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38600000019

第19章 从经济价值到道德价值(4)

并且,对“坏的思想产品”的管制,使人们不能公开地对之进行辩论,不能理解它们为什么“坏”,以致要受到管制。其实思想产品的优劣最终要在展开的历史中得到评价。也许对“坏的思想产品”最好的限制,就是将它本身和对它的评价完全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他们自由选择;否则,即使假设在某一时期受到政府的管制,也会因政治发生变化而重新出现。

再进一步看,“好的思想产品”与“坏的思想产品”之间也并没有判然分明的界限。如果管制坏的思想产品,让好的思想产品处于垄断地位,后者就可能因为没有竞争而缺少发展和改进的动力,甚至会走过头。我们都知道,过犹不及。实际上,如果没有一个不受管制的思想市场,也就不可能出现“好的思想产品”,就像计划经济不可能创造好的物质产品一样。所以一个社会最应关注的,是能否有一个形成好的思想产品的机制,而不是只要好的思想产品。这个好的机制就是自由的没有管制的思想市场。

反过来,纵观历史,越是需要政府介入保证其正统地位的思想传统,越是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控制思想领域,完全限制其他思想产品的传播,而其尊为正统的思想却是谬误百出和后果不堪的极“左”思想,才是“最坏的思想产品”。所以最值得警惕的,是政府打着“只要香花不要毒草”的旗号与“坏的思想产品”的结合。与其如此,不如让政府在思想产品面前中立,即要由宪法限制政府对言论自由从而思想自由的干预。

最后,纵观历史,如果不坚持言论自由从而思想自由的原则,不同思想产品之间,即不同宗教、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竞争就经常采用暴力形式。也可以说,人类社会最为残酷的战争往往并不是争夺物质利益的战争,而是不同宗教和意识形态之间的战争。为观念杀人要远胜于为利益杀人。因此,保证言论自由从而保证思想市场的不受干预,就是用思想间的交锋和言语间的辩论替代行为的冲突和现实的宗教战争或意识形态战争。

从更广阔的角度看,思想市场不同于商品市场。这是因为它不受物理边界的限制,从而是在一个比商品市场更广阔的时空中存在的。而国家或政府是在比商品市场较小的时空中存在的。在空间上看,商品可以在全球流通,而各个国家却以各种理由阻止商品的流通。在时间上,有一些商品可以跨越很长时间进行交易,如一些文物的交易。而国家多则持续几百年,少则只有几年。

而思想的流动成本更低,速度更快,更难有有形的边界将其阻止。从时间角度看,思想可以跨越数千年进行交流。所以思想市场是一个比商品市场大得多的概念,从而也是一个比政府在时空中大得多的概念。

在思想市场中,政府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要实行垄断,不要强制性地推行某种思想产品,而禁止另外一些思想产品。人类社会最好的方法,是限制政府对思想市场的干预。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要讨论的不是“政府管制”的问题,而是“管制政府”的问题。

从历史来看,没有管制的思想市场最终会形成一个稳定的均衡。在一个社会中,往往会有一个主流文化传统,伴之以多个非主流文化传统。这是因为,“好的思想产品”必然会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成为市场中的主流,也就是社会思想中的主流;但“好的思想产品”既然是“人造”的,就不会十全十美,必有些不足,所以与之竞争的其他思想产品也能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最后形成“一主多元”的思想市场格局。这种格局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凝聚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社会规范,包括法律和道德原则是用一种大多数人都接受的文化传统作为基础的。如果一个社会有太多都不占主流的竞争性的文化传统,往往会在基本的社会规范上达不成共识,从而容易导致社会中各群体的冲突。

从另一个角度看,“好的思想产品”不仅内容好,功能强,而且形式好,或者逻辑严谨,或者语言优美,或者朗朗上口,或者曲调动听。更进一步,思想产品的某种特定形式与某个社会的历史文化有着更紧密的关联,使人更感亲切,更易接受,从而成为这个社会稳定均衡的重要因素。

当一个强势的外来思想产品进入时,可能会对本土的思想产品产生冲击。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两种思想产品的竞争最终会产生一个妥协的、互相包容的结果。但当外来思想产品挟持着市场之外的因素,如军事、政治和经济的优势参加竞争的话,就可能导致不公正,从而需要有一种力量加以平衡。在非政府的手段穷尽之后,政府也可以在思想市场消除非市场因素,使竞争更为公平。这与政府的一般功能相一致,而与政府管制毫不相干。

很多知道茅于轼教授的人,并不一定知道他有一本经济学专著《择优分配原理》。这本书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本书最早的思想,出现在刊登于1980年《经济研究》第12期一篇题为“择优分配原理简介”的文章中。这篇文章证明,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茅于轼先生独立思考得出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还把“边际收益”的概念称为“产投率”。他提出了“统一产投率”概念,指出“相等的产投率对应着最优分配方案”;这与帕累托最优的判别条件,任何人对任两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生产这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是相同的。看一看这一期《经济研究》的目录,其中大部分文章是讨论如何改进计划经济的,我们就知道,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这篇文章以及后来的专著《择优分配原理》对中国经济学的意义。

茅老师是从工程师转变为一个经济学家的。他的数学很好,这从《择优分配原理》干净漂亮的数学推导中可以看到。但这一背景也可能会使他误入歧途,走上构造主义和社会工程学的道路,即认为个别精英可以人为地设计和制造一个社会。从原计划经济国家中出来的经济学家也很容易犯此类错误,如奥斯卡·兰格教授。他承认边际成本应该等于边际收益的公式,但认为可由计划者通过试错来规定价格;他幻想着用计算机替代市场。

同样运用数学推导,茅于轼教授最终走向了市场经济。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对待数学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唯理主义的态度,一种是人文主义的态度。前者认为只有中央计划当局或经济学家才有理性,甚至是无限理性,可以随时全面地看到N个企业生产M个产品的各个边际收益是多少,然后迅速进行调整。而后者不这么认为,他们不相信一个计划者或经济学家可以动态地把握边际收益导数是多少,它们是否相等,所以不可能及时调整。

茅老师在得出“择优分配原理”后,第二步思考的自然是如何实现这一原理。他在写“择优分配原理简介”时,还把搜集各部门甚至产品的边际收益信息并进行相应调整的责任寄托在计划者身上。他说:“如果我们能建立一个很完整和快捷的信息系统,它能够随时指示出各种资源、人力、土地、资金等对各部门的产投率,并能做出比较,选择出需求最迫切的部门,就能为我们提供做出正确决定的依据,使每项措施和每个人的努力都能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发挥作用。”显然,这里的主语还是指计划者。

但到了《择优分配原理》成书后,作者已经完全解决了这一问题,即众多分散的经济个体可以直接感受边际效用或边际收益,并对不同产品的边际效用是否相等进行判断,并随时做出调整。茅老师在书中指出,家庭主妇“很清楚,最优的生活安排应使每元钱所增加的边际效用均相等”(2008,第100页)。同理,在进行生产时,企业家也完全清楚,怎样将各种资源配置到边际收益相等的状态,以追求最多的回报。问题变得很简单,判断成千上万种产品的边际收益是否相等,以及在不相等时进行调整的艰巨任务,是在众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自动完成的,不再需要高瞻远瞩和明察秋毫的伟人,或能求解高度复杂数学方程的学者,以及计算机所代表的强大的计算能力。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飞跃!

在唯理主义者看来,经济学中的数学公式是冷冰冰的,没有生命的。只有面对数学公式的人才像一个主导这个数学联立方程命运的救世主,他可以自欺欺人地认为它知道所有边际收益的状态,并假设它们都是相等的;即使它们不相等,自己也有能力把它们调得相等。而在茅老师眼里,每个边际收益的导数背后,都有一颗心灵;众多的边际收益是否相等,取决于数学符号背后的众多心灵的判断和决定。实际上,他们比主导数学联立议程的计划者更知道有关边际收益的信息,并自动地将不相等的边际收益推向相等。这是唯一能够实现择优分配原理的路径。于是,从数学推导中,茅老师走向了经济自由主义。

要使择优分配原理起作用,就要求众多的个人是平等的,自由的,达成交易是自愿的。这就构成了茅老师后来的社会主张的基础。这包括,主张平等的人权,反对特权,反对垄断,支持民营企业,约束政府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让这些条件达到最优配置结果的市场制度。

当然,他也知道,在现实世界中,这些条件并不见得能够完全达到。市场会失灵,政府更会失灵。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存在着实际上的不平等,其中包括某些人或机构拥有资源优势、技术优势或制度优势带来的不平等。这时,就要有人的内在约束,就要遵循道德原则。他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中指出:“在处理具有平等对称地位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利害关系时,公平是唯一可行的道德原则……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普遍存在人和人的地位、条件和处境的不对称,舍己为人成为调谐社会活动的高尚的而且是必要的道德原则。(1997,第47页)”

反过来,茅老师发现,只有这种自我约束的道德,才能最后成全经济自由主义的理想,所有人真正自由的选择导致边际收益的均等。在实际中,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不对称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得多。不仅不同国家在规模和实力上相差巨大,而且个人之间也存在着普遍的资源差别,比如男人就比女人有暴力资源上的优势。所以这种在条件不对称的情况下的道德自律也是普遍需要的,甚至是一个文明社会所必需的。正如胡适先生曾说过的那样,怕老婆是一个男人文明的标志。

因而,文明的真正含义,并不是作为生产工具的技术的优越性,而是当人们具有资源、技术和制度优势时,不滥用这种优势的道德力量。据此,茅老师对自由主义作了重要的补充。他在领取弗里德曼促进自由奖时说:“自由主义是一种个人修养,是不干涉别人应有自由的自我约束。”

2012年9月20日于五木书斋

我与邓正来的交往

记不清我是什么时候与邓正来相识的,仿佛我们从来就认识。记得清的,是他创办《中国社会科学季刊》以后,在他那里发表文章。

我查了一下,我在《中国社会科学季刊》上共发了三篇文章。我认为其中《法官裁决和公共选择》是我最重要的文章。这篇文章虽然不长,却包含了我认为重要的理论贡献。当时的背景是,这种跨越经济学和法学边界的文章很难被经济学刊物所认同。《中国社会科学季刊》是一份故步自封的老大刊物。我记得我曾给它投过稿,退稿时,他们的编辑说“看不懂”我的文章。但邓正来主编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接受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后来在法学界也有一定影响。我后来又从这篇文章中发现原来我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含义,它证明了“精英存在的合理性与重要性”。

总而言之,邓正来除了译介哈耶克等大家的著作,和自己的理论贡献外,最重要的是通过创办《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和《中国书评》努力推动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成为一个独立的群体。这是一个社会所必需的。这群知识分子要独立于政府,独立于商业利益,独立于外国霸权式的意识形态,也要独立于传媒。他们必须要有中立和超然的立场,对社会问题发表看法,对政府予以监督和批评,也不媚俗和媚众,这个社会才会是一个健康的社会。到今天,我们看到,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称共产党为“执政党”,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人都称之为“我们党”。而邓正来创办《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和《中国书评》以及他倡导中国社会科学的自主性,正是推动中国知识分子走向独立的重要努力之一。

对于知识分子而言,“独立”不仅是经济和政治上的独立,而且还有学术上的独立。邓正来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和《中国书评》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确立一种独立的学术评价标准。而在此之前,出现过政治评价标准,例如谁的文章被政治领导人批示了,谁就会名声大振;或者是经济评价标准,比如谁的书畅销,版税收入多少;还有传媒评价标准,即谁更受大众传媒的关注,似乎他的学问也越大。《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和《中国书评》把评价的主导权又交给了学者自己。一方面,由学者来匿名评审刊物的投稿;另一方面,对于已发表的文章和论著,由学者们进行评论。我记得我在《中国书评》上发过一篇题为“会有一个经济学的中国学派吗”的文章,显然只是一种学术史的叙述。

当然,在这背后,邓正来作为主编,也有着把握评价标准的重要作用。前述我的那篇文章的采用,说明他有着跨越学科的眼界和对理论的审美直觉。我在《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发表的另一篇文章《为什么人们会选择对自己不利的制度安排》,在当时的主流刊物看来也比较另类。这篇文章刊出后,也受到了一些好评。更重要的,是主编对不同观点的中立和超然的立场。我记得在关于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的读书会上,邓正来一开始就说,“小心将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化”。这说明他有着很充分的自觉。作为哈耶克的译介者和古典自由主义的推崇者,他很注意,不能将他所主张的观点简单化或推广到“过犹不及”的境地。这也同时使他作为主编时能够尊重别的观点。

由于有了独立的学术标准,也就超越了其他因素的考虑,如论资排辈。这使不少年轻人从这两本刊物中脱颖而出。例如有一次邓正来给了我一篇经济学论文,让我做匿名评审人。我当时觉得这篇文章的作者至少是一个博士,文章很有深度,且说明他阅读了大量文献,我给了肯定的评价,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文章发表后,在杭州的一次会议上我见到了作者,柯荣柱,一个大三学生。小柯后来就有了很好的发展。

同类推荐
  • 穿越之成了武则天她弟

    穿越之成了武则天她弟

    武元兴,11成员,遭对手暗杀后意外回到唐朝,穿越在一小兵的身上,不过令人意外的是,他这个小兵竟然还有着惊人的身世,他的姐姐居然是历史上著名的女皇帝——武则天,只不过这个时候,武则天刚刚被册立为后,辉煌的政治生涯还没有开始。此后,对外,他在姐姐的支持下东征西讨,征掠四夷对内,打击政敌,欺男霸女,尽显流氓本色————————————————————顺便再说明一下,历史上的武则天并没有弟弟,本书是以唐朝为背景的架空小说,并不完全符合史实。
  • 三国抉主记

    三国抉主记

    他出身贫寒,却通晓经济,熟读史书及兵书。十三岁时偶然穿越到二千多年前的汉朝末年的一个穷苦家庭。他从一富商孩子一夜之间沦落到一个穷苦家庭的孩子,他咬紧牙关依靠自己的勇敢智慧创造出数不清的传奇。
  • 乱世报魂

    乱世报魂

    生逢乱世,一个是军阀姨太,一个是报社总编。一场清末民初,抗日救国的变革乱世。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恨纠葛和国仇家恨。堪称中国版的乱世佳人。
  • 杞乡中宁名胜大观

    杞乡中宁名胜大观

    《红枸杞历史文化丛书(共5册)》中宁县是中国枸杞之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水神奇。枸杞文化、红色经典文化、边塞文化、宗教文化、古人类遗址文化和非物质遗产文化相互融合。双龙石窟、黄河古渡,胜金雄关、牛首佛光、鸣沙雁塔、石空灯火等八大胜景底蕴深厚。在建国六十周年和宁夏解放六十周年之际,中宁县县委书记张兴斌,代理县长左新波依据这些厚重的历史文化编撰了《红枸杞历史文化丛书》,整套丛书既相辅相成,又风格迥异,集中涵养了中宁历史延跌、政治变革、经济变化、历史事件、重大战事、科学技术、哲学宗教和文化艺术等全景内容,是中宁县打造杞乡地域特色文化、研究中宁、宣传中宁、建设中宁的人文基石。
  • 三国之荀令天下

    三国之荀令天下

    荀续黄粱一梦,再度醒来已然穿越到某个平行空间的东汉末年。西北的羌乱尚未平息,朝中的中涓依旧猖獗,太平道渐渐深入人心,而被自己附身的这个同样叫荀续的小孩依旧深陷党锢。来处已渺茫,去处未可知。左右踟蹰,茕身难料祸福;进退彳亍,只手平抚恩仇。看荀续荀承若如何荀令天下!
热门推荐
  • 近代十一位国学大师讲国史

    近代十一位国学大师讲国史

    就人类社会而言,人是创造历史的主体,然而在时间的长河中,历史由近到远,模糊了它的真实面孔。还原历史真相、正确解读历史,是每一位历史学家最基本的治学态度。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精彩纷呈,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梁启超说:“欲知历史真相,决不能单看台面上几个大人物几桩大事件便算完结,重要的是看出整个社会的变化活动。”本书集中了十一位国学大师智慧的结晶,将中国的五千年历史讲述得跌宕起伏。
  • 特种小队之古代的磨练

    特种小队之古代的磨练

    前面三章大家可以省略掉,如果看了,不要放弃请看第四章,第四章我说明一切,不要误会,第五章开始,我就会改变,对不起。一对兄弟,被人追杀,掉下悬崖后,阴差阳错穿越到一个新大陆,开始修仙,开始升级,等他们的是一个奇异之旅。
  • 极品千金:夜少宠妻有瘾

    极品千金:夜少宠妻有瘾

    重生后的苏沫遇到了一个让她智商瞬间为负数的男人。认识第一天就被夺了初吻,“夜非凡!你个混蛋!”认识一星期就被吃了豆腐,“夜非凡!你不要脸!”认识一个月就被忽悠扯证,“夜非凡!爪子拿开!”认识一年后肚子里有了球,“夜非凡!你当爹了!”夜少说:“老婆,我只对你混蛋,有了你还要脸干嘛?”她是他的宝,谁也碰不得,欺不得,惹不得。至于她的那些烂桃花,某男霸道发言:“我和苏沫,没有离异,只有葬偶!”
  • 陪嫁丫头

    陪嫁丫头

    她是一夜崛起的江湖奇女子,她是纯真善良的邻家姐姐,她美得不食人间烟火,她为朋友甘做陪嫁丫头,??????,宫廷深深,究竟是默默守候的平凡侍卫,还是恩宠万千的当今皇上,真情与皇权之间,她该何去何从???????
  • 赖定坏坏木乃伊

    赖定坏坏木乃伊

    莫悠悠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吃好睡好玩好。她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遇到一只帅帅绷带控——复活的木乃伊!因为他,她莫名其妙被追杀!去个游乐场也会陷入生命危险!因为他,她背负起“术士”的沉重命运,自此游走于黑暗与光明间,手持利刃所向披靡……伊利亚重生后最大的愿望,就是找到前世的爱人。他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他会对这么一个黄毛小丫头动心——恨不得将她永远绑在身边寸步不离!他控制不住自己的嫉妒心、宁可当个拿绷带当刀子耍的腹黑木乃伊,也要让自己占据她的整颗心!
  • 浮生梦尽玲珑塔

    浮生梦尽玲珑塔

    原本以为,一生纵情不过恣意山水,身在红尘,如何躲过爱恨纠葛,善果也好,恶果也罢,终究不过大梦一场。
  • 我的美女老板.A

    我的美女老板.A

    离开了学校,才发现这个社会真正的纷杂。空有满腔热血,但却只能仰天长叹。为人正直,但却只能处处碰壁,整个职场充满了权色交易,凭自己单干?有时候王贺甚至恨自己为啥不能更加肮脏、下流一些,那样的话,也许人生会能变得缤纷多彩。书友群:181962791
  • 绿玉杖失窃案

    绿玉杖失窃案

    本书为着名故事作家李洪文先生的传奇故事集。本书作品题材丰富,写作手法多样。里面有令人欲罢不能的悬疑,有叫人瞠目结舌的惊险,有抽丝剥茧般的探案侦破,还有使人振聋发聩般的历史纪实……作者将那些精彩故事娓娓道来,读者一定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渐入佳境,与故事中的主人公产生共鸣;当您掩卷深思时,方能领悟到故事艺术的魅力所在。它的可读性和趣味性,都能使你得到教益和快乐。
  • 大仵作

    大仵作

    你信不信我可以让你活着看见你的心脏,骨头,皮下组织。即使你死了,我也可以为你找寻死亡的魁首。不管你在天堂或者地狱,真相是我唯一拥护的天职。
  • 木偶手记

    木偶手记

    原本早已对这伪善的人间感到绝望的子石,在一次死亡后感悟到人间还有真情在,所以回到人间,化身为木偶,倾听人间百态,感悟世间无常。我会用心灵去为这灰色的世界描绘出有色彩的故事!!!!希望大家会喜欢,另外希望大家可以点一下收藏,好让我有写下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