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128100000182

第182章 如临深渊

本能的拒绝了王翦的打算,因为在嬴政心中,我大秦威震天下,灭赵、灭韩、灭燕、灭魏,都是连续作战,而且战无不克,所用的兵马也不超过二十万,何以楚国偏偏要六十万众。

想的好点,王翦这是持重。

想的坏点,他不会是想趁机谋反吧!

嬴政于是问李信,你用多少人马攻楚。

李信很果决的说,二十万足矣。

嬴政很开心,因为这句话很符合他的预期,胜利也让嬴政有些骄狂。嬴政也是人,有自己的优缺点,也有自己的偏爱。

王翦沉稳的性格,决定了他或许受重用,但绝不会是嬴政偏爱的人。李信也不是无名之辈,也算是久经沙场,也独自领过兵,算得上霍去病一样的才俊,故而很得嬴政的认可。

于是嬴政说,王将军老矣。

赵王说廉颇老矣的时候,已经不打算再请他回来了。

所以王翦很识趣,自己也确实战功卓著,算得上功高震主一类的人物,何况儿子王贲也是军界翘楚,若不知道进退,那就是诛族啊。

王翦告病回家,过起了日子,不过他知道,自己终究还是要出马的。

因为凡事多算胜,少算不胜。六十万的人马,是战国以来调用人马最多的了,但是这么多人马,肯定是有用处的,包括自己在地图上演练,哪里需要用多少人,都是有根据的,而不是张口就来。

而李信呢,年轻人顺风仗大多了,口气狂,按照过往的经验来推算,说二十万也不是张口就来的,不过呢,很多方面算法不对。

日军进攻中国,有的参谋根据过往的战事,甚至按照一比七的兵力来计算,认为中国军队一向不堪一击。

然而有的参谋则指出,中国地方军队很多,那些来参战的武器装备不一,故而战斗力也不一样。贵州云南的军队往往都是吸鸦片的,虽然有战斗力,但是经不起长时间的消耗,因为好犯烟瘾,需要隔一段时间抽会儿烟,故而相比其他部队,战斗力低。

可是中央军,他们士气高、装备好、训练有素,战斗力要高过地方部队一节,所以对他们,要考虑用一比三的兵力,而不能托大。

李信用秦军攻打疲弱的赵军、燕军,得来的经验,可是并不能照搬到楚国身上,而要切实考虑楚军的整体素质。

在此介绍一下楚国的发展。

楚怀王之后,是他儿子熊横,楚顷襄王,公元前299年即位。

楚顷襄王在位的时候,没有多大政绩,任用自己的弟弟、郑袖的儿子公子兰为令尹,沉迷于酒色。

有人献不死药给楚王,宦官拿过去给楚王,结果官员中射士听说后,夺过来吃了。

楚王大怒,要杀了中射士。

中射士说,我吃了不死药,大王杀了我,就证明那是假药,那就是进献之人在欺骗大王。大王杀了无罪之臣,还受人欺瞒,我为君王不值啊。

中射士肯定不是贪图长生才吃的,当时燕齐都有去海外求取长生不老药的举动,海外仙山(估计是海市蜃楼)的传闻也多,所以有不少术士以此为业,炼丹进贡来求取功名。中射士久在君王旁边,可能觉得这都是荒谬的,想要劝说楚王,楚王又不听,不得已出此下策。

楚王无奈,放过了中射士,不过并不代表放弃了长生不老。

白起对此看的很准,照他的说法,此时的楚国看似强大,其实不堪一击,谄媚之臣满朝都是,而正直之臣反被驱逐,江河日下。为臣的怠于政务,那么国家就积怨横生,君王纸醉金迷,那么将军就马放南山,军队战斗力低下。

遇事的时候,楚国政体反应慢,看似军队虽多,却个个有着自己的算盘。为国出力的没有赏赐,那么军队就会轻家国而重生死,只愿意保护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会为楚王出力的。

所以白起率领三万秦军,不考虑后勤的攻入楚国,将楚国军队打得不敢出战,而后掠食于野,并且围困了郢都,又通过水攻,使得郢都死伤超过数十万。

楚顷襄王如梦初醒,悔恨不已,只好迁都寿春以避之。随着国都远迁,对原国都区域的掌控力下降,慢慢的楚国西北部成了秦国的国土,可以算作是丢尽了人。

但是堂堂楚国,岂能没有人才。楚顷襄王痛定思痛,于是寻求贤才,还真让他找到了。

战国四公子中名声最小的一位——春申君,黄歇。

黄歇,公元前314年出生,差孟尝君一辈,出生在江夏。其人博学多才,擅长辩论,拜访过很多名师,学有所成,被楚顷襄王任为大臣。

公元前272年,楚王派遣黄歇为使臣,去秦国沟通感情,其实是谈判,表示你我盟好,互不攻打。

黄歇说,秦国的劲敌还是韩魏,秦楚都是大国,打起来只能是两败俱伤,从而让韩魏渔利,所以奉劝秦昭襄王还是不要攻打楚国了。

此时的秦国,还在宣太后和穰侯的掌控之中,楚国势力强大。黄歇到了之后,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协商,成功的让秦国改变了国策。

从此之后,四十余年,秦国没有大举发兵攻打楚国,而楚国除了参与几次不成功的合纵,和长平之后帮帮赵国,也一直没和秦国有过战事。

单从这点看,黄歇是个很有能力的政治家。

不过,立此大功的黄歇并未得到重用,而是和太子熊完一起,被楚王作为人质押在了秦国。

其实也是一种信任。

为了维持这种信任,秦昭襄王将女儿嫁给了太子熊完,第二年就为熊完生了一个儿子——昌平君。

黄歇在秦国,很好的发展了楚国势力,耳目遍布,掌握了朝廷的动态。这种情况下,可以很好的避免秦国有对楚国用兵的想法,因为可以找很多人劝说秦王,最起码可以把消息传回国内,好有准备。

一直到了公元前263年,长平之战的前夕,秦赵大战在即,楚国置身事外,但是楚顷襄王却病危了。

黄歇于是托人向秦王求情,说楚王病危,太子应该回国了。太子在秦国多年,又是你的女婿,回去之后,肯定会坚持秦楚友好的政策,报答你的。

然而秦王并不同意,因为他怕楚国干预这场战争。

要知道,秦国攻打韩国,后来又和赵国对打,那是国运之战,不可轻忽。

为了拉拢魏国,秦王将太子派到了魏国做人质,不想太子福薄,竟然死在了魏国,可是魏国也因此不敢插手此事。

而齐国复国之后,就沉寂了,不愿意参与东方的战事,也没什么,燕国则有心无力,不用管它。

独独剩下了楚国。

楚国是大国,秦国虽强,可是也不想招惹,何况已经缔结了盟约,如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自然不肯放太子这样有用的牵制人物了。

要知道,太子在秦国做人质,固然对秦国有好感,可是面对国家利益的时候,谁又会轻言放弃呢。一旦将太子放回去,楚国要是干预秦赵决战,进而影响战局,谁肯拿这种要命的东西来赌。

在这里说一个战国策故事:

楚顷襄王在齐国作人质,楚怀王死了要回国即位。齐王不让他走,说给我五百里地,不然不放你。

楚王问太傅,太傅说不能因为土地而不给父亲尽孝,于是楚王答应了。

回国之后,齐国派使臣索要土地。

楚王问计于群臣,自然众说纷纭,最后择其善者而从之。

第一天,楚王派使臣去齐国,表示五百里地我给你。

第二天,楚王派遣将军去镇守将要交付的土地。

第三天,楚王派人去秦国求援。

齐王问楚使,为何你们给我地,但是为何有将军镇守呢?

楚使说,楚王命我把地给你们,臣子多有不愿,将军不奉命而行,我也无奈,齐军可以征讨守军,我们绝不干预。

齐王于是发兵攻打守将,还没有行动,就听说秦国的使臣来了。

秦国的使臣表示,楚王做太子时在齐国作人质,人家父亲死了,要回国奔丧,齐国却不让人家回去,还索求回报,这种无耻行为我们实在看不下去了,告诉你,我们大军已经准备好了,要是你敢动,秦楚联军一起打你。

齐王无奈,只好收回成命。

楚王则表示,我能做的都做了,给你的你不要,不能怪我吧。

由此可知,战国的时候,这种誓言的可靠性并不高。

太子在秦国,那么楚国肯定不敢发兵干预秦国战事,可是太子回去了,就有毁约的风险,故而秦王死活不松口。

黄歇无奈,带着礼物拜见范雎,如今楚国势力被人家差不多连根拔起,只得求人家从中周旋一下,讲明利害,表示我们一定会遵守承诺,我黄歇留在这里,若是违约你们就杀了我之类。

范雎并不感兴趣,婉言谢绝,他还要想办法让赵国换将呢,在他看来,这种誓言确实经不起考验。

范雎:吉人自有天相,楚王一定会平安无事的。

黄歇:凡事做最坏的打算,万一呢?太子不在身边,要是有人捷足先登,那么太子回不了国,对秦国也不好吧。

范雎:放心,太子是秦王女婿,一旦有变,秦军定然护送太子回国。太子有名分在,又有秦国出兵相助,楚王的位置一定是太子的。

黄歇出于无奈,只好兵行险招,让太子出奔。

太子身份尊贵,又是秦王女婿,平日里在秦国有维护秦楚联盟的重要政治意义,所以秦国上下对他很尊重,也不会限制他人身自由,太子也不会没事偷跑回楚国的。

不过这时,楚王病危,太子出逃的可能性增加,自然被严密监视,想要出逃谈何容易。

黄歇于是让太子诈病,谢绝见客,闭门不出。

用过这招的人着实不少,秦王自然安排医官前来探望,太子装病成功的瞒过了医官,然后名正言顺的躲在府中。

秦王的医官自然不会每天都来,而是隔一段时间来,一方面治病,另一方面要监视人,不能让太子跑了。

黄歇成功的利用了间隙,让太子易服跑了,等算定了时间,差不多出境了,这才心安。

黄歇整理好衣冠,前去面见秦王,表示楚王病危,思子心切,想要见儿子最后一面,太子忧心成疾,我心中不忍,于是安排太子回到国内以尽孝道。然而黄歇欺瞒秦王,知道难免一死,特来求死。

秦王生气不生气,当然生气了。

此时他的全部心思都在长平上面,他自己都说,一座城被攻,自己食不下咽,寝食难安,何况是如此国运之战。

国家事务是如此之多,千头万绪,偏偏在这节骨眼上楚国太子跑回国了,他要干什么?

秦王其实打算好了,楚王身死还有一段时间,等到楚王死了,自己在安排良辰吉日送太子回国继承王位,而后自己的女儿就是楚王后,太子回国后还要熟悉情况,等他忙完这些事情,秦国已经把国运之战打完了,那时就有经历和时间应对楚国了。

可是世上不如意事十之七八,太子提前回国熟悉情况,楚王一死就可以接班,就可以趁着秦赵大战给自己捞一笔,说不定秦国的大业还要毁在这小子手上,你说可恨不可恨。

秦王当即下令要杀了黄歇泄愤。

关键时候范雎站出来了,让黄歇回去待罪之后,对秦王表示,事情已经发生,杀了黄歇也无济于事。太子回国,此人出力甚多,若然生还,必将为太子重用,不如由我对他晓以利害,而后放他归国,这样不至于楚国坏我们大事。

秦王无奈宽慰了黄歇一番,让他走前看看太子的老婆儿子,再看看自己的老婆孩子,表示我等你在楚国的好消息。

政治是讲求利益的舞台,当你不能带来利益的时候,就会被抛弃,当你有可用之处的时候,无论掩埋多久,都有被想起的一天。

秦王的一生,是言而无信的一生,也是蛮不讲理的一生。然而有两个人,却成功地戏弄了他,一个是蔺相如,一个是黄歇。

两个人都孑然一身,然后表示我是戏弄了你,如今我命在这里,你来取吧。

秦王想想,杀之无益,于是放他们走了。由此可见,秦王是彻底的功利主义者,只论实际,算是天生的政治家。

小孩子才论对错,大人只讲利弊。

黄歇回到了楚国,受到了太子的最高礼遇,这就是患难之恩了。三个月后,楚顷襄王离世,如果楚顷襄王是一个明君,即便是楚怀王这样的君主,战国的形势一定会改写,然而没有如果。

楚顷襄王的最大功绩就是迁都了,虽然是被逼的。

公元前263年,熊完继承王位,以黄歇为令尹,以淮北十二县为他封邑,赐号春申君,算是完成了对黄歇的厚报。

春申君,算是早期版的吕不韦,一跃而上。

人一旦有了权贵,就要为自己谋利,之前对秦国许下的诺言,黄歇也打算放弃了。

之后赵国长平之战,赵国差点亡国,于是向楚国求援。

唐雎来见黄歇,希望他能够登高一呼,成为合纵的盟主,共同抵御秦国。

然而,楚王和春申君都按捺住了,时机不到。

等到后来,邯郸被秦国围攻许久,赵国危在旦夕,秦国兵力疲惫之后,楚王终于答应了赵国的条件,出兵抵抗秦国,秦楚协约至此沦为一纸空文。

楚国出兵的时机把握的很准,可惜信陵君技高一筹,夺取了原本属于楚国的光环,成为了战国第一人,合纵派的带头大哥。

楚王是个有雄心的人,环顾天下,惊奇的发现了鲁国的存在,于是图谋吞并。

公元前256年,黄歇进攻鲁国,并在次年吞并鲁国。

即得君王宠信,又立有大功,黄歇可谓实至名归,于是开始追求起更高理想——礼贤下士。

这也不怪黄歇,他又不想造反,为人臣者的顶峰,也就是名满天下了,他做的也很好,起码很听的去别人意见。

荀子是赵国人,在齐国稷(ji)下学宫三次担任祭酒,大致是副校长。荀子来到了楚国,春申君让他担任兰陵县令。

过了一段时间,门客对他说,商汤、周武土地不过百里,却成为天子,而今你给了荀子百里封地,恐怕荀子要跳龙门了。

黄歇于是免去荀子官职,荀子一气之下跑回赵国,担任上卿。

又有人劝黄歇,伊尹去夏就商,商朝兴起夏朝灭亡。荀子是贤人,如今离开楚国,应该再请回来。

确实没毛病,贤人有了土地就是明君,那就有威胁,所以最好的归宿是,给他们俸禄却不给土地,给俸禄留住他,不让他离开,这样没有亡国之患,而不给土地,这样也威胁不到自己。

荀子回了一封信,引经据典的对黄歇嘲弄了一番,不过终究还是回来教书了。

合纵的时候,魏加问春申君,楚国派谁领兵。

春申君说,临武君可以。

临武君领兵主张天时地利,后发先至,讲究诈术,惑敌为主,曾经和荀子当庭辩论,不过按照荀子书中所写的,临武君甘拜下风,被得民心的战法所臣服。

魏加于是说了惊弓之鸟的寓言,表示临武君是败军之将,受辱于秦,不是合适的人选。

春申君听后换了人选,这是一个能听进去劝诫的人,虽然行事会前后不一,惹人笑话,但起码不会犯大错。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常常存有谨慎的心态,足以保身。

同类推荐
  • 中国游牧民族部落制度研究

    中国游牧民族部落制度研究

    部落是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环节,对部落制度的研究是探索民族进程的重要依据。中国游牧民族部落制度的形成与演变是研究游牧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习俗、宗教等方面内容的基本素材。
  • 赤眉绿林起义

    赤眉绿林起义

    绿林赤眉起义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时发生的农民起义,后来与刘演刘秀起义军会合,成为光武中兴的源头。地皇二年(公元21年),新莽荆州牧发兵2万人进攻绿林军,绿林军击败莽军,部众增至数万人。次年,绿林山一带发生疫病,起义军分兵转移,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领,西入南郡,称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凤、马武率领,北上南阳,称新市兵。
  • 当年那些人

    当年那些人

    此书编辑、付梓、出版之时,我们伟大祖国正经历盛世送别奥运、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迎接建国六十周年大庆、筹办世博会召开。这些举世瞩目的事件都将被一一记录在册,成为永久的历史记忆,成为人类攀登文明高峰的标高。作为肩负着保存历史记忆、传承文化重任的档案工作者,在欣逢盛世、共襄盛举的同时,谨以此书的出版作为献给伟大祖国的礼物,祝愿她更加繁荣昌盛。本套丛书汇编了由上海市档案局主管、上海市档案馆主办的《档案春秋》杂志三年来的精品文章,它们勾勒出一段段“不平,凡人的平凡事,平凡人的不平凡事”,还原了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那些老档案,第一手的资料,从中挖掘出人生百态、世纪风流,供大众品读。
  • 三国武圣

    三国武圣

    本书文字精简的堪称恐怖,可以说是小说中的古文。建议喜欢捧着一本书静静阅读的朋友,观看本书。有毒,慎入!有毒,慎入!有毒,慎入!
  • 华夏大同

    华夏大同

    本书为《华夏大同》系列第一部《逐清》。某大学历史戏研究生王兆华在梦中接到一个神秘的穿越任务:推翻满清,光复神州。为了在三年内完成任务他选择了最简单的办法——穿越满清咸丰皇帝。面对势力强大的既的利益集团,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谈笑间便叫大清朝土崩瓦解、灰飞湮灭。本书是一本爽书,不过大部分情节均经得起推敲,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进来看看。
热门推荐
  • 拔仙纪

    拔仙纪

    这是一个草根逆袭,与人与天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孽障,你以”唯吾“证道,仙心不轨,仙庭不承认你的存在!好吧,那我只能另辟仙庭,和你们抢饭碗了……仙道腐朽,造化弄人。少年怀揣仙梦从小村而出,却发现仙心险恶犹胜人心,和他心中所追求的仙道截然不同……于是,他只好“以己之道谓之为仙”,做一个颠覆仙庭的--无冕之王!
  • 灵断天下

    灵断天下

    一位天才少年,跨越宇宙,来到异世大陆,他凭着异常的天赋在异世崛起,掩盖了所有人的辉煌。萧吹四海,响彻九霄;剑舞长空,屠尽奸恶。手持剑之萧,以灵断天下
  • 重生之爱妻

    重生之爱妻

    在亲生妹妹的设计下,他怨上了她。在昔日青梅的谋划下,他恨上了她。直到她自爆在他面前,他才发现自己的心空了,再也没法完整。在抱着和她的孩子一起死之前,他想,如果还有机会,自己一定要好好地弥补她和孩子。然后,他发现自己重生了。重来一次,除了她和孩子,其他人不是敌人,就是陌生人!
  • 穿越之霸道王爷别咬我

    穿越之霸道王爷别咬我

    ?那年,江南盛夏。芙蓉盛开,那样美的日子里擦肩而过。将心滞留。后来十里红妆为她铺,方才察觉我已经真正与你错过。长忆长相思,你我终还是梦里停留。长忆长相思月出墙,笑插悠扬潇潇暮雨亭下壶酒渐凉夕阳西下断归肠浮水晕惆怅??红妆十里娶谁归韶华指间沙,落笔潇洒尝月下??竹影洒斑驳痴人梦里铸猖狂,过去无良惆怅望来忽见泪已凉浮生寂?苍穹空茫情字殇忆昔如昨??梦末孑然落孤寂衣袂落??缘起缘落终错过终拜服???清月捻墨绘绝然恨红尘??至如斯地步无奈敌不过一眼惊鸿一错再错怎堪回首不如放手??断留恋?不思曾经后还伶仃??阑珊写终局
  • 重生逆袭人生

    重生逆袭人生

    林清玄重生了,没有金手指,没有空间系统,看她如何用一双普通的双手带领家人走上幸福安康的康庄大道!
  • ANNA KARENINA

    ANNA KARENINA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本妃很乖:妖冶太子请自重

    本妃很乖:妖冶太子请自重

    二十一世纪乖乖女蓝月儿某天终于成功穿越了,很不巧的,刚一穿越就砸到一帅哥的身上,咳-----这帅哥为什么这么眼熟?哇塞,这不就是她舍身相救的那帅哥嘛!他竟成了当朝太子耶!这妖孽太子正在逍遥中,哪知天上掉下个大活人,直接就砸在了他的身上,为了自己那“负伤”的身体,他直接就把她给拎回了太子府,好全心全意的“报复”她-----蓝月儿本以为遇上个好主,好也能像其他穿越女主那样在古代混个风声水起的,哪知,这主根本就不是一个好惹的主!
  • 读《论语》学生活

    读《论语》学生活

    总有人看着别人事业有所成而羡慕不已,却不知道自己应该努力学习并积极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凭着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功。现实是公平的。“天道酬勤。”通过学习不断历练自己的人必然会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身的价值。
  • 万华镜的数码世界

    万华镜的数码世界

    其实一切都是真实的,一切也是虚幻的。这个世界和所谓的平行世界,其实都是存在着的数码世界。所有的人,动物,植物,异世界的怪兽,魔王,天使,甚至是神,其实都是一具具数码源。一个世界的诞生就是一股巨大的数据流诞生,在无数的数据流里,人和神都是那万亿条数据之一。如果没有人意识到这个事实,这个世界和无数个平行世界都会和平的直到数据源枯竭。然而,能够站在世界顶端的人都是强大而睿智的,他们洞悉了这个真相,所以他们掌握了世界的真理。世界在被他们蚕食着,世界正在陷入危机当中,世界在恐惧,世界在呼喊。李太一:哦,所以我就是那个被世界选中的人啊。(鬼-畜绅士版:这是一个凭借‘♂长♂处♂’不断‘♂战♂斗♂’的故事!)
  • 轮回萌小熊:师父太撩人

    轮回萌小熊:师父太撩人

    《宠!宠!绝宠无比!1V1!》情景一:“师父,好奇怪啊!我还这么小,要和谁去早恋啊?”“走,师父带你去早练。”“啊?和师父早恋?这不太好吧!”“有什么不好的,你会喜欢上这种感觉。”对话一:“师父,让我做自己的师娘吧!”“荒谬!”对话二:“你博爱世间万物,为何不爱我?”“不爱就不爱,哪来为何?”对话三:“我亦离去,不再回头。”“我若不爱,岂会纠缠。世间唯你。吾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