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43100000007

第7章 人性教育,把自由还给孩子(1)

要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首先就要给孩子应有的世界,还给他们应有的自由,否则,即使你的身子蹲的再低,也不可能同孩子在一个“水平线“上,因为这个时候孩子也“蹲”了下去,甚至是“趴”了下去。

1.把自由还给孩子

孩子与老师、家长是相互平等的个体,他拥有其天赋的自由,家长和老师放不下孩子固然无可厚非,但这往往过多的限制了孩子自身的发展和其潜能提高,所以广大教育者要随时铭记:我们只是起着一个辅导性的角色,一定不要喧宾夺主,将孩子总是牢牢的握在自己手中。

中国留学生高钢把9岁的儿子带到美国。当他把儿子送进那所离寓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他的感觉就像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

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回家。而最让人开眼的是根本没有教科书。那个金发碧眼的女老师看了他的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的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面对她充满善意的笑脸,这位儿子的家长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中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这位家长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伤。因为在中国,他从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他换了3个大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他没有了负担,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家长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儿子笑着送给爸爸一句美国英语:“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留学生的脑门上。

此时,做大人的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的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

不过,事到如此也只能听天由命。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家长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儿子一边看着那些借来的书,一边打着微机,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这叫作业吗?一看儿子打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这位家长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于是,儿子的家长严声厉色地问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家长听了,连叹息的力气也没有,他真不知道让一个10岁的孩子去运作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干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只觉得一个10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家长没赞扬,也没评判,因为连他自己也有点发懵,一是看到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这位家长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法,那时,已30岁。

不久,他的儿子的另一作业又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范围可循,那么这次真可谓不着边际了。儿子很真诚地问自己的父亲:“饺子是文化吗?”为了不误后代,家长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费了番气力,他们总算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复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微机前煞有介事地做文章,看到他那副专心致志的样子,做父亲的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样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

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无疑是把文章做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10页,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那一本本的参考书。儿子洋洋得意地对父亲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特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种自信的样子,似乎他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小家伙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布置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使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他儿子回答:“老师没为我们骄傲,但是她为我震惊。”儿子接着问他父亲:“是不是?”面对儿子的提问,家长竟无言以对。他觉得这孩子怎么懂了这么多事?再一想,也难怪,连文化的题目都敢做的孩子还有不敢断言的事情吗?

儿子6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用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这位家长肯定会抱怨:这哪是作业,分明是竞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这位家长也能够平心静气地寻思其中的道理了。学校和老师正是在这设问之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去寻找思考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以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探索。

看着12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这位家长不禁想起了他自己当年学二战史的样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书中的结论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能通过考试去奔光明的前程呢?

由此可见,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很难有新的创造。

这位家长的儿子在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有一天,儿子和他父亲二人为狮子和豹子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儿子就从图书馆借来了英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种动物的录像带。做父亲的十分高兴地发现,他的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了。

儿子的变化促使这位家长重新去审视美国的小学教育。他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却想方设法地把孩子们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老师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创造欲望和尝试。

明眼人很容易看出,美国的这种教育方法,其重心就在于给了孩子们挖掘自我潜能的自由性。让孩子们独立地自发主动地去学习。这不仅不会给孩子造成什么压力,反而能让其更加努力的投入到“学习”中,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和责任,而成了一种兴趣和爱好,这也就难怪其效果会这么好了。

2.要能和学生融为一体,善于“舌耕”

把自由还给学生,其实就是要让教育者蹲下身子,把学生当成一个平等的个体去对待,而这也就要求教师能和学生融为一体,将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个,而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老师。

1994年6月20日,中国新闻代表团去美国佛蒙特州的麦瑞?侯根小学采访。这所学校始建于1948年,创办人是麦瑞?侯根女士,她提出了“爱心、奉献、智慧、创造”的办学宗旨。现有教师50名,学生615名,分学前班和1至5年级。受学校邀请,中国新闻代表团集体听了两节课。这是两节三年级的绘画课,班里大约有18~20名学生,教室里像个杂货铺,什么都有:空调、地毯、电视、微机、书架,各种教具,画图板,应有尽有。赤脚穿着拖鞋的女教师珍妮小姐潇洒而飘逸,活泼的神态中透出许多灵气与浪漫。她面对自己的学生,始终是笑容可掬,根本不像讲课,简直像是在同几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在谈心。在极其随便灵活的教育方式的伴随下,用亲切的语调,带有商量性的口气向学生们侃侃而谈,娓娓道来,每一句话都带有启发性,听了使人感到特别舒服。代表团的同志这样评价说:”课堂上,简直看不出是明显的师生关系,她和她的学生们几乎是融为一体了。大家感触颇深,纷纷赞不绝口。

捷克斯洛伐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产生知识的溪流。”对于教师来说,语言既是工具,又是艺术。我们的祖辈曾把教师“吃语言饭”形象地说成是“舌耕”,颇有道理。

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老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常说,也常听别人说所谓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那么,如果不太注意这一桶水是否能顺畅地倒出来,认为“只要有学问便可以当老师”,是大错特错了。因为教学方法与学术水平既有联系,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教师的口头语言也不同于教材讲义的书面语言,我们不难发现常常有这样的教师:学术水平并不低,教案也写得很好,但讲课效果并不佳,究其原因,往往是由于没有在语言表达上下功夫。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教师的语言素养。我国《学记》中就有这方面的专门论述,指出教师要善于运用精简扼要的讲述与适当中肯的比喻,使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毛泽东同志提出十大教授法,其中谈语言的就有四条:说话要通俗化,要明白,要有趣味,以姿势助说话。

我们知道,教学实际上是师生双方共同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将自己内在的知识意向外化为语言(包括动作、表情)作用于学生,使他们不仅领会,并能受到深刻的感染,发生情感上的交融。那么教师的语言就必须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言之有物”,就是教师讲课最忌废话连篇,空洞无物,华而不实。“言之有理,持之有据”是对老师授课语言的起码要求,“欲语惟真非真不语”。概念的使用要确切,判断要科学,推理要合乎逻辑,以致达到叫人理解,叫人信服,引人思考,给人启迪,使语言具有较强的力度,最大限度地切入学生的精神状态而激起他们巨大的兴趣和智慧。

“言之有序”,就是精心设计说话的程度,而不是东拉西扯,语无伦次,枝蔓横生,令人生厌。

“言之有情”,一是教师要力求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的语言,二是语言要清晰流畅,而不是吐字含混不清。音量也应力求适中,语速也应快慢适中。

我们常见有些教师为了追求生动,在讲台上手舞足蹈,走来走去,学生看着他“演戏”,这样的效果可想而知。另一种情况是,有的老师讲课如老和尚念经,平铺直叙的语调下,讲的是全无新意与波澜的句子,使人感觉味同嚼蜡,昏昏欲睡。

俗话说得好:“两年胳膊三年腿,十年难磨一张嘴”,“舌耕”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老师要有好的语言功夫,从口头上与学生融为一体,让学生接受并非一蹴而能就的事,这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炼,老师们一定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3.“爱”学生要有其艺术性

老师对学生爱护倍止自然是教育学生的最好方法,但这种爱要有一定的艺术性。它不是乱爱不是溺爱不是没有底限的爱。也不是以打骂为爱。

被列宁誉为“现实主义大师”的巴尔扎克先生说:“爱不只是一种感情,还是一种艺术。”日本的教育家三浦修吾也说,教师“要当个艺术家”。我们常常是以“我是恨铁不成钢”来宽容自己在教育方法上的简单甚至粗暴的,认为只要出发点对,是爱学生,是为学生好,方法上就可以不去计较。于是他们对学生的问题,不问青红皂白,就横加指责,甚至打骂学生。这样造成恶劣影响是很巨大的,对学生来说,除了让他们对老师产生害怕心理外,甚而会产生一种怨恨情绪,这样老师的教育就很难取得成果。一次上幼儿园的五岁的小儿子满脸委屈地跑回来,哭着说:“老师骂我了。”他妈妈问:“为什么?骂你什么了?”小儿子说:“我不小心把小朋友碰倒了,老师骂我‘你这个驴!’”。有个教育工作者正巧在旁,问了一句:“那老师什么样?”那孩子随口就说:“狗样!”——这就叫“投桃报李”。

可以肯定,大多数老师都是很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很爱自己的学生的。这种爱是教师生活的重要方面,也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在面,但是光有单纯的爱是明显不够的,我们还要能够将这种爱艺术化,让其在教育工作中发挥最巨大的作用。即“爱的艺术”。作为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在塑造学生的灵魂,我们不希望我们倾注了全部心血和爱的作品是畸形的,丑陋的,我们希望他们光彩夺目,所以我们只强调“有好心”是不够的,我们必须重视和研究教育的艺术,以便艺术地教育每一个学生。一位语文教师,很巧妙地解决了一个学生不交作文的问题,这个学生本身是以一副“看你把我怎么办”的样?走进办公室的。这位老师和和气气地让他坐下,微笑着问他:“是不是题目起得不好”。学生答道:“不是!我最不喜欢写议论文!”老师问他喜欢写什么文体,他回答说:“散文”。老师说:“那就写篇散文吧,我们一起来研究几个散文题目。”于是师生凑在一起商量文题,最后确定写《生活告诉我》——因为这个学生说他在这方面是有话可说。第二天一早,学生把作文交上来了。老师认真地看了一遍,说:“很好!不过生活告诉你的道理还应该透彻一点。说说看,怎样说才更透彻?”学生认真想了想,在老师巧妙地启发下,他说了自己的认识。老师说:“好呀,就把这些道理写上去,这就是议论。”结果这位学生不但完成了《生活告诉我》的作文,连前一篇议论文也给补上了,这位老师就很讲究教育艺术。

爱是老师在教育学生中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情感,但它不是广义上的爱,它最主要的还是教育方面的意义,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其艺术性的发挥。

4.让学生多帮帮自己

学生如果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体会到老师心目中把自己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时,他们往往会感到特别愉快,产生强大的奋发向上的力量。

同类推荐
  • 学习突破

    学习突破

    本书详细介绍了提升学习力的38个途径,这些方法都是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而做出的解决方案。
  • 夜间扫街的孩子(李心田儿童小说选)

    夜间扫街的孩子(李心田儿童小说选)

    沙,沙,沙!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在扫街。夜色还未褪尽,路灯发射着寂寞的、带着些凉意的光,马路上投着那孩子的移动着的影子。那孩子光着头,蓬乱的头发因纠结而竖立着,脸是瘦削的,浓眉下有两只微陷的却是很有神的眼睛。虽然他已经十四岁了,但个子不高。他的两臂很有力,扫起地来也非常认真,一片落叶,一块碎纸,他都不遗漏。他的扫帚从马路上掠过之后,那街道便显得特别光洁。当黎明到来,第一辆汽车驶过街道时,当那些上早班的工人,骑着自行车奔向工厂时,除掉感到早晨的空气新鲜之外,这光洁的马路也会使他们有清新之感。
  • 产后恢复300问

    产后恢复300问

    本书分别从孕妇产后变化与恢复、运动与锻炼、减肥与保健、化妆与美容、服饰与打扮、饮食与营养、疾病与防护、生活与料理等八个方面围绕产后美丽这个中心,进行不同侧重点的说明。
  • 好男孩是炼出来的

    好男孩是炼出来的

    本书共分十章,以男孩要炼着养为贯穿全书的主线,分别从培养男子汉气质、“穷”养男孩更出息、承受挫折的能力、炼出责任感、培养独立意识、炼出自控力、培养为人处世的能力等方面入手,为天下父母在培养男孩方面提供了许多有益建议。
  • 0~3岁婴幼儿营养方案

    0~3岁婴幼儿营养方案

    本书介绍不同时期婴幼儿的营养需求,以及相关的喂养知识。它针对不同阶段宝宝的饮食特点为宝宝设计最佳的营养方案。
热门推荐
  • 嘿色幽品系列:大囧统

    嘿色幽品系列:大囧统

    书中汇集了网络上最具人气的搞笑段子,是当前网络上出现过的最强悍、最语录、最道理、最极品的搞笑包袱。笑料齐全,极富网络文学气质。
  • 代号:上帝

    代号:上帝

    杀手从近万人的残酷选拔中脱颖而出的恶魔出关以后,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居然是去杀一个女人坑爹的是任务居然失败了……
  • 侯门闺秀:嫡女重生记

    侯门闺秀:嫡女重生记

    前世,岳清脂的儿子被害死了,父母兄弟也被害死了,就连自己也被深爱的夫君与亲爱的妹妹连手送上的一碗砒霜索了命,勾了魂。重活一世,岳清脂向上天祈求:平安顺遂,远离渣男与贱女。可惜偏偏来了个厚脸皮,这厚脸皮还是个王爷,打不得骂不得。为了自己的平安顺遂,岳清脂决定,嫁了!
  • 盗墓之秘术江湖

    盗墓之秘术江湖

    一套西周神秘古墓的青铜编钟被长沙一群土夫子连夜盗掘,一起简单的文物走私案背后,掩盖着怎样不为人知的过去?盗墓贼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盗墓之秘术江湖给你答案。
  • 季羡林谈师友(典藏本)

    季羡林谈师友(典藏本)

    在我所知道的世界语言中,只有汉语把“恩”与“师”紧密地嵌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名词。这只能解释为中国人最懂得报师恩,为其民族所望尘莫及。——季羡林交友之道,盖亦难矣。其中有机遇,有偶合,有一见如故,有相对茫然。友谊的深厚并不与会面的时间长短成正比。——季羡林我主要论述的是寅恪先生的人生基本态度,也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似乎有点离了题,可是我认为,并没有离。一个学者的基本人生态度怎么能够同他的学术思想截然分开呢?以陈先生的人生基本态度为切入口来求索他的学术思想,必能有新的收获。——季羡林
  • 武步惊天

    武步惊天

    武道苦旅,踏步山河,一朝惊叱,天地变色。少年步流苏,偶然获得修炼机遇,从一片荒漠走出,追寻自己心中的强者梦,领略外面的广阔天空……
  • 相爱其实很容易

    相爱其实很容易

    尴尬的初见让他们定下了命中的缘。再次见面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好像越来越复杂。这是一段孽缘,那又如何,爱了就是爱,能耐我何。为爱执拙,为爱付出,结局如何,只要两人一起便好。
  • 极品小无赖
  • 你是旧人亦是劫

    你是旧人亦是劫

    为了成全别人而牺牲掉性命,这是顾聆依有生以来最蠢的一件事。或许老天觉得她命不该绝,竟然离奇般穿越!她说:“这辈子我要不惜以代价的活着。”而看那府上的人说她痴呆?!说他后妈对她比对她自己的亲闺女都好?!妹妹温柔善良却顶替自己嫁给自己的未婚夫?!这算什么?宫心计?!她淡淡的笑着说:“来日方长,咱们慢慢的斗吧。”她本以为这辈子都会孤身一人却又意外的结识了他,她陪着他玩阴谋阳谋,她为他献计谋划,她以为他和她是在合作中各取所需,她以为她一直清楚明白这是一场游戏,但为什么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陷入?她终于发现这份异样的感情,她要逃,他追,他许她一生一世一双人。他说:“君临天下和专注睡你我选后者。”
  • 苏公解梦

    苏公解梦

    苏子轶,原名苏顺乾。1955年3月初3日生于江苏新沂市。苏家为诗书门第,忠孝传家。子轶,幼具异禀,天资聪颖。学生时代,学习成绩优异,一直名列前茅。高一年级时,虽因家庭经济拮据而辍学,犹自持之以恒地探索梦学之真谛,上世纪八十年代已名气颇高。改革开放后,经商为业,勤奋致富,仍钻研梦学不辍,九十年代初,对梦的解析已达神奇之准确度,更是名声雀起。人们冠以“苏奇人”之美称。已逾天命之年的子轶,决心把一生奉献给社会,奉献给梦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