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设6个地区、1个地级市、1个县级市和71个县。其中,拉萨市辖7个县和1个县级城关区;昌都地区辖11个县,行署设在昌都县;山南地区辖12个县,行署设在泽当镇;日喀则地区辖17个县和1个县级市,行署设在日喀则市;那曲地区辖10个县和1个特别区,行署设在那曲县;阿里地区辖7个县,行署设在狮泉河镇;林芝地区辖7个县,行署设在八一镇。自治区首府拉萨市,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人口最少、密度最小的省区,有人口200多万,藏族占全区人口的94.7%。西藏的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东南部的昌都、林芝、山南、日喀则和拉萨四地一市,土地面积只占全区的42%,而人口总数却占全区的85%;西北部的那曲和阿里两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区的58%,人口仅占全区的15%,有很大面积的无人区。
西藏是以藏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区,其他还有汉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等。未识别民族有夏尔巴人和僜人,其人数较少,只有两千余人。
藏族
藏族是西藏的主要民族,使用藏文藏语。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区。藏族以农牧业为主,城市居民多从事手工业、工业和商业。藏族人信仰藏传佛教,热情开朗,能歌善舞。藏族歌曲悦耳动听,唱时伴有各种舞蹈。藏族人上身穿绸、布长袖短衫,男子外着宽肥的长袍,女子着无袖长袍,腰间系带,已婚女子多在腰间系一条图案似彩虹的围裙。女子多蓄辫,喜戴首饰。有些牧区的男子也蓄辫,加进大红丝穗盘在头上。不同地区的服饰装束有些差异。
藏族主食以糌粑(把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成面粉)为主,喜喝酥油茶、奶茶和青稞酒,爱吃牛羊肉,但不食奇蹄类兽肉。藏族人实行天葬、火葬和水葬。
珞巴族
藏语中,“巴”是人的意思,故而“珞巴”就是指居住在珞瑜地区的人。这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珞瑜地区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即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广大地区,现在这片土地一部分在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被印度实际控制。其他主要居住在藏东南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一带。这里山高林密,地势复杂,交通不便。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和与外界的联系。
珞巴族分属近百个部落和数百个支系,随其居住地域不同,而又称某某部落人。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基本上使用藏文。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珞巴人的故乡属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暖,为动物和植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珞巴人擅长狩猎,他们多用弓箭,个别有用火药枪的。珞巴族对农业生产相当重视,农作物品种主要有稻谷、玉米、鸡爪谷、荞麦、黄豆、芝麻、棉花、小米等,还有甘蔗、香蕉、柑橘、柠檬、菠萝等热带水果,豆类蔬菜也应有尽有。他们主食以大米和鸡爪谷为主,也吃玉米和荞麦。珞巴人嗜食辣味,菜以辣椒为主,没有炒菜的习惯。人们喜欢饮自酿的黄酒和白酒,主人特别喜欢以自酿的鸡爪谷甜酒招待客人。男女都吸自种的烟叶。
珞巴族男子一般喜穿羊毛织的长到腹部的坎肩,帽子系用熊皮或藤条制成的带檐圆盔;女子穿圆领窄袖短衫,下身为略过膝部的紧筒裙,小腿扎整片裹腿。
珞巴族主要的民居形式是竹楼。珞瑜地区满山遍野都是竹林,有十余种竹子,粗的直径达30厘米。由于竹子产量高、分布广、韧性好、轻巧耐用,为修建竹楼提供了充足的条件。珞巴人的竹楼有三层,底层圈猪关牛,中层住人,顶棚上堆放农具、农副产品及食物等。
珞巴人对生殖极度崇拜,这是人类社会最原始、最普遍的崇拜。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开始探求自身的来源,逐渐形成了神秘的生殖崇拜。这说明过去珞巴社会人口增长率极低,他们迫切需要增加人口,以适应生产的需要。珞巴族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一代传一代,一直沿袭到今天。这种遗风是人类古老的原始宗教信仰的重要形式。
西藏和平解放特别是民主改革后,珞巴族人民获得了新生。国家对这个长期处于极端贫困而人口又较少的兄弟民族给予特别的照顾和扶持,促进他们的经济文化发展,使珞巴人民从解放前刀耕火种的落后状态进入现代文明。
门巴族
门巴族是居住在西藏高原的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南部的门隅地区,以达旺最为集中,其他则分布在墨脱、林芝和错那县的勒布区等地。“门隅”是藏语,意为雅鲁藏布江下游的平原区。门隅大部分也在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被印度实际控制。
“门巴”是藏语的汉文音译,原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现在已成为门巴族的自称,意思是居住在门隅的人。长期以来,门巴族同藏族人民友好往来,互通婚姻,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门巴族同西藏的另一个少数民族珞巴族是近邻,也有许多相似的生活习俗。
门巴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门语支,方言复杂,无文字,过去靠结绳记事。门巴族人多通晓藏语,通用藏文。门巴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林业、狩猎和手工业。生产工具为砍刀、鸭嘴锄和镰刀。门巴族人大多信仰藏传佛教,一些地方的人也信仰原始巫教。
门巴族男女均穿红色氆氇长袍,头戴褐顶橘黄边、前部留有缺口的小帽或黑粗毛毡帽,脚上穿牛皮软底筒靴。妇女喜欢在腰间系上白围裙,戴手镯、耳环等装饰品。由于墨脱地处亚热带,那里的门巴人一般穿长短两种上衣。妇女爱穿长条花色裙子,戴耳环、戒指,男子腰间常挂一把砍刀。
门巴族男女均嗜好喝酒和吸鼻烟。食物以大米、玉米、荞麦、鸡爪谷为主。大米的吃法大致与汉族相同,玉米和鸡爪谷则做成糊粥。他们也吃糌粑、面粉、奶渣,喝酥油茶,喜欢吃辣椒。门巴地区出产瓦锅、木碗、藤器、竹器等。
门巴族因为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南坡低而热的谷地,所以住的是干栏式的房子。住房一般都是就地取材,用木头、竹子、草、石块等建盖,既简单又适用。房屋多半是两层小楼,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屋顶为人字形,外有晒台,用木板、石块或竹篱笆做墙。晚上睡觉时,在室内地板上铺上粗毛毯或者兽皮,和衣而卧。
夏尔巴人
夏尔巴人聚居在西藏定结县的陈塘区和樟木口岸的立新乡一带。夏尔巴藏语意为“东方人”,传说其祖先是由西藏东部迁徙到中尼边界的。夏尔巴人内部划分成四个种姓,同种姓的人不能通婚。他们信仰藏传佛教,主要是花教和白教。夏尔巴人能歌善舞,曲调悠扬而文雅,其舞蹈与尼泊尔、巴基斯坦的民间舞蹈相似。他们的服装介于藏装和巴基斯坦服装之间,显然受到多方面影响。夏尔巴人住两层的木制阁楼,多从事农业生产和边境贸易。夏尔巴人有经商的才能,樟木口岸有许多他们开设的商店、旅馆,不少人因此致富。
长期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夏尔巴人,非常擅长登山,在近代登山活动中成为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夏尔巴人不仅为登山者背负器材设备,还要负责探路、开凿阶梯和铺设绳索,提供后勤保障。他们把登山者一批一批地送到了山顶。每当各国登山队员在峰顶激动地展开国旗时,他们只是平静地站在一旁。1953年,陪同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完成人类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壮举的,就是一位尼泊尔籍夏尔巴人向导丹增诺盖。夏尔巴人一生都在登山,他们仅仅把此视为职业。对他们来说,登山就是上班,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僜人
僜人在我国境内约有一千多人。他们世代生息在察隅一带,这个地区夏无酷暑,冬不严寒,是西藏的一个原始森林区。僜人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文字,以刻木、结绳、摆木棍(或树枝)记事。内部有达让话和格曼话两种语言。讲达让话的人约占三分之二,讲格曼话的占三分之一。达让话是位人的普通话。位人信鬼不信神。住木结构二层阁楼,上层住人,下层饲养家畜、家禽。妇女一般戴一对银质长耳鼓,头戴护额,颈挂串珠或银饰,穿丝裙,赤足;男子头盘黑帕,戴银耳环。20世纪50年代以前,位人多居住深山老林,刀耕火种,以采集和狩猎维持生活。民主改革以来,在政府帮助下,就近迁往河谷台地居住。
回族
现在居住在西藏的回族人,多数是清代从甘肃、陕西、青海、四川、云南等地迁来的回族后裔,少数来自中亚一带。主要分布在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城镇,多数从事商业、手工业及屠宰业。使用藏文,也使用汉文,宗教上使用乌尔都文和阿拉伯文。信仰伊斯兰教,在拉萨等地建有清真寺。
好啦.看了以上文字.大家对西藏已经有了一个概括性的初步印象.下面.就请大家随我沿新修的青藏铁路进藏.从藏北到达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然后.从拉萨到达西藏的各个地区.去实地感受西藏的神奇和美丽。
请注意.以下的分区是按旅行线路划分的.只是为了叙述方便.并不完全符合现在的行政区划。