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50800000012

第12章 人的自需属性(4)

可见,主体追求理想的过程就是为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欲望的过程,就是享受人生快感和快乐的过程,也是创造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所以,理想形成的身心基础是主体的自我需要和欲望,离开需要和欲望去谈理想只能是空中楼阁,是没有心理动力的,因而是反人性的。

人生要想有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有远大的理想,而具有现实意义的理想的形成应该是建立在个体的自我需要和欲求的基础之上的,换而言之,真正能具有个人信仰功效的理想必须是个性化的理想。人类社会是由个体有机组合而成的,个体都能忠诚地追求自己个性化的理想将会激发出社会发展的巨大潜能。这也正是下一节所要描述的,个体的自需是社会发展的主观能动因素。

六、人的需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观能动力量

从社会发展的纵向来看,为什么有的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非常快?有的社会的却特别缓慢?从全球发展的横向来看,为什么有的地区生产力发展速度非常快?而有的地区的却显得特别迟缓?

人的需要虽然是对自己身心缺失状态进行主动补偿的内在驱动倾向,表现为一种心理力量。但是,它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人的生产劳动也是社会性的劳动,所以,人的需要通过社会这个中介与生产发生了关系,要想回答上述的各种疑问,只能从需要和生产的互动关系中去分析和寻找。

首先,需要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因。人是自主、自为、自觉的存在,有着清醒的活动目的、动机和欲望,所以,人在活动中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和欲望,并能使其目标化加以追求,还为实现自己的追求进行各种各样的实践。这正如马克思所说,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生存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穿住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在谈到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时说:“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也就是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把它作为内心的图像、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提出来。……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

需要作为人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因,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人活动的对象来看,人的欲望是永不满足的,人不会安于现状,现有的生活条件永远也不能满足人的欲望,人只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改变现状才能超越当前,才能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人会积极地动脑筋、去行动以改变现实来满足自我需要。第二,从人活动的过程看,也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可见,劳动过程的内在驱动力也是人的需要,是人为了满足自需而展开的。第三,从人活动的结果来看,人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因此,满足需要是人类活动的内在心理动力。

其次,人的需要也是人们结成一定社会关系的动因。人是社会性动物,人具有一种本能上的相互交往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开始就表明了人们之间是有物质联系的。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和人本身有同样长久的历史。…‘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他们相互间不是作为纯粹的我,而是作为处在生产力和需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而发生交往的。”因此,人的自我需要决定着人们必然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随着生产力和需要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但是,人的需要的产生、内容、满足的方式又都要受到所处时代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影响,人的实践活动水平和社会关系发展程度影响着人的需要的发展程度。但是,可实现的欲望客体这一目标,总会促使人们为之拼搏去获得满足。人们去学习、研究、创新、发明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自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具有一定科学技术水平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所以,人对需要、欲望的追求力是推动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

再次,生产与需要的双向互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方面,生产状况决定了人的需要的发展程度。人的需要的产生、对象、满足的方式和程度,都是由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的。人们通过生产劳动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同时,又不断刺激人们产生出新的需要、欲望。正是生产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人们需要的不断丰富。另一方面,人的需要的不断丰富又推动了生产的发展。正是因为人们具有了某种新的需要,才推动人们去进行某种相应项目的科学研究、生产开发,以生产出新产品来满足人们的需要。正是因为农民产生了不仅用洗衣机洗衣服而且洗地瓜的需要,才推动海尔集团研制出“大地瓜”洗衣机。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有头脑的商家都十分重视市场调查,以此确定自己的生产计划和规模。市场调查本质上就是调查人们的需要状况,包括需要的种类、需要的迫切度、需要满足的方式等。现代农业实行“订单”式生产,本质上也是以需要来规定生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现代化经济最主要的特征是需要决定生产,需要构成生产的内在动因。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人们新的需要、新的欲望的不断产生是推动生产发展的不竭动力。

总而言之,一定时代的生产工具是该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需要作为劳动者补偿自己身心缺失的心理内驱倾向,其作用强度正是特定时代生产工具创新变革的主观能动作用强度。所以,劳动者的需要和生产工具的相互作用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原因。可见,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社会所有劳动者的需要强度是生产力发展速度的主观因素和直接推动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力。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正是一代代人的需要在以劳动工具为代表的生产资料中物化和积累的结果。因此,人的需要作为人的心理动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观能动力量。

然而,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化下,人的需要强度也是不同的。只有从机制创新人手,深入改革社会的经济机制和人事机制,才能从物质层面上激活社会成员的需要强度;从文化创新人手,打造使人积极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才能从心理层面上激活社会成员的需要强度,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七、欲望打击有碍个性张扬和社会发展

上文已明确指出,人的需要是欲望产生的根源。而需要是人的本质属性,没有需要就不会有人的生存。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理性动物?需要以欲望的形式在个性中表现出来,没有需要就没有欲望。所以,欲望也成为人的属性,是需要在自我心理意识中的能动反映。这就是说,欲望寓于人性之中,是不能否定的,否定欲望就是对人性的打击。

因此,简单地说,欲望打击就是对人们欲望的否认、遏制甚至是剥夺或消灭。具体表现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形式是某些社会权威认为欲望本恶,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制欲就可缓和社会矛盾,因而为遏制欲望大造舆论,倡导人们应该清心寡欲,或者冠以养生之道的美名,如“知足者常乐”,甚至以强制手段来对一些人的欲望进行打压,从而造成了对欲望的直接打击,历史上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具体的做法。另一种形式是对欲望进行隐蔽性的打击。那就是虽不直接强调灭欲,但却以行政或政治手段强迫人们去忘我、无私,同时对合理追求自己欲望满足的人,也就是合理的不能“忘我”、不能“无私”的人,给予消极的评价,甚至谴责或批判,如对人的合理合法的利己行为、自私行为的批判,实质上就是不切实际地对欲望间接的否定与打击。

欲望打击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使人的心理陷于极度矛盾之中。由于欲望来自需要,是人的根本属性,是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心理驱力,它对主体的作用方式就是驱动主体去奋发、占有和扩张,也就是驱动个体去为实现欲望而努力奋斗,而且这种力量是人无穷无尽的心理力量,能让人积极进取,勇往直前。而欲望打击是以强制性的外力对人的欲望进行遏制、打压,这样就会在人的心理上形成强烈的冲突:一方面是主体的欲望本性蠢蠢欲动,另一方面是外在压力迫使欲望主体极力控制自己,不许冲动。如果外在强制力大于内在驱动力,人的欲望心理就会被扼杀,这样就会使人精神彷徨,心理懒散,不思进取。所以,凡是在倡导消灭欲望、批判欲望或不敢张扬欲望的社会中.由于人的欲望被打击,人们活动的主要目标不是积极进取和创造财富,人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消遣上,个性不能充分张扬,个体的创富能力一生都处于潜在状态,全民族全社会都沉浸在万马齐喑之中,犹如一潭死水,没有生机和活力,这样的民族或社会只能停滞不前,怎能快速发展?这样的社会体制明显存在着设计上的缺陷,不但不能开发人们的心理能源,使人们为尽情满足自己欲望的创富活动去奋斗,相反却会对人们的创富活动进行限制,设置层层障碍。在这种压制下必然导致人们的贫穷,甚至连基本的物质需求或最低生存标准都不能满足。这样的社会必然会导致人性的扭曲与变异,使人对自己本能的欲望说不,使人性囿于麻木、虚伪、萎靡和绝望之中。

欲望打击是对人心理的打击,人活动的积极性源于心理,对于人的发展来说,心有多大,舞台就会有多大,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死,而欲望打击最容易导致人的心死。我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对人的欲望持否定态度,认为“欲”是万祸之根,致使国民安分守己、知足常乐、小富即安,这是个性发展的最大障碍。“文革”中搞的“一大二公”、“狠批私字一闪念”又是对人之欲望的间接打击,这给个人的创富活动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损失已是众所周知了。

人的自需属性是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私有行为和私有形式得以存在的客观理论依据。所以,不能否认,在人类生存资料还没有达到极大丰富的前提下,人的自需属性会对人自身发挥强大的自我保存作用,从而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最直接的主观能动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品越来越丰富,人们的自需也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直至人人自我实现的到来。正如本章第三节所言的,这时,人的自我心理需要会进入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会把劳动当着一种自我实现,当着人生的第一需要,追求自需就会成为更有利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因而这时的人会在客观上表现出一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境界。

在当前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下,我们不能否认由自需引发的欲望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矛盾的根源。但是,消除欲望就意味着驱除了个性发展的心理动力。所以,为了个人和社会能够共同而和谐地发展,我们不应该回避矛盾,而要正视矛盾.正确地去解决矛盾,制定规章去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的欲望在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轨道上行驶。如果没有法律、道德的规范和约束,人的无限膨胀的欲望就会伤及他人和社会,最终也必将会伤及自身,从而导致人性的灾难甚至是自取灭亡。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种动态平衡的运行过程,人性的发展也不能例外,所以,人的自需属性不可能一味地猖狂下去,人性中必定会有另一种属性来制衡它,这正是下一章要论述的人的共生属性。

共生的生物学含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互利互惠,不可分离的依赖关系。人是由生物进化而来的,人际之间也存在着经济的、文化的互利互惠、互相依存的共生关系。每个具体的人都不能脱离这种共生关系,否则不但不能形成个体的人性,而且也不能作为人生存下去。所以共生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特征,是人的又一基本属性。人的共生属性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做人资格,它既构成了个体之间的依存关系,又构成了个体与群体或社会之间的依存关系。

共生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无论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是文化的传承和进步都离不开人类的共生生活。共生的本质就是建立在人人平等基础之上的互助合作。共生就是个体间的消除对抗,彼此平等,这才能双方获利,共同生存。共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在利他中利己,在利己中利他的互利行为,用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话来说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所以,共生就是对人际间竞争、对立、排斥的制衡,没有共生的制衡,人类就会在自需的相互排斥中灭亡。人人平等是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自我调节,是人的共生属性的必然要求。

人际共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经济高效的发展模式,共生才能有利于资源的共享,才能低耗而高效,也才能有利于社会的高速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全人类的自需。我们不仅自己要维护共生,还要大声呐喊,宣传人的共生属性,使更多的人理解共生,为共生贡献力量。但是,共生的克星是人的自需,自需无时无刻不在排斥共生。所以,人的共生属性是人类物质生活资料公有化的客观理论基础,即共生在客观上要求社会共产,才能确保共生健康有序地发展。

同类推荐
  • 一看就懂的博弈论

    一看就懂的博弈论

    本书分别介绍了历史、职场、管理、谈判、人际关系、商场、投资、爱情等方面的博弈技巧,通过一系列深入浅出的分析,阐述了各种博弈的规则与理论,以便人们能够从中领悟到生存的技巧和成长的智慧。
  • 每天读点菜根谭

    每天读点菜根谭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的长河不断地冲刷、洗礼,留下了许多瑰丽无比的明珠。《菜根谭》就是其中一颗。《菜根谭》成于明朝万历年间,是一本语录体作品,作者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菜根谭》被中外名人称为是囊括了五千年中国处世智慧的奇书。菜根谭》包含了儒、释、道三家学说之精华,蕴涵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智慧,在中华文化圈内广泛流传。无论在明清两代还是今日,都可算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历来为世人所珍视。
  • 中国哲学十讲

    中国哲学十讲

    本书先从整体上对中西方哲学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和代表性思想家加以对比,而后选取了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九个流派思想,深入各派哲学文本,分别作详尽的评述,其援西入中的研究进路和精辟观点在同时期的中国哲学著作中可谓独树一帜。
  • 价值美学

    价值美学

    “价值美学”在中国属于正在建立的一门学科,本书作为一部探索性的学术著作,许多观点与传统美学相左。作者强调:审美的秘密存在于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之中,审美现象即主客互动关系所生成的可感受、可体味的意义、意蕴、意味,它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本书从历史的和现实的大量审美现象出发,结合人的本质与价值的本质,论证了审美现象属于价值范畴的历史根据和逻辑根据,指出以往美学的重大误区正是在于价值范畴之外找美。作者以审美价值为核心,从多方面揭示了审美价值的特性,并对审美价值的发生学进行了考察,对审美价值的生产类型和规律、审美价值的消费、审美价值的评价以及审美接受中的共鸣与观赏等进行了详细论述。
  • 儒家文化的现代应用

    儒家文化的现代应用

    中国社会转型的一大任务,是通过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激活我们自己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将其由历史的包袱变成现代化的动力,并使中华民族普遍地确立起主体性。作者从事的民航工作属于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工作,在运用西方科学管理理论的同时,特别注意从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中吸取营养,特别是儒家“仁、义、礼、智、信”的理念,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热门推荐
  • 了明篇

    了明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在天堂你等我

    在天堂你等我

    第一次见面,她对我一点都不陌生,或则,她对我的讲诉更像是自言自语的倾诉,林子亦,这个她用尽毕生在爱的男人,希望他们在天堂能够幸福
  • tfboys之四位王子和公主

    tfboys之四位王子和公主

    四位少女,在重庆遇见了属于她们自己的真爱。丽莉是第一次写小说,写的不好的话,一定要说哦!
  • 炉石之王

    炉石之王

    林木在炉石传说中战胜了一名难缠至极的对手后,忽然两眼一黑,发现自己竟到达了一个奇怪的地方。“什么?穿越?那边有电脑吗?”“没有。”“我可以拒绝吗...”“不行。”就这样,林木重生到了一片陌生的土地上。“什么?想要我这21世纪的三号好学生跟人贴脸对A?门都没有!”亡灵、精灵、天使、元素生物、恶魔甚至巨龙和古神,且看他如何运用这些形色的卡片,将整片大陆玩弄于股掌之间。
  • 茉到不消魂

    茉到不消魂

    生生世世,轮回百变,生生死死,不过如此。只要他二人真心相对,那便是执手天涯。
  • 一块红布(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

    一块红布(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

    作品讲述了笔者前往藏传佛教寺院亲身生活三个月的田野历程。作者详细记录了藏传佛教的真实状况,以及成千上万来自内地的汉族僧人的故事。探访清华硕士、私企老总、外企员工、机关处长、自由旅行者等等原本拥有旁人羡慕生活的人为何到这藏区寒冷山沟里出家为僧、学习,挖掘他们成为虔诚佛教徒的心路历程。人总有深信的东西,不管是宗教还是别的科学、物质、钱财、爱情、偶然等等,否则没有迎接每天朝阳的勇气,仔细想想我们相信的是什么,我们还可以相信别的什么,相信什么才是相对的绝对正确。藏传佛教近年来在全世界都受到欢迎,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佛教三大佛教体系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驰名世界的西藏密宗真实面目,活佛转世制度、藏族喇嘛和汉族僧人的日常生活等等笔者都在佛学院找到了答案并在此与读者分享。在我们赞扬或者批评一个人一件事之前,我们是否已经透彻了解对方,理解对方所有的真实和虚妄?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和作者一起到世界最大的佛学院,来一场关于藏传佛教和信仰的探索之旅。黄观,自由记者,藏传珠宝商人。
  • 倾绝天下:千面毒王逆天妃

    倾绝天下:千面毒王逆天妃

    她,魂穿到妖孽丛生的古代。他,面皮撕下一层又一层,亦真亦幻。到底哪个是真实的他,与之匹敌的她毒术天下,看小狐狸般的毒妃如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看她如何斗妖夫,以正妻威。待到她与他携手天下,应验三生三世的预言,看她如何抗天命,与他倾绝天下。
  • 微笑淡儒雅

    微笑淡儒雅

    一次偶遇,两次背叛,男主由谁带走。高中年少无知的爱情,结果怎样。男主是要成功,还是爱情,或者两者都带走。是楚楚,唐曦,云溪,晓晓········云溪与唐曦的友谊会怎样发展。·········
  • 碧天悔:绝代老板娘

    碧天悔:绝代老板娘

    颛顼,你可知道你多么残忍,你让我恨你怨你,强行将我封印。天地间大变,待我再次冲开封印之时。那个让我想,怨,念,思的男子终于重掌大权,但是同时却因保护我封印时加入自己一半的力量。浑身血水的倒在我的怀里,跟我订下来世之约。我苦苦的在菩提树下寻求答案,后来佛祖提示我;尘缘往生,其泪为悔。我安排好了一切,来到世间。从此,乐瑶神女消失在天地间,而凡尘多了一个悔生阁的老板娘。都道后悔药是无价之宝,我只不过是不愿有太多人如我这般,救治世人的同时,我也静待那人的归来。
  • 公交车上

    公交车上

    有没有感觉,周围都是女同事!没男人。周围都是男同事!没女人。或者,都是已婚人士。陌生社会,结婚只能靠相亲!泡妹子,钓凯子。脚踢小三,拳击丈母娘,和他一起步入婚姻殿堂。一个刚出社会的青年,如何在一片男环境下找女同胞,击败竞争者,搞定丈母娘。为什么找不到另一半结婚!原因那么多,一本就搞定。看本书,信乖猪!有老伴,不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