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51000000012

第12章 社会新闻发展的趋势

前面我们关注了社会新闻的现状,可以说无论是从资讯需求的角度,还是人们审美情趣的眼光,社会新闻就像是一部社会发展简史,虽然不可能完整刻画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却能无孔不入地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当我们在关注社会新闻发展趋势的时候,不妨与整个社会及时代的最新发展形态相结合,通过对社会主流需求的把握,窥见传播的最新动向,把握形式上的最佳突破。

一、社会新闻“人文关怀”气氛渐浓

在上个世纪末,一个北欧小国的手机产品用“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叩开了中国庞大的无线通讯市场。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就已经开始了“以人为本”的尝试,媒体的镜头、话筒、笔,更多地转向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开办之初,其子栏目《生活空间》更使很多普通百姓惊讶于电视的平民性。如此逼真、朴素的“纪实”风格固然是社会新闻传播方式的一种创新,但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高大全”

的报道形象,媒体平民化的转变,可以说是真正称得上社会新闻事业发展所迈出的一大步。

在经历了10年的发展后,新世纪的社会新闻是否还会延续这样的平民性?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而且,在社会文明进步的今天,“平民化”的概念有了更多的深化与延伸。媒体的“人文关怀”可以说已经融人了我们日常的社会新闻报道中。

打开电视,类似于上海东方电视台、东方电台“东方传呼”这种由百姓提供线索,为民解忧的社会新闻专题节目在全国范围的各大电子及平面媒体中均有出现,其在百姓中的关注度以及社会管理者中的影响度正在不断攀升。城市百姓是媒介最广大的受众,社会新闻直面个体生活问题、监督社会秩序,让市民看清楚自己所生存的城市状态,既是媒介本身的使命,也是社会新闻平民化的一种发展,更是媒介引导价值的一种实现,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朝着文明和谐的方向发展。

此外,近年来很多媒体的服务性社会新闻的比重有所加强。上海的《新闻晨报》有专门的《实用新闻》版面,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在结束前有当天最新的交通指南小栏目。这些带有提示性的社会新闻,像一本生活指南带给人们生活很多的便利,而内含新闻时效强、权威性的特点的此类社会新闻,不言而喻有着更强的指导意义。目前,从各种媒体的报道情况来看,这类社会新闻主要包括新近气象变化(尤其是三大长假期间),交通出行指南,个别还有停电停水等一些相关通告。

如果依照新闻来源分类的话,上述提及的两类社会新闻,都属于“被动新闻”,也就是说,依靠受众提供线索,或是某个社会职能部门通过传媒平台,发布相关报告。而如今媒体更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给社会新闻赋予“人文关怀”的特质。举例来说,在先期预报了将于某一个时段实施的各种法规,在实施日的当天很多媒体会“不厌其烦”地再次将部分与人们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质量监督、产品召回等等法规,用表格或其他方式详细罗列,给百姓提个醒。这种服务性很强的社会新闻,正是媒体以受众为中心的重要表现。而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质量报告》更是将社会新闻的“人文关怀”推向了另一个拓展的领域,那就是“小处见问题、大处显关怀”。食品与人们的生命与生活质量休戚相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生产经营者竞通过非法手段将染色食品、非法添加剂食品,摆人普通百姓的菜篮,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自然不能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于是通过这样一类社会新闻节目,媒体角色已经由一个冷静、理性的社会记录者演化成关注社会秩序,富有正义感的社会群体的一员,而这也正是媒体亲和力、平民化的一个鲜明体现。一位新闻理论专家曾经说过,当新闻工作者以平视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问题时,传播者和受众在心态上趋同,进而产生隋感共鸣,这是对传统新闻中“高大全”和居高临下说教模式的叛逆,显示了对时代、对生活、对观众的一种尊重。

当然除了受众方面的因素以外,“人文关怀”同样也是媒介运作本身的一种需求。随着传播业的日益市场化,广告创收已经成为各大媒体生存与发展最主要的基石。如何吸引受众,满足人们对社会资讯以及新兴事物的探求和了解,成为媒体发展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今,很多媒体在改版前都会广泛征求受众意见,甚至有的不惜投下重金,委托公关公司,对自身的细分市场作详尽调查,以更准确的市场定位,为今后的业务拓展提供竞争力。

所以,无论是社会新闻产品还是社会新闻的创作媒体,无不在“人文关怀”的感召下,记录与思考着社会的最新发展进程。当然,对于“人文关怀”

的体现,在不同的社会新闻样式以及不同类别的媒体中,还有着更丰富的样式,这里无法详尽描述,不过,作为今后社会新闻的发展主流,它将随着我们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与完善。

二、社会新闻“法治意识”趋强

社会的进步从某种角度来看,是从人治向法治的过渡。根据人们普遍意志所制定的生活秩序,将会成为约束人们生活的准则。世纪之交的许多媒体,都不约而同的将社会新闻的一个分支给了法制类节目。这里面,上海有东视的《东方110》、上视的《案件聚焦》,北京有中央台的《今日说法》,这些节目经过了4到10年左右的发展,不仅形成了各自特有的报道模式,同时也吸引一大批受众群体。无论是探案的惊险,还是现代社会中伦理的冲突,抑或是法律常识的运用,都使人们对于法制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目前尽管这类节目由于传播样式的较少创新,其受关注程度较开播时已经有了不少下滑,但是在各大台的节目收听收视率方面依然表现出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相互问的经济、社会关系面临着调整,这时候所产生的纠葛与矛盾也相应增加,在人们普遍提高了法律意识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已经成为人们处理问题的一种常规方法,传媒的社会新闻视角自然不会错过这样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发展。如上所述的部分法制类新闻节目,由于其通俗易懂,故事性强,对受众的吸引力非常可观,而且这类新闻报道制作,目前越来越强调时效性,甚至在一些重大案件案发后就采取跟踪报道的手段,让受众第一时间了解案件进展。今后随着人们对于法制类社会新闻需求的增多,其报道的模式将面临创新,也许通过与受众的互动、交流,使参与性融人其中,将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目前,上海电视台在每天晚间8点左右都安排了一档法制类社会新闻节目,从原先单一每周两次的节目频率,发展到拥有“庭审纪实”等多个子品牌的系列报道,正是媒介对这块新兴领域的看重。

二、社会新闻“猎奇心理”日淡

在不少人眼里,社会新闻与奇闻怪谈,曾经是一对“孪生兄弟”,许多的社会新闻给人们的猎奇心理以很大的满足。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对这些轶事趣闻,似乎失去了兴趣,在如今我们的所有主流媒体中,这类新闻的比重正在不断下降。像双头乌龟、超大蜈蚣等等新闻在整个东方电视台的晚新闻报道中,也仅仅用几十秒一笔带过。看后,人们最多是一声惊叹,多数不会再将它作为第二天见到朋友或同事的谈资。

其中的原因很简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心态越发宽容,看待事物的时候,更善于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因而对于一些较为新鲜,但对个人生活以及社会没有太大意义的新闻,关注的目光自然就少了。比如,近来在我国中部某城镇,人们的毛衣不能离身,否则一晚上下来就是千疮百孔,乍听起来,一度让人觉得新奇。但细想一下,其中必然有着科学原因,而不会像当地村民将其归咎于风水问题。

在人们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审美情趣日益提升的今天,纯粹的奇闻轶事,已经不再是人们的嗜好,受众将更多的热情给予了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与人。

上海的各家医院每年都要治疗来自全国众多的特殊病人,包括像为罕见的毛人恢复听力,切除婴儿的巨大肿瘤等等,无论是对这类社会新闻报道的媒体,还是广大的受众,都以一种关爱与同情的心理给予他们支持。应该说,人们这种公众意识的强化、人性情怀的升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体的正确引导。当然真要做到“猎奇”与“新鲜性”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四、社会新闻“外延地盘”扩张

社会新闻涵盖社会方方面面的特性,注定了其报道范围的广泛性。虽然,当前很多媒体将体育、娱乐、文化以及财经方面的报道予以单列,不可否认,其中很多内容还是属于社会新闻的范畴。举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例子。高峰是前北京国安队的球员,那英是一位歌手,两人相恋、生子的新闻必定不能算作单一的体育或是娱乐新闻。其实在其他领域类似的情况也不少,由于在体育和娱乐方面,相对而言新闻管制较少,而且,身为明星,除了在自身工作领域表现突出以外,自然还要接受来自崇拜者对自己一切的关注,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都是社会新闻重点关注的变化。

除了内容上的扩展外,近来我国传媒业界的又一个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对海外华人或是发生在境外与中国有关的事件的报道明显增多,可以说我们的社会新闻也跨出了国门,而且这类的报道大有增加之势。应该说,随着交通的日益便捷,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即便是最难传输的电视信号,也能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较短时间内传回信号,这样不仅使很多地方媒体可以重点报道此类新闻,而且还可以将中国传媒业的声音影响扩展到境外。无论是今年法国机场的顶棚坍塌还是巴基斯坦人质被杀,尽管事件本身让人难过,但我国的新闻媒体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应该说还是让人感到欣喜。相信在内容和报道空间上突破后,社会新闻所涵盖的领域将更加宽广,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力也会更大。

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反映社会万象的社会新闻,其发展趋势也将呈现多极化的特征。以上四大趋势,仅仅是内容上的一些变化。其实从传播手段而言,将来的社会新闻将继续秉承新闻的固有特征:“快”,尽可能缩短,事件发生和报道的时间。如今各家媒体都相继开设了对重大社会现象和新闻的讨论平台,使得众多社会新闻节目互动性更强。在人类文明和新闻事业的双重推动下,社会新闻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幅抽象画,将会散发出更大的魅力。

(编写:满方)

同类推荐
  • 无声的课外老师:品德修养中遇到问题怎么办

    无声的课外老师:品德修养中遇到问题怎么办

    人生就像在广阔海洋里的远航,航船之外风雨大作时掀起的巨浪喧嚣,有前拥后呼的虚浮浪沫,有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但是只要帆桅挺直,就可以不畏惧前方的惊涛骇浪,就可以不避身旁的暗流漩涡,就无须害怕波澜迭起的浪峰,最终抵达梦想的彼岸。品德修养就是人的帆桅。几乎所有的树根、花根都算不上美丽,但枝、叶、花长出地表却是美丽的。它们靠的是什么,是那并不美丽甚至有些丑陋的根来吸收养分和水分而长出那份美丽,世上很少有人因为长得美丽而受人尊重,更多人是因为内心的高尚而赢得人们的尊重与爱戴。
  • 新概念作文获奖者范本才子卷

    新概念作文获奖者范本才子卷

    《飞扬:第十六届新概念作文获奖者范本才子卷》所收录的均为第十六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才子们的经典佳作,这些作品,字字珠玑,篇篇经典,有的空灵隽秀、质朴绵长,有的立意高远、针砭时弊,有的纵横恣肆、文采飞扬,让学生很容易就能汲取优秀作文精华,从而快速成长。
  • 陪伴小学生成长的美德故事

    陪伴小学生成长的美德故事

    本书讲述了孩子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孩子眼中的世界是神奇而又陌生的。《成长氧吧:陪伴小学生成长的美德故事》告诉你:在孩子渐渐长大的过程中,应该让他们发挥自己爱读美德故事的天性,使他们在探知尚未熟悉的世界的过程中磨炼心智,让故事的内容在孩子的心中发芽!
  • 有趣的课外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指南

    有趣的课外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指南

    《有趣的课外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指南》从不同角度入手,介绍了体育健身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体育健身常识、锻炼项目选择、运动时间以及运动量的掌握等,还有一些急救常识和防护措施的相关知识,希望可以给青少年以一定的指导。作者谢芾把课堂里学到的知识与课外从事的各项活动有机的结合到一起,以提升所学知识的印象。
  • 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皮影戏

    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皮影戏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相当长的历史内,这种拙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现在皮影戏被誉为“最中国”的卡通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热门推荐
  • 因她有三年

    因她有三年

    主人公应为一次被人打,而受益匪浅。证明了丑小鸭变成百天鹅滴,嘻嘻(咳咳,主人公是男滴)。
  • 无量大天尊

    无量大天尊

    祖师度我出红尘,铁树开花始见春。化化轮回重化化。生生转变再生生。欲知有色还无色,须识无形却有形。色即是空空即色,空空色色要分明。
  • 当秋天爱上冬天

    当秋天爱上冬天

    人人都说伤痛不过百日久,百日之后再痛也能视为平常。而――为何3年了!!当别人提起你时我依然久久不能释怀
  • 穿越之轩王妃

    穿越之轩王妃

    “你是谁?为什么穿的如此奇怪?等等,你别走啊,等一下。碍…”原来是梦,可为什么这么真实,那个人倒底是谁?为什么老是出现在我的梦里?还穿着古装,为什么看到他会让我心痛?……………………………………“结婚?妈,你开什么玩笑?”“子琴啊,文俊那小子很好啊,对你怎么样你自己也是知道的,我...
  • 绰绰有余的我们

    绰绰有余的我们

    那一抹青春时光,总是最好的。而人生若只如初见,是否就不会有那些纠葛?
  • 不死螳螂

    不死螳螂

    什么?他没有死?一个身穿华丽锦衣罗缎的俊美妖异男子,手中的折扇一翻,华丽中,双眼中猛然爆发出一抹绿光。什么?他竟然没死?哆嗦着,通红厚实的战锤,哐当一声,砸在某人的脚上,青烟中,一股异样的烤肉味传出!他没有死?晶莹的泪珠沿着惨白的面颊滴落,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冤家啊,冤家……。
  • 王者见证

    王者见证

    一部历险见证很多故事,天宇凭着自己的机智带领众多英雄建立强大的帝国.剧情非常精彩的.
  • 七月的蓝天

    七月的蓝天

    我曾不喜欢这个世界,因为它从未对我宽容以待。我曾以为我这一辈子不会再因谁而落泪,却未曾想过,你是例外。因为你,我的世界不再黑暗。
  • 农村体育健身常识——奥运常识(下)

    农村体育健身常识——奥运常识(下)

    体育健身,突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关注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和体能发展,关注通过对健身项目和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学生体育健身的爱好和运动特长,获得科学健身的方法,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具备在不同环境中坚持体育健身的适应能力。
  • 盘龙之法师路

    盘龙之法师路

    当一个穿越者来到盘龙的世界——他是选择平庸还是选择永恒?他是选择沉沦还是选择超脱?这还用问吗?(都说简介不好,我就换一个)群号:541161795(欢迎来玩,群里基佬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