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91200000005

第5章 手握主动权,积极进攻(1)

反客为主,失礼而不失“理”

《三国演义》中讲到,曹操率领大军南征,刘备败退,无力反击,大有坐以待毙之势。以刘备单独的力量,绝对无法与曹操的势力相抗衡,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与江东的孙权联手。此时,诸葛亮自愿出使到江东做说客。他并不是像一般人那样低声下气地求孙权,却采用“反客为主”的方法,表现出一种强硬的态度,硬是激发了孙权的自尊心。

当时,东吴孙权自恃拥有江东大片土地和十万精兵,又有长江天堑作为天然屏障,大有坐观江北各路诸侯恶斗的态势。他断定诸葛亮此来是做说客,采取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等待着诸葛亮的哀求。

不想诸葛亮见到孙权,开门见山地说道:“现在正值天下大乱之际,将军你举兵江东,我主刘备募兵汉南,同时和曹操争夺天下。但是,曹操几乎将天下完全平定了,现在正进军荆州。曹操名震天下,各路英雄尽被其所网罗,因而造成我主刘备今日之败退,将军你是否也要权衡自己的力量,以处置目前的情势?如果贵国的军势足以与曹军相抗衡,则应尽快与曹军断交才好。”

诸葛亮只字不提联吴抗曹的请求,他知道孙权绝不会轻易投降,屈居曹操之下。孙权听完诸葛亮一席话,虽然不高兴,但不露声色,反问道:“照你的说法,刘备为何不向曹操投降呢?”

诸葛亮针对孙权的质问,答道:“你知道齐王田横的故事吗?他忠义可嘉,为了不事二主,在汉高祖招降时不愿称臣而自我了断,更何况我主刘皇叔乃堂堂汉室之后。钦慕刘皇叔之英迈资质,而投到他旗下的优秀人才不计其数,不论事成或不成,都只能说是天意,怎可向曹贼投降?”

虽然孙权决定和刘备联手,但面对曹操八十万大军的势力,心里还是存在不少疑惑。诸葛亮看出这一点,进一步采用分析事实的方法说服孙权。

“曹操大军长途远征,这是兵家大忌。他为追赶我军,轻骑兵一整夜急行三百余里,已是‘强弩之末’。且曹军多系北方人,不习水性,不惯水战。再则荆州新失,城中百姓为曹操所胁迫,绝不会心悦诚服。现在假如将军的精兵能和我们并肩作战,定能打败曹军。曹军北退,自然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这是难得的机会。”

孙权遂同意诸葛亮提出的孙刘联手抗曹的主张,这才有后来举世闻名的赤壁之战。

诸葛亮真不愧为求人高手。

人总是欺软怕硬的,遇到弱小的一方总是喜欢以强欺弱,非得把对方逼到无路可退的境地。这是人的一种劣根性。如果你居于弱势地位,当对方不肯轻易顺从你的意见,甚至显示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时,可以开始一上来就以“恐吓”压制住对方,你从而让对方屈从和改变主意,而你则反客为主,占据主动地位。

历史经验

竞争,像一场没有硝烟的征战,谁能将主动权控制在手中,谁就能赢得制胜的先机,掌控自己的命运。人生就是一种战争,如果你不想被对方压倒,那你就得先声夺人,反客为主,时刻占据上风才能赢。

收放自如,把对手控制在你的手中

刘秀当上东汉开国皇帝(史称汉光武帝)后,有一段时间很是忧郁。群臣见皇帝不开心,一时议论纷纷,不明所以。

一日,刘秀的宠妃见他有忧,进言说:“陛下愁眉不展,妾深为焦虑,妾能为陛下分忧吗?”

刘秀苦笑一声,怅怅道:“朕忧心国事,你何能分忧?俗话说,治天下当用治天下匠,朕是忧心朝中功臣武将虽多,但能治天下的文士太少了,这种状况不改变,怎么行呢?”

宠妃于是建议说:“天下不乏文人大儒,陛下只要下诏查问、寻访。终有所获的。”

刘秀深以为然,于是派人多方访求,重礼征聘。不久,卓茂、伏湛等名儒就相继入朝,刘秀这才高兴起来。

刘秀任命卓茂做太傅,封他为褒德侯,食二千户的租税,并赏赐他几杖车马、一套衣服、丝绵五百斤。后来,又让卓茂的长子卓戎做了太中大夫,次子卓崇做了中郎,给事黄门。

伏湛是著名的儒生和西汉的旧臣,刘秀任命他为尚书,让他掌管制定朝廷的制度。

卓茂和伏湛深感刘秀的大恩,他们曾对刘秀推辞说:“我们不过是一介书生,为汉室的建立未立寸功,陛下这般重用我们,只怕功臣勋将不服,于陛下不利。为了朝廷的大计,陛下还是降低我们的官位为好,我们无论身任何职,都会为陛下誓死效命的。”

刘秀让他们放心任事,心里却也思虑如何说服功臣朝臣。他决心既定,便有意对朝中的功臣们说:“你们为国家的建立立下大功,朕无论何时都会记挂在心。不过,治理国家和打天下不同了,朕任用一些儒士参与治国,这也是形势使然啊,望你们不要误会。”

尽管如此,一些功臣还是对刘秀任用儒士不满,他们有的上书给刘秀,开宗明义地表达了自己的反对之意,奏章中说:“臣等舍生忘死追随陛下征战,虽不为求名求利,却也不忍见陛下被腐儒愚弄。儒士贪生怕死,只会动唇舌,陛下若是听信了他们的花言巧语,又有何助呢?儒士向来缺少忠心,万一他们弄权生事,就是大患。臣等一片忠心,虽读书不多,但忠心可靠,陛下不可轻易放弃啊。”

刘秀见功臣言辞激烈,于是更加重视起来,他把功臣召集到一处,耐心对他们说:“事关国家大事,朕自有明断,非他人可以改变。在此,朕是不会人言亦言的。你们劳苦功高,但也要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如一味地恃功自傲,不知满足,不仅于国不利,对你们也全无好处。何况人生在世,若能富贵无忧,当是大乐了,为什么总要贪恋权势呢?望你们三思。”

刘秀当皇帝的第二年,就开始逐渐对功臣封侯。封侯地位尊崇,但刘秀很少授予他们实权。有实权的,刘秀也渐渐压制他们的权力,进而夺去他们的权力。大将军邓禹被封为梁侯,又担任了掌握朝政的大司徒一职。刘秀有一次对邓禹说:“自古功臣多无善终的,朕不想这样。你智勇双全,当最知朕的苦心啊。”邓禹深受触动,却一时未作任何表示。他私下对家人说:“皇上对功臣是不放心啊,难得皇上能敞开心扉,皇上还是真心爱护我们的。”

邓禹的家人让邓禹交出权力,邓禹却摇头说:“皇上对我直言,当还有深意,皇上或是让我说服别人,免得让皇上为难。”

邓禹于是对不满的功臣一一劝解,让他们理解刘秀的苦衷。当功臣们情绪平复下来之后,邓禹再次觐见刘秀说:“臣为众将之首,官位最显,臣自请陛下免去臣的大司徒之职,这样,他人就不会坐等观望了。”

刘秀嘉免了邓禹,立刻让伏湛代替邓禹做了大司徒。其他功臣于是再无怨言,纷纷辞去官位。他们告退后,刘秀让他们养尊处优,极尽优待,避免了功臣干预朝政的事发生。功臣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可功臣若走向反面,他们的影响力和破坏力也是惊人的。对待他们,不降低他们的社会地位,以示恩宠,但不给实权,就可防患于未然了。

放纵是有条件的,在某些方面,该放的就要放;而在另一方面,该收的也一定要收。在要害处只收不放,这是放纵的首要前提。收放结合,才能把人牢牢控制住。如果只收不放,那容易束缚住别人的手脚,让人发挥不出才华;而如果只放不收,则容易让别人放纵恣肆,无法无天,不受控制。

历史经验

在《三国演义》里,吕布曾经埋怨曹操给他的封赏太小,曹操回答说:你就像一只鹰,只有在饿的时候才能为人所用,如果饱了,就会飞走了。

所以说,对待部下,需要收放有度,这样才能很好地利用其价值。

瞒天过海,造就不透风的墙

单纯的保密,不如让对手替自己保密。想办法让对手不再对己方的某些信息敏感,那么,只要在对手不敏感的地方做好伪装工作,就可以瞒天过海,达到自己的目的了。

《三十六计》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说的就是让对方对己方的行为不敏感,然后把其他信息伪装成此类信息迷惑敌军,造成单方面了解全部信息而对手毫不知情的效果。

战国时期孙膑就曾成功地使用过“添兵减灶”的谋略来迷惑对手。

有一次,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王派田忌率领军队前去救援,径直进军大梁。魏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率军撤离韩国回魏国,而齐军已经越过边界向西挺进了。当时齐国的军师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兵被称做胆小鬼。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应着这样的趋势而加以引导。兵法上说:‘用急行军走百里和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折损上将军;用急行军走五十里和敌人争利的,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队。’应命令军队进入魏境先砌十万人做饭的灶,第二天砌五万人做饭的灶,第三天砌三万人做饭的灶。”

庞涓行军三日,看到齐国军队中的灶越来越少,就特别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入我国境才三天,开小差的就超过了半数啊!”于是他放弃了步兵,亲自率领轻装精锐的部队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当晚可以赶到马陵。马陵的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适合埋伏军队,孙膑就叫人砍去树皮,露出白木,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下。”然后又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边,约定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庞涓当晚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上边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互不接应。

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局已定,就拔剑自刎。齐军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

孙膑就是利用魏国人中“齐国军队胆小怯懦”的常识做文章,一边减少军营中的灶,一边增加军队数量,让己方的军事实力超过对方,然后进行伏击。

而魏国的将军庞涓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他过于相信自己所知道的常识,最终的结果也正是孙膑技高一筹,把魏国军队杀得片甲不留。

这种蒙蔽对手的做法,也可以用于防守和撤退。在《三国演义》中,就有一个诸葛亮减兵添灶的故事。

当时,诸葛亮得胜收兵,回到祁山时,永安城李严遣都尉苟安解送粮米至军中交割。苟安好酒,路上延误了时间,超过限期十日。诸葛亮按照军法,对他杖责八十。苟安受刑之后心中怀恨,连夜引亲随五六骑径奔魏寨投降。司马懿吩咐他回成都布散流言,说诸葛亮有怨上之意,早晚欲称帝,好让后主刘禅召回诸葛亮。苟安按照司马懿的计策,回成都见了宦官,布散流言,说诸葛亮师回朝。使者星夜召诸葛亮回师,诸葛亮当时知道这是敌军所用的离间计策,仰天长叹:“主上年幼,必有佞臣在侧!吾正欲建功,何故取回?我如不回,是欺主矣。若奉命而退,日后再难得此机会也。”于是只能安排撤军事宜。

《三国演义》里面对诸葛亮安排撤军的计策进行了详细记述:

姜维问日:“若大军退,司马懿乘势掩杀,当复如何?”孔明日:“吾今退军,可分五路而退。今日先退此营,假如营内一千兵,却掘二千灶,明日掘三千灶,后日掘四千灶……每日退军,添灶而行。”杨仪日:“昔孙膑擒庞涓,用添兵减灶之法而取胜;今丞相退兵,何故增灶?”孔明日:“司马懿善能用兵,知吾兵退,必然追赶;心中疑吾有伏兵,定于旧营内数灶;见每日增灶,兵又不知退与不退,则疑而不敢追。吾徐徐而退,自无损兵之患。”遂传令退军。

司马懿只待蜀兵退时,一齐掩杀。正踌躇间,忽报蜀寨空虚,人马皆去。懿因孔明多谋,不敢轻追,自引百余骑前来蜀营内察看,教军士数灶,仍回本寨;次日,又教军士赶到那个营内,查点灶数。回报说:“这营内之灶,比前又增一分。”司马懿谓诸将日:“吾料孔明多谋,今果添兵增灶,吾若追之,必中其计;不如且退,再作良图。”于是回军不追。孔明不折一人,望成都而去。次后,川口的土著居民来报司马懿,说孔明退兵之时,未见添兵,只见增灶。懿仰天长叹日:“孔明效虞诩之法,瞒过吾也!其谋略吾不如之!”遂引大军还洛阳。

在这里,诸葛亮使用相反的方式,用减兵添灶之法,骗过司马懿,得以全军退回到汉中,使“蜀兵不曾折了一人”。他知道司马懿平生十分多疑,故布疑阵,让司马懿畏首畏尾,错失了战机,而他却能从容地调动军队顺利撤回。

历史经验

《围炉夜话》中指出:“为人循矩度,而不见精神,则登场之傀儡也;做事守章程,而不知权变,则依样之葫芦也。”精通谋略的人,总是能够积极动脑,瞒天过海,善用“欺骗”之举,无往而不利。

我的命运我做主

隋朝的暴政导致天下民变四起,刚形成的统一局面再次被群雄割据所打破。

许多隋朝的官吏也纷纷造反,拥兵自立。

李渊本来是隋王朝的贵族。靠继承祖上的爵位当上了唐国公。公元617年。隋炀帝派李渊到太原去当留守,镇压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是他的几个儿子中最有才能、最有胆识的一个。

李世民平时慷慨好客,喜欢结交天下豪杰。他眼见隋朝大势已去,便立志帮助父亲夺取天下。这时候有人在李渊管辖的地方起兵造反,李渊派兵镇压,结果接连打了几个败仗。李世民抓住这个机会,劝李渊起兵反隋。李渊一听吓得要命,怎么也不肯同意。

李世民说:“父亲受皇上的委派,到这里讨伐反叛的人,可是造反的人越来越多,您怎么镇压得住?再说隋炀帝猜忌心很重,如果您立了功,处境只会更加危险。只有起兵造反才是唯一的出路。”李渊觉得有道理,终于决定起兵。

当时,马邑郡(今山西朔县)人刘武周发动叛乱,李渊就以讨伐刘武周为名,开始招兵买马。这遭到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的猜疑,他们都是隋炀帝杨广的亲信,对李渊颇有戒心。李渊则拉拢、利用他们身边的人,掌握其动向,伺机除掉两人。

一天早晨,李渊正在和王威、高君雅等议事,有人说有密状给李渊。李渊便让他交上来,但来人却不交,说要告的是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只有李渊才能看。

李渊假装吃惊地说:“怎么会有这种事?”他将密状接过来看后便对大家说:“王威、高君雅要勾结突厥入侵。”于是命人逮捕了他们两人。

第二天,恰好有几万突厥兵围攻太原,这更使人相信王、高两人勾结突厥确有其事。李渊趁机将两人杀掉了。杀掉王威和高君雅之后,李渊便和将士紧密防守,对付突厥。他用计解了太原之围,又写信与突厥和好,消除了北方的威胁。公元617年七月,李渊率军三万誓师,正式起兵反隋。他在发布的檄文里斥责隋炀帝听信谗言、杀害忠良、穷兵黩武,致使民怨沸腾。李渊还声称要废掉昏君隋炀帝,然后拥立代王杨侑为帝。

历史上不乏英雄人物,有的人抓住机会成就一代伟业,而有的人却沦为阶下囚,被历史的滚滚潮流所淘汰。

历史经验

在历史的潮流中,无论何等的英雄人物都不可能逆历史潮流而行,对抗历史。因为个人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但是,这不代表着人不能改变历史,只要把握自己的命运,抓住那一闪而逝的瞬间,同样可以成为英雄人物,书写历史的辉煌。

同类推荐
  • 心灵鸡汤全集

    心灵鸡汤全集

    全书共收录上百则成长故事,从诚实守信、待人接物、付出与坚持、尊重他人、积极心态、相信自己、面对挫折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有关成长的描述。
  • 培养细节精神

    培养细节精神

    细节是什么?细节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准备,也是一种精神。细致严谨的态度是做好细节的前提,只有重视心态中的细节,才能发现细节。细节又是一种准备,一种实力。长期的积淀,才能形成一种实力,将细节内化成行为,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预期。细节又是一种精神,细节追求完美,细节也成就完美。细节就是品质,细节也体现品位。
  • 做最优秀执行者

    做最优秀执行者

    文学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描摹,是对人类生存经验的艺术表现和思考,是一个民族的心灵之窗。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产品的一座宝库,她时贯古今,地连八方,浩如烟海,璀灿辉煌;在这里不是珍藏着一颗珍珠,而是各民族珍珠美玉的荟萃,踏入这座殿堂,你的面前会出现无数个新的领域,你可以从此了解到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心理状态等等也会透过纸缝,活跃在你的面前。文学作品不仅给人以知识,而且给人以教育。文学也是人学,尤其是那些优秀的作品,总是或多或少地阐述人生的道理,有的甚至有着深刻的见解,虽处异国异地,我们同样可以得到启迪,爱到教育。·
  • 快乐就像眨眼睛

    快乐就像眨眼睛

    本书详尽论述了一系列调整思想、改变行为、获得持久快乐的技巧,帮助读者找到获得持久快乐的基本方法。
  • 谁将被淘汰

    谁将被淘汰

    近日,国家人事部研究员吴德贵指出,随着中国入世,在某些行业和领域高素质人才“走俏”的同时,有“八种人”将会“滞销”,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将遭遇麻烦事,即将被淘汰,成为“困难户”:知识陈旧的人、技能单一的人、情商低下的人、心理脆弱的人、目光短浅的人、反应迟钝的人、单打独斗的人、不善学习的人。而相反八种“走俏好销”、即将崛起的人,便是与这八种即将被淘汰的人刚好形成对立:知识更新的人、技能多样的人、情商出色的人、心理坚强的人、目光远大的人、反映敏锐的人、团结协作的人、善于学习的人。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同类

    重生之同类

    谁是谁的同类?不着急,女主带着你开腐找同类,玩转异世,拯救星球的同时顺便在捡个忠犬······
  • 青春悸动

    青春悸动

    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围绕一群少男少女发生的青春故事。在对爱情萌生好奇的时期,他们会如何应对?如何在学业和感情两个方面作选择?面对自己喜欢的人,是选择暗恋,还是勇敢追求?面对自己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是成人之美,还是无论如何都要把他抢到手?青春的悸动,终究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弱……曾经的友情,是否还能保持纯真?
  • 觉醒在末世

    觉醒在末世

    突然爆发的病毒,大量的人类变成丧尸,野外的动物变成可怕的怪物,无数的神话传说演变成现实,史前文明的消失之谜慢慢的浮现在人类的面前,面对无法抗拒的灾难,人类该何去何从......
  • 花心王爷风流妃

    花心王爷风流妃

    他花心?没问题,我可以风流给你看。她是古灵精怪的刁丫头,擅于制造一些骗人的药剂,从现代穿越到古代,依然不改她整人的本性。可是他……似乎是她的克星呢!不仅人帅,就连智商都是和她不相上下的超级高。那么,是他掳获了她的心,还是她智擒了他的人呢?
  • 记忆修改师

    记忆修改师

    记忆修改,我掌天道!嗨到尽头天作案,山高绝顶我为峰!这个世上没有平凡的人,只有甘于平凡的人。
  • 夫君有礼

    夫君有礼

    墨涵从昏睡中醒来:“啊啊啊——”季悠之摸摸摔疼的屁/股,微蹙眉头,很是不解:“不知姑娘何故将在下踹下床?”墨涵疑惑:“季悠之?”他嘴角紧紧地抿起,眸子却波澜暗涌,“你希望我是那个呆子?”
  • 炫舞时代:大神是妻奴

    炫舞时代:大神是妻奴

    【人物虚构,更新不定!】他,财富榜榜首,等级榜榜首,技术PK无敌,可是却遇到了她!她,新人一枚,跟着朋友到达自由区后,刷了喇叭,然后独自一人闲逛,点击快速进入房间,遇到他!没关系,作为一名新人,误闯大神聘房,什么?聘妻?不聘,那么走总可以了吧。什么?不让她走?小样,赏你一暴力锤!可是谁来告诉她大神是不是有受虐倾向?死皮赖脸的要跟自己结婚。
  • 水润珠华点绛心

    水润珠华点绛心

    这是林妹妹与北静王的故事,在命中注定的相遇后,便确定了一辈子的纠缠。北静王与贾宝玉,面对这两个新欢旧爱,她不止一次想要退缩;却也总逃离不了。当她回过神来却发现自己早已陷身他的情网,如若逃不掉便纠缠一生吧!
  • 山河道宗

    山河道宗

    一个宗派的建立,源自于一份承诺。深埋在心的热血,朴实、憨厚的人,在尔虞我诈、贫德贪物的世界里,他和他的兄弟们会变成怎样?他们的宗派又会是怎样?时间在改变,同时所有的一切也在改变。
  • 秋雨绵绵,情绵绵

    秋雨绵绵,情绵绵

    总是很喜欢站在窗前,听着窗外的秋雨和秋风的声音,看着秋叶在雨中飘落,然后慢慢地把你想起,慢慢回忆着过去的一点一滴。你其实就是我生命里最美的那一朵花,不管经历多少岁月的风吹雨打,你都会永远的留存于我的脑海、我的心底、我的人生,永不调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