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29200000015

第15章 唐朝(2)

高宗王皇后长期没有儿子,萧淑妃正受到高宗的宠幸,王皇后暗地里很不高兴。有一天,高宗经过佛寺,才人见到他后直流眼泪,高宗的感情受到触动。王皇后觉察这一情况,将才人领进后宫,希望借此使萧淑妃的得宠受到削弱。才人有权术,诡诈多变,没有穷尽的时候。起初,她低声下气、卑躬屈节地侍奉王皇后,王皇后很高兴,多次在高宗面前称赞她,所以她被晋封为昭仪。一旦她受天子的眷顾、宠幸超过萧淑妃,便逐渐与王皇后不和。王皇后性情高傲庄重,不会曲意奉承上下左右的人,而她的母亲柳氏见到宫女和女官时也不讲外表的礼节,所以昭仪有机可乘。她侦察到王皇后刻薄待人,就殷勤交结,得到高宗的赏赐,全都分送给她们。因此王皇后和萧淑妃的所作所为,武昭仪必定知道,知道了就报告高宗,但还没有找到足以攻击陷害她们的把柄。武昭仪生了一个女儿,王皇后前来看望、逗弄孩子。王皇后离开后,武昭仪偷偷在被里把女儿掐死,等到皇帝到来,武昭仪佯装高兴地和高宗交谈,一会儿掀开被子看女儿,已经死了。她又吃惊地询问左右的人,都说:“王皇后刚才来过。”武昭仪立即放声痛哭,高宗不能察知实情,发怒道:“王皇后杀死我的女儿!过去她与淑妃互相说坏话、嫉妒,现在又如此可恶!”从此武昭仪得以在高宗那里不断地诋毁王皇后,王皇后无法解释清楚,因而高宗对武昭仪更加相信和宠爱,开始有废掉王皇后的意思。过了许久,高宗想晋封武昭仪为“宸妃”,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说:“天子的妃嫔有一定的数目和称号,现在另立封号,是不合适的。”武昭仪于是诬告王皇后与她的母亲请巫师施术,诅咒昭仪,高宗对皇后心怀旧恨,因此认为武昭仪的话符合实情,准备废掉王皇后。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及来济坚持冒死争辩,高宗犹豫不决;而中书舍人李义府、卫尉卿许敬宗一向邪佞不正,窥测形势即上表请求立武昭仪为皇后,高宗不再犹豫,下诏废掉王皇后。命令李勋、于志宁手捧玺印晋封武昭仪为皇后,又命令群臣及四方少数民族酋长到肃义门朝见皇后,宫廷内外受有封号的妇女人宫谒见皇后。群臣朝见皇后便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从此以后,武皇后羽翼渐丰。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武则天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当朝期间,任用酷吏,贬逐老臣,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裴炎等人,少数被贬逐,多数遭诛杀。但在经济方面,武后采取薄赋敛、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张,因此在其执政的半个世纪中,政绩辉煌,国威大振。

开元盛世

开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历时29年。

玄宗即位后,注意运用人才,先起用姚崇、宋璨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纭、杜逻、韩休、张九龄为相。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而且玄宗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玄宗采纳张九龄的建议,制定官吏的迁调制度。选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将其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他们的处事才能及培养行政经验。同时,又选取都督刺史中有作为者,将其升为京官。这样内外互调,增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玄宗亦将全国分为十五道,于各道置采访使,以监督地方州县的官员,并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而在选拔人才方面,玄宗亦对科举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为了选拔人才他亲自在殿试考核吏部新录取的县令,而且对儒生十分优厚;下令群臣访求历朝遗书,共觅得图书近五万卷,使唐朝的文化事业迈向顶峰。特别在文学方面,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流传至今的有两干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涌现出李白、杜甫等一大批流传千古的诗人。此外,在军事外交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推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安史之乱

唐朝从高宗以来,边疆一直有重兵屯戍。到玄宗统治前期,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又在边境的若干重要地区增设军镇。军镇管辖几个州,主将为节度使,权力很大。天宝初年,边境的10个节度使共拥兵49万,而唐中央禁军不过12万。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日趋腐化。自杨贵妃入宫后,唐玄宗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终日沉湎于《霓裳羽衣曲》的歌舞声中。宰相李林甫同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把持朝政,飞扬跋扈,干尽了罪恶勾当。身兼范阳(今北京西南)、河东(今山西太原)、平卢(今辽宁锦州西)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为人狡诈,善逢迎,因请求做杨贵妃的养子,很得玄宗欢心,并取得信任,官运亨通,是势力最大的军阀。他看到唐玄宗荒淫昏乱,内地防卫力量薄弱,“取而代之”的野心膨胀起来。经过10年左右的准备,于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串通部将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15万大军南下反唐,“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即攻入长安。

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途中遭遇“马嵬坡”兵变,不得不处死宠妃杨玉环和其兄杨国忠。

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唐肃宗即位后,为了收拾残局,重振大唐,他聘用隐士李泌为他出谋划策。唐肃宗听从李泌的建议,礼贤下士,使许多散失的大臣前来依附。唐肃宗又调郭子仪领着5万人马赶到武灵,很快组成了一支平定叛乱的队伍。

肃宗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灵武长史;任命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北都留守;任命颜真卿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准备讨伐叛军。

郭子仪率领兵马从洛交(今陕西富县)攻河东。攻占河东、潼关后,又去攻打长安,虽然没有成功,但有效地抗击了叛军的进攻,为朝廷战略反攻赢得了时间。

9月间,广平王李豫收复了长安。3天后,郭子仪率军攻克了华阳、弘农二郡,又与回纥兵两面夹击洛阳城。叛军大败。收复洛阳后,肃宗迁回长安。不久,太上皇玄宗也从蜀中回到长安。公元758年,唐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率领20万兵马讨伐安庆绪。郭子仪连续打败叛军,安庆绪退到邺城固守。郭子仪与其他军队包围邺城,安庆绪陷入困境,急忙向史思明求救,并答应将大燕帝位让给史思明。史思明率领范阳13万兵马,前去援救安庆绪。唐军因为指挥不力,未能攻下邺城。因为分赃不均,史思明杀了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改元顺天,将范阳定为燕京。之后,他派儿子史朝义留守范阳,自己率领大军渡过黄河,连续攻占了汴州、郑州和洛阳。史思明生性多疑,残忍好杀。史朝义性情谦虚,爱惜兵士,所以很受将士们的爱戴和拥护。拥护史朝义的将士们杀死了史思明,立史朝义为皇帝。由于叛军内部互相残杀,从而严重削弱了叛军的势力。两京收复后,郭子仪返回长安,肃宗非常高兴,他说:“大唐的天下能够保住,全是你的功劳啊!”当时大臣鱼朝恩嫉妒郭子仪,怕他功高望重,对自己不利,于是陷害郭子仪。肃宗听信谗言,剥夺了郭子仪的兵权。肃宗去世后,代宗李豫即位。代宗任命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在陕西会合各路人马和回纥援军,联合讨伐史朝义。史朝义在唐回联军的紧逼下,走投无路,只得向北面的契丹逃窜。后来,史朝义在树林中上吊自杀了。至此,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使唐朝中央集权势力大大削弱,统一局面被破坏,从而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唐朝后期朝廷大臣之间的派系斗争。这次派系斗争从其酝酿到结束,约四十余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朋党之争。朋党之争是从唐宪宗即位时开始的。缘起于一场科举考试。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朝廷举行科举考试。牛僧孺、皇甫湜、李宗闵三人在答题中对时政大加批判,被考官杨于陵、韦贯之评为上第。这触怒了时为宰相的李吉甫。李吉甫就在宪宗面前陈诉,说翰林学士裴垧、王涯在审查考卷时有徇私舞弊的行为。宪宗闻听,勃然大怒,将裴、王、杨、韦四人免职贬官,牛僧孺等三人也未获重用,被外放充当藩镇的幕僚。事后很多人为牛僧孺等鸣不平,指责李吉甫嫉贤妒能。于是宪宗于同年命李吉甫任淮南节度使,启用被贬职的裴垍出任宰相。这样,两派在中央就都有了代表人物,出现了初步对立的局面,但这时还属于“牛李党争”的形成时期。在之后的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两党势力互有进退,一党在朝执政,就将另一党贬至朝外。

过了几年,李吉甫死了,他的儿子李德裕当上了翰林学士。李德裕从小熟读经书,写得一手好文章,但却不肯参加科举考试。他和他父亲一样看不起科举出身的官员,认为科举考试不一定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这时,李宗闵也人朝做了官。穆宗即位后,任命他为翰林学士。唐文宗即位后,李德裕在四朝元老、宰相裴度的推举下做了宰相。李宗闵这时也依靠宦官的支持,抢先做了宰相。李宗闵又向文宗推荐牛僧孺,把当时担任鄂州刺史的牛僧孺提升为宰相。牛、李二人大权在握,他们恨裴度举荐李德裕,便排挤他,使他丢了相位,被贬为兴元节度使。李德裕也被调往西川任节度使。公元832年,李德裕因功绩显著再次任兵部尚书,后又被贬为镇海节度使。唐文宗和郑注、李训策划的杀宦官的计划失败后,文宗不久因病去世,唐武宗即位。李德裕又当上了宰相。公元843年,他平定了刘稹的叛乱。刘稹是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的侄儿,刘从谏病死后,他要求袭任节度使,朝廷没有答应,便发生了反叛。李德裕平叛后,上奏唐武宗,说刘从谏在牛僧孺、李宗闵为宰相时,曾来朝廷,牛李二人不仅不将他留下,反而给他宰相头衔,让他回去,这是放虎归山,所以刘稹反叛,责任在牛李二人。武宗听了大怒,把牛李二人都贬到外地去了。公元846年,唐武宗病逝,宦官们立武宗的叔父李忱做了皇帝,就是唐宣宗。唐宣宗对朋党之争非常反感,武宗时期的大臣一律被贬职。宣宗听政的第二天,就把李德裕贬了官。一年后,又把他贬为潮州司户,后又被贬为崖州司户,后死于任上。牛僧孺任太子少保,公元848年就病死了。李宗闵在武宗时被贬到封州,宣宗任命他为郴州司马,他还没离开封州就死了。

同类推荐
  • 皇帝的谎言

    皇帝的谎言

    历史的洪流带走了太多的故事,王朝的兴衰,皇族的荣耀,以及他们化成的一捧黄土。而在变成黄土之前,王朝也曾有着无上的荣光,帝王也曾有着雄心壮志。而在这壮志于荣光之下,天下涂炭还是百姓安康不过是掌权者的一念,帝王一念以一言而动天下,但是,若是皇帝说了谎呢?
  • 这个刘邦都点狠

    这个刘邦都点狠

    从懦弱到强大到“无情”,要品尝多少酸甜苦辣,要吞噬多少人道沧桑,要豪饮多少壮士鲜血?
  • 新石器王朝

    新石器王朝

    王孝举在河姆渡的一次考古发现中,突然的一次意外使他穿越到了新石器时代。为了生存,为了找到自己一直梦寐以求的石器时代的那段真正的历史,也为了找到回家的路,王孝举踏上了征服的路。
  • 蛮荒纪

    蛮荒纪

    蛮荒的时代,蛮荒的生活。打猎、钓鱼、种田、战斗。猛兽、疾病、原始人、环境原始的时代,一切都是困难。原始的时代,一切都是麻烦。冲突的不断发生,麻烦不断的出现。当生存都不容易的时候,命运要如何掌握呢?书已签了,大家放心收吧
  • 宋言

    宋言

    大江东去,江山多娇,美人如画。我,来了!我,搅局!让历史没有遗憾,让华夏不亡于崖山。因为,我是大宋陈言!本文纯属虚构,请勿于正史对照!
热门推荐
  • 儿科病治疗预防与调护

    儿科病治疗预防与调护

    我们在听取诸如医药专家,营养学家,知名健身教练以及美学等相关专家的意见与建议基础上,组织编写了这套“百病治疗、预防与调护”系列丛书,本书共分16册,包括肥胖症、脑血管,失眠症,风湿病,肝胆病,胃病,肾病,妇科病,皮肤病,不孕不育,耳鼻喉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眼科病,儿科病,老年病等,分别扼要地介绍了各病的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等基本病学常识,尤为重要的是,我们着重对中医诊疗,西医诊疗,以及饮食与运动与等方面的治疗与调护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深入浅出,操作性强,广大读者大不仅可以了解病理的基础上,对疾病进行长效的根治,同时,又可以在预防与调护方面做积极有效的努力。
  • 第九周天

    第九周天

    山外山,天外天,天地之外何为仙?这是一篇关于起源的传说!
  • 位面女流氓

    位面女流氓

    没有最猥琐只有更猥琐,当一个丑到爆的猥琐女得到位面交易器后会怎么样?当一个有色心没色胆的猥琐女踩在巨巨人的肩膀上后世间的美男会怎么?当一个只有色心没有动心的猥琐女被美男追着跑时世间玄幻了吧。苍天啊……你真是长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你把一个从垃圾堆里刨出来的臭虫打造成了闪亮的猩猩……
  • 绝世元天

    绝世元天

    主角重生元天大陆,激发体内奇异天火,得到神秘功法,从此走上了一条独特的修炼道路,随着修为的提升,他发觉了元天大陆被隐藏的无数秘密,为了生存,为了身后的形形色色的美女,奶奶滴,拼了........
  • 摸索着死亡

    摸索着死亡

    推理,悬疑,灵异,设局。一场惊心的棋盘,一个惊心的梦?他们都想要活着,却不曾想,一直在摸索着死亡……
  • 步步惊情:小妻哪里逃

    步步惊情:小妻哪里逃

    千里之外的法国,却遇上了她誓愿守护终生的人。即使被轻视、被厌恶、被毁容,甚至,被当面送给另外的男人,她也不曾后悔过与他的相遇,因为——理想终归是理想,誓言永远是誓言,不得不离别时,她对他,也始终只有那一句美好的祝愿!天之骄子的他自幼便呼风唤雨,因为一切得到的过于轻易,才永远都学不会珍惜,直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他放弃继承权、隐姓埋名、全世界找寻,只想再看一眼那道曾经始终追随在他身后的人影,但是——她的身边,不再只有他一个人的位置,难道他与她的结局,最后只能剩下那句回忆中无限美好的祝愿?
  • 妖娆王妃似鬼魅

    妖娆王妃似鬼魅

    “黎儿,待我富贵荣华,许你十里桃花,待我君临天下,许你四海为家;待我了无牵挂,许你浪迹天涯”顾九黎看着她,薄唇轻起“待你富贵荣华,许谁十里桃花,半倾薄田终生饱,我已种豆得瓜待你君临天下,许谁四海为家,宫门万丈千家宠,我已昨日黄花;待你了无牵挂,许谁浪迹天涯,朝臣待漏五更寒,我已两鬓霜华”墨衍枭愣愣的看着她,谁说这情话有用?她说的又是谁交的?“我愿倾尽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男主女主身心干净】
  • 鬼域奇门

    鬼域奇门

    我是一名军人从来不相信这个世界有鬼,去决定去支教时,父亲给了我一块玉,在未来碰上灵异事件,很多时候都是这块玉救了我,后来,和婷婷接触的时间里,颠覆了我的世界观,那一个“它们”一直寻找的门,到底是什么。。。。。
  • 虚假玄幻

    虚假玄幻

    现实与虚假两个世界交融,同一个人不同的灵魂,一场自己与自己的争斗,一场又一场不全的梦拼凑在一起,一部“预知未来”的手机,一场编织给“自己”的阴谋,这些构成了一部虚假的玄幻。
  • 大晋孤烟之山河破碎

    大晋孤烟之山河破碎

    两晋的庄园社会在中国如白驹过隙,此后一千多年的小农意识支配下,人们从没有读懂过两晋文明。本书以西晋名将刘琨作战经历为线索,全面展现八王之乱的宏大史诗全景描绘庄园社会的风土人情全心解读魏晋玄学的前身后往全力解析中国历史上这个和西方文明分道扬镳的特殊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