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70300000001

第1章 革教育的命(1)

“文革”发动的理由之一,就是文化革命,教育革命,学制缩短,批判师道尊严,以劳动为主,完全打破已有教育思想的科学体系。“教育革命”的结果是造就了又一代文盲、法盲……

“教育也要革命”

“教育革命”或“教育改革”,始终是“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1966年8月8日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中,第十条即为“教学改革”。其具体内容为:

“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改革旧的教学方针和方法,是这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

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在各类学校中,必须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学制要缩短。课程设置要精简。教材要彻底改革,有的首先删繁就简。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

这段文字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教育革命”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尽管以后的实践多方面超出了它所规定的范围和程度。

1969年4月,党的九大政治报告提出:

“在上层建筑领域中,文化、艺术、教育、新闻、卫生等部门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无产阶级能不能把文化教育阵地牢固地占领下来,用毛泽东思想把它们改造过来,是能不能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关键问题。毛主席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亲自抓典型,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文化大革命”中,类似的社论、文章、文件、讲话很多,这些文字与当时的实践一起,使人们对“教育革命”在整个“文化大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印象。

“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虽然在1966年就已被提出,但直到1967年间才有一些零星的、时断时续的试验。在1969年至1971年间的斗、批、改运动中,“教育革命”在全国各地广泛、深入地展开,并达到高潮。1972年至1973年间,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在周恩来领导的对极左思潮的批判和清理中,教育工作中一些“左”的和极左的观点、做法受到遏制和批判,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被提出、推广,受到普遍的支持和欢迎。在1974年间的“批林批孔”运动中,“左”的和极左的思潮再次泛滥。1975年,在邓小平领导的全面整顿中,同其他各方面的工作一样,教育领域里也出现了转机和进步。但是,这种良好的发展势头旋即被1975年底至1976年开展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所中断,教育领域重新陷入一片沉闷、紧张和荒谬的局面之中。

1969年至1971年间,处于高潮阶段的“教育革命”,涉及到教育领域里诸如领导体制、教学体制、专业设置、学校布局、教材教法,师资队伍,学生组织等所有方面,以其典型的形式反映出“文化大革命”中“教育革命”的内涵与核心。它也从一个特定的侧面,反映出在经历了“大破”、“大乱”之后,“文化大革命”在斗、批、改阶段所要“大立”的理想社会的某些一般特征。同时,它也暴露出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等反党分子以极左面目出现,打着“教育革命”的幌子,推行极左路线,迫害知识分子,打击一大批学校管理干部,毁灭中国教育的种种罪行;反映了党内外健康力量在困难的环境中,顽强地抵制极左思潮、纠正“左”倾错误的种种努力,正是这种努力,大大减轻了“文化大革命”对我国教育工作的破坏。

对学校领导体制、教学体制和招生制度的“革命”或改革,是这场“教育革命”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方面。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了解和分析,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这场“教育革命”的一般特征和实质。

“三结合”的领导体制

“斗、批、改”运动中的“教育革命”,像当时其他许多方面的“革命”一样,也把“领导权”、领导体制的问题放在了第一位。这一问题的提出,除有“文化大革命”中“全面夺权”的一般背景外,也有教育领域中的一些特殊原因。

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以后,随着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发展,毛泽东对意识形态和教育领域以及知识分子队伍中的阶级斗争状况作出了越来越严重的估计。在1966年的《五七指示》中,他对教育领域提出了这样的任务:“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在这里,毛泽东不仅错误地估计了当时我国知识分子的状况,也错误地估计了我国教育界的状况。而正是这样的错误估计和判断,构成了“文化大革命”中“教育革命”的直接前提。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等人别有用心地封锁、歪曲了毛泽东的一些正确、科学的意见,利用了他在思想理论上的某些失误,并将这些失误推向极端,以达到其篡党夺权的目的,在教育领域里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后果。

“文化大革命”中学校的领导权问题,在1966年8月的《十六条》中就已经有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但这些规定很快就因形势的发展而落空。1967年初“复课闹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曾提出“建立三结合领导机关”的问题。同日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大专院校当前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规定(草案)》中规定,大专院校必须由革命学生,教职员工和革命领导干部组成临时权力机构,领导文化大革命,行使本校的权力。这种三结合的提法和体制,一直沿用到1968年上半年,尽管实现这种领导体制的学校并不多,而且大多还都有反复。

自1968年下半年起,学校的领导体制尽管还保留着“三结合”这种外在的形式,但其内容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968年7月27日,遵照毛泽东的指示,首都工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后来称为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工宣队”),在人民解放军战士配合下,进驻清华大学,宣传毛泽东指示,制止武斗,促进大联合。8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发出《关于派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的通知))。《通知》提出:“各地应该依照北京的办法,把大中城市的大、中、小学逐步管起来”,要“以优秀的产业工人为主体,配合人民解放军战士,组成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分批分期进入各学校。”据此,继清华大学之后,至8月29日,工宣队进驻了北京地区的全部大专院校。自8月底起,各地陆续向大专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和县、镇以上中小学派驻工宣队,领导学校的斗、批、改。

工宣队进校后,立即举办各种类型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帮助对立的两派群众组织实现大联合。在一些武斗严重的学校,采取有力措施制止武斗,拆除武斗工事,收缴武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领导开展革命大批判、清理阶级队伍,调整或建立革委会、整党建党,“教育革命”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1968年8月26日,《人民日报》刊载《红旗》第二期发表的姚文元文章《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文中转述了毛泽东新近的一个指示:

“实现无产阶级教育革命,必须有工人阶级领导,必须有工人群众参加,配合解放军战士,同学校的学生、教员、工人中决心把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进行到底的积极分子实行革命的三结合。工人宣传队要在学校中长期留下去,参加学校中全部斗、批、改任务,并且永远领导学校。在农村,则应由工人阶级的最可靠的同盟者——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文章中,姚文元以毛泽东著作、语录权威诠释者的身份公然歪曲毛泽东的讲话,断定解放以后学校“基本上还是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垄断”,“单靠学生、知识分子不能完成教育战线斗、批、改及其他一系列任务。”文章提出:“凡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不论是学校,还是别的单位,都应有工人,解放军开进去,打破知识分子独霸的一统天下,占领那些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占领那些‘多中心即无中心’论者盘踞的地方。”

工宣队进驻学校以后,学校的领导体制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三结合的形式虽然保持不变,但其内容已变为工(军)宣队、革命师生以及革命领导干部,姚文元的文章中称这是“工人、战士、学校中革命的积极分子‘三结合”’。

毛泽东的指示,中央8月25日的《通知》以及姚文元的文章,实际上改变了派工、军宣队进驻学校的初衷,把它们的任务由短期的、临时的平息武斗、稳定形势、实行大联合,发展为长期的、自始至终地领导学校的“教育革命”。在这种新的三结合领导体制产生初期,工军宣队中的党员领导干部处于“核心领导”的地位。一段时间以后,一些学校中的革命领导干部开始进入这个领导核心。

1968年9月初至10月初,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小组分别批转了北京市革委会与北京卫戍区、上海市革委会的三个报告。报告强调工宣队要对学校“实行无产阶级的政治领导”,“不要陷于事务主义”,“学校日常工作仍由院校革委会去做”。

根据毛泽东有关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指示,各地贫下中农自8月底起,陆续向农村各类学校派出代表或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在社、队革委会领导下,成立以贫下中农为主,有师生代表参加的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组)或教育革命委员会(组),实行对本社队范围内中小学的管理。贫管会成立后,宣布废除校长负责制,学校的一切重大工作,均由贫管会决定。

1969年5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吉林省梨树县革委会《农村中、小学教育大纲(草案)》,并加编者按,高度评价这个大纲,说它为今后农村教育革命指出了方向。在此之后,该报陆续发表了一些拥护、支持和补充这个《大纲》的文章和来信。黑龙江省庆安县的经验进一步发挥了《大纲》的做法。这个县提出了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三种具体形式:贫下中农代表长期驻在学校里,和教师同上班,同下班,一起研究学校斗、批、改问题;贫下中农代表半个月左右到学校检查一次工作,帮助学校解决重大问题。不进驻代表,由大队革委会(或教育革命委员会)直接抓,不定期召开贫下中农代表会讨论决定学校重大问题,等等。总的来说,管理学校的代表以不脱产或半脱产为原则,做到有事到校,无事归队,上下结合,保持本色。

1968年下半年至1969年间,当一些学校还忙于实现“大联合”清理阶级队伍或整党建党时,工宣队、贫宣队等发挥了主要的、核心的作用。随着学校革委会的成立,特别是校内各级党组织的恢复,宣传队的核心作用下降了。这种下降的表象的后面,是这种领导体制与领导对象的矛盾。

学校中党组织普遍恢复以后,革委会实际上成为党委(支部)领导下的行政机构或办事机构。校党组织的领导机构内,除了宣传队代表外,还有学校原来领导成员、教师以至学生党员代表。这些人中,起码有一至二人(甚至更多)进人了“核心小组”的圈子,而其中的原校领导则往往成为领导班子的第一把手。这时,虽然有人在私下或潜意识中还希望强调党员出身或职业区分的政治意义,但在当时极左思潮已经有所收敛、退潮的大背景下,在学校教育这个有着特殊规律和要求的小环境中,这些观念所构成的政治压力已大为减轻。虽然还戴着”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但与运动初期相比,重新恢复了组织生活的学校知识分子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处境已有所好转。与此同时,宣传队以往那种政治上不容置辩的权威地位也在无形中逐渐下降。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九大以后,报刊文件反复强调的已不再是“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而是“党的一元化领导”。

矛盾还出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虽然“外行就是要领导内行”的说法已在教育界流行多年,但教育科学本身内在的规律和要求却也在时时、处处顽强地表现出来。其结果,不是外行变成内行,就是内行取代外行,否则就是学校工作的停滞或混乱。当“教育革命”全面铺开以后,教师、学校领导干部在学校管理、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等一系列专业性强、知识含量高的领域里的优势便逐渐显露出来。这种矛盾的外在表现,一是当时普遍存在的被称之为“知识分子翘尾巴”的现象,一是工宣队作用的下降。

缺乏统一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章程,是导致宣传队作用下降的又一原因。在学校内部,各地宣传队根据北大、清华等学校的经验,机构设置比较统一,工作方式方法也有一定的章程。但是,在各学校之上,宣传队却往往缺乏统一的、一贯的、强有力的领导机构。而随着各地革委会陆续建立,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即行恢复,并开始实施对“教育革命”的领导。在这些教育行政领导机构内,要么是没有宣传队,要么有也远不如各学校中那样人数众多、举足轻重。这也就是说,一度在学校中“领导一切”的宣传队,在刚刚恢复的政府机构和党组织中往往没有得到相应的地位。人们由此往往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宣传队不过是在一种特殊的背景下(如武斗、派性斗争严重),处理一些特殊问题(如制止武斗、大联合、建立革委会等)的临时性组织。随着学校党组织的恢复和教育革命的展开,宣传队的历史使命已接近于尾声,人为维持的只能是形式。

导致工宣队作用下降的又一原因,来自他们的派出单位。1969年党的九大之后,随着国内形势逐步趋于安定,工业生产、战备工作大规模地、全面地、紧迫地开展起来。不少工厂因任务紧张把派到工宣队里的骨干力量抽调回厂,有些工厂把派出工宣队看作是工厂的额外负担,因而派出的人员有不少是刚进厂的青年工人、合同工和老弱病残人员。

由于以上几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1968年下半年确立起来的以宣传队为核心的领导体制,到1969年下半年以后便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宣传队在学校中的作用下降,而学校内原领导干部、教师的作用逐渐上升。据1971年初兰州市中小学反映,当时的问题是工宣队的领导普遍削弱,每个学校的工宣队一般只有2—3人,有的只有1人,个别中学还没有工宣队。学校的党支部成立后,有的人便认为工宣队“可有可无”了,不是领导了,有的学校出现了工宣队“没事干”的现象。在浙江省、有的学校还发生了校革委会与工宣队发生冲突的事情。

同类推荐
  • 不逍遥的大明王爷

    不逍遥的大明王爷

    一个大叔一下穿越了500年,变成了命短的二皇子,那就这么着吧,皇帝不做,还是做个逍遥的王爷吧。可惜现状不许,那就打破现状,且行且珍惜。(注:本文不完全按照历史,会有一些变动,不然亮晶晶的宫殿不好开了呢)
  • 兰州历史文化(四):民族移民

    兰州历史文化(四):民族移民

    本书从“兰州,多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舞台”、“多元的历史文化内涵、民族交融的斑斓色彩”、“流亡的人们,带来了抗战时期兰州的繁荣”、“如歌的岁月——内地援兰大写意”、“多种文化交汇,兰州城市永葆活力的源泉”介绍了兰州移民与民族的历史。
  • 秦国的战争

    秦国的战争

    那是两百多年前,秦国的秦始皇掌握全中国。可是,外国军来看上了我们的中国的土地。外国军让我们中国人赶尽杀绝,却让外国军占我们的中国的土地。秦始皇的士兵也有无数的,我们的中华人民绝不让外国军踏进我们的中华的土地。
  • 明末求生录

    明末求生录

    头顶着金钱鼠尾却身为汉人。再过几年就是甲申天变,华夏沉沦怎么办?顺则富贵加身;逆则粉身碎骨。怎么办?看孟奇杀出一个未来;杀出一个朗朗乾坤!
  • 明末大越

    明末大越

    傅煜因一次海难,穿越到明末,将会带给大家不一样的历史结果,曲折又尽可能贴近历史。没有YY,只有一个年轻人为了保卫家乡而作的努力!大明、大顺、大西、大清到底谁主沉浮,谁为嫁妆!
热门推荐
  • 山里那些事

    山里那些事

    我问过身边很多朋友信不信世界上有灵魂,答案各半。当我又问道从小到大是否听说、看见或自己轻身经历过一些古怪的事情时,有的人点头,有的人沉默。下面是我经过长期整理,几十年间在我身边发生的一些真事,经过一些效果修饰后呈现给大家。还是那句话,信则有,不信则无;抱有信仰,坚定信念,让你的精神力量足够够强大,你的人生将行走在光明!
  • 遇见韩娱

    遇见韩娱

    一个温馨的小故事,一段谁也不知道会怎么变化的人生!一场关于爱情与梦想的旅程!遇见你,遇见韩娱!
  • 孙膑传奇

    孙膑传奇

    本小说稿以秦王嬴政统一六为主线,在征讨燕与齐的战斗时,遇到了以孙膑为首的坚决抵抗。通过对孙膑成仙后下山,为父兄报仇以及与以无当、王翦为首的侵略者的斗智斗勇,描写了孙膑在燕尽孝、齐尽忠的全过程。通过对统一与反统一、侵略与反侵略故事情节的描写,歌颂了老百姓心目中的孙膑。同时,也想以此填补在古典小说中的一项空白。本小说故事精彩,人物众多,场面恢宏,情节起伏跌宕,语言力求与《孙庞演义》保持相近,乐估将在全广大中老年以及青少年中必定会拥有众多的读者。
  • 谪仙公主遇上腹黑王爷

    谪仙公主遇上腹黑王爷

    “洛云柔,你给我过来,我保证不吃你!”某王爷捂着小弟弟咬牙切齿地说。“哼,本公主才不信呢!”某女做了坏事还不自知,傲娇地说。
  • 妃常宠溺:邪王追妻忙

    妃常宠溺:邪王追妻忙

    她,一个现代三好青年。逛个街,救个人,结果被车撞死,囧!撞死也就算了吧,还穿越!穿越也就算了,还在皇宫受苦受累,这日子何时才能到头啊!在某一个漆黑的夜晚,她遇到了一个用现代话来说的男屌丝!“美女,你好啊。”某男痞痞说道。某女嘴角抽搐:“你好啊……”“美女,这么晚了,你出来看星星是吗?这么巧,我也是。”某女无语望天,先不说有木有星星。你见过有人大半夜的穿个夜行衣来看星星的吗?还搞出那么大的动静!然后呢?然后她什么也不知道……她不认识他,就这么简单!
  • 传说中的剑圣

    传说中的剑圣

    被异世界的一名魔法少女在练习召唤魔法时召唤错误造成的不可控传送门传送到异世界,身怀九种魔法,寻找梦境中的第四维系空间。“在遥远的东方,当黎明第一道曙光穿越悲鸣峡谷时,第四维系空间的大门将向你敞开...”。在经历种种磨练,到达悲鸣峡谷,获得被遗忘的剑圣的传承,以异世传承者(的剑圣)的身份游历于大陆,最终到达天界......
  • 王子的恋爱革命

    王子的恋爱革命

    奇思妙想,无厘头式爆笑校园青春喜剧。座落于幸福街的贵族学校——格斯艾兰学院,两大帮派鼎足而立。惩恶天使团:一个由女生组成的可怕团体。老大尤若雅为校董孙女,张扬跋扈,誓与天下帅哥为敌;更是以自己特有身份和学生会主席身份,以维护和谐校园和良好学习环境为名,颁布格斯艾兰第一禁令《禁恋法则》——禁止恋爱。DK党:成员为四位性格各异的花样美男。四个花样少年联手,为了各自的爱情,与天使团公然叫板。转校留学生,中英混血的憨厚傻小子格维尔,和平凡女生米璐璐,误打误撞卷入了这场恋爱革命当中。为了自由恋爱,四位王子与混血小子联合成立“哈哈党”,而平凡女生米璐璐则成了游走于哈哈党和天使团之间的双重间谍。王子们于恶人岛(九班)起义,这一次势必彻底推翻天使团的黑暗统治。——就这样,一场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恋爱革命爆笑上演。
  • 代号杀人

    代号杀人

    宇宙的起源是什么?我不知道,在本书设定中,宇宙的起源是“创世之星”(不要问我根据,我也不知道),“创世之星”是什么?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用?我也不知道(知道的人没告诉我啊),我只知道,不有“创世之星”就不会有这个世界。
  • 独立花园

    独立花园

    一群阳光的孩子在独立花园玩耍全部失踪。他们被花园后面垃圾山里的垃圾魔王俘获并改造成没心没肺没头脑的生物机器人。他们变得行为敏捷,能力超凡;善良本性不但没有泯灭还利用魔王的飞机帮助小伙伴。
  • 牛人遭遇二货,笑死不偿命

    牛人遭遇二货,笑死不偿命

    一个被股市洗白的牛皮大王,遭遇一对学哲学的双胞胎抢劫,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