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81800000019

第19章 林语堂与诺贝尔奖

1975年夏,国际笔会在维也纳召开,林语堂被选为副会长,接任川端康成。会上全票通过,以国际笔会名义,推荐林语堂获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结果大家都知道:该年,诺贝尔文学奖给了意大利诗人蒙塔莱。

可拿,该拿,未拿到即身死,将有可能拿到这个文学圣殿座券的中国作家,还真不少。这个题目谈不尽,此地只谈一下林语堂。林语堂是作为英语作家被推荐的。候选作品《京华烟云》,没有一本作者认可的中文译本,林语堂的其他七本长篇,当时也没有中译本。台湾德华版《林语堂经典名著》21卷,是在他去世后,1980年译出:当年林语堂是作为英文作家被推荐的。

我一直遇到一个难题:什么是中国文学。所谓“中国人”,即在中国出生中国长大的人,只要用汉语写作,无疑问是中国文学,只不过是“海外的”中国文学。那么中国人用英文写作,是否仍为中国文学?

在印度、尼日利亚、在南非,甚至在新加坡,这个问题好回答:英语是那些国家的法定语言之一,也是文化语言之一。而且,由于不同种族之间交流的需要,这个“之一”不可避免成为主要文化语言。所以索因卡是尼日利亚的英语作家,拉什迪是印度的英语作家,奈保尔是特里尼达英语作家。

但是,英语不是中国的法定语言,或文化语言之一。因此,“中国的英语作家”这名称自我矛盾。这些作家写的是美加英澳等国的少数民族文学。

“中国人”用英文写作,条件当然是他的英文是否与中文一样好,像林语堂;或是英文比中文更好,像林语堂的女儿林太乙。但这是次要的事。重要的是,他意图中的读者对象是谁。这个意图性极端重要,无可掩饰,会从作品的各种特征表现出来。

第一个特征在文风:哪怕像林语堂这样,中文是典雅的中文,英文是漂亮的英文,也无法做到写中文“一如”写英文。林语堂的英文之作,都是别人翻译成中文,也有一些林语堂自己捉刀。请看林的英文名著,至今英美人还读得津津有味的《生活的艺术》,如此开场:

在下面的文章里,我不过是表现中国人的观点。我只想表现一种中国最优越最聪明的哲人们所见到,而在他们的文字中发挥过的人生观和事物观。我知道这是一种闲适哲学,实在异于现代的闲适生活中所产生。

再看一眼林语堂用中文写的“小品文”,例如《脸与法治》:

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有时好像争脸是人生第一要义,甚至倾家荡产为之,也不为过。在好的方面讲,这就是中国人的平等主义,无论何人总须替对方留一点脸面。

二者相去,何以道里计!应当说,林的中文好到无法翻成英文,他的英文也好到无法翻译成中文。两者都已是炉火纯青:“缺少可译性”,是文之至美。林语堂的中文散文,绝对不会写成英文延绵环连;他的英文传记、小说,也绝对不可能用中国人赞叹的简约并置。

而且,林语堂从来不用中文写小说,也极少用英文写幽默小品。难道中国人不喜欢读小说?难道英美人不欣赏幽默?当然不是。我认为,林语堂“只有”用英文写小说的能力。

此话听来太有辱先贤。且慢,我说的是林语堂只有用英文小说竞争诺贝尔奖的能力。

奠定林语堂英语小说家地位的Moment in Peking,起先林语堂请流落在新加坡的老友郁达夫“翻译”,寄给了他5000美元的预付金,郁达夫只开了一个头,没有践约。1940年林语堂经过香港,还与郁达夫通了电话,敦请郁回到重庆翻译。郁在电话里只答应做下去,却依然没有动笔,虽然也没有还钱。

看来林语堂不太懂人情世故,不知道从郁达夫角度想想这里的“脸面”——二人年龄虽一样,郁达夫在小说上“成名”,却远远早于林语堂。1939年林语堂大名誉满英语文坛,郁达夫却潦倒外乡。这个对比不好消受。

此文不讨论文人面子问题。我要问的是,为什么林语堂要请郁达夫翻译?如果要“京味”,浙江人郁达夫,福建人林语堂,彼此彼此。1941年郑陀、应元杰译本《瞬息京华》,吾师卞之琳曾经称赞其标题,仄仄平平,声调奇妙。其文字,与后来的译本《京华烟云》相比,没有差到离谱的地步。当时林语堂却很不高兴,特地在国内报纸广告声明,“劝国内作家勿轻易翻译”。林的英文,会比英美经典作家还难翻译?

看一下此小说的英文本,或任何中文译本,就可以明白此中奥妙。这本小说为英美读者所写:从20世纪初开始的中国政治文化背景,复杂的事情简化,简化后还要仔细解释。路人皆知的社会情况,一挑即明的风俗人情,是对中国读者而言。这本小说就得一一说来。因此,全书像是把《吾国吾民》拆散,分头仔细讲解。

林语堂完全明白如何对付西方读者——在开始写小说之前就懂。1936年西安事变,举世震惊,哥伦比亚大学邀请三个中国名人(陶行知、胡秋原、林语堂)对公众演讲此事。其他人侃侃而谈,林语堂发言,却大讲Chang与Chiang并非一家子:抓人的是张,被抓的是蒋。一句话,首先弄准听众并非中国问题专家。结果,听众对林语堂的反应最热烈。的确,西方人要把中国人名字读得出,分得清,记得住,就得出一身汗。日本小说在此就占了便宜。

郁达夫作为中国小说大家,了解中国读者的“期待域”,林语堂作为用英文写中国题材的名家,知道西方读者想要什么。他希望郁达夫做的——我猜想——是弄出一本中国读者能欣赏的小说。

“以西方读者为对象”,有时反而给作者出乎意料的自由度。林语堂的八部长篇中,就有《奇岛》这样的未来小说,1955年,在任何中国文化集群中,都不需要这种“未来乌托邦”。另一本写晚清一个女性追求爱情的长篇小说《红牡丹》,性描写之大胆,林生前表示,“译成中文,应删除”。其实书中还有不少场面,在晚清中国社会,不太可能,只是西方读者无法判断,给了林语堂制造悲欢离合的方便。

无怪乎林语堂的八部小说,在西方赢得林的生前身后名,在中国很少有人读到甚至听说过。王蒙在新疆伊犁流放20年,闻民间传说回族英雄马仲英久矣,1995年读到我的长篇《沙漠与沙》,高兴地对我说,终于有人写成小说了。我听了窃窃自喜。不料最近读到长篇《朱门》,发现林语堂1953年就写了马仲英。鄙人浅学寡闻,王蒙却是饱读之士,况且是一直关心此题材的人。名震西方的《林语堂三部曲》,中国文学界忽视过分了吧。

反过来,我们看一下在西方走红的一系列“中国人”写的“中国书”,例如近年的《鸿》《叶落归根》等,中国人看了,不知好处何在,碰了西方读者哪根神经。书中不厌其烦地解释事件来龙去脉,平铺直叙不用时间切换,似乎有点“小儿科”。其实这是林语堂 “Chang抓Chiang”式行之有效的路子。

而且,不仅是中国人写的英文书,西方人写中国而得大名者,中国人读起来都不懂其妙处。赛珍珠《大地》,韩素音的《目的地重庆》,谭恩美的《喜福会》读来都让人觉得太简单化。要不,就是太离谱:马尔罗的《人的命运》写得有气派,但是有关上海工人起义的史实,有关中国社会历史,错得无以复加。中国人读时,只能睁一眼闭一眼。无怪乎40年代的英文散文名家“哑行者”蒋彝,写了12本英文游记,从来不让译成中文:他是个知己知彼的明白人。

反过来,我相信西方读者读《白鹿原》《古船》《马桥词典》,不管翻译文字多好,都很难读得下去。英国报纸有书评家劝告说:读者感到虹影《饥饿的女儿》时间穿插太难读,并不奇怪。办法是先读《鸿》,明白事件前后,再读就可以读懂虹影的倒叙说的是什么。

这么一说,似乎我在呼应刘索拉的感叹“文化不可交流”?不,中国读者读西方小说,绝非如此无能:《战争与和平》能读,《布登勃洛克一家》能读,《玫瑰之名》也能读。译文质量如何,也似乎不是太大问题。中国读者硬着头皮也要读懂的决心,再复杂——例如七颠八倒的俄国人名字——也难不倒的毅力,应当让西方读书界汗颜。

现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远超过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现代中国文学界对西方文学了解之透彻,远非光顾一下中国文学的西方任何学术机构能比拟。如果让中国文学界专家(假定没有官员坐镇)评定诺贝尔文学奖,绝对会比瑞典人弄出的现在这张单子更准,更精彩。

不少人认为中国作家拿不到诺贝尔奖,是因为西文译本不够多,不够好。这真是冤乎枉哉。以译笔流畅著称的葛浩文教授(Howard Goldblatt)就抱怨过,他翻译的几十本中国当代小说,没有一本影响超出圈子之外。反过来《哈姆雷特》四种中译本,差别实在太大,最早的朱生豪译本,粗糙了一点,却一样被中国读者读得津津有味——文化能交流,在交流,可惜是单行道式的交流。

西方人对非西方文化,无法摆脱附就的姿态:如果看不出妙处,必是中国作家写得不好。不过,责怪中国作家水平差,西方优越感太露,是犯大忌。于是指桑骂槐,怪翻译不够好,怪汉学家无能。

用这种态度读东方文学,相比之下文化史政治史不太复杂的民族,如印度,如日本,如埃及,如尼日利亚,自然就比中国人占先。而写中国的作家,要得诺贝尔文学奖,就必须是知道如何为西方读者写作的赛珍珠或林语堂。可惜,林语堂提名而未能获胜,从此“诺贝尔”歌赋长恨,也成了使中国批评界(包括西方的中国文学研究界)越来越弄不清的谜团。为此,已经费了太多笔墨。剑桥大学现在有人写博士论文,研究中国作家为什么与诺贝尔无缘。

我觉得,不妨研究一下,为什么颁发诺贝尔的王家学院看不懂中国文学。再研究一下,为一雪这“世纪之耻”,中国作家有没有必要学学林语堂,把中文的精妙,背景与叙述的错综,都先搁一边,照顾一下咱们的洋读者和洋裁判?

同类推荐
  • 落叶的季节,我不再孤独(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

    落叶的季节,我不再孤独(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

    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挑灯楼夜话

    挑灯楼夜话

    本书汇集了百余篇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多彩,以小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散文、故事、诗歌、小品、报告文学等多种体裁予以呈现,是作者毕生心血之所集。
  • 陈年旧事

    陈年旧事

    遥想当年名士,因缘际会,成时代的风流人物。其人其事,令人不由得心向往之。名之曰“陈年旧事”,慨叹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本书以简洁、朴实的笔法,勾勒了40余位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人物形象。作者如数家珍般讲述了诸如胡适、林语堂、蔡元培、徐志摩、马寅初、吴梅、竺可桢等大师的老掌故老段子,将陈年旧事娓娓道来,道出一代名士不为人知的真情怀,读来别有一番味道。作者视野开阔,既问历史魂归何处,又涉现实关怀,其笔下人物令人神往,文字背后尽阅大师风范与时代沧桑。
  • 与火车有关的事

    与火车有关的事

    《与火车有关的事》收入宋烈毅近年来创作发表的62篇散文,精短的散文笼罩着诗意的光芒,同时这些文字浸透了一个诗人对生存的观察、沉思和内省。沉郁冷静、思辩而不失热烈的叙述风格使得这些散文更像是漫长岁月深处的一支深沉的歌。
  • 满脸苍蝇

    满脸苍蝇

    本书内容包括:美女论、怀念苍蝇、狗论、猪论和牛论、不听老鸟言、歪论师友、幽默不起来的故事、诡辩性幽默等。
热门推荐
  •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急症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急症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的种类繁多,病程复杂,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本书囊括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所涉及的相关方面,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为出发点,对每种疾病力求详尽的阐述,具体地列出常见疾病并加以分析,结合医师的临床经验,证明病程病变过程,得出治疗措施与预防方法。
  • 诸天雷祖

    诸天雷祖

    山脚下的少年,为了复仇而前进!当然,这是假的……
  • 一线牵之嗜血沉沦

    一线牵之嗜血沉沦

    来这里,告诉你不一样的人不同的爱情世界!无论你们是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千里,一根红线签下的便是你们一世的情缘。你还在苦苦寻找你的另一半苹果吗?你还在考虑你们之间是不是真爱吗?你想知道相爱的你们是否真的可以在一起修成正果吗?
  • 成就我家男人

    成就我家男人

    男人天生是匹马,女人是粗暴的驯马人,还是温柔的马语者?好女人都是马语者,她们用马的语言与男人交流,男人听得懂,听得进。她们用自己温柔的天赋和智慧来了解这匹马,通过爱与信任来影响这匹马,并且使之愿意为她改变,成为理想中的男人。在家的世界里,女人极具影响力。好女人知道一个真正的好男人究竟应该具备什么特质,有使命感、奉献精神、宽容、有尊严地面对一切困难……他们是上帝的使者,天生的父亲,女人的责任就是要唤醒他们心中的豹子,而不是一味鞭打,也不是一味抱怨——也许男人无所作为,问题恰恰出在女人身上。
  • 魔灭诸天

    魔灭诸天

    魔珠现世、浩劫将至。他身为魔族之人,却为魔界所不容。仙、魔、人三界皆欲除之而后快!孱弱少年,如何在逆乱的洪流之中一步步登上巅峰,统领诸魔,屠灭诸天!
  • 零度存在

    零度存在

    不管是高高在上的政府官员,还是腰缠万贯的大老板,甚至是闻名遐迩的大作家,他们其实都生活在冰点之下,倍受煎熬。因为,他们要么表面风风光光,内心却愁云惨淡;要么看似应有尽有,内心却一贫如洗;要么骨子里视金钱如粪土,现实中却要为五斗米而奔波……
  • 灭幻修仙传

    灭幻修仙传

    早在几千亿年前,世上早已诞生出一种修行的大陆,世人称之为“星坠大陆”而在玄之风七千四百六十三年的时候,被一位谪仙大帝创造了一种生物,便是人类!但是除了人类,便是其它六类生物:神,仙,魔,鬼,妖,龙,就组成了七大世族。守护了星坠大陆十万年了!但是本和睦的七大世族,就因为一个人类的诞生而改变了!
  • 新界刀神

    新界刀神

    刀神?可不只是远古时代才有的称号,世界线滑落到现代,甚至趋于未来,我一样斩天裂地,管你古老世家、武学豪门、亦或是科技狂人、甚至是外星生命,敢来试一试我狂暴的利刃?
  • 狐狸恋人

    狐狸恋人

    她是一个可爱单纯却脑子里都是奇行怪异的怪点子,在一次孤儿院的时候,初次见到他,那么倔强,那么的顽固,那么傻,大声地对自己说话,直到孤儿院的家被火烧了起来,失去了家园的她来到领养自己的他那里。古易叔叔?要叫故意叔叔?自己叫不出来,是叫古易叔叔吧,晕倒,怎么就叫古易叔叔呢,看这个秀里秀气的,不像个男人,额,自己错了,是像个男人,怎么自己就喜欢上了自己的叔叔,咦,怎么说是亲叔叔呢?不要,就算亲叔叔也不干了。第一次见到一个小女孩能这样对着自己大吼大叫的,她竟然也会有脆弱的时候,自己的心猛然被震了一下。侄女,要当自己的侄女一辈子吗?不,自己……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美女天师到清朝:妖言惑众

    美女天师到清朝:妖言惑众

    所有的故事都是起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当我翻开清朝历史记录发现,原来在康熙众多嫔妃中,有一个只留下了分位,但是却没有名号的贵人,她为康熙孕育了一个儿子,康熙对她十分宠爱,可是为什么他没有进封她为贵妃,甚至于皇后?在康熙众多嫔妃中,为什么他唯独只爱她一人呢?那是因为,他们之间有一个承诺!(纯属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