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81900000001

第1章 序

自序

这本书,是我在准备博士资格考试,以及准备论文时做的笔记——读书笔记,心得笔记。笔记做多了,还没有动手写论文,这本不大的书自己成形了,时间是1985年的夏天。

我记得柏克利铺满阳光的街道,通向澄蓝的海滨,傍晚时分,雾气会从海湾卷上来,沿着街上的树列往前推进,而从海里爬出来的我则开着我那辆二手车,赶在翻卷的雾前面开回宿舍:从后视镜里可以看到,雾气的前锋翻着滚着,像一群猫的鬼魂,奔跑着抓我的后轮——这真是个奇特的经历。为什么翻开这本稿子,就想起柏克利的街道,雾中的花树?很可能写这本书本身是我一生罕有的快乐经验:没有分数之谋,方帽之谋,稻粱之谋,也没有什么人等着看,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快乐,想通一个问题后,那种爽然,那种触类旁通的乐趣,以后再也没有体验过。

叙述学实际上是个条理相当分明的“学问”。只要把头开准了,余下的几乎是欧几里得几何学式的推导——从公理开始,可以步步为营地推及整个局面。在人文学科中,这样的好事几乎是绝无仅有(可能语言学会有类似情况),尤其是,这样一门再清晰不过的学问,一百多年来有那么多名家,写了那么多的书,却要等到20世纪下半期,到70年代后,这门学问才渐渐成熟。而作为其出发点的几条“公理”,竟然要到80年代才有人点破,而公理中的一条最基本公理,我觉得我自己的体悟,可能比旁人更为清楚。

这条公理就是:不仅叙述文本是被叙述者叙述出来的,叙述者自己,也是被叙述出来的——不是常识认为的作者创造叙述者,而是叙述者讲述自身。在叙述中,说者先要被说,然后才能说。

说者/被说者的双重人格,是理解绝大部分叙述学问题的钥匙——主体要靠主体意识回向自身才得以完成。

由此,出现本书拗口的标题。

这条原则——我认为的“叙述学第一公理”,其他学者可能表达方式不太相同,也有相当多叙述学研究者可能一直没有说清楚。我个人觉得巴尔特和托多洛夫有几次差不多把这个问题点透了,但是英语国家的学者,或许是因为英语本身的简略特点,也或许是因为英语学者难以摆脱的经验主义(一个“自主”的主体,是经验的前提),似乎没有关注这层道理——这个自身分层自身互动的道理。

困难在于,叙述学没有一个欧几里得。它是反向积累的:先有很多学者研究个别题目,例如“视角”、“意识流”、“作者干预”、“不可靠叙述”等等,然后有一些结构主义者试图综合成一个个体系,然后有许多后结构主义者试图拆解这些体系,只有到这个时候,公理才被剥露出来。本书的讨论得了后瞻的便宜,才有了一个貌似整齐的阐述。

从这个意义上来回顾,的确叙述学这门似乎并不复杂的学问,也只有依托当代文学/文化学的全部成果,才可能精密起来。首先是詹姆士,伍尔夫,普鲁斯特,契诃夫等人创造了现代小说,实践远远地走在理论之前,才在20世纪初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小说技巧的讨论。但这只是叙述学的“前历史”。叙述学是20世纪的文学文化理论大潮(很多人认为20世纪是理论世纪,文学理论比文学创作成绩更大)的最具体实用的产品: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索绪尔语言学,布拉格学派,新亚里士多德学派诸家群起;60年代结构主义积富而发,直扣门扉;直到后结构主义符号学,以人类学术思想提供的最精密分析方法,登堂入室。所有这些学派无不关注小说的叙述(以诗为分析基型的英美新批评,也数次试图把他们的理论系统使用于小说叙述),把它作为分析其他人类传达活动文化活动的范式。

骄傲睨世的巴黎知识分子群体,竞争激烈的美英大学才子,如此多强有力的头脑倾注精力于此,必然有所原因。明白了小说的叙述学,就有了一套最基本的工具,并不复杂却十分犀利的工具,就可以比较清楚地进入电影学、传媒研究、传播学乃至文化学。反过来说,没有叙述学的基本知识,做这些研究就有可能犯一些沙上建塔的常识错误。

我这么说,并非危言耸听。我发现大学生研究生经常犯叙述学错误,往往使整篇用功写的论文失据。甚至专家们堂皇发表的文章,甚至参考书,甚至教科书,也会出现“想当然”式的粗疏。唯余不信,本书中会举出一些例子。

我不想说叙述学是什么了不起的学问。应当说,叙述学谈的看来是一些很浅显的分析工具问题,要弄清楚却还是需要动一番脑筋。尤其是,许多批评家似乎认为福斯特《小说技巧》,布斯《小说修辞》等比较容易读的“前符号学”叙述学著作,已经解决了全部问题。基于此而写出的整本小说研究,往往理直气壮地重复他们的错误——已经被后来的叙述学家说清了的一些错误。因此,系统地学一下叙述学(或补一下叙述学课),或许对每个专攻文艺学的学生有好处。

有鉴于此,我重新拿出这本书稿,希望至少有一部分读者会觉得有用。

本书成稿于80年代,到1998年才初次出版,这次重版结构如旧,但补充了三十年叙述学教学中积累的一些例子,所以这一版可称为“增补版”。

同类推荐
  • 卡夫卡艺术世界的图式

    卡夫卡艺术世界的图式

    本书是2008年浙江省社科规划后期资助项目,将卡夫卡的文本世界及其背后的隐在世界作为主要考察对象,研究其“迷宫”式的形态,人的经验世界如何得到展现,拼贴与变形,以及这种变形的意义,从中体现卡夫卡对人与世界的命运、对文学艺术的功能的思考。
  • 一生必读名家精品——心灵写意

    一生必读名家精品——心灵写意

    人生价值跳舞的时候我便跳舞,睡觉的时候我就睡觉。即便我一人在幽美的花园中散步,倘若我的思绪一时转到与散步无关的事物上去,我也会很快将思绪收回,令其想想花园,寻味独处的愉悦,思量一下我自己。天性促使我们为保证自身需要而进行活动,这种活动也就给我们带来愉快。慈母般的天性是顾及这一点的。它推动我们去满足理性与欲望的需要。打破它的规矩就违背情理了。
  • 声音低低说生命

    声音低低说生命

    本丛书收入“写郑州”征文活动中的优秀作品,以体裁分类,分长篇小说、小小说、诗歌、散文集、纪实文学、民间故事集等册。本册为长篇历史小说,记述了中国最伟大诗人杜甫的一生。
  • 中文系是治愈系

    中文系是治愈系

    作为70后的大学教授,遇到90后的学生,将会发生什么?这是一本关于70后作者在大学中文系教书的实际体验,谈及人文、青春、成长问题的方方面面,既“文艺”,又“普通”,在幽默欢乐中反思中国式大学教育,作者入乎学术,出乎文艺,游刃有余,操文艺的刀,割学术的瘤。这不是“心灵鸡汤”,而是酸甜苦辣兼备的真实的治愈。在70后老师和90后学生的交锋碰撞中,中国大学教育未来的希望可能正在萌芽。
  • 天下美文幸福卷:愿你被世界幸福相待

    天下美文幸福卷:愿你被世界幸福相待

    本书以幸福为主线,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关于幸福的美妙画卷。篇篇美文挖掘世界中常被忽视的美好,使身处逆境中的人们,学会如何生存,如何陶冶自我的幸福情操。人生多磨难,学会幸福,这也是一门人生的必修课程。很多人抱怨不幸福,其实幸福无处不在,但愿这些文章,可以让你对这世界永存美好情怀。
热门推荐
  • 倾世童话

    倾世童话

    她的废柴的名声存在好久了,但她本人却是个天才。有人问“你为什么不辩解?”答“世人怎么说与我何干?我的存在不是为了一群陌生人。”于是天翻了地覆了小姐公子全都蒙逼了。某日“爷,冷音把九公主打了。”“去问她手疼不疼。”“爷,有人向冷音求婚了。”“她同意了么?”“她没拒绝。”……一阵风后,面前那位爷已经不见了。ps现实可能有童话存在么?即便是主角……
  • 异能幸运儿

    异能幸运儿

    三流学校毕业,成绩马马虎虎,无数的机缘,令他人气陡升。农村出身的吕程,进入了他这一生最精彩的旅程......
  • 逢凶化吉之道:避开人生道路上的九大陷阱

    逢凶化吉之道:避开人生道路上的九大陷阱

    本书总结出了人生道路上的九大陷阱,即“意志脆弱,悲观失望”、“盲目冲动,三心二意”、“走不出自卑忧郁的阴影”、“囊中羞涩的尴尬”等。
  • 未来2038

    未来2038

    2038年1月,世界上层联合会成立。2038年4月,为应对人口爆棚和全球变暖等问题,上合会提出“大清洗”计划。为掩人耳目,世界范围内展开摩天竞技活动。2038年8月,德国生物学家沃纳.施密特发现药剂缺陷后叛逃,欲将真相公布于众,被捕。2038年9月,驻日情报机关门字号负责人汤克西被祖国放弃,即将行刑。2038年的末尾,大清洗计划如期展开。药剂的漏洞是什么?下层何去何从?新纪元派别、国家的纷争依旧不断。世界秩序为之坍塌。
  • 忠犬被养成计划

    忠犬被养成计划

    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个与自己心意相通的动物,毫无疑问。这样的世界无疑精彩了许多,但是人类知道这些宠物们的世界是怎样的吗?或许吧……这是一只银狐犬与他主人的故事……代填的坑之一……
  • 得情报者得天下:企业竞争情报管理

    得情报者得天下:企业竞争情报管理

    本书系统地介绍关于企业竞争情报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理念,通过鲜活的事例剖析竞争情报的含义、竞争情报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反竞争情报管理的一些方法。
  • 现实的美丽

    现实的美丽

    美丽清秀的人往往受到爱戴即使内心丑陋而丑陋的人遭受的往往是鄙夷排挤没人在意他的内心虚有其表的美女满腹经纶的丑女你选哪个
  • 南越悲歌

    南越悲歌

    南越古国,一个由秦军将领赵佗建立的王国。本书带你一起回到那个被遗忘的帝国,开启一段被尘封的往事……
  • 携手新命运

    携手新命运

    讲述一位初中农村生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下改变命运的故事
  • 我是你的阎王大人

    我是你的阎王大人

    我叫莫忘,是地府新上任的阎王。就在某天,我那个妹控哥哥居然背着我向玉帝申请了一个特别想让我揍他的任务——去人间捉恶灵帮善魂,然而最重要的是:谈!恋!爱!我的哥哥,你真是对我太“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