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家奥勃鲁契夫把自己的每个工作日都分成“三天”:“第一天”是从早晨到下午两点,用来安排最重要的工作;“第二天”是从下午两点到晚上6点,在这段时间做比较轻松的工作,如写书评或做各种笔记等;“第三天”是从晚上6点到夜里12点,用来参加会议、看书。奥勃鲁契夫的“按质用能法”启示你,提高单位时间利用率,不应顾此失彼,而应以珍惜全部时间为前提。在职业生涯中,你总会有低效的时候,怎么度过它?任它消耗或者坐等高效时间的到来都不可取,而是要像奥契夫那样按质用能,合理组织时间能量利用过程,做到既提高单位时间利用率,又最大限度地开发时间能源。
提高单位时间利用率的方法很多,诸如掌握自己的生物时钟,利用最佳时间法;转换工作学习内容,争取最佳效果法;掌握科学方法,取得最佳效率法;进行积极休息,赢得时间质量与数量的双重优势法等。但是,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生涯目标,即使你手里掌握着运筹时间、提高时间效率的尖端技术,也会让时间付之东流。
哲学家爱尔维修说过一句颇有哲理的话:“实际上,大多数人的幸福或不幸,主要在于这10个或12个小时使用得是否巧妙。”
改进学习方法
有一次,一个青年苦恼地对昆虫学家法布尔说:“我不知疲劳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我爱好的事业上,结果却收效甚微。”法布尔赞许说:“看来你是一位献身科学的有志青年。”这位青年说:“是啊!我爱科学,可我也爱书法,对音乐和美术我也感兴趣。我把时间全都用上了。”法布尔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放大镜说:“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试试,就像这块凸透镜一样!”
亚里斯多德说过,时间是“运动的数学”。时间的数学是那么的简单,又是那么的复杂多变。有的时候,单位时间效率高,整体时间效率也高,表现为加法或乘法;有时候,单位时间效率高,整体时间效率却低,表现为减法或除法。一加一减,一乘一除,相差十万八千里,其中的关键是要学习方法对头。
学习方法很多,但归纳起来,无非是两个方面:泛读要博,精读要深。根据人的知识结构,读中分为“纵”向深入和“横”向发展。所谓“纵”,就是由浅入深,专攻一个方面;所谓“横”,就是在有了一个基础知识或某一方面的知识后,以它为中心点,用自己的思维触角渗入其他领域,恰似“滚雪球”一样,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逐步达到“博”的程度。当前,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习如果不采取窄化专业,纵向深入,就会把有限的精力白白耗费掉。歌德曾这样劝告他的学生:“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
世界上凡大学者、科学家,无一不是“聚焦”成功的。就拿法布尔来说,他为了观察昆虫的习性,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天,他大清早就俯在一块石头旁。几个村妇早晨摘葡萄时看见法布尔,到黄昏收工时,仍然看到他伏在那儿,她们实在不明白:“他花一天功夫,怎么就只看着一块石头,简直是中了邪!”其实,为了观察昆虫的习性,法布尔不知花去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治学离不开“聚焦”。如果他们想行行拿状元,恐怕只能是白白浪费时间。无数事实说明,窄化专业,纵向深入,这是最经济而又极有效的学习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合理运筹时间,求取最佳学习效果的金钥匙。
据一些成功的白领人介绍,窄化专业,首先要选准专业,要依据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和科学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定。科普作家艾萨克·阿西摩夫,原是生物化学副教授,但他明智地断定,他的前途是在文学创作上,而不是在显微镜下。于是他转而搞科普创作,终于功成名就。另外,专业选好后,还要做到目标、时间、精力集中,舍得花力气、流汗水、吃得苦、耐得劳。
当然,在注意知识深度的同时,也要注意知识的广度。知识面广了,就会增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学者格拉索说得好:“往往许多物理问题的解答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所以他甚至提倡多看小说,提倡逛动物园。但“广”是为了“深”,“博”服从于“精”,都是为了更有效地“聚焦”,而不是像有些人那样漫无目标地乱学一通。
加强计划性
读过《死魂灵》一书的人都会记得,书里有个叫彼得尔希加的青年佣工,他不甘心浑浑噩噩地度日而勤于读书,但苦于不知学习的方法,读书毫无目的性和计划性。《情爱英雄冒险记》也好,小学的初等读物或是广告书也好,他完全一视同仁——都一样读得很起劲,如果有一本化学教科书给他,他也不会不要的。他所高兴的并非是他在读什么,高兴的是在读书。就这样,他读了不少书,但仍什么知识也没有,继续当一名不学无术的仆人。英国还有个叫亚克敦的人,嗜书如命。他的书斋里,整齐地排放着7万卷图书,可是一生却在学问上毫无成就。由此可见,无计划则无效率,没有计划,陷入了盲目读书和自流状态,就很难有什么读书效果可言。
美国学者诺·波特在《谈读书》一文中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必要认识越是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越持久。为此,需培养一个好习惯,那就是经常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或者“我为什么要在现在读这本书?而不在其他时候?”这样自问,无论得到什么样的回答,它总能帮助你明确读书的目的。如果自己不清楚该读什么书或先读哪些书,就请学有专长的朋友帮助选择。无计划的“随手拿来”式的读书方法,就像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所得到的东西一样,毕竟是支离破碎的,虽然有时也能获取一些“凤毛麟角”,但更多的则是“鸡毛蒜皮”。
国外有人把人们的时间划分为收入时间和消耗时间。收入时间又分为工作时间、业余兼职时间、家务劳动时间。因为自己专搞家务劳动,就节约了开支,意味着增加收入,所以也计入“收入时间”之列。消耗时间又分为生理生活时间(包括睡觉、吃饭、休息)、家庭生活时间(包括赡养父母、家庭活动、教育子女)、社会活动时间(包括文化娱乐、社会交际、学习进修、体育运动)。所谓计划,就是对这些时间进行全面规划,科学地组织与协调,以提高时间效能,充当时间的主人。有的人通过巧妙的安排,使原有的只有1小时可支配的自学时间,变为4小时可支配的自学时间和3小时的“不完全学习时间”。美籍教授谢诗豪,把每天的时间分配成下列方程式;
每日行程=睡+工作+空间(学习)/时间(限制)
他对每天24小时是这样安排的:睡8小时,工作8小时,休息或学习8小时;或睡6小时,工作8小时,学习5小时,休息5小时。昆虫学家柳比歇夫对计划时间有独到的见解,他说:“计划就是挑选时间,规定节律,使一切都各得其所。头脑清醒的时候应当钻研数学,累了便看书。”制定计划,就是要立一个战略目标。
在制定战略目标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明确为什么订计划,要达到什么目标,这个目标要体现在计划中。二是因为目标不同,所需时间不同,根据主客观条件,自己的实际水平怎么样?每天、每月能挤出多少时间?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多少时间?这样就不至于因为目标定得太高达不到,也不会无目的、无计划地乱读书。还要有一个长计划和短安排,就是说,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通盘考虑,几年内,要学些什么内容,达到什么要求;同时又要有一个短期设想,比如说在半年或几个月里,要分别学些什么,达到什么具体要求。计划只是“图样”,行动才是“施工”。一般来说,制定计划并不难,难的是计划的实施。因此,计划一经制定,对自己就要有约束力。要获得一种知识,可以先定一个范围,立一个预算,每日学习若干,若干月可以学毕,然后按日切实实行,非大故不准间断,如同吃饭一样。有的人在执行计划时带有很大的“灵活性”,经不住困难和诱惑,动不动就放弃了计划,把希望寄托在以后,结果一事无成。费尔巴哈在谈到时间的特性时说:“在空间中部分小于整体,相反,在时间中,至少在主观上,部分大于整体;因为在时间中只有部分是现实的,而整体只是想像的对象,因为现实的每1秒钟,对我们说来是比想像中的10年为更大、更长的一段时间。”这是多么富有哲理、发人深思的话啊!
养成爱惜时间习惯
教育思想家洛克在谈到习惯的力量时说:“习惯的力量比理智更加有恒、更加简便,理智在我们需要的时候,我们从来就很少公正地请教过,至于服从它的时候就更少了。”
科学史上,常常写道某某科学家“数十年如一日”地抓紧时间工作、学习、完成某项科研任务等等。如果一个人锻炼到不需要特别对自己加以克制,就能自觉地抓紧时间,爱惜时间,这就是说他养成了一种爱惜时间的习惯了。这个时候,任何困难对于他就不是可怕的了,耐心地、持久地工作,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了。
卓越的教育家乌申斯基在他的世界名著《人是教育的对象》中,曾专门就习惯问题作了长达三章的论述。他在论述优良习惯在人一生中的意义时写道:“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然而坏习惯则“是道德上的无法偿清的债务了,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麻痹他的最好的创举,并也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白领人士,无一不是利用时间的能手,都有一个爱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哲学家康德在哥尼堡大学教学期间,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每日起床,写作讲课,与师生谈话,以至吃饭和散步都准确地遵守时间。他每天晚上10点上床,早上5点起床,接连30年,没有改变这个规定。他早上7点钟外出散步,当地的一些居民还按他的行动来校对时间。大诗人海涅说:“我已经不相信城里大教堂的自鸣钟能胜过它的市民康德啦!”康德每天保持七个小时的睡眠,从来不多睡。在他看来“床是病窝”。他说:“器官得不到锻炼,同器官过度紧张一样,都是极为有害的。”“近代化学家之父”约翰·道尔顿的日常生活和科研活动也是很有规律的。每天回家,他都会在一定的时间从他邻居家的门前走过,大家一见他,便知道是什么时候了。列宁不仅自己养成了遵守时间的习惯,也养成了珍惜别人时间的习惯,他总是准时出席会议,约定到一个地方去也从不迟到。他接见别的同志,不仅把预定的时间(几点几分)记载在日历上,有时还与对方核对时间。
爱惜时间的习惯,既不是“天生就有”,也不是一下子就会有的,而是培养和锻炼成的。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我们时常追赶着时间,这就是:时间是我们的知觉形式,我们要从束缚我们的这一形式里面解放出来。”因此也可以说,时间就在你自己手中,障碍也往往是你自己所造成的。要清除自设的障碍,就要修正自己的习惯、性格以至某些习以为常的观念。列宁为了培养独立读书的习惯,他首先锻炼自己,使之能扫除学习中所发生的一切障碍。当他还在中学念书时,他最爱滑冰,但是滑冰使他疲倦,也妨碍他学习,因此他放弃了滑冰。列宁还爱下棋,但是,他为了同样的原因也放弃了下棋。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写信教育儿子说:“要改掉某些坏习惯,我指的是:开始工作以前闲坐15分钟、20分钟;毫无必要地翻阅那些明明知道不要阅读的书;睡醒了,在被窝里躲15分钟等等。”9岁考上大学,14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的卡尔·威特,小时候父亲就培养他做事不要慢慢腾腾,而应当敏捷灵巧的习惯。如果威特磨磨蹭蹭地做了一件事,做得再好父亲也不满意。这对培养威特雷厉风行的作风起了很大的作用。可见这也说明为了扫除不爱惜时间的障碍,就要从一些小事情上克制自己、养成习惯。
如果养成了不爱惜时间的习惯怎么办?下决心改,实施根治法。“支配时间专家”爱德温·C·布莱斯说:“浪费时间的活动就像癌细胞,慢慢吞噬你的精力,滋生出某些坏习惯。要想消除它们就得采用根治法。要是你已在做着的事情使你厌烦,妨碍你完成计划,又大大消耗你的精力,浪费着你的时间,那就彻底摒弃它们!这一根治法同样适用于个人习惯、日常事务及一切与你工作有关的琐碎杂务。”在不好的习惯面前,有人怨天尤人,被习惯牵着鼻子走;有人却以顽强的意志与其抗争,成为大千世界上的佼佼者。有位作家说:“原来多年的习惯,白天总是上课、开会、办事,晚上比较清闲些,时间也完整些,这样,就逐渐养成了一种惰性,形成一种习惯,似乎认为只有晚上才能写东西。自己这样想,也这样原谅自己。结果,过去这些年,浪费了许多空闲的时间。今年,想通了,不管白天黑夜,只要有空就写。这样,白天也写了不少。这一条经验,充分证明习惯是可以改的,只要下决心便行。正如保尔·柯察金所说:“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是习惯支配人。一个人不能去掉他的坏习惯,那简直一文不值。”
大文豪高尔基说过:“(习惯)是一个残酷的主宰,而旧的生活的坚固的网,又完全是由习惯编织成的,……许多人在没有明白必须把网绳撕开以前,一辈子都缠在这面网里。”每一个有志成功者,如果决心撕开旧习惯编织成的“坚固的网”,那么,首先应当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习惯。
加快生活节奏
生活好比一部交响乐曲,有快慢、强弱、张弛等交替出现的旋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有的人无论干什么,都是手脚利索,效率极高;有的人则慢慢腾腾,磨磨蹭蹭,效率很差。犹如音乐中的节拍,前边一个八分音符唱半拍,后者一个四分音符唱一拍,前者比后者快一倍。由此推而广之,人们如果能把起床、穿衣、洗脸、漱口、吃饭、走路等生活节奏都由原来的“四分音符”变为“八分音符”,那么,人们要多做多少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