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24800000011

第11章 凌叔华,一弦一柱思华年(2)

凌叔华是内敛温润型,既不像林徽因直率任性,又不像陆小曼活泼明艳,与徐志摩的炽热癫狂虽有交点,却无法融合。再说陈西滢,“西滢”其实是笔名,这哥们儿原名陈源,字通伯(注意,不是伯通),1896年生于江苏无锡,比徐志摩大一岁。据说家里穷得叮当响,自幼发愤读书,初中毕业后在表舅、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的支持下赴英国求学,读完高中考入爱丁堡大学,后考入伦敦大学读政治经济学博士。陈小滢回忆父亲时写道“他在英国读书时,常常没钱吃饭,后来得了严重的胃病,就是当时饿出来的。”博士毕业后,陈西滢应蔡元培之聘,到北大英文系当教授,时年26岁。徐志摩的父亲是硖石缙绅,留学英伦自然不缺银子花,但徐诗人是从美国跑到伦敦去的,而且没捞到博士学位,他与陈西滢在伦敦大学相识后一直关系不错,估计陈才子经常找徐诗人蹭饭。徐志摩回国一年后才由胡适推荐到北大英文系当教授,那时陈西滢已经是系主任。

新月社聚会的时候,陈西滢也欣然加入。后来陈觉得新月社天天吟诗作赋也没多大意思,不如弄个杂文期刊,胡适和徐志摩支持老友,1924年底,北大《现代评论》创刊,“新月”与“现代评论社”属于一套领导班子,两帮人马,但热衷于《现代评论》的还有王世杰、高一涵、燕树棠、彭浩徐等人。陈西滢时评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颇有影响,也正是因为他口无遮拦、批评学生运动过激,与鲁迅结下梁子,后来被当成了反动靶子,福兮祸兮,不好评价。

陈西滢和徐志摩均是教授,凌叔华是学生,但年纪相差仅仅两三岁,发生师生恋也就不足为奇了。徐志摩当凌叔华是知己,到欧洲散心将自己心爱的八宝箱交付给她保存。

徐走后,陈、凌二人间羞答答的玫瑰也在静悄悄地开,一千朋友都蒙在鼓里,一来两人均安静闲适,不喜张扬,二来陈是凤凰男,凌是富家女,凌福彭老爷子思想陈旧,总想着给女儿找个门当户对的好人家。

直到1926年凌叔华从北大毕业,两人谈了两年后,陈西滢才鼓起勇气委托几个前辈上门替自己“美言”,丝毫不敢说是提亲,凌叔华也动员了自己的几位老师。

凌福彭不傻,见老友们上门个个东扯西拉最后的落脚点都是“陈源这孩子不错,青年才俊啊”,猜出女儿外向,摇头微笑答应了亲事,还给了28套房子作为嫁妆——均在北平繁华地段,可见凌家财势之大。

凌叔华想请胡适做证婚人,在婚前写给胡适的信中写道:“在这麻木污恶的环境中,有一事还是告慰,想通伯已经跟你说了吧?……通伯头脑清晰,理解迅速,观察准确,是许多人不及的。……适之,我们该好好谢你才是。”

陈、凌两人成婚时,胡适的证婚词是:“中国夫妇只知相敬而不言相爱,外国夫妇只言相爱而不知相敬,陈君与凌女士如能相敬又能相爱,则婚姻目的始得完成。”婚礼席未终,新夫妇双双潜去,“不知所之,似为避友人闹洞房也”。

·不敌林徽因·

国民党北伐成功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北洋混战局面结束,接着蒋介石对共产党人大开杀戒,左翼作家联盟以笔当枪相抗。当局为了控制舆论,对左联鲁迅、闻一多等人严厉查封,同时也想将比较温和的胡适、陈西滢、王世杰等人招到麾下。

1928年3月,新月社众人在上海弄了《新月》杂志,徐志摩主编,梁实秋、沈从文、潘公旦等人人盟,凌叔华时常发些小说,如《疯了的诗人》、《送车》、《搬家》、《凤凰》等,被称为“新月圣手”。

对于新月派,历史定论是“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新月》有的文章否定共产主义学说,把共产党和国民党视为“一丘之貉”,也曾开展关于“人权与约法问题”的讨论,批评国民党的“一党独裁”,要求“取消对言论自由的压迫”,其“立场不坚定”,从而导致该派许多人淹没在历史尘埃中。

10月,陈西滢应老友王世杰邀请到武汉大学任教,后接任闻一多文学院院长之职,凌叔华一同前往。

凌叔华当时并不喜欢武汉,给胡适的信中提到“武汉三镇竞像一片沙漠似的,看不见一块绿洲,一泓清泉,可以供人生道途上倦客片时的休息。”而丈夫忙于工作,她甚至找不到可以谈心的人,很烦闷。据其女儿陈小滢说:“母亲凌叔华是一个十分内向的女人,自己的事一向不对人说,这大概与她出身大家族,兄弟姐妹众多,她自己排行第十有点关系。”“父亲内敛寡言,在好多问题上两人缺少沟通,好在父亲是个老好人,宽怀大度。”

不久另外两才女到武大任教,凌叔华的生活靓丽了许多,一位是袁昌英(英国爱丁堡大文学硕士,长于戏剧),另一位是苏雪林(曾留学法国,擅绘画、考据,以《绿天》、《棘心》蜚声文坛)。三人相交密切,并称“珞珈三杰”。

1931年徐志摩去世,凌叔华因八宝箱一事与林徽因、陆小曼闹得相当不愉快。而且当事者各执一词,直到几十年后研究者们综合不同人的日记信件,才弄清了来龙去脉。

徐志摩到欧洲去的时候,凌叔华尚未婚嫁,徐把箱子委托给了她。后来徐回国,一直没去取。凌叔华随丈夫到武大任教时,箱子却放在北京娘家(父亲为母亲买的洋房),委托金岳霖和一个美国女文友丽琳保存,金岳霖敦厚,美国人讲隐私,凌叔华安排算是相当完美。金岳霖和丽琳住在凌家,也方便照顾凌老太太。后来徐志摩回国,曾给陆小曼写信提道:“老金他们已迁入叔华的私产那所小洋屋,和她娘分住两厢,中间公用一个客厅。”

徐志摩在北京时,到凌家取走了箱子,林徽因知道此事,但徐志摩并没向朋友们公开箱子里的秘密,因为里面有陆小曼的信,难免讥讽林徽因,徐不想给自己惹麻烦。

1931年夏,徐志摩写了篇小说《王当女士》,以沈从文和丁玲、胡也频的故事为原型,本来打算在《新月》杂志上连载,可惜未能完成。同时,徐志摩也请沈从文为他写传记,并告知箱子里有材料,如果自己出了意外,“叔华是最适宜料理案件的人”。

事情到这就有些微妙了,从徐志摩逝世后沈从文说“箱子在凌叔华处”来推断,徐志摩在北京的时候,把箱子又送回了凌叔华的娘家。

徐志摩去世后,凌叔华到北京吊唁,林徽因问徐志摩是否有个箱子在她手上,自己想看看。凌叔华不怎么愿意交出箱子。林徽因大为光火,让胡适出面索取。胡适召集了一大帮人发难,大家都认为徐志摩的死是陆小曼奢侈任性造成的,一致要求将箱子“无条件给林徽因”,凌叔华抵挡不住,只好将箱子给了胡适。

林徽因旗开得胜自是得意,可打开箱子后,发现少了两本《康桥日记》,那正是徐志摩在英国与她大谈浪漫、并与张幼仪离婚的时候。林徽因怀疑凌叔华私藏了些东西,找凌叔华要,凌叔华“神色极不高兴”,说自己手上有些徐志摩的信,想编一个散文集,请林徽因再给些资料于她,并勉强答应让林徽因后天(12月9号)到她家去取。

林徽因也许觉得不能太欺负人,给了凌叔华两本陆小曼的日记。事后俩人都不满,纷纷写信给胡适,林徽因写道:“有小曼的两本,一大一小,后交叔华由您负责取回。”“小曼日记两本,她拿去也不想还。”凌叔华则是:“前天听说此箱已落徽因处,很是着急,因为内有小曼日记二本,牵涉是非不少(骂徽最多),这正如从前不宜给小曼看一样不妥。我想到就要来看,果然不差!”

12月9日星期三上午11点半,林徽因如约到了凌叔华家。凌叔华不在,留了一封信。自然是有意躲着她,这封信后来林徽因给胡适看过:“昨日遍找志摩日记不得,后捡自己当年日记,乃知志摩交我乃三本:两小,一大,小者即在君处箱内,阅完放入的。大的一本未阅完,想来在字画箱内……因三四年中四方奔走,家中书物皆堆叠成山,甚少机缘重为整理,日间得闲当细检一下,必可找出来。”

林徽因觉得凌叔华是在推托,又向胡适告状:“我为人直失性急,最恨人家小气曲折说瞎话。此次因为叔华瞎说,简直气糊涂了。……志摩常说:‘叔华这人小气极了。’我总说:‘是么?小心点吧,别得罪了她。’女人小气虽常有事,像她这种有相当学问知名的人也该学点大方才好。……实说,我也不会以诗人的美谀为荣,也不会以被人恋爱为辱。我永是‘我’,被诗人恭维了也不会增芙增能……我只是要读读那日记,给我是种满足,好奇心满足,回味这古怪的世事,纪念老朋友而已。”

胡适再次让凌叔华将日记拿出来,凌叔华无奈,节节败退,将《康桥日记》最后也给了胡适。

林徽因得到康桥日记后,又发现缺了几页,与自己的回忆对不上,相当生气,认为凌叔华不地道;凌叔华觉得对方欺人太甚,二人误会越闹越深。

可奇怪的是,胡适明明都拿到了,却故意在自己的日记中记载“志摩日记尚有二本存凌叔华处”。

直到1982年,凌叔华在英国回忆往事,说自己被胡适阴了:

大约是林怕志摩恋爱日记公开了,对她不便,故格外逼胡适向我要求交出来,我说应交小曼,但胡适说不必。他们人多势众,我没法拒绝,只好原封交与胡适。可惜里面不少稿子及日记,世人没见过面的,都埋没或遗失了。

……箱内有小曼私人日记二本,也有志摩英文日记二三本,他既然说过不要随便给人看,他信托我,所以交我代存……胡适都拿走了,但在他的日记上,仍写志摩有二本日记存凌叔华处。……这冤枉足足放在我身上,四五十年。

凌叔华推断,胡适拿到所有资料后,在日记中写凌叔华尚存着两本,是为了保护林徽因,因为当时“徐志摩遇难后,舆论对林徽因有过不小的压力”。

陆小曼身在上海,并不清楚北京发生的一切,但她知道徐志摩有只装日记的“八宝箱”。后来求胡适给她,胡适不愿意,出了一笔钱说买断版税,多年后陆小曼还念念不忘:“其他日记倒还有几本,可惜不在我处,别人不肯拿出来,我也没有办法。”陆小曼的这一腔怨气是冲着凌叔华发的,她根本不知道日记已经转到林徽因手中。

在“八宝箱”事件中,林徽因完胜,凌叔华无奈,陆小曼最可怜。

同类推荐
  •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高更列宾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高更列宾

    尹成君、冯志才、乔伟、马建编著的《高更列宾》是《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之一。《高更列宾》对高更、列宾的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等着墨颇多,尤其探究了本人之所以成功的主客观因素,希望可以对成长中、探索中的青少年会有所裨益。
  • 普希金

    普希金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俄罗斯文学的鼻祖。他出身贵族家庭,从小爱到良好的文学教养。在皇村中学学习时,受到当时爱国思潮和进步思想的影响,结交了一些未来的十二月党人(俄国的贵族革命家)为朋友。毕业后到彼得堡进外交部任职。在此期间写出了《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政治抒情诗,歌颂自由、进步,反对封建农奴制,挟击暴君专制,表现了开明贵族的理想,对当时的革命者曾产生过巨大影响。
  • 正说霍元甲

    正说霍元甲

    作家晨曲通过走访霍氏后人,查阅史料,以掌握的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撰写了专著《正说霍元甲》,向国内外读者详细讲述了武术大师霍元甲行侠乡里、打擂扬威、首创精武会以及与霍元甲相关的其他人和事。精武会的发展过程,其子霍东阁赴南洋创办精武会,霍氏家族渊源及后代繁衍等情况,也在书中作了详细介绍,并澄清了近年来影视作品中虚构的人物和事件。书中还附录了因电影《霍元甲》引起的诉讼始末和部分精武拳谱介绍两个章节。此书资料翔实,接近完整,是一部集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为一体的佳作。
  • 原来康熙

    原来康熙

    他幼时并不为父皇所爱,却意外地被推上皇帝宝座;他勤奋好学,志向远大,十四岁即计除权臣鳌拜,夺回朝廷主权;他励精图治、宽民裕国、平藩伐准、横扫六合……这位十七、十八世纪堪称帝王英杰的大帝——康熙,在影视剧中被人们塑造得不是太虚狂,就是太平民;不是太高深,便是太世裕。原来的康熙是怎样的人?
  • 阶下囚——宋徽宗

    阶下囚——宋徽宗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热门推荐
  • 普希金童话上(校园读书活动推荐阅读精品)

    普希金童话上(校园读书活动推荐阅读精品)

    我们每个人都有值得回忆的美好童年,而童话寓言故事就是这些记忆中的一部分。它让我们拥有了一个充满幻想的天空,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善恶是非观念的种子。童话寓言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以其丰富的想象、美丽的憧憬、善良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启迪着每一个孩子的心扉。
  • 神魔之井之青月

    神魔之井之青月

    他是魔界君主魔之却她是神界圣母青月宿命轮回几生牵绊在正邪爱恨面前他与她终将如何抉择
  • 枯罗令

    枯罗令

    枯罗令,乃千年三千枯骨与三万未进阎王庙之孤魂,自身带煞气,若长期佩戴,则会煞气反噬,吞其身,噬其魂。却千年来,依旧有万千强者随之争夺。传说,持枯罗令者,可以自身为媒介,带人魂魄去阎王庙回一人魂,相当于起死回生。而是人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千年前,流沙岛的二十七代掌门--子殇。在众多强者之中脱颖而出,夺得枯罗令,想为其妹回魂,当她以自身为媒介,回魂时,却发现了枯罗令另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得知秘密之时,便将自己与枯罗令封闭于一个隐秘的空间,炼化其煞气。而千年后,一个离家出走想自杀的小女孩竟无意之中找到了空间,获得了枯罗令,而应差阳错之下,子殇竟回魂了。27岁便亡的她,又回来了,注定了一代辉煌。
  • 卫影风云

    卫影风云

    当他们闯进卫影时,就注定没有回头路,除非愿意付出灰飞烟灭的代价…静谧的夜空,喧嚣的不停,是?是…沉睡于地底的古老种族。卫影世界,等你来战!
  • 仙路称雄

    仙路称雄

    在这个灵力早已消耗殆尽的大陆上,杨尘一直为不能修炼心法而感到遗憾。在展开追杀与被追杀时无意间通往另一个世界从此踏上修真路,传说那里曾是仙人居住的世界。只是,到底有没有仙?在问仙之路上他又能舞出怎样的风采?
  • 被爱毁灭的人生

    被爱毁灭的人生

    本文写的是一个八零后的农村女孩的故事,在一个南方城市和帅男相遇,结婚,生子.......一个单纯善良姑娘的感情经历,曲折的让人心疼,好不容易有了家庭和可爱的孩子,可是幸福在哪里呢?她的内心痛到极致,不争气的丈夫如同粘不上墙的烂泥,不仅如此,还有更不能让人接受的情感背叛和在麻将室彻夜不归!曾经模糊不清的神志抱着她的儿子差点投河,在又一次踏上事业之路以后,找回了自己!
  • 最俗救世主

    最俗救世主

    待业地下室青年卫淳,深夜买麻辣烫的路上误闯异空间。在捡来的神级美女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了两份工作:工地的项目经理以及——高危职业中排行第一的救世主。就这样开始了他白天斗白领晚上打魔兽的奇葩生活。
  • 魔剑葬

    魔剑葬

    神魔化还是魔神化?一把魔剑,可诛仙灭魔,只看他的主人如何驾驭;爱恨化还是恨爱化?一缕青丝,可永不言弃,不管你是神是魔……
  • 语文新课标必读——伊索寓言精选

    语文新课标必读——伊索寓言精选

    《伊索寓言》是全世界拥有读者最多的一本书,它对西方伦理道德、政治思想影响最大。它是东西方民间文学的精华,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也是影响人类文化的100本书之一。
  • 我行江湖那些年

    我行江湖那些年

    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打着形意拳,说:“爷爷,我打的好吗?”一个老者说:“有点意思,形意拳不光讲究”手打七分脚打三,五行四梢要齐全;胆上如风响,起落如箭钻,气连心意随时作,硬打硬进无遮拦。蛰龙起水雷先动,风吹大树百枝摇;内实精神,外示安逸;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内要提,外要齐,起要横,落要顺,气要催,遇敌好似火烧身;去意犹如卷地风,追风赶月不见迹,你还要道出他的奥秘。“秦逐天背负着家族世仇,看他能否独行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