪?”“皇上派我去对敌打仗……”“拜托,我就是个酒楼的跑趟,那么高大上的活儿还是交给别人去干吧……”一个普通的公司职员穿越到了古代,本来只想娶老婆生孩子,安安生生地过自己地小日子,哪知他终究逃脱不掉人生地宿命,工作琐事,军国大事一件件地跟他扯上了关系……且看他如何在风云变幻地时代左右逢源,大展拳脚,搅动起风云无数……
  • 惠姓春秋

    惠姓春秋

    400年前,西班牙人门多萨写完《中华帝国史》,发出“中国社会是世界一个奇迹”的感叹,感叹“统一始终是中国的主导”。黑格尔比较各国历史后说:“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中外历史学家共同思考,在中国以外的世界里,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封建的大帝国,但它们分裂后,再没有统一过,而中国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合合分分,“合”,始终是主旋律,这是为什么?答案是纷呈的,其中中国宗族的族规思想与国家维系的思想体系大体协调一致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姓氏产生最早的民族,其起源可上溯到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经过漫长的发展,蕴藏的文化博大精深,有糟粕,更多的是精华。
  • 戎兵之帝王之路

    戎兵之帝王之路

    前世身为一个小农村出生的孩子.却意外到达错乱时空,成为下层平民。前世一样为生计发愁,今生一样还是为生计发愁奋斗,一不小心踏入由当今世界名士、地方豪强、朝中权宦、割据枭雄、边境强虏、东海凶盗等诸多势力参与的争夺逐色的旋涡中去。不甘心做太平犬,也不甘沦落为离乱人,且看两世为人的刘显如何从权力金字塔的最最底层开始翻云覆雨,在“哪识罗裙里、销魂别有香”的香艳生涯中开创有一平民成为一代帝王之路
热门推荐
  • 灵戒绝迹

    灵戒绝迹

    将那虚伪的面具撕毁,露出的是一张邪恶的脸。邪恶?背叛?无情?如果只能活一个,那其他人都去死吧!————————————————————————————————————————————等级划分,灵境,入灵境,破灵境,入画境,画中境,破画境,脱凡境,入圣境,成神
  • 北大的校长们

    北大的校长们

    北大是中国学术和文化的象征。主宰这所最高学府的校长绝不能是平常之辈。远一点来看,北大历届校长都是著名的学者,他们不仅是北大校长,而且是某一时期知识界的代表人物,在他们的身上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的思想潮流和社会趋势。他们是一群精神火种的播撒者,在他们的星火薪传下,北大一直绵延着不熄的文明之光。这不同于父母繁衍后代那种物质的遗传,而是人类灵魂的塑造与远播。
  • 李文戈升官记

    李文戈升官记

    《李文戈升官记:一个大学生的从政心经》内容简介:阅读揭示:虽写官场,但没有以往官场的剑拔弩张,没有双方那种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把官场当职场,在一种平和的心态中,把做人、做事、做官有机结合在一起。小说深刻地告诉人们:在当今的官场中,不考背景、不靠钱财、不靠美色一样可以当官,可以荣升。而要做到这一点,靠的就是一个人的品德和智慧。智者为官,这就是《李文戈升官记:一个大学生的从政心经》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启示。
  • 颜倾一世:腹黑夫君别嚣张

    颜倾一世:腹黑夫君别嚣张

    异世之魂,命书之主当二十九世纪最强占星师,穿越到以武为尊的练魂大陆。她将如何逍遥天下……寻找异世的姐妹,顺便收几个小弟接手魔教,就这样……你还可以更变态嘛?当然!找男票还要找个帅的惨无人缪的魔王,只对她一人好!
  • 读《反经》学生活

    读《反经》学生活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会受到客观原因的限制,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是不可能的,包括领导者在内。古时候的人说:“做官的,以不能为能。”此话道出了为官的真谛,在现代这个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形势下,古人的说法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我们所说的“以不能为能”,也就是说领导者们要识大体,知大体,弃细务。一个人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把握好关键,举纲带目,而不必为一些小的事情斤斤计较,事事都要自己去做。如果不这样的话,不仅会失去一个做领导的风度,而且还会给事业带来很重的损失。
  • 怎么办,爱上了你

    怎么办,爱上了你

    写的是一个阳光开朗的女孩(落依依)在一场车祸后,改变了她的人生。在两个男人的细心呵护下,她一点一滴的成长,在最终她到底会选择谁?
  • 种植小窍门(最实用的居家小书)

    种植小窍门(最实用的居家小书)

    我想要一方土地和一角阳台,在那里种上我喜欢的各种植物,看着它们绿色盎然,看着它们争奇斗艳。浇水、施肥、培土我都会亲力亲为,我希望它们可以健康的成长,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可是它们有时也会生病,我会心疼的寻找它们生病的原因,为他们治疗。做这些让我很快乐,朋友们,你们也和我一起来种植吧!
  • 蛮将

    蛮将

    看王朝兴衰更替,看纷争跌宕起伏,看蛮将纵横缥缈。
  • 反派养成男主记

    反派养成男主记

    讲的是,某渣女反派在穿越各个小说,在养成男主任务中,潇洒自在,还不忘勾搭各个钟意的女配,勾搭来勾搭去,最后被某个黑化男主扑倒并囚禁了起来的故事。(某渣女危险地眯起了眼睛:谁是渣女,信不信我在你背上插两三刀试试,嗯?)(躺在地上装死地作者君:……)
  • 为何不朽

    为何不朽

    每个人都背负着着不同的使命,行走在世间,而使命的背后又隐藏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