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50500000028

第28章 度长絮大(2)

所谓“修饰性”是指“定中式”的关系,“状中式”的关系只有名词做状语,在前边已举例。“定中式”所以能构成比喻,“定语”是一个名词,是用“定语”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喻体,来比喻“中心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中心语”就是本体,当然“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要有相似点,且二者是不同类的事物。如: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芥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用定语“纤”和“芥”比喻中心语“祸”,相似点是小,“纤”细纹丝帛,“芥”小草。

《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王有虎狼之心。”“虎狼之心”即“如虎狼一样的心肠”,本体为“秦王之心”,喻体为“虎狼”。

由于比喻结构逐渐凝缩,语言中一些定中式的词组或其他结构的比喻,逐渐凝固,久而久之,成为一个词,或成语化。

“冰壶”已经成词,构词关系“冰”与“壶”是“定中式”。如骆宾王《上齐州张司马启》:“加以清规日举,湛虚照于冰壶;玄鉴露凝,朗机心于水镜。”,但最初还不是词,是一般的比喻句:鲍照《白头吟》:“清如玉壶冰”。

冰肌《庄子·逍遥游》:“肌肤若冰雪。”苏轼《洞仙歌》词:“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又如“冰轮”,谓如冰之车轮,是定中式的比喻,后来凝固成词,用以代月:朱庆余《十六夜月》:“昨夜忽已过,冰轮始觉亏。”苏轼《宿九仙山》:“半夜老僧呼客起,云峰缺处涌冰轮。”

前诗“云峰”也是一个“定中式”的比喻。

《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吴声歌曲。读曲歌》:“花钗芙蓉髻,双鬓如浮云,春风不知著,好来动罗裙。“双鬓”本体,“浮云”喻体。但后来凝固成词了:

“云鬓”是一个“定中式”的比喻,以“云”比“鬓”:白居易《长恨歌》:“云鬓花颜金步摇”。当然此句“花颜”也是一个“定中式”的比喻。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亦同。

古人好以云喻女人头发,除了“云鬓”还有:“云鬟”,《诗经·鄘风·君子偕老》:“鬂发如云”,沈约《乐将殚思未已应诏》:“云鬟垂宝花”,杜甫《月夜》:“香雾云鬓湿,清辉王臂寒。”

“云髻”曹植《洛神赋》:“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元张昱《织锦词》:“蝶使蜂媒无定栖,万蕊千花动衣袖。”以“蝶”喻“使者”,以“蜂”喻“媒人”。朱淑贞《断肠诗》:“蝶使蜂媒传客恨,莺梭柳线织春愁。”以后凝成为“蝶使”“蜂媒”。

“霜鬓”,以“霜”喻“鬓”,言耳边白髮如霜。唐高适《除夜作》:“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苏轼《寄吕穆仲寺丞》:“回首西湖真一梦,灰心霜鬓更休论。”

“雷叹”以雷声喻叹息声,马融《长笛赋》:“雷叹颓息,掐膺擗揼。”萧统《有所思》:“雷叹一声响,雨泪忽成行。”后句“雨泪”也是以“雨”比“泪”的。

“鸟篆”,“篆”为篆体文字,形如鸟迹,故称,则以“鸟爪”喻“篆”,《后汉书蔡邕传》:“本颇以经学相召,后诸为尺牍及工书鸟篆者,皆加引召。”《晋书索靖传》:“科斗鸟篆,类物象形。”

“蛾眉”“蛾”蚕蛾触须,弯曲而细长,用以比喻女子长而美之眉毛。《诗经·卫风。硕人》:“齿如瓠犀,螓首蛾眉”《楚辞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滔。”高适《塞下曲》:“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蝉娟守空闺。”

“蝉纱”,“蝉”谓蝉翼,以“蝉”喻“纱”,谓薄如蝉翼之绸纱。《嘉庆一统志》,漳州府土产谓“蝉纱”。

“钩章棘句”,“钩章”之“钩”即钩子,“章”谓“文章”,以“钩”喻“章”,谓文章如钩;“棘句”之“棘”为棘刺,“句”为文句。以“棘”喻“句”是指文辞艰涩难读,为文艰苦。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及其为诗,刿目钵心,迎刃镂解,钩章棘句”,《宋史选举志》:“时进士益相习为奇僻,钩章棘句,寝失浑淳。

“虬文”,“虬”指虬龙,“文”为花纹。以“虬”喻“文”,即盘曲如虬龙之花纹。汉李龙《德阳殿赋》:“连璧组之润浸,杂虬文之蜿蜒。”

“蓬首”,“蓬”即飞蓬,蒿草飞卷之状,以“蓬”喻“首”谓发乱如蓬。《后汉书董祀妻传》:“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晋书王徽之传》:“为大司马桓温参军,蓬首散带,不综府事。”然“蓬首”究其来源,见于《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虎符”,兵符,调兵遣将之信物,因形似虎状,故名,是以“虎”喻“符”:《史记。信陵君传》:“则得虎符,夺晋鄙军。”

“虬髯”,“髯”谓髯须,胡须。以“虬”喻“髯”,谓卷曲如虬之髯须。唐张说《王氏神道碑》:“小头锐上,猿臂虬髯。”

‘鹑衣”,“鹑”鸟名,因鹑尾秃,故以“鹑”喻“衣”言衣破旧如鹑。

“蕙心”“蕙”为香草,“心”指心地,内心思想。以“蕙”喻“心”即诗文中常以“蕙心”比喻女子纯美之心。鲍照《芜城赋》:“蕙心纨质,王貌绛唇。”“纨质”亦即以“纨”喻“质”。又王勃《七夕赋》:“金声玉韵,蕙心兰质。”唐杨虞卿《过小妓英英墓》“兰质蕙心何所在。”

文言“定中式”的比喻,在现代汉语里边没有,现代汉语偶尔也用一种比喻,如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里边有这样的句子“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叶圣陶在《多收了三五斗》里边也有“希望的肥皂泡”这样的句子。但这与古代汉语“定中式”的比喻恰好相反,文言“定中式”比喻是以“定语”比“中心语”,现代汉语则是以“中心语”比“定语”。

③判断式比喻

现代汉语的“暗喻”(或称隐喻)把“明喻”里边的比喻词“象”改换成“是”,于是论者便以为“正文和譬喻之关系。比之明喻更为紧切”“不露比喻的形迹,主体和喻体的关系更密切,更直接。”“现在不说‘象’而说‘是’,在语气上更肯定,更能帮助听话人想象和理解”。依上边几家所言,似乎把比喻词由“象”换成“是”,“本体”“喻体”的关系似乎就更密切了,更直接了。更能帮助听话人想象和理解了,给人造成一种感觉似乎“暗喻”就比“明喻”更好。其实不然,比喻修辞里边所追求的。并不在什么“本体”“喻体”外在形式的关系密切不密切,而在于两者“相似点”的选择。更能帮助听话人“想象”和“理解”的原因,也绝不在于把“象”换成“是”。这些说法的不足,也在于过份重视“比喻词”,只是从比喻词和角度去说“是”,而没有从判断句判断动词“是”的角度去说比喻词。如果从判断动词“是”的角度去认识“比喻词”,则“是”与“象”一样,正如同说“象”和“好象”一样。因为“是”用在判断句,而判断句的语气是“断定”语气,而“象”用在一般叙述句,它的语气是陈述语气。“教师象园丁。”和“教师是园丁。”两句从比喻关系看,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并没什么密切不密切的区别,只有语气上的区别;前句是描写叙述,是陈述的语气,后句是判断,断定语气。这两个比喻也没有什么好不好的差别,关键在于上下文之中是需要一个断定,还是需要一般陈述。

我们这里所说的“判断式比喻,实际上就是文言里边以判断句形式出现的比喻。现代汉语判断句依靠判断动词“是”表示判断,而古汉语的判断句,没有判断动词“是”,依靠语气词“者”“也”和“主语”“谓语”的语序来判断的,而“谓语”也是一个名词或名词性成分。如:

《左传文公十七年》:“酆舒问于贾季曰:‘赵衰、赵盾孰贤?’对曰:‘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杜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赵衰,冬日之日也。”这是一个判断句的形式,主语是“赵衰”,判断谓语是“冬日之日”,实际上是一个比喻句。后一个判断句的主语“赵盾”是比喻的本体,谓语“夏日之日”是喻体。因冬日温和,故杜预解曰“可爱”,以比赵衰之为人可亲可爱。“人”“日”其类相异甚远,其相似点在“冬日”温暖,人爱而曝之。“夏日”炎烈,故杜注曰“可畏”,以“夏日”比赵盾,相似点在赵盾威严与夏日之威炎,使人敬而避之。

《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公,豺虎也。”是以“豺狼虎豹之凶残,比喻曹操之为人。亦为比喻,语气肯定。

《战国策·秦策》:“韩,天下之咽喉。”以人之咽喉,比要扼之地:进而比喻韩国为战略要帮,亦为比喻。

李贽《史纲评要》:“斯,龙也;高,蛆也。喻体为“龙”,本体为“斯”即李斯,喻体为“虫”,本体为“高”即赵高,亦是比喻。

《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亮者,卧龙也。”此与前同,以“龙”比“人”。

文言这种“判断式”比喻,与现代汉语暗喻不同者,无判断动词,亦无比喻词,须首先从文言判断句看。从字面理解,似觉不合逻辑,如“赵衰,冬日之日也”孤立地从判断句理解会不合逻辑,但把这个句子放在上下文语言环境中,原是酆舒向贾季问赵衰、赵盾之为人,贾季以“冬曰之日”“夏日之日”比喻,则更为形象,句子深层是比喻,不是一般的判断。说比喻,也非同一般的比喻,是语气直而肯定的比喻。

④陈述式比喻

所谓“陈述式”是以主谓句,或主谓结构的形式出现。本来,文言里“判断式”的比喻也是一种主谓结构,但因为这种句式是文言较独特的一种句式,它的作用非同一般主谓句。所以我把这种比喻从“陈述式”比喻独立出去,剩下来的“陈述式”比喻主要见于诗歌。如: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万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在一般主谓关系里,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而“陈述式”比喻的“谓语”,不但陈述主语,它同时还是一个喻体;“主语”不仅是一个陈述对象,它同时还是一个本体。因而主语与本体重合,谓语与喻体重合。上边诗句,“半亩方塘”为主语,也是比喻的本体;“一鉴开”是谓语,也是比喻的喻体,用“一鉴开”比喻半亩方塘,是言“半亩地大小的一方池塘象打开的一块明镜那样清明透亮。”下边一句却是这个比喻的延伸,说“天色和云影映人池塘,就象从镜子里看到来回移动一样。”

李白《越女词》:“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新月。”这是以“新月”比“眉目”。也是陈述“眉目”怎么样。作比喻句,“艳”字是相似点。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两句均为比喻,只不过前句的主语“柳”,亦即本体没有出现,而后句却是一个“陈述式”的比喻,主语,亦是本体,即“万条”指柳枝,谓语亦即喻体是绿丝绦,以“绿丝绦”比“万条”是形容柳枝垂下,如同千万条绿色的丝带。

杨巨源《折杨柳》:“水边杨柳麯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此句是以“麯尘丝”比喻“水边杨柳”的。本体与喻体绝不相类,一是“杨柳”,一是“麯尘丝”,即酒麯上所生菌丝,似乎绝无相似之处。原来这是用“麯尘丝”的颜色来比“杨柳”的颜色。古人对春天杨柳的颜色观察很细,有用“鹅黄”者,此用“麯尘丝”是酒麯发酵,上有菌丝的颜色,来比春天某个时期杨柳颜色。

令孤楚《远别离》:“杨柳黄金穗,梧桐碧玉枝。”

两句均为“陈述式”的比喻,以“黄金穗”比喻杨柳的叶子,以“碧玉”比喻杨柳枝的颜色。言春天杨柳叶如同金黄色的禾穗,它的枝条颜色如同碧玉,故有“碧玉妆成一树高”之句。

张祜《听筝》:“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

前句以“玉笋”(即春天笋尖),为喻体,来比喻“十指”,作为谓语亦即描绘“主语”,故亦谓之“陈述式”比喻。

“陈述式”比喻,其特征是本体在前,喻体在后;“名词意动用法”的“词类活用式”比喻,也是本体在前而喻体在后,形式上均为“名词(本体)+名词(喻体),但二者语法意义截然不同。

“修饰性”的比喻是喻体在前,本体在后形式上也是“名词(喻体)+名词(本体)

三者区别是:

“陈述式”比喻:“本体象喻体”

“意动”比喻:“把喻体看作跟本体一样”

“修饰性”比喻:“象喻体一样的本体”

试比较:

白居易《与元九书》:“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杜牧《阿房宫赋》:“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观之,亦不甚惜。”

有人分析,说前一句(白居易文)“是喻体在前,本体在后,用植物的根、苗、花、果实作喻体,来比喻诗歌的感情,语言、声律、思想内容,这是述宾式”。先断定句子结构为“述宾式”就令人生疑,并不是所有的“述宾式”都能构成比喻,只有“名词的意动用法”这种词类活用的特殊语法意义才能构成比喻,然而究竟是什么“述宾式”呢?明明前一个词“根”、“苗”、“华”、“实”都是名词,怎么能做动词带宾语成“述兵式”呢?唯一的解释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可以是特殊的“述宾式”,并且是唯一能构成比喻的“述宾式”。但是如前所论,“名词的意动用法”比喻,是本体在前,喻体在后,是主语“把喻体看作跟本体一样”。这样如果认为是“名词意动用法”的比喻,那就必须修改前边所说的“喻体在前,本体在后,用植物的根、苗、花、果实作喻体,来比喻诗歌的感情、语言、声律、思想内容”的说法。其实,象这样的比喻,究竟用什么比什么很难分清,不能因为白居易在论诗,就必须认定“情”“言”“声”“义”是本体,其实白居易是在论“为诗之道”,“情”“言”“声”“义”是为诗之所用所成,说用“情”“言”“声”“义”来比喻植物的“根”“苗”“华”“实”更为妥当。所以这个句子是“名词意动用法”的比喻,是说“做诗要以感情为根,以语言为苗,以声韵为华,把意义当作果实,写出的诗就是完整的一株禾苗。

至于后一个句子,更是众说纷纭,中师教参认为“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是名词动用作意动用,可是却把作意动的那个名词说成是后边的一个“铛”“石”“块”“砾”,这可是古汉语“词类活用”前所未闻的。一个“名+名”的形式,如果活用,无论它是“使动”还是“意动”,这个活用的名词必然在前边,而不会是后边。因此,我完全同意杨世俊先生(见《修辞学习》92年3期13页)和常棣先生(见《修辞学习》83年l期47页)的看法“是主谓式”是“四个省略了比喻词的比喻,就是‘鼎如铛’‘玉如石’‘金如块’‘珠如砾’”,也是我们所说的“陈述式”比喻。从前后句子衔接看,后句“弃掷逦迤”的主语,不是后边句子“秦人视之”的“秦人”,应当承前省略,即为上文的“鼎”“玉”“金”“珠”,因而认为“名词意动用法”比喻,就是“以铛为鼎”则与下文衔接不上。

⑤平行句式的比喻

是由几个结构相似,句式相同的句子、分句或复句并列平行,其中一个句子或复句是本体,是文意之所在,是所论之结果。其余句子是喻体,借句意作比。

《庄子·肤箧》:“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乎而无故矣。”

“川竭”是“谷虚”的原因,“谷虚”是“川竭”的结果,故前两分句之间都是因果关系,而这两个分句是喻体,都是用它们的因果关系比喻下句,亦即本体也具有因果关系。所以说“圣人已死”是“大盗不起”和“天下太平”“无事故”的原因,“大盗不起”也是“圣人已死”的结果。

《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前边两个复句均为假设关系,分别作为喻体,是以假设关系的句意比喻末句,所以末句亦即本体,也是一个假设关系,从而得出“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的结论。

李斯《谏逐客书》:“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前两个复句为喻体,以“不让土壤”“故成其大”,以“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道理比喻“王者”,也是因为“不却众庶”所以“能明其德”,平行类比,推出“工天下者,应不拒绝众人”的结论,也是全文论点。

《荀子》一书这类比喻很多,如《天论》:“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

这段文字从正反两面论列,正论前三个句子,举“日月”‘冰火”“珠玉”为例,是为喻体,以比最后一句,言于人之中,以“礼义”为明;后边反论,举“日月”“水火”“珠玉”因其“不高”“不积”“不睹”而“不赫”、“不博”“不以为宝”的道理,反复比喻说明“礼义”不加于国家之害。

《史记·刘敬叔孙通传》:“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

以裘非一狐,榭非一木为比,言三代之功业非一士之智所为的道理。以上为喻体在前,本体在后者,亦有本体在前,喻体在后者:

《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輓,小车无轨,其何以行之哉!”

后边一个复句是喻体,以“无輓”“无轨”车不可行之理,比喻,人如不守信用,就不可做人的道理,经比喻,使前句意义更为形象、显明。

《孙子虚实》: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孙子》言兵,故以水形之理,比行兵之道。

《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矣。”

后一个复句是喻体,以“跛而望”与“登高”之不同,比喻“思”与“学”的差异,《荀子》重“学”而轻“思”。

同类推荐
  • 拓荒者的恋歌(天津卷)

    拓荒者的恋歌(天津卷)

    本书记述1989年12月6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以来生动的历程。
  • 月色中的栀子花香

    月色中的栀子花香

    本书是本文笔优美澄净心灵的图书,文字典雅、清新、灵动。作者从生活细处着笔,时而温润,时而刚柔,时而浓郁,仿佛撩开的晨曦,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片静谧祥和的净土,散发出亭亭如莲的芬芳。用四季来概括,有春的蓬勃,夏的热烈,秋的收获,冬的思索。细腻、诗性的文字,充盈着人性的贯穿和浸润,似若山泉流水,满是温暖、流动的画面,读之顿觉有馨馨之甘饴,淡淡之香甜,让读者在阅读中去感悟、去思考,去体会生活的美,感受生命之河缓缓流过心田的静谧,洗去浮华,再现生活的本质。
  • 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落叶怎能不知秋的深

    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落叶怎能不知秋的深

    落叶是秋天的使者,它怎么会不知秋的气息呢?它以最美的舞姿向生灵们昭示:秋之将至。之后落叶回到温厚的泥土中以膜拜的姿态欣赏这场秋的绚然和精彩。是秋让张扬了一夏,身心俱疲的叶得以回归到根的港湾,在这恰好的温度和湿度里,它正酝酿着一场冬眠。散文正如落叶知秋一样,可以走近读者的内心,触动其内心最深处的情感。
  • 唐宋八大家(第二卷)

    唐宋八大家(第二卷)

    韩柳三苏王曾欧阳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明初将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给予后人深远的影响。
  • 中华歇后语(第一卷)

    中华歇后语(第一卷)

    歇后语是俗语的一种,也称俏皮话。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是一种具体的描述,或为现实生活、自然界的现象,或为历史上、文学中的典型人物,或纯粹是一种离奇的想象;后一部分则是从前一部分引申而出的、作者要表达的对事物的看法。它运用比喻、想象、夸张、借代、转义、谐音等手法,构思巧妙,生动形象,幽默俏皮,运用得当,常常会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在平时的言谈或文学创作中,如果能够使用恰当的歇后语,就会有助于交流思想、传达感情,使语言充满生活情趣,产生很强的感染力。
热门推荐
  • 神奇外来客

    神奇外来客

    本书以最生动的文字和最缜密的思维,为读者介绍了古今中外神奇外来客(飞碟与外星人)的研究与记录,并选用最新的研究结果,深入浅出地为读者朋友讲述了人类探索与研究飞碟与外星人的有趣故事,以使读者朋友能够在轻松阅读本书的同时,既能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又能激发自己的求知欲。
  • 淡定·从容·心安之从容

    淡定·从容·心安之从容

    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和虚云法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系列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集结,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 都市猎皇

    都市猎皇

    你眼中灯红酒绿,繁华令人向往的都市,却时刻存在着危机,它可能永远不会靠近你,也可能已经在你身边。你能选择的不仅仅是逃避,还可以选择猎杀....猎人与妖兽之间的斗争,他能否一挽狂澜?
  • 古世界

    古世界

    远古生活在深林里的一悲惨少年,在接触到那些飘渺至极的修行之道后,天命所归,竟死于天灾。然,天之怒却留有一丝变数,天灾来临之际,电闪雷鸣之间,少年竟魂魄破空而去,也不知碎开多少空间宇宙,来到了现在,附身在一盗墓贼身上,故事由此展开,远古修行一路和科技的交融。
  • 仙妻凶萌:霸道老公乖乖爱

    仙妻凶萌:霸道老公乖乖爱

    简介:霍敬庭,霍家三少,传说中的冷面阎王,某一天,在路上捡到了一只雪白可爱的小猫咪,从这天开始,霍少开始变成了一个猫(逗)奴(逼)。许多多,吃货一只,微胖界的小美女,性凶悍,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突然变成了一只小奶猫,自从被霍敬庭捡回家后,就开始和霍敬庭过上了甜(可)蜜(怕)的同居生活!但是,很久之后……霍敬庭面瘫着脸给变成巨型版的猫咪抚毛挠痒,内心是崩溃的:说好的软萌可爱的小猫咪呢,为什么长成了一只凶猛白虎了?许多多伸着利爪,露出一抹和(狰)善(狞)虎笑,内心是愉悦的:霍敬庭,还不快给本小姐铲(shi)去!PS:本文奇幻,搞笑,狂宠,微虐,最后当然是皆大欢喜的HE啦!
  • 丫头!本恶魔看上你了

    丫头!本恶魔看上你了

    一个平凡的女生被一个恶魔校草看上,丫头本恶魔看上你了,居然被恶魔看上了,好倒霉啊!我上辈子惹谁了啊!呜呜呜呜……
  • 废墟行动

    废墟行动

    在现存最早人类遗迹中,发现了一个被尘封很久的秘密......
  • 飘逸灵者

    飘逸灵者

    他是我国作协名誉副会长,因陶醉自己一部最新作品,而穿越到法灵大陆,这里是灵师的世界,不属于魔法与斗气的世界,前世写出数部作品,当自己穿越到异大陆会发生些什么呢?大家拭目以待吧
  • 大执剑者

    大执剑者

    吴天说:“不是吹牛,我剑术超神,但你知道我最厉害的是什么吗?没错,是吹牛。。。”
  • 垂眸寻你,深爱无疆

    垂眸寻你,深爱无疆

    他靠在街边的路灯上,轻垂眼眸,柔和的灯光打在他的脸上。浓密的睫毛印下一圈黑影,绝美的模样引得路过的姑娘驻足不愿离开。她,在一群姑娘的注视下走近他,轻轻地在他唇上留下一吻“亲爱的,我来了。”他的眼眸在她话音停止的一霎那骤然睁开,然后眼里便只剩下她绝美的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